又到菌子飘香时 预防中毒有讲究

发布时间:

2018/6/8 0:00:00

浏览次数:

26653

随着我市7、8月雨水增多,高温潮湿的环境及其适合野生菌的生长,市民开始大量采集和购买食用野生菌,而不正确的食用野生菌极易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

为此,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不熟悉的菌子不要采集、购买和食用!

吃野生菌注意事项

一、不要采不熟悉的菌类;

二、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经吃过的,不要食用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

三、加工烹调时采用的方法也要得当,首先,不论是哪种菌子,都不要凉拌吃,其次,不论炒还是烧汤,都要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最后多种菌类最好不要混炒;

四、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五、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治疗。若不能及时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同时尽量收集菌的标本或影像,以提供给相关机构作为救治的参考。

食用菌子后出现中毒一般有以下四类表现:

 胃肠型:食用后,潜伏期10分钟~6小时,表现无力、恶心、剧烈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此类型较为常见,约占发病率的80%左右。病程短,易治愈。

神经类型:食用后,潜伏期10分钟~12小时,中毒症状除胃炎型症状外,主要有神经兴奋、幻觉、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流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唾液增多、步态蹒跚等症状,流程短,无后遗症。

 溶血型:食用后,潜伏期6~12个小时,除有急性胃肠类型表现外,还会出现贫血、黄疸、血尿、肝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多脏器损伤型(肝肾病型):食用后,出现肠胃型表现,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随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临床表现可分为六期:潜伏期、胃肠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恢复期。一般病程为2~3周,病程较长,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该型病情较重,死亡率高。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