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2年第44期

发布时间:

2022/12/23 10:18:03

浏览次数:

14332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2年第44期                               总第463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截至12月19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2月20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2月21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2月22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科研动向

l  加强运动与接种疫苗同等重要 锻炼越多 得了新冠症状越轻

l  PNAS:科学家基于人类机体代谢开发出一种能尽可能早地检测多种癌症的新方法

l  Nature子刊:鞘脂在衰老肌肉中积累,阻断其合成可恢复肌肉健康

l  Nature子刊/同济大学李强课题组揭示急性肺损伤中性粒细胞的表型转化及其潜在调控机制

l  《自然·遗传学》:迄今最大规模外显子水平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新风险基因!

l  韩国153万人超大规模研究首次报告,年轻人连续饮酒与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约20%有关

l  全基因组研究识别出饮酒吸烟相关变异

l  针对多重耐药细菌的新型抗生素开发成功

l  女性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发现

l  研究发现精子发生中的新型核糖体能够产生精子特异蛋白组

l  Cell:小胶质细胞利用蛋白SYK清除大脑中的碎片,

l  有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l  Nat Genet: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揭示12种人类精神疾病之间的遗传重叠特性

l  Nature:许多与饮酒和吸烟有关的基因在不同血统的人中是相似的

l  儿童肥胖相关基因变异揭示

l  新冠导致嗅觉丧失关键原因找到

l  揭示儿童与成人视听整合脑网络的差异

l  大型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接种新冠疫苗比自然免疫更有效

l  Nature子刊:发现一种特殊的基因突变,与儿童肥胖相关

l  Gut:匡铭/林水宾团队揭示靶向tRNA m7G修饰,可提高抗PD-1功效

l  人工耳蜗恢复听力机制阐明

l  “不饿,就是馋”是怎么回事? 药物和食物渴求的神经特征发现

l  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获进展

l  ACTN:科学家识别出与人类多发性硬化症发病相关的新型风险基因

l  Nature子刊:三种热门抗衰老方法,被发现基本无效

l  Nature子刊:徐勇团队揭示一种导致暴饮暴食和肥胖的新型基因突变

l  柳叶刀子刊:感染一次新冠,抗体防线能存在多久

l  Gut:PD-1也进化了!香港大学团队找到肝癌对PD-1抑制剂耐药新机制


舆情信息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新华时评:因时因势优化抗疫措施,始终掌握抗疫主动

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提醒:孩子感染后应根据年龄选择用药

l  推广疫苗接种 做好个人防护

l  中国抗疫这三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中疾控:感染新冠痊愈后的人群 近期不建议接种疫苗

l  中疾控:尽快完成新冠疫苗加强免疫,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l  专家:新冠“复阳”的传染性极低 不必恐慌

l  专家:目前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基础病

l  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把对医护人员的关爱落到实处

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提醒:孩子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切勿这样做

l  筑牢维护妇女权益的法治屏障(金台锐评)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明年1月3日将调整入境隔离政策”?外交部回应

l  国家药监局:8个新冠疫苗纳入紧急使用,批准治疗药物11

l  感染新冠后 身体痊愈的标准是什么?专家解读


热点追踪

截至1219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20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19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72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6例(广东36例,四川10例,北京5例,上海5例,内蒙古3例,辽宁2例,山东2例,天津1例,黑龙江1例,陕西1例);本土病例2656例(广东1075例,北京456例,重庆189例,江西137例,福建125例,湖南115例,上海106例,四川93例,云南85例,浙江47例,天津45例,河南45例,山东32例,陕西26例,内蒙古21例,黑龙江17例,山西13例,河北12例,吉林5例,江苏4例,海南4例,广西3例,贵州1例)。新增死亡病例5例,均为本土病例,在北京;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01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89例,本土病例1928例(广东917例,北京288例,云南191例,重庆93例,辽宁67例,福建62例,四川59例,浙江36例,陕西32例,内蒙古29例,黑龙江29例,山东29例,河南21例,海南15例,江苏11例,河北8例,贵州7例,天津6例,山西6例,上海4例,湖北4例,湖南4例,西藏4例,青海3例,吉林2例,新疆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101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3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67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70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24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19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5976例(其中重症病例27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41902例,累计死亡病例524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83175例,现有疑似病例1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32916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91547人。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907753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87553例(出院106301例,死亡11210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569例(出院1115例,死亡13例),台湾地区8588414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913例)。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e25553a06eed4f9dbec6257af9657200.shtml

截至1220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21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20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10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2例(广东18例,四川17例,黑龙江4例,上海4例,山东4例,辽宁3例,重庆1例,甘肃1例);本土病例3049例(广东1171例,北京544例,江西245例,重庆204例,福建184例,云南127例,湖南119例,上海108例,四川86例,天津59例,浙江37例,河南36例,山西32例,陕西22例,山东17例,贵州16例,河北15例,江苏7例,黑龙江6例,青海5例,广西4例,内蒙古3例,海南2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2例,均为本土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95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4例,本土病例1909例(广东993例,北京360例,云南127例,重庆76例,福建75例,四川72例,河南30例,贵州30例,湖北21例,陕西19例,辽宁15例,海南13例,黑龙江12例,上海10例,浙江10例,山东9例,内蒙古8例,江苏7例,河北6例,山西5例,湖南5例,天津3例,安徽1例,广西1例,青海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4918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53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75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76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28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20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7111例(其中重症病例32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43855例,累计死亡病例5241*,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86276例,现有疑似病例3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34520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52610人。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909629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89096例(出院106785例,死亡1124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659例(出院1270例,死亡16例),台湾地区8605539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931例)。

备注:*北京核减1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46f730b4c1f34558aefe71a7e7c9758a.shtml

截至1221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22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21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03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4例(广东47例,四川7例,山东5例,辽宁2例,上海2例,黑龙江1例)本土病例2966例(广东1325例,北京471例,重庆209例,福建187例,云南157例,湖南115例,四川97例,天津77例,上海47例,山西46例,河南42例,江西40例,浙江37例,陕西31例,山东20例,黑龙江15例,河北14例,江苏13例,广西10例,青海6例,内蒙古5例,海南2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在北京)。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35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4例,本土病例2288例(广东628例,北京464例,河南325例,山西295例,山东104例,贵州79例,福建78例,上海49例,重庆45例,辽宁30例,云南29例,四川27例,浙江20例,河北18例,湖北16例,青海15例,海南14例,内蒙古13例,黑龙江11例,陕西8例,天津7例,江苏5例,湖南4例,吉林2例,安徽1例,广西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6880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45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75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82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34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21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7770例(其中重症病例37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46207例,累计死亡病例5241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89306例,现有疑似病例20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36072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11122人。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9117589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91154例(出院107302例,死亡1129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755例(出院1361例,死亡17例),台湾地区8624680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958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ab1880132a7048398f40403c3fa350cf.

截至1222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23    卫生应急办公室

    1222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76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5例(广东41例,上海8例,北京3例,内蒙古3例,辽宁2例,黑龙江2例,甘肃2例,天津1例,山东1例,四川1例,云南1例);本土病例3696例(广东1599例,北京547例,福建310例,重庆271例,云南263例,湖北112例,四川110例,湖南93例,上海79例,天津57例,黑龙江41例,河南34例,浙江32例,陕西25例,江西23例,山东23例,山西18例,河北15例,广西15例,内蒙古13例,海南9例,江苏2例,青海2例,贵州1例,西藏1例,宁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本土病例(均在北京)。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15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9例,本土病例2081例(广东972例,北京272例,山西263例,重庆103例,福建91例,四川71例,山东54例,天津44例,河南42例,浙江26例,辽宁24例,云南24例,上海23例,吉林15例,黑龙江12例,江苏10例,湖北10例,河北7例,内蒙古6例,陕西5例,贵州2例,宁夏2例,安徽1例,江西1例,青海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0372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4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71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88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418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22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9355例(其中重症病例41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48357例,累计死亡病例5241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93067例,现有疑似病例2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36928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67935人。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913960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93234例(出院107869例,死亡11327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819例(出院1426例,死亡18例),台湾地区8644555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999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

科研动向

加强运动与接种疫苗同等重要锻炼越多 得了新冠症状越轻

2022-12-19    科技日报

    15日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被诊断出患有新冠肺炎之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在患病后得重症的风险较低。

    这项针对近20万名成年人的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是否有慢性病,在主要人口群体中,体育活动与新冠肺炎结果的改善之间都存在关联。黑人、西班牙裔和亚裔患者比白人患者有更大的不良后果风险,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然而,在每个种族和民族中,锻炼越多,罹患新冠肺炎后的症状越轻。

    这项研究建立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仔细研究了不同人口群体和慢性病患者的锻炼与新冠肺炎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称,运动越多越好,无论患者的种族、民族、年龄、性别或患有慢性病的情况。

    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南加州地区凯撒医疗机构194191名成年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这些患者在20201月至20215月期间被诊断出患有新冠肺炎。

    所有患者都在感染前报告了他们的体育活动水平,这是一种被称为“运动生命体征”的常规测量方法。每个患者分为5类,从总是不活动(每周锻炼10分钟或更少),到活动积极(每周锻炼150分钟)。

    统计分析显示,患者报告的体育活动越多,在新冠肺炎确诊后90天内住院或死亡的风险就越低。这一趋势在所有活动水平上都是一致的,始终积极运动的患者面临的风险最低。

    对于患有某些潜在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或肥胖的患者来说,锻炼越多,住院率或病亡率就越低,而这些慢性病通常与新冠肺炎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医生需要向患者强调,接种疫苗和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新冠肺炎严重后果的最重要的两件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9/c14739-32589341.html

PNAS:科学家基于人类机体代谢开发出一种能尽可能早地检测多种癌症的新方法

2022-12-19    生物谷

癌症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当在晚期被发现时更难治疗。当癌症在早期阶段被发现时,患者的生存率会明显增加,但如今仅有少数癌症类型能被尽可能早地筛查出来;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any-stage cancerusing free glycosaminoglyca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一种新型此前并未经过测试的方法或能轻松同时发现新形成的多种类型癌症,包括利用类似方法都难以检测到的癌症类型等。

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同时在早期检测多种类型的癌症,即所谓的多癌症早期诊断(MCEDMulti-CancerEarly Detectio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如今研究人员建立的筛查手段具有一定的癌症类型特异性,这也意味着患者需要对每种类型的癌症进行测试;目前正在开发的MCED检测手段通常则基于遗传学,比如测定血液中循环的肿瘤DNA片段,但这种基于DNA的手段仅能检测某种类型癌症,且在早期阶段(所谓的I期)发现肿瘤的能力非常有限。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针对多种癌症进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其是基于人类的代谢,文章中,研究人员为开发更为便宜和有效的癌症筛查手段提供了新的机会;研究人员共纳入了1260名参与者,他们发现,这种新方法能检测出所有被测试的14种癌症类型,接下来,他们发现,相比新兴的基于DNAMCED检测手段而言,利用这种新方法能在无症状的健康人群中诊断出I期癌症患者的数量是前者的两倍。

研究者FrancescoGatto说道,这是此前并没有被探索过的一种方法,由于我们能在一个较大规模的人群中进行测试,我们就能发现其能有效帮助识别出更多的I期间癌症和更多的癌症类型;这种方法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当前并未被筛查到的癌症以及基于DNAMCED检测手段无法检测到的癌症,比如大脑肿瘤和肾脏癌症等。这种新方法的开发基于一种名为葡糖氨基葡聚糖(glycosaminoglycans)的糖类,其是机体代谢的重要组分,也是一种无创检测癌症的优秀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这种算法能被用来寻找葡糖氨基葡聚糖中指示癌症的改变。同时,该方法还能利用相对较少的血液或者尿液,这或许就使其变得更加实用且成本更低。

实际上,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也意味着其成本将会大大降低,最终就会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取该技术并使用它。下一步研究人员希望能在更多参与者中进行测试来进一步开发并证实该方法在筛查使用上的潜力。研究者FrancescoGatto说道,这是一项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其或许给研究人员带来了一定希望,即未来有一天能帮助开发出尽可能早地检测所有癌症类型的筛查手段。为了能够尽可能早地发现更多癌症,研究人员就需要新的工具,这些研究结果非常游戏王,因为其能利用一种具有成本效益和可获得的技术,在诊断I期多种癌症类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葡糖氨基葡聚糖或许能作为一种强大的MCED代谢生物标志物,从而就能使得利用基因组生物标志物检测I期癌症的数量增加一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67ae52268d7.html

Nature子刊:鞘脂在衰老肌肉中积累,阻断其合成可恢复肌肉健康

2022-12-19    生物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和力量会逐渐丧失,骨骼肌功能紊乱、质量下降是老年人功能下降和丧失独立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与年龄相关的肌肉功能障碍和肌肉减少症是老年人身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缺乏可行的治疗策略。

20221216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Aging 上发表了题为:Sphingolipidsaccumulate in aged muscle, and their reduction counteracts sarcopeni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鞘脂(Sphingolipids)随着衰老在小鼠骨骼肌中积累,抑制鞘脂合成可以防止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下降,同时增强力量和运动能力。在鞘脂代谢通路中,二氢神经酰胺的积累是干扰肌原纤维稳态的罪魁祸首。

该研究还进一步验证了鞘脂合成在人类衰老中的相关性,其中SPTLC1基因和DEGS1基因的表达减少分别与老年人健康的改善和降低有关。

这些发现确定了鞘脂合成抑制是治疗年龄相关肌肉减少症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

神经酰胺(Ceramide)是鞘脂代谢的核心成分,该研究发现,当小鼠衰老时,它们的肌肉重充满了神经酰胺,接下来研究团队想验证减少神经酰胺是否能防止与年龄相关的肌肉功能下降。他们用神经酰胺阻断剂(例如myriocinTakeda-2)治疗老年小鼠,或使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阻断肌肉中神经酰胺的合成。结果显示,阻断神经酰胺能够防止衰老过程中的肌肉质量的损失,让小鼠更强壮,让它们能够跑得更远,同时提高了它们的运动协调性。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种影响,研究团队使用RNA测序的技术测量了肌肉中所有已知的基因转录产物,结果显示,阻断神经酰胺的产生能够激活肌肉干细胞,使肌肉生成更多的蛋白质,并将纤维类型转向快速收缩糖酵解,从而在老年小鼠中产生更大更强壮的肌肉。

最后,研究团队研究了减少肌肉中的神经酰胺是否也对人类有益。他们发现,因为基因突变(SPTLC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导致肌肉中鞘脂合成减少的人肌肉更强壮,拥有更好的健康衰老。

总的来说,该研究发现,在衰老过程中神经酰胺在骨骼肌中积累,而从药物学或遗传学水平阻断神经酰胺合成能够抵消衰老小鼠肌肉质量和功能的年龄相关损失。该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神经酰胺合成与人类衰老的相关性,在人类中,SPTLC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的突变与老年人肌肉质量改善有关,而DEGS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的突变与老年人肌肉质量下降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抑制鞘脂合成是一种治疗老年肌肉减少症的新策略,鉴于神经酰胺的多种细胞功能和参与多种疾病,仅针对一种生物途径治疗多种疾病是对抗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的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JohanAuwerx 表示,这些发现非常重要,为我们开发可以在人体中测试的鞘脂合成抑制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据悉,研究团队正着手与制药业合作开发。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b2ae52504db.html

Nature子刊/同济大学李强课题组揭示急性肺损伤中性粒细胞的表型转化及其潜在调控机制

2022-12-19    网络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injuryALI)及其更为严重阶段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危重症。中性粒细胞作为肺部最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之一,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驱动作用。

20221213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强教授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Locallyorganised and activated Fth1hi neutrophils aggravate inammation of acute lung injury in anIL-10-dependent manner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在ALI小鼠肺部首次鉴定出两组在转录、分布和功能存在明显异质性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并且揭示了这两种亚型在ALI病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及在ARDS患者肺部的比例变化。该结论为ALI/ARDS发生发展过程中,肺部中性粒细胞表型变化填补了空白,为该病过激炎症反应的精准化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亦为ARDS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强、高炜教授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琨副研究员、王沐昀博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启明星计划扬帆专项等资助。

由肺内外诸多因素(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的ALI/ARDS是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危重症,目前全球每年新发患病人数超过300万。其病因复杂多变、病程进展迅速、治疗手段匮乏,因而致死率居高不下(>40%)。中性粒细胞历来被认为在ALI/ARDS的发病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的数量、功能及命运直接影响了该病的发展和转归。然而肺内中性粒细胞的表型变化及其与ALI/ARDS的关系目前尚未被阐明。

为填补这一空白,该研究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ALI小鼠肺内鉴定出两种中性粒细胞亚型:高表达Fth1型(Fth1hi Neu)和高表达Prok2型(Prok2hi Neu)(图1)。前者在ALI小鼠肺组织内的比例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th1hiNeu在肺脏内主要沿气道内外分布(气道腔及周围),表现为一种类似于“衰老”的表型:形态上呈现为多分叶,功能上表现为促炎、趋化作用增强,对于凋亡和氧化损伤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在肺内的驻留时间也明显延长。Prok2hiNeu则主要分布于肺部血管内,表现为免疫激活状态:高表达抗菌肽、糖酵解活跃且适时凋亡以被及时清除;其与外周循环中性粒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类似但又不完全一致。此外,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通过调控这两种中性粒细胞表型变化来缓解ALI肺部急性炎症反应及弥漫性肺泡损伤。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亚型中性粒细胞对ALI/ARDS预后的影响,课题组在小鼠模型建立的7内连续对其生存状态、肺部及全身炎症、组织损伤以及Fth1hiNeu/Prok2hi Neu数量进行监测,结果发现Fth1hiNeu在肺内的滞留显著延缓了ALI小鼠的炎症消除及组织修复,这一过程亦受到IL-10的调控。最后,课题组通过对有ARDS潜在发生风险患者的临床样本进行分析得出,气道中性粒细胞Fth1/Prok2的表达比例与患者肺部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细胞高表达Fth1、低表达Prok2ARDS患者可能存在不良结局,提示其为临床上ARDS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图2)。

综上所述,课题组推测在ALI小鼠体内,当中性粒细胞从外周循环迁移到肺脉管系统时,机械变形和局部微环境使其转变为免疫活跃的表型以抵御病原体侵袭(Prok2hiNeu)。在随后的跨内皮和跨上皮运动过程中,大量中性粒细胞转变成Fth1hi亚群,其核形态及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类似于“衰老”表型,且与AL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图3)。

课题组在这一研究中首次揭示了ALI/ARDS肺中性粒细胞的表型特点及其调控机制,为该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且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潜了在的干预靶点。课题组近期在另一顶级期刊Small发表了题为“Fluorous-TaggedPeptide Nanoparticles Ameliorate Acute Lung Injury via Lysosomal Stabilizationand Inflammation Inhibition in Pulmonary Macrophages”的研究论文,开发了用于ALI防治的有效纳米药物。李强教授团队的这一系列工作将为ALI/ARD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492-y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7b7e52242f9.html

《自然·遗传学》:迄今最大规模外显子水平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新风险基因!

2022-12-19    奇点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症的主要原因,根据以往研究估计,AD的遗传度高达70%[1]

一直以来,受限于基因分型技术,以往的大型队列只能采用SNP芯片结合基因型推断方法来对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因此无法有效检测在群体中突变频率较低的罕见变异,这也就导致GWAS发现的AD相关遗传变异都是次等位频率(MAF)>0.05的常见变异(大部分疾病/表型都受到同样影响)。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群体中的常见遗传变异一般不会对个体的生存繁殖产生较大的有害性,而极其有害的往往是罕见变异。因此GWAS发现的AD相关遗传变异往往影响力很小[2],仅仅关注这些变异是不够的,这只是造成AD具有70%遗传度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在遗传学研究中通常称之为“丢失的遗传度(MissingHeritability)”[3]。构成这部分遗传度的因素有很多,罕见变异是其中一种。

目前在二代测序技术的帮助下,罕见变异的检测精度已经得到显著提升,也是时候研究一下罕见变异所代表的AD遗传度了。

近日,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HenneHolstegeMarcHulsman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Jean-CharlesLambert以及法国鲁昂大学的GaëlNicolas四位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自然·遗传学》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他们利用16036AD患者和16522个健康人的外显子组测序数据,比较了AD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基因的有害罕见变异负荷,发现TREM2SORL1ABCA7ATP8B4ABCA1在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HenneHolstege团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首先在12652AD患者(包含4060例早发性AD患者[EOAD]8592例晚发性AD患者[LOAD])和8693个健康人中识别具有显著差异的罕见变异负荷的基因,随后在3384AD患者和7829个健康人中进行了验证。

在基因识别阶段,Henne Holstege团队选择了从外显子组测序数据中检测到的MAF1%的罕见变异,并利用LOFTEEREVEL(两个变异有害性注释数据库,REVEL分数介于0~100之间,越大表明变异是一个有害性更高的错义变异)对这些变异的有害性进行了注释,然后根据不同的有害性阈值得到了四组变异:LOF(由LOFTEE注释的导致基因功能丧失的变异,n=57543)、LOF+REVEL分数≥75n=111755)、LOF+REVEL50n=211665)、LOF+REVEL25n=409733)。

由于这四组变异所涵盖的基因数量不同,因此HenneHolstege团队分别比较了四组不同数量的基因在AD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变异负荷,最终发现SORL1TREM2ABCA7ATP8B4ADAM10以及ABCA1的变异负荷在至少一组变异上有显著差异,表明这些基因与AD风险有关。

随后在验证阶段HenneHolstege团队对上述识别到的变异负荷差异基因进行了验证,这些基因仍然在至少一组变异上有显著差异的负荷。他们接着把两个阶段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做了一次荟萃分析,发现SORL1TREM2ABCA7ATP8B4以及ABCA1仍然在AD患者和正常人之间有显著差异的变异负荷,但ADAM10的变异负荷差异不再显著。

对此,研究人员推测原因可能是ADAM10上的罕见变异太少,统计力不足,在更大样本量的队列中应该可以验证ADAM10AD的关联性。

上述基因中SORL1TREM2ABCA7ABCA1以及ADAM10在以往的GWAS研究中也都被发现与AD相关[2],因此HenneHolstege团队想探究GWAS发现的AD相关基因是否会出现显著差异的罕见变异负荷。他们将两个阶段的样本合并成了一个更大的队列,并且比较了最近发表的AD相关GWAS研究报道的75个基因在AD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罕见变异负荷。

除了前面提到的基因,HenneHolstege团队还发现RIN3CLUZCWPW1以及ACE罕见变异负荷在AD患者中更高,表明这些基因上的罕见变异与AD风险升高有关。

之后HenneHolstege团队还分析了位于上述基因上的罕见变异的特点,在大部分基因上,有害变异在EOAD患者中的频率更高,这很好理解,早期发病的主要因素就是遗传。并且具有最大影响力的LOF变异位于SORL1ADAM10CLU以及ZCWPW1上,携带这些变异的个体有最低的中位发病年龄,表明这些基因是AD病因的关键基因。

在整个合并队列中,9%的健康人在上述10个基因中的一个上发生了至少一个有害罕见变异,而在EOADLOAD患者中则分别为18%14%。同时在EOAD患者中,2%的患者患病可以归因于SORL1TREM2以及ABCA7上的有害罕见变异,1%归因于ATP8B4ABCA1以及RIN3上的有害罕见变异。

总的来讲,在这项研究中,HenneHolstege团队首次在外显子水平上利用罕见变异报道了新的AD风险基因——ATP8B4ABCA1,并且还对以往GWAS报道的风险基因RIN3CLUZCWPW1以及ACE进行了罕见变异负荷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很可能是GWAS研究中的驱动基因,表明在GWAS无法衡量AD相关基因重要性的情况下,直接影响基因功能的罕见变异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重要的基因。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c36e5252100.html

韩国153万人超大规模研究首次报告,年轻人连续饮酒与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约20%有关

2022-12-19    奇点糕

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1%[1],幸存者则常伴有身体残疾和认知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近年来,卒中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2],与老年群体相比,正处于经济生产黄金时期的青壮年发生卒中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更为严重。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大量饮酒与较高的卒中风险增加有关[3-4]。但既往研究仅考虑了单次的酒精摄入量,并不能区分经常饮酒和短期内过度饮酒,难以准确反映酒精累积摄入量与卒中风险之间的关联,此外,在青壮年中该关联如何仍有待探索。

近日,由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Eue-Keun Choi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eurology发表了重要研究结果[5]

他们分析了韩国1536668名年轻受试者连续4年的饮酒数据发现,与连续4年内酒精摄入量均不超过105/周的受试者相比,有234年酒精摄入量超过105/周的受试者的卒中风险分别升高19%22%23%,且该关联由出血性卒中主导。

该研究利用连续4次年度健康检查的数据,评估了韩国百万年轻人4年内饮酒习惯的变化,明确了在年轻人中累积酒精摄入负担与新发卒中风险之间的关联,是第一份报告年轻人饮酒和出血性卒中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研究是如何展开的。

该研究基于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纳入了在200911日至20121231日期间参与检查、年龄在2039岁之间、且在4年内连续参加的受试者,并进一步排除了在最后一次检查前已被诊断为卒中的对象。

研究人群的纳入排除过程

该研究将每周105克(相当于每天15克酒精)作为酒精摄入负担的分界值。据此分界值,将受试者的饮酒量分为4类:① 无;② 轻度(0<每周摄入<105克);③ 中度(105克≤每周摄入<210克);④ 重度(每周≥摄入210克)。并根据此分类,形成了三种饮酒评价方法。

第一种是,将①和②类受试者的酒精负担分数计为0,③和④类受试者的酒精负担分数计为1分,四次健康检查的分数之和被定义为累积酒精负担评分,其范围为0-4

第二种是,受试者每次体检时的酒精负担评分有01两种情况,4次年度体检则共有16种排列组合情况,将每种情况视为一种饮酒模式。

第三种是,研究人员制定了一个对应饮酒量分类的酒精摄入半定量评价系统:无=0;轻度=1;中度=2;重度=3。将每次健康检查的半定量数值相加,其范围为0-12

本研究最终共纳入1536668名受试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9.5岁。可以看到,随着累积酒精负担评分的增加,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增加,30-39岁的占比逐渐上升;男性在得分为4的组中有绝对优势,约占95%;而低收入群体的占比逐渐下降。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随之升高,反之外周动脉疾病、癌症和慢性肾脏疾病的患病率随之下降。

    20181231日,平均随访了5.6±1.2年,共有3153例(0.37/1000人年)新发卒中,其中1773例(0.21/1000人年)新发缺血性卒中,1535例(0.18/1000人年)新发出血性卒中。

    使用Cox回归发现,与酒精负担评分为0的人相比,评分为234的人卒中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9%22%23%,而这一趋势主要是由出血性卒中引起。相应的,评分为234分别与出血性卒中风险升高30%42%36%显著相关。

亚组分析发现,在已经暴露于高血压和/或肥胖的高风险群体中,累积酒精负担对卒中的影响减弱。此外,考虑到国际上对男女饮酒界限的建议,在敏感性分析中将女性的适度饮酒定义为男性的一半,即52.5/周。但以此阈值进行分析时,并未观察到结果有显著变化。

使用第二种评价方法时,研究人员发现,与四年均未有中重度饮酒的模式1相比,仅有第4年度中至重度饮酒的模式5与缺血性存在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如下图所示,当酒精负担评分为34时,相应的饮酒模式均与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关。

而使用第三种评价方法分析发现,随着酒精摄入累积量的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且主要是由于出血性卒中引起而非缺血性卒中。

这项基于韩国百万年轻人长期随访数据的研究,更准确地表明了,在20-39岁的年轻人中,中至重度饮酒与较高的卒中发生风险相关,特别是出血性卒中。

由于90%以上的卒中负担可归因于潜在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饮酒,且青壮年发生卒中限制了他们在最有生产力的年龄段的活动,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强调有大量饮酒习惯的青壮年减少饮酒,并将此作为预防青壮年卒中策略的一部分,或可对促进个人健康和减少社会整体负担产生实质性的益处。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877e52408a9.html

全基因组研究识别出饮酒吸烟相关变异

2022-12-21    科技日报

    根据《自然》近日发表的遗传学研究,在一项涉及近340万人的多血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发现了近4000个与吸烟和饮酒行为相关的遗传变异。这些发现对这类复杂行为的潜在遗传影响提供了见解。

    吸烟和饮酒是多种疾病和紊乱的主要风险因素,虽然它们也受文化背景、公共健康政策等环境因素影响,有显著证据表明遗传对使用烟草和酒精亦有作用。此前也有比较多人的遗传数据以确定可能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欧洲血统个体,对于其他人群中这些行为的遗传作用所知甚少。

    此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60个队列的GWAS数据,包含了近340万人,代表了4种拥有不同祖先(非洲、美洲、东亚和欧洲)的群体。超过20%的队列来自拥有非欧洲祖先的人群。团队识别出近4000种遗传变异与吸烟或饮酒行为有关,包括个体开始吸烟年龄和每周饮用酒精饮料数量。他们发现,这些变异当中大多数在不同血统人群中展现出一致的效应。然而用欧洲血统个体的数据训练的多基因分数(一种基于多基因变异共同影响的遗传关联测量方法),在无欧洲祖先的人群中,与拥有欧洲祖先人群相比预测表现下降。这一发现表明,这类分数在不同血统人群中仍难以迁移。

    这些发现改进了人们对吸烟和饮酒行为相关遗传因素的理解,强调了在此类研究中增加样本量和祖先多样性的重要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1/c14739-32590849.html

针对多重耐药细菌的新型抗生素开发成功

2022-12-21    科技日报

    日本北海道大学市川聪教授领导的团队最近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一种高效抗菌化合物的开发,该化合物可有效对抗最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

    抗生素是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由于持续过度使用和误用,耐药性细菌也在不断增加。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最近,他们合成了一种类似球霉素(sphaerimicin)的抗菌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阻断细菌中MraY蛋白质的功能。MraY是细菌复制所必需的,在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中发挥作用,但并未成为目前商业抗生素的目标。

    研究人员表示,生物化合物球霉素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他们着手设计了这种分子的类似物,它更容易制造,同时对MraY更有效,从而提高了其抗菌活性。新设计的药物可有效对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VRE),这是两种很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

    该团队通过分子建模辅助计算分析了球霉素A的结构,设计合成了球霉素A的两个类似物SPM1SPM2。研究发现,这些类似物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

    然后他们确定了与MraY结合的SPM1的结构。通过研究这种结构并将其与相关抗菌剂的结构比较,他们进一步简化分子,成功开发了一种更简单的类似物SPM3,其活性与SPM1相似。

    除了对MRSAVRE有效外,SPM对结核分枝杆菌也有效,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细菌,并且具有多重耐药菌株。

    团队成员总结道,新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球霉素核心骨架的构建,它可用于开发更多靶向MraY的抗菌剂,从而开发出针对更多耐药菌株的药物。球霉素是最有前途的,因为MraY也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未来的工作将包括优化目前开发的SPM分子,以及开发含球霉素的抗生素组合以针对更广泛的细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1/c14739-32590835.html

女性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发现

2022-12-21    科技日报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病因的线索,或可解释为什么女性患这种疾病的风险更高。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在女性患者大脑中,一种特别有害的、化学修饰形式的炎症免疫蛋白——补体C3的水平要高得多。此外,雌激素水平在更年期下降,通常可防止这种形式的补体C3的产生。

    研究人员表示,补体系统成分的化学修饰有助于驱动阿尔茨海默病,至少可部分解释为什么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女性。

    新研究或发现了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化和分子事件,包括形成修饰型补体C3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蛋白质S—亚硝基化过程。研究人员之前发现了这种化学反应,当一氧化氮(NO)相关分子与特定氨基酸蛋白质构建块上的硫原子(S)紧密结合,形成经过修饰的“SNO 蛋白质”时,就会发生这种化学反应。NO等小原子簇对蛋白质的修饰在细胞中很常见,通常会激活或停止目标蛋白质的功能。由于技术原因,S—亚硝基化比其他蛋白质修饰更难研究,研究人员怀疑这些蛋白质的“SNO风暴”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因素。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检测S—亚硝基化的新方法来量化人类大脑中修饰的蛋白质。在40个死后大脑中,研究人员发现了1449种不同的S—亚硝基化蛋白质。在最常以这种方式修饰的蛋白质中,有几种已知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包括补体C3。引人注目的是,与男性阿尔茨海默病大脑相比,女性阿尔茨海默病大脑中S—亚硝基化C3SNO-C3)的水平高出6倍以上。

    为什么SNO-C3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女性大脑中更常见?长期以来一直有证据表明,女性雌激素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脑保护作用。对实验室培养的人类脑细胞进行的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设,表明SNO-C3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而增加,这是由于在脑细胞中产生NO的酶被激活所致。SNO-C3的这种增加会激活突触的小胶质细胞破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1/c14739-32590843.html

研究发现精子发生中的新型核糖体能够产生精子特异蛋白组

2022-12-20    生物物理研究所

核糖体是最重要的聚合酶之一,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氨酰化tRNAaa-tRNA)为底物,合成蛋白质的工厂。核糖体在每个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有百万至千万的拷贝。核糖体本身占有细胞的大量物质占比,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占所有细胞类型中总RNA80-85%,核糖体蛋白(ribosomalproteinrProtein)在哺乳动物中占总蛋白量的5-10%,总蛋白拷贝数的10-20%(图1)。

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郭雪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秦燕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 malegerm-cell-specific ribosome controls male fert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精子发生中的新型核糖体(RibosomeST)能够产生精子特异蛋白组。

核糖体为直接20~30nm的近球体,在细胞的高分辨成像中可看到核糖体的广泛分布。在快速增殖的细胞中,核糖体占有的物质、能量比例更高,组织细胞发生发展、决定细胞命运(秦燕课题组,ScienceBulletin综述文章,20227月)。特殊的核糖体能够产生特殊的蛋白组,从而决定细胞的功能和命运,这是近年来的重要命题。

在雄性生殖细胞中,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39,在精子发生的减数分裂后会发生转移并使用L39L的形式在核糖体上。该研究发现L39是核糖体大亚基新生肽链通道上的重要成分,L39L替换L39后,这个通道可以变宽很多,利于精子成熟中大量正电蛋白的产生。那么,核糖体L39如何决定精子生殖蛋白组?

研究人员通过L39L型核糖体(RibosomeST)和普通L39型核糖体(Ribosome)的超分辨cryo-EM结构解析(分辨率在L392.82埃,L39L3.03埃)发现,核糖体大亚基新生肽链通道上的重要成分,L39L替换L39后,这个通道可以变宽很多,利于精子成熟中大量正电蛋白的产生。

精子发生是物种繁衍的核心功能,少弱精症是近年来的重要国民健康问题,该研究将为相关疾病提供重要标记物和治疗靶点。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e20e526731c.html

Cell:小胶质细胞利用蛋白SYK清除大脑中的碎片,

有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2022-12-20    生物谷

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即由脑细胞功能丧失或死亡导致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无法治疗。大多数现有的治疗方法仅靶向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种过程中的一种,这可能无法有效地完全解决疾病症状或进展,如果有的话。

但是,如果科学家们利用大脑内在的自我清洁和自我愈合的能力会怎样?大脑自身的免疫系统可能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能被利用来帮助大脑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抵御阿尔茨海默病的蛋白。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YKcoordinates neuroprotective microglial response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挑战

没有任何可用的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可以阻止正在进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时也帮助身体中的受影响区域愈合和恢复。

就失败的治疗而言,阿尔茨海默病也许是最臭名昭著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每965岁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中就有1人受到影响,阿尔茨海默病是由于大脑萎缩、神经元死亡和它们之间的连接丧失造成的。这些伤亡导致了记忆和认知能力的下降。已有数十亿美元被用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法,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测试的药物都在临床试验中失败。

另一种需要改进治疗方案的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多发性硬化症。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免疫细胞攻击神经元上的保护层(称为髓鞘)引起的。髓鞘的退化导致神经元之间的沟通困难,以及它们与身体其他部分的连接出现缺陷。目前的治疗方法抑制了免疫系统,并可能产生潜在的削弱性副作用。许多这些治疗方案未能解决积累在神经系统中可能会杀死细胞的髓鞘碎片的毒性作用。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前沿

小胶质细胞是伪装成脑细胞的免疫细胞。在小鼠中,小胶质细胞起源于胚胎的卵黄囊,然后在发育早期浸润到大脑中。人体内小胶质细胞的起源和迁移仍在研究中。

小胶质细胞在健康的大脑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像其他免疫细胞一样,小胶质细胞对病原体和损伤作出快速反应。它们帮助清除损伤和修补受影响的组织,也可以在对抗病原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小胶质细胞还能调节大脑炎症,这是免疫反应的一个正常部分,如果不加控制,会造成肿胀和损伤。

小胶质细胞也支持其他脑细胞的健康。例如,它们可以释放促进恢复的分子,比如蛋白BDNF,已知该蛋白有利于神经元的生存和功能。

但小胶质细胞的关键特征是它们惊人的清洁技能。在所有脑细胞类型中,小胶质细胞拥有清理大脑中垃圾的精湛能力,包括多发性硬化症中受损的髓鞘、死细胞碎片和β淀粉样蛋白,β淀粉样蛋白是一种有毒的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典型特征。它们通过摄入和分解所在环境中的碎片来实现这一目标,有效地吃掉了它们周围的垃圾和它们的邻近细胞。

鉴于小胶质细胞在维持大脑功能方面的许多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可能拥有解决神经变性相关功能障碍的多种能力。此外,作为大脑的终身居民,小胶质细胞已在大脑保护的最佳实践中受到了教育。这些因素使得小胶质细胞处于一个完美的位置,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它们的内在能力来阻止神经退行性。

来自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的新数据表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中也发挥着以前未被重视的作用。阿尔茨海默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许多遗传风险因素与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支持了越来越多的动物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功能的破坏可能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和严重程度。

这就提出了下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科学家们如何利用小胶质细胞来保护神经系统免受神经变性的影响?

利用小胶质细胞的神奇魔力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重点研究了一种叫做SYK的关键蛋白,小胶质细胞用它来操纵它们对神经变性的反应。他们发现,当小胶质细胞在其环境中遇到碎片时,比如阿尔茨海默病中的β淀粉样蛋白或多发性硬化症中的髓鞘碎片,小胶质细胞会激活SYK的活性。当他们抑制小胶质细胞的SYK功能时,他们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积累的β淀粉样蛋白是原来的两倍,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中的髓鞘碎片是原来的六倍。

阻断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小胶质细胞中的SYK功能也恶化了神经元的健康,表现为有毒神经元蛋白水平的增加和死亡神经元数量的激增。这与认知能力的加速下降有关,因为这些小鼠在空间记忆测试中失败了。同样地,在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中破坏SYK会加剧运动功能障碍并阻碍髓鞘修复。这些发现表明小胶质细胞利用SYK来保护大脑免受神经变性的影响。

SYK如何保护神经系统免受损害和变性呢?这些作者发现,小胶质细胞利用SYK向大脑中的碎片迁移。它还通过刺激参与清理过程的其他蛋白来帮助小胶质细胞清除和摧毁这些碎片。这些发现支持这样的一种观点:SYK通过让小胶质细胞清除有毒物质来帮助它们保护大脑。

最后,这些作者想弄清楚他们是否可以利用SYK产生“超级小胶质细胞(supermicroglia)”,在碎片让神经变性恶化之前帮助清理这些碎片。当给小鼠提供一种促进SYK功能的药物时,他们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在接受该药物一周后,它们的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积累水平较低。这一发现指出了增加小胶质细胞活性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力。

小胶质细胞治疗的前景

未来的研究将有必要看看构建一个超级小胶质细胞清理小组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否对人类有益。但是,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在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清除神经系统中的有毒废物,促进受损区域的愈合。

不过,好东西也有可能吃得太多。由小胶质细胞驱动的过度炎症可能使神经系统疾病恶化。这些作者相信,为小胶质细胞配备适当的指令,使得它们发挥有益的功能而不造成进一步的损害,有朝一日可能能够帮助治疗和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724e52518c7.html

Nat Genet: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揭示12种人类精,神疾病之间的遗传重叠特性

2022-12-20    生物谷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所揭示的精神疾病的广泛伴随疾病或许与大规模遗传性研究中的非零症遗传相关性相呼应。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Genetics上题为“Exploringthe genetic overlap between twelve psychiatric disorder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深入分析了12种常见精神疾病之间的基因重叠(geneticoverlap),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12种常见精神疾病的多效性遗传发生率。

很多年前,精神病学家和其它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更倾向于将精神疾病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关联;然而最近,涉及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表明,不仅有些精神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且有些疾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基因重叠,这或许就表明,诸如自闭症等疾病或许存在多种形式,其能够产生一种疾病谱。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2种人类精神性疾病进行了交叉分析(cross-examination),旨在专门寻找基因重叠特性,这项研究工作还涉及进行交叉特征的综合分析来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一般的基因、细胞、通路和组织类型,其都是包括ADHD、酒精中毒、厌食症、焦虑症、自闭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抽动症在内的12种精神性疾病所共有的。这项分析是利用公开的关于所研究的疾病的统计数据所进行的,结果发现了与这些疾病相关的信号遗传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研究人员还利用来自昆士兰大学QIMRBerghofer医学研究所的复杂形状遗传学虚拟实验室所提供的软件寻找上述疾病之间的基因重叠特性,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功能性的图谱绘制和注释,从而在交叉形状分析中寻找与SNPs相关的位点。研究人员发现,超过30多个基因和多个基因组风险位点似乎与疾病之间的重叠关联性相吻合,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些不重叠但能共享途径和多种神经细胞类型之间的关联。

然而,研究人员并未发现任何SNPs和位点能明确与12种精神疾病中的两种以上的疾病相关,而且仅仅是两个基因,研究者表示,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关联是最常见的,其涉及到了研究人员所发现的关联中近乎一半的关联。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精神疾病之间的力量和遗传结构的变化,识别出共同的生物学机制目前或许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560e513313f.html

Nature:许多与饮酒和吸烟有关的基因在不同血统的人中是相似的

2022-12-20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大型遗传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340多万人的数据后,确定了2300多个预测酒精和烟草使用的基因。他们发现,这些基因中的大多数在具有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血统的人中是相似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12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eticdiversity fuels gene discovery for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酒精和烟草的使用分别与全世界约15%5%的死亡有关,并与癌症和心脏病等慢性病有关。尽管环境和文化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酒精和烟草使用以及对它们成瘾的可能性,但是根据这些作者的说法,遗传也是一种影响因素。他们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协助确定了大约400个与人们的某些酒精和烟草使用行为有关的基因。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学系教授兼研究副主任DajiangLiu说,“我们如今确定了另外1900多个与酒精和烟草使用行为有关的基因。在我们的分析中使用的五分之一的样本来自非欧洲血统,这增加了这些发现与不同人群的相关性。”

这些作者评估了来自340多万人的基因数据集,其中至少20%的人来自非欧洲血统。根据Liu的说法,他们的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吸烟和饮酒行为的最大的基因研究,也是最具血统多样性的研究。他说,他之前在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仅包括来自欧洲血统人口的数据。

这些作者纳入来自非洲、东亚和美国血统的人的基因数据集,并评估了多种吸烟和饮酒的特征,从开始饮酒或吸烟到开始定期使用和摄入量。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他们确定了与这些行为有关的基因。

通过比较不同血统的样本数据,这些作者发现,不同血统之间与酒精和烟草使用行为有关的基因有惊人的相似性,80%的基因变体在所研究的人群中显示出一致的影响。虽然一些基因变体在不同的血统之间有不同的影响,或者有血统特异性的影响,但与酒精和烟草使用相关的基因在不同血统的样本之间基本一致。

这些作者使用机器学习开发了一个遗传风险分数,可以识别出有某些酒精和烟草使用行为风险的人。尽管遗传效应相似,但是利用欧洲血统个体的数据开发的模型只能准确预测欧洲血统的人的酒精和烟草使用行为。Liu说,由于这种模型在预测其他血统的人的风险时没有那么准确,有必要通过增加非欧洲血统的样本量来开发更复杂的预测方法,这可能改善不同人类群体的风险预测。

Liu说,“看到相同的基因与不同血统的成瘾行为有关,这很有希望。拥有更强大和更为多样化的数据将帮助我们开发可应用于所有人群的预测性风险因素工具。”

Liu说,在两到三年内,这些遗传风险评分可以得到完善,并成为已经通过基本筛查确定为酒精和烟草使用风险增加的个人常规护理的一部分。作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第二个旨在开发和应用生物医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信息学从而使得生物医学研究取得快速进展的战略计划目标的临时主管,他指出,这项研究是一个例子,说明大数据和复杂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帮助预测健康风险,从而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临时院长KevinBlack博士说,“这个项目利用大量的数据来确定不同人群的共同遗传风险因素。利用这些发现来开发绝望症的筛查工具是一种创新,它将帮助我们学院在利用健康信息学促进我们社区的健康保护和疾病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Liu的说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深入研究他们的发现。这些作者确定的大多数基因都有未知的功能,因此他们将尝试了解它们的功能,以及这些基因的变化、它们的功能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成瘾行为的风险。他还说,增加这些数据集中遗传样本的多样性将有助于他们为来自不同血统的个人开发预测性风险模型。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402e5238264.html

儿童肥胖相关基因变异揭示

2022-12-22    科技日报

    英国《自然·代谢》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一种新的遗传机制。这是一个与饥饿控制有关的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的基因重排,大多数肥胖的常规基因检测无法检测到。

    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激活基因位于称为下丘脑的脑区,激发饱足或不饿的感受。干扰MC4R激活或发挥功能的变异,与饥饿感持续以及儿童期肥胖有关联。

    通过研究一位患有严重肥胖的女孩组织样本,德国莱比锡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定基因,刺鼠信号蛋白(ASIP)基因,会在正常情况下本不表达该基因的细胞里高水平表达,这些细胞包括脂肪细胞、白细胞和由个体细胞重编程产生的下丘脑样神经元。遗传分析表明,重排将一个ASIP基因拷贝放在了一个启动子旁边——这是驱动基因表达的DNA区域,从而解释了为何该基因在每个组织中持续高水平表达。这一已确认的染色体重排的性质,还意味着大多数常规肥胖的遗传形式检测都不会发现它。ASIP会抑制MC4R的激活,因此在下丘脑细胞中非正常的ASIP表达为肥胖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研究团队随后在超过1700名肥胖儿童的队列中特别搜索这一重排,识别出4名携带者并确认了其中3人的ASIP过表达。这一观察与肥胖遗传小鼠模型一致,这一模型中肥胖是由小鼠版本的ASIP异常表达引起的。但是,直到现在才发现人类中与肥胖有关的涉及ASIP的类似突变。

    研究团队认为,在测试队列中基因重排的频率较高,需要在其他患者队列中进行额外的定向筛查。虽然在分离细胞中的这些实验支持他们的模型,但要确定地将基因重排与人类的肥胖相关联,还需要进一步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进行研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2/c14739-32591521.html

新冠导致嗅觉丧失关键原因找到

2022-12-22    科技日报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一组科学家表示,一些人在感染了新冠后未能恢复嗅觉的原因与嗅觉神经细胞持续受到免疫攻击以及相关细胞数量减少有关。这一发现21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以解答这个困扰数百万新冠感染者的棘手问题。

    在关注嗅觉丧失的同时,这一发现也揭示了其他“长期新冠”症状的潜在原因,包括全身疲劳、呼吸急促和脑雾,这些症状可能由类似的生物机制引发。

    研究人员称,通常与新冠肺炎感染有关的首批症状之一是嗅觉丧失。许多在病毒感染急性期嗅觉改变的人会在之后一到两周内恢复,但有些人不会,这就需要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部分人在感染新冠后会持续数月至数年丧失嗅觉。

    包括杜克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内的联合研究团队,分析了从24份活检组织中收集的嗅觉上皮样本,其中包括9名得了新冠后长期嗅觉丧失的患者。

    这种基于活组织检查的方法揭示了参与嗅觉上皮炎症反应的T细胞在嗅觉上皮中的广泛浸润,嗅觉上皮是嗅觉神经细胞所在的组织。尽管没有检测到达到确诊新冠肺炎的病毒滴度水平,但这种独特的炎症过程仍然存在。

    此外,嗅觉感觉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持续的炎症对脆弱组织的破坏。研究人员称,“这几乎就像是鼻子里的一种类似自身免疫的过程。”

    令研究人员感到鼓舞的是,即使在长期的免疫攻击之后,神经元似乎仍保持着一定的修复能力。研究人员希望,调节这些患者鼻子内的异常免疫反应或修复过程可至少帮助部分嗅觉恢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2/c14739-32591517.html

揭示儿童与成人视听整合脑网络的差异

2022-12-21    心理所

阅读发展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建立视觉字形和听觉语音之间稳定的对应关系。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个体对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整合将逐步成为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并最终实现流畅阅读。有研究将个体把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差内呈现的分别来自视觉和听觉通道的信息有效整合为统一、连贯的知觉的过程定义为视听整合。视听整合能力在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阅读水平密切相关。视听整合缺陷也被认为是导致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重要因素(Yanget al., 2020Duet al., 2022)。

最近的研究证据显示,视听整合加工需要大脑中广泛分布的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视觉和听觉初级感觉皮层、颞上皮层、前额叶皮层与皮层下脑区。前额叶皮层等高级脑区在视听整合加工中发挥着注意调控等功能,导致视听整合能力从儿童到成人缓慢发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毕鸿燕研究组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脑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儿童(10-12岁)和成人视听整合脑网络的差异。该研究以被试在视觉词汇判断任务中的一致性效应(视听一致条件和视听不一致条件之间的差异)作为视听整合的指标。

结果发现,儿童视听一致条件下脑网络的全局效率低于成人,且儿童中脑网络的全局效率与阅读准确性和阅读流畅性相关,表明视听整合脑网络全局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阅读的发展。儿童与成人视听整合脑网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个前额叶-颞上回网络上(如图)。该网络的连接强度在成人中表现为显著的一致性效应(视听一致>视听不一致),而在儿童中则表现为显著的不一致性效应(视听不一致>视听一致),体现了前额叶皮层涉及的注意控制功能对左侧颞上皮层视听整合加工的调控作用的发展。儿童中,前额叶-颞上回网络连接强度的一致性效应与阅读准确性显著相关,反应了这个视听整合脑网络的发展对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

该研究首次从大尺度脑功能网络的角度揭示了阅读过程中涉及的视听整合加工的神经基础以及儿童和成人之间视听整合脑网络的差异,加深了科学家对人类多感觉整合神经机制及其发展过程的认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Annals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be5e52776e2.html

大型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接种新冠疫苗比自然免疫更有效

2022-12-21    生物世界

新冠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防止感染和感染后的重症及死亡风险,而感染新冠病毒后诱导的自然免疫同样可以防止再次感染。那么,接种新冠疫苗与自然免疫相比,在预防感染,以及对住院、重症和死亡的防护方面,哪个效果更好呢?

20221214日,雷根斯特里夫研究所、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和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America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期刊发表了题为:SARS-CoV-2 Infection, Hospitalization,and Death in Vaccinated and Infected Individuals by Age Groups in Indiana, 20212022 的研究论文。

这项首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比较了新冠疫苗与自然免疫在预防因任何原因(包括COVID)死亡、住院和急诊科就诊方面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的人从疫苗接种中受益明显大于从新冠感染中获得的自然免疫力,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死亡率较低,这在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尤其突出。

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的全因死亡率和住院率比因感染新冠病毒获得自然免疫力的人低37%。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因各种原因到急诊室的概率比因感染新冠病毒获得自然免疫力的人低24%

这项大规模研究表明,应该鼓励接种新冠疫苗,而不是依赖自然免疫。这项研究数据显示,虽然接种新冠疫苗后的的新冠感染率高于之前感染过新冠后的再次感染率,但疫苗在预防重症方面比自然免疫更好。

研究团队将整个印第安纳州的新冠检测和免疫数据与新冠患者病历相结合,比较了至少接受过1剂新冠疫苗的人与先前感染过新冠的人的感染累积发生率、全因急诊科就诊、住院和死亡率。

该研究得出结论,相比因感染新冠病毒而获得自然免疫力,接种mRNA新冠疫苗者的全因急诊科就诊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突出了疫苗接种在真实世界中的好处。这些数据提示了我们——在安全有效的疫苗可用的情况下,不应依赖自然免疫。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因为之前的研究调查了新冠特定的急诊、住院和死亡率,但没有包括非新冠相关病例。而这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证实,mRNA新冠疫苗使人们远离重症和住院,并降低了全因死亡风险,而这在各个年龄组都看到了这种模式。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124e524067a.html

Nature子刊:发现一种特殊的基因突变,与儿童肥胖相关

2022-12-21    生物世界

众所周知,肥胖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单基因导致的人类肥胖实际上非常罕见,这些单基因通常是通过影响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通路,该通路主要调控食物摄入与能量平衡。MC4R激活基因位于下丘脑区域,它们激发饱足或不饿的感受。而干扰MC4R激活或发挥功能的变异,与饥饿感持续以及儿童期肥胖有关联。

对这些单基因肥胖特征的检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人类肥胖机制的理解,还将指导新的靶向药物的开发。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Aberrantexpression of 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ASIP) as a cause of monogenic severechildhood obes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一种新的遗传机制,基因重排将一个 ASIP 基因拷贝放在了一个启动子旁边,导致了 ASIP 基因高表达,而 ASIP 会抑制MC4R的激活,从而导致了肥胖。而这个与饥饿控制有关的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的基因重排,在大多数肥胖的常规基因检测中无法被检测到。

通过研究一位患有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女孩组织样本,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特定基因,刺鼠信号蛋白基因(ASIP),会在正常情况下本不表达该基因的细胞里高水平表达,这些细胞包括脂肪细胞、白细胞和由个体细胞重编程产生的下丘脑样神经元。

遗传分析表明,基因重排将一个 ASIP 基因拷贝放在了一个启动子旁边,从而解释了为何该基因在每个组织中持续高水平表达。这一已确认的染色体重排的性质,还意味着大多数常规肥胖的遗传形式检测都不会发现它。ASIP 会抑制MC4R的激活,因此在下丘脑细胞中非正常的 ASIP 表达为肥胖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研究团队随后在超过1700名肥胖儿童的队列中特别搜索这一重排,识别出4名携带者(3名女孩,一名男孩),并确认了其中3人的 ASIP 过表达。这一观察与肥胖遗传小鼠(agouti小鼠)模型一致,这一模型中肥胖是由小鼠版本的 ASIP 异常表达引起的。但是,直到现在才发现了人类中与肥胖有关的涉及 ASIP 的类似突变。

研究团队认为,在测试队列中基因重排的频率较高,需要在其他患者队列中进行额外的定向筛查。虽然在分离细胞中的这些实验支持他们的模型,研究团队指出,该研究尚未确认患者脑中的 ASIP 表达和MC4R抑制。要确定地将基因重排与人类的肥胖相关联,还需要进一步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进行研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2e3e52742c1.html

Gut:匡铭/林水宾团队揭示靶向tRNAm7G修饰,可提高抗PD-1功效

2022-12-21    生物世界

肝内胆管癌(ICC)是第二常见的肝脏肿瘤,78%ICC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即为晚期,治疗手段有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辟了晚期肿瘤治疗的新模式,但ICC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答率明显低于其他实体肿瘤,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中心匡铭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林水宾教授团队合作,在胃肠领域顶级期刊 Gut 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tumor-intrinsic N7-methylguanosine tRNA modification inhibits MDSC recruitmentand improves anti-PD-1 efficac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阐明了肝内胆管癌(ICC)微环境中多核型髓源抑制性细胞(PMN-MDSC)募集的分子调控机制,为改善肝内胆管癌(ICC)抗PD-1耐药提供了联合治疗新策略。

肝内胆管癌METTL1促进CXCL8/Cxcl5的翻译以招募PMN-MDSC,进而抑制CD4+T细胞的扩增和CD4+CD8+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介导ICCPD-1耐药。靶向METTL1并阻断CXCR2抑制PMN-MDSC的迁移,恢复CD4+CD8+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改善ICCPD-1治疗疗效

免疫微环境与肿瘤的进展以及免疫治疗的响应密切相关,匡铭教授团队和林水宾教授团队基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癌标本库,发现晚期胆管癌中PMN-MDSC浸润显著增加,且tRNA m7G修饰酶METTL1PMN-MDSC的浸润密切相关。基因工程鼠等多种体内模型揭示METTL1通过促进肿瘤PMN-MDSC的募集,促进ICC进展。

通过tRNA还原和剪切测序、多聚核糖体相关的mRNA测序,团队进一步发现METTL1选择性调控趋化因子人CXCL8Cxcl5的翻译,阻断趋化因子受体或敲除METTL1可显著改善ICCPD-1治疗的效果。

该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中心匡铭教授的在读博士刘海宁、博士后曾雪贞和在读博士任旭鑫。匡铭教授和林水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匡铭教授与林水宾教授长期合作探究肝癌mRNA的异常翻译调控作用,既往研究成果揭示了mRNA异常翻译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于MolecularCell 等杂志发表多篇合作论文。这项新研究从免疫新视角首次揭示趋化因子在mRNA翻译层面被异常调控的新机制,为改善ICCPD-1治疗疗效提供联合新策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509e52523e2.html

人工耳蜗恢复听力机制阐明

2022-12-23    科技日报

    英国《自然》杂志22日发表了一项大鼠研究,首次阐明了使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神经机制。这项研究有助于改善这些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性能。

    人工耳蜗植入可帮助全聋患者恢复听力,但患者反应差异很大。有些接受植入的患者可在植入物激活后数小时内理解谈话,但有些人即使在数月之后仍无太大起色。

    为理解原因,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为16只耳聋大鼠定制了人工耳蜗,研究其与听觉恢复有关的脑活动模式。和人类一样,大鼠对植入物的反应差异也很大:在这项研究中,大鼠蓝斑核(一个与学习有关的脑干区域)的激活预测了正反应。当该脑区被人工激活后,观察到的动物间差异消失了——所有以这一方式刺激的大鼠,在植入后几天内都表现出了对声音的响应。

    蓝斑核中的神经元制造并释放出神经调节物质去甲肾上腺素,随之会影响多个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大脑“重连”是学习的关键特征;当人工耳蜗不成功时,可能是由于蓝斑核没有充分参与,大脑未能重连神经网络。

    研究人员认为,帮助这一目标脑区参与的治疗策略,可对优化神经植入设备起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3/c14739-32592267.html

 “不饿,就是馋”是怎么回事?药物和食物渴求的神经特征发现

2022-12-23    科技日报

    《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种神经影像特征,可用于预测药物和食物渴求的强度。

    对使用药物或进食的渴求,被认为是药物滥用或过度进食的驱动因素。药物或食物相关的刺激引发的渴求,或可帮助预测药物使用或复发、不健康进食和体重增长。然而,人们对渴求的神经基础尚不完全了解。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科学家们此次识别出一种神经标记,或生物指标,可以在尼古丁、酒精等使用者和匹配对照组之间,预测药物和食物渴求的强度。在3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99名参与者观看了药物和非常可口的食物图片(例如一叠西式煎饼),并得到提示去想象一下使用图中药物或食物会带来的直接积极后果,或重复使用的消极后果。他们还给自己有多渴求这些物品进行了评分。研究团队随后用机器学习方法对神经影像数据进行了分析,识别神经生物学渴求特征(NCS),其中包含数个脑区,其活跃度可用于预测较高或较低的渴求程度。

    NCS对于预测渴求药物和食物的准确度都很高。而且,从记录的参与者对药物和食物提示的NCS反应中,团队成功识别出了药物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研究人员还发现,对食物图像的NCS反应预测了对药物渴求的强度,反之亦然,这或许表明,食物和药物渴求共享神经通路。

    研究团队总结说,识别NCS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标,可供开发治疗渴求的临床干预,以及改善现有疗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3/c14739-32592262.html

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获进展

2022-12-23    华南植物园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常见真菌,能够侵染农副产品、中药材和加工食品等物品。黄曲霉能够产生强毒性的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常见真菌,能够侵染农副产品、中药材和加工食品等物品。黄曲霉能够产生强毒性的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是机会性致病真菌,可使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曲霉病,是侵袭性曲霉病的诱因,导致慢性肉芽肿性鼻窦炎、角膜炎、皮肤曲霉菌病、伤口感染和骨髓炎等临床综合征。

    黄曲霉毒素具有强毒性和强致病性,因此研究并开发新型、高效、绿色抗菌化合物是防治黄曲霉的迫切需求。与化学合成的药物小分子相比,天然产物结构新颖、多样,生物活性更加独特,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是有效捷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邱声祥研究组在木豆Cajanus cajan (L.) Millsp.叶中发现了强效的抑真菌化合物PMEPinosylvinmonomethyl ether)。抑菌谱显示,PME对农业真菌和三大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特别是PME能够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和黄曲霉毒素B1累积。研究表明,PME能够结合细胞膜磷脂,导致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渗透性增大、内容物外渗。PME处理的黄曲霉孢子表现出细胞壁自溶状表型,同时,代谢组分析发现PME结合细胞膜磷脂导致膜流动性和渗透性改变,并可进一步造成膜溶解,孢子结构坍塌,从而产生自溶状表型。PME的强抑真菌功效与良好的安全性,在农业、饲料和食品加工行业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在线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STS计划的支持。

    PME抗黄曲霉机制及芪类化合物抗菌构效关系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8b9e52897ad.html

ACTN:科学家识别出与人类多发性硬化症发病相关的新型风险基因

2022-12-22    生物谷原创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三个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或许会参与机体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nnals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上题为“Brain prote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linking-genes in multiple sclerosis pathogene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三个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或许会参与机体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数千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和未患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大脑中的基因及其所表达的蛋白的相关信息,结果发现,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和未患病者大脑组织中名为SHMT1FAM120BICA1L的三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所表达的蛋白质或许存在明显差。

    科学家识别出与人类多发性硬化症发病相关的新型风险基因。

    研究者指出,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或能帮助揭示参与人类多发性硬化症发育和进展背后的机制的相关信息,此外,研究人员还阐明了人类多发性硬化症发生的病理学机制,这或许就为后期科学家们开发新型疗法以及优先选择最具潜力的治疗性靶点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SHMT1FAM120BICA1L三个基因的功能失调或许会介导机体的多发性硬化症风险,相关研究货位阐明引起人类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后期寻找开发新型疗法的潜在靶点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Tingting Jia, Yanni Ma, Fengqin Qin, etal. Brain prote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linking-genes in multiple sclerosispathogenesis, 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 (2022). DOI:10.1002/acn3.51699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fc3e5226463.html

Nature子刊:三种热门抗衰老方法,被发现基本无效

2022-12-22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显示,三种被被广泛认为可以延缓衰老的方法(间歇性禁食、mTOR功能丧失、抑制生长激素)并没有延缓衰老效果。

    近年来,许多抗衰老方法,例如间歇性禁食、雷帕霉素、抑制生长激素等等,在动物模型上显示了有潜力的延长寿命效果。这些抗衰老方法也被用在了人类身上,但其抗衰老效果并没有得到充分证明。

    近日,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Deepphenotyping and lifetime trajectories reveal limited effects of  longevityregulators on the aging process in C57BL/6J mice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表明,三种被广泛认为可以减缓衰老的方法,被证明基本无效。该研究还开发了一种新的衰老测量方法,这也解释了生物衰老的复杂性。

    论文通讯作者 Dan Ehninger 博士表示,这项研究显示,人体内部没有可以通简单开关来调节的衰老时钟,至少这项研究中的三种抗衰老方法是这样。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验证了三种被广泛认为可以延缓衰老的方法,分别是间歇性禁食(减少热量摄入)、mTOR功能丧失(雷帕霉素治疗靶点)、抑制生长激素。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人员都使用寿命作为衰老研究的间接衡量标准,例如,小鼠能活到几岁?怎样才能延长寿命?

    通常认为,如果活得更久,那么衰老速度也会更慢。但问题是,像许多其他生物一样,小鼠不会死于一般的衰老,而是死于特定的疾病。例如,高达90%的小鼠在老年时死于体内形成的肿瘤。因此,如果你在整个基因组寻找使小鼠长寿的因素,实际上会发现许多抑制肿瘤发展的基因,而不一定是在衰老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因。

    在小鼠模型上进行抗衰老研究时,研究团队对如何测量衰老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答案,采用大规模表型来分析衰老雄性C57BL/6J小鼠中的数百个标记。通过一系列分子、细胞、生理和病理标志物的年龄依赖表型变化来评估生物衰老。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选择了一种不强调寿命的方法,而是专注于全面调查与年龄相关的各种身体功能的变化。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研究团队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生命的特定阶段,接受三种抗衰老疗法的小鼠身体的每个参数会发生多大变化。这种研究设计可以精确地确定自然衰老过程是否可以减缓,以及重要生理功能的退化是否可以减缓。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有个别老年小鼠看起来比其实际年龄更年轻,但这种影响不是由于减缓了衰老,而是由于与年龄无关的因素。事实上,在健康指标出现年龄依赖性变化之前,治疗方法已经在年轻小鼠身上产生了效果,这证明了这些是补偿性的、一般的促进健康的作用,而不是针对衰老机制的。

    “抗衰老”效果在本质上通常与年龄无关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显示,三种被被广泛认为可以延缓衰老的方法(间歇性禁食、mTOR功能丧失、抑制生长激素)并没有延缓衰老效果。

    研究团队表示,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其他抗衰老方法的实际抗衰老效果,研究团队开发的新的衰老测量方法可能为抗衰老方法及其有效性提供更全面的评估。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962e52888c3.html

Nature子刊:徐勇团队揭示一种导致暴饮暴食和肥胖的新型基因突变

2022-12-22    生物世界

    总的来说,该研究证明了5-HT2CR参与了人类食欲、体重和行为的调节,还发现了黑素皮质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有效治疗携带HTR2C基因突变个体的严重肥胖。研究团队还建议将HTR2C基因纳入儿童重度肥胖的诊断

    血清素(Serotonin),即五羟色胺(5-HT),是大脑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它是一种神经递质,将信息从大脑的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5-HT通过与携带其受体的脑细胞结合来传递信息,这些脑细胞参与各种功能,包括情绪、食欲和一些社会行为等。

    改变五羟色胺(5-HT)水平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治疗肥胖,以及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然而,由于缺乏受体特异性,5-HT信号通过至少14种不同的受体来调节体重、情绪和行为,因此这些药物经常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奥氮平等)在减轻精神病症状方面非常有效,但会导致高达60%的患者饥饿感增加和体重增加,这成为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的主要障碍。

    因此,了解五羟色胺(5-HT)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类的食物摄入、体重、情绪和行为,可以为一系列临床疾病开发更有针对性的疗法提供信息。

    20221219日,剑桥大学 I. Sadaf Farooqi 团队与贝勒医学院徐勇团队合作,在 Nature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Humanloss-of-function variants in the Serotonin 2C receptor associated with obesityand maladaptive behavior 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首次发现编码五羟色胺2C受体(5-HT2CR)的HTR2C基因的缺失突变会导致肥胖和适应不良行为。首次揭示了5-HT2CR参与调控人类的食欲、体重和行为,并进一步揭示了背后的机制。这项研究对于儿童严重肥胖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意义。

    研究团队通过对2548名严重肥胖患者和1117名非肥胖对照组进行外显子测序,在19名不相关人群(3名男性和16名女性)中发现了编码五羟色胺2C受体(5-HT2CR)的HTR2C基因的13个罕见基因突变。退这些基因突变的进一步鉴定显示,其中11种突变导致受体的功能丧失。

    这些携带了HTR2C基因功能缺失突变的人有严重的嗜食症,以及某种程度的适应不良行为和情绪不稳定,包括强烈的情绪变化,例如无法控制的笑或哭,或高度易怒或脾气暴躁。

    研究团队将携带人类HTR2C功能缺失突变基因敲入小鼠基因组,结果显示,雄性小鼠出现肥胖和减少社交探索行为,而相应的雌性小鼠也表现出类似的问题,但严重程度较轻微。这证实了研究团队的猜测,即HTR2C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与肥胖有关。

    徐勇教授

    徐勇教授表示,从诊断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建议HTR2C基因应该纳入儿童重度肥胖症的诊断基因组中。

    研究团队进一步确定了这种基因突变导致肥胖的具体机制,研究团队发现,五羟色胺2C受体(5-HT2CR)是维持下丘脑促黑皮质激素(POMC)神经元正常放电活动所必需的,而这些神经元放电是抑制暴饮暴食所必需的。当5-HT2CR发生功能缺失突变时,POMC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就会受损,就会导致暴饮暴食,从而变得肥胖。

    徐勇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证实,5-HT2CR功能缺失突变导致小鼠的社交能力下降,攻击性增强,在这项研究之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5-HT2CR是维持正常行为和防止攻击行为所必需的。

    该研究还发现,由于5-HT2CR功能缺失突变而导致肥胖的患者,可能受益于Setmelanotide,这是一种黑皮质素4受体(MC4R)激动剂,已在欧美获批临床使用许可。

    总的来说,该研究证明了5-HT2CR参与了人类食欲、体重和行为的调节,还发现了黑素皮质素受体激动剂可能有效治疗携带HTR2C基因突变个体的严重肥胖。研究团队还建议将HTR2C基因纳入儿童重度肥胖的诊断基因组。

    何洋博士(徐勇团队)、Bas Brouwers博士(I. SadafFarooqi团队)和刘鹤松博士(徐勇团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勇教授与 I.Sadaf Farooqi 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就在同一天,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Aberrantexpression of 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ASIP) as a cause of monogenic severechildhood obesity 的研究论文【2】。

    该研究报道了与严重儿童肥胖有关的一种新的遗传机制,基因重排将一个 ASIP 基因拷贝放在了一个启动子旁边,导致了 ASIP 基因高表达,而 ASIP 会抑制MC4R的激活,从而导致了肥胖。而这个与饥饿控制有关的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的基因重排,在大多数肥胖的常规基因检测中无法被检测到。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973e52893fd.html

柳叶刀子刊:感染一次新冠,抗体防线能存在多久

2022-12-22    医诺维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变株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变株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目前全世界最关注的当属Omicron突变株。

    多项研究显示,接种疫苗或感染新冠,内体可以产生抗体,可以提供有效保护,避免了住院和死亡等不良健康后果。

    鼻子中的抗体(IgA),当病毒首次进入呼吸道时,它会阻断病毒,提供了新冠病毒的一线防御,这些抗体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病毒进入细胞并引起感染。目前,尚不清楚感染新冠后,这道防线能维持多久。

   20221219日,英国伦敦帝王理工学院、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ARS-CoV-2-specific nasal IgA wanes 9 months after hospitalisation withCOVID-19 and is not induced by subsequent vaccin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在感染新冠9个月后,预防病毒的第一道防线鼻子中的抗体会下降,与早期的变体相比,鼻抗体对Omicron变体的抵抗力更短,解释了为什么新冠康复的人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尤其是 Omicron 变体,可能是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    研究还发现,接种疫苗对在血液中产生和增强抗体非常有效,可以预防严重疾病,但对鼻腔IgA水平影响甚微。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46名在20202月至20213月期间因感染新冠住院的参与者,收集了参与者的血液和鼻腔样本,通过电化学发光测量了参与者鼻子中的抗体和血浆中的抗体,以及抗体的持续时间,对原始毒株、DeltaOmicronBA.1)变体的中和反应,还研究了随后接种疫苗对鼻腔和血液中抗体的影响。

    在所有参与者中,有141人在住院的当时、六个月、一年分别采集了血液和鼻腔样本。

    研究发现,在感染4周后,鼻腔中的抗体开始出现,但在9个月后,恢复至感染前的水平;而血液中的抗体在感染2周后就出现,并在9个月后上升2181倍,此后仍高于感染前,至少会持续一年。

    血液中的抗体更持久

在所有参与者中,有323人接种了疫苗,其中307人确认自己在研究期间接种了第一次疫苗,研究发现,鼻腔和血液抗体都增加,然而鼻腔抗体的变化很小且是暂时的。

   对毒株的中和反应分析发现,结合原始毒株、DeltaOmicron的鼻腔和血液抗体在感染后28天出现,并在至少9个月内保持升高,但鼻腔抗体结合Omicron是最短暂的,这可能是Omicron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

    接种疫苗对抗体的影响

    此外,感染1年后,血液中的抗体需要加强疫苗来维持免疫力,才能有效地与原始毒株、DeltaOmicron结合。

    重要的是,鼻腔中的抗体与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和性别无关,因此,研究认为血浆和鼻腔抗体反应之间观察到的差异是由疫苗接种驱动的。

    研究表明,鼻腔一线防御免疫与其他免疫反应是分开的,尽管它能通过接种疫苗和感染而增强,但只持续约9个月。尽管如此,接种加强疫苗可以略微增强它,可以有效地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因此加强疫苗仍然非常重要。

    综上,研究表明,预防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只能维持9个月,接种疫苗对鼻腔IgA水平影响甚微,进行肌内接种不太可能唤起鼻腔粘膜反应,如果未来的疫苗要完全预防感染和传播,就需要大幅提高鼻腔抗体,鼻内和雾化疫苗在这方面表现出最大的希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f67e528913a.html

GutPD-1也进化了!香港大学团队找到肝癌对PD-1抑制剂耐药新机制

2022-12-23    奇点糕

    这项研究首次阐释了表达PD-1剪切亚型Δ42PD-1T细胞的功能,以及它们在HCC进展及PD-1抑制剂治疗中的作用,有望为HCC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潜在药物,同时这项研究的成果和思路也值得进一步推

作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CC)已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1]

    近年来,以靶向PD-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多数HCC患者对PD-1抑制剂治疗的响应较弱,并不能提供满意的临床疗效,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D-1抑制剂在HC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2],不过目前HCC患者对PD-1抑制剂耐药的机制,仍然未被充分阐明。

    近日,由陈志伟教授牵头的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Gut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3],阐明了PD-1亚型42PD-1HCC进展和纳武利尤单抗耐药中的作用,为这一问题的解决迈出了重要一步。

    陈志伟教授团队基于HCC患者队列和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Δ42PD-1+T细胞在HCC患者中比例明显升高,与PD-1+T细胞相比,这类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受到进一步抑制,且与HCC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Δ42PD-1HCC患者对PD-1抑制剂治疗耐药相关,靶向Δ42PD-1的单克隆抗体在小鼠模型中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Δ42PD-1有望成为HCC的治疗新靶点。

    Δ42PD-1PD-1的一种可变剪切亚型,先前的研究表明,与PD-1不同,Δ42PD-1并不通过与PD-L1/L2的相互作用发挥其生物学功能[4]。靶向PD-1和Δ42PD-1的单克隆抗体并不能相互识别[5]。这表明PD-1抑制剂在治疗42PD-1介导的疾病时可能疗效有限。

    那么42PD-1是否在肿瘤进展中发挥作用呢?它是否与HCCPD-1抑制剂耐药有关呢?42PD-1能否作为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呢?这些问题引起了陈志伟教授等人的注意。

    为了研究Δ42PD-1HCC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首先建立起一个由74HCC患者组成的研究队列,其中包括:接受根治性切除的HCC患者41名(cohort 1);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的HCC患者28名(cohort 2);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HCC患者5名(cohort 3)。研究人员收集了这些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开展相关研究。

    患者招募及样本收集流程

    研究人员首先检测了不同患者PBMCCD3+T细胞上Δ42PD-1PD-1的表达,发现与健康受试者相比,HCC患者PBMC中Δ42PD-1+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主要以Δ42PD-1+CD8+T细胞为主。部分患者Δ42PD-1+CD8+CTL甚至占到了总CD8+T细胞的70%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Δ42PD-1HCC患者肿瘤微环境(TME)中的浸润水平:与正常组织相比,HCC肿瘤组织中Δ42PD-1+T细胞浸润水平升高;不管是在PBMC还是肿瘤组织中,Δ42PD-1+T细胞与PD-1+T细胞的浸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此外,Δ42PD-1+T细胞浸润水平还与HCC患者更高的肿瘤分期相关。

    那么,Δ42PD-1是否与T细胞功能调控有关呢?Δ42PD-1+T细胞与PD-1+T细胞在生物学功能上有什么差异呢?

    研究人员收集了HCC患者PBMC中的PD-1+,Δ42PD-1+以及Δ42PD-1-PD-1-T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结果发现,Δ42PD-1+T细胞与PD-1+T细胞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和功能状态。与PD-1+T细胞相比,Δ42PD-1+T细胞表现出更强的细胞应激反应和细胞耗竭水平,同时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受到抑制。

    HCC患者中Δ42PD-1+T细胞水平升高

    Δ42PD-1+T细胞与PD-1+T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细胞功能状态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分析了Δ42PD-1+T细胞与PD-1+T细胞的功能差异:与PD-1+T细胞相比,Δ42PD-1+T细胞VISTATim-3CD244以及LAG3等抑制性分子的表达水平更高,而IFN-γ、IL-2TNF-α等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增殖水平明显弱于PD-1+T细胞。

    这些结果表明,Δ42PD-1+T细胞的功能受到了进一步的抑制,那么PD-1+T细胞是否与HCC患者对PD-1抑制剂的耐药相关呢?

    研究人员发现,在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HCC患者PBMC中Δ42PD-1+T细胞比例呈升高趋势,这种升高趋势在那些治疗不敏感的患者中更为明显。这表明PD-1抑制剂并不能针对Δ42PD-1+T细胞发挥作用。

    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HCC患者PBMC中Δ42PD-1+T细胞比例升高

    研究人员又对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前后患者的PBMC进行单细胞测序,发现对于Δ42PD-1+CD4+T细胞来说,治疗后细胞耗竭水平明显升高;而对于Δ42PD-1+CD8+T细胞来说,治疗前后表现出相似的耗竭水平。两类细胞在治疗前后均表现出较低的增殖水平。

    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前后Δ42PD-1+T细胞功能变化

    以上结果均提示,Δ42PD-1+T细胞与PD-1抑制剂治疗耐药相关。那么靶向Δ42PD-1的单克隆抗体,能否像PD-1抑制剂一样调节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进展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建立了免疫系统人源化的HCC小鼠模型,接着使用靶向Δ42PD-1的单抗CH101治疗小鼠,结果发现与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CH101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意外的是,研究人员发现CH101的治疗作用依赖于TLR4的表达,在TLR4敲除的小鼠中CH101并不能抑制肿瘤生长。

    CH101对小鼠HCC模型显示出更强的抑制作用

    TLR4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的炎症反应有关[6]TLR4信号通路的活化在HBV/HCV等病原微生物诱导的HCC进展[7]以及肿瘤免疫反应[8]发挥重要作用。

    之前的研究发现,Δ42PD-1参与TLR4信号通路的活化[9]。那么在HCC中,Δ42PD-1是否也通过同样的方式发挥作用呢?

    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表明,Δ42PD-1可以激活HCCTLR4信号通路,进一步诱导IL-6等促炎因子的产生,进而促进HCC进展。CH101可以通过阻断Δ 42PD-1/TLR4信号传导发挥治疗作用。

    CH101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首次阐释了表达PD-1剪切亚型Δ42PD-1T细胞的功能,以及它们在HCC进展及PD-1抑制剂治疗中的作用,有望为HCC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潜在药物,同时这项研究的成果和思路也值得进一步推广,比如寻找其它由Δ42PD-1调节的肿瘤,乃至其它肿瘤中调节抗肿瘤免疫的PD-1亚型,都是非常有探索潜力的。

    参考文献:

     [1]Llovet JM, Kelley RK,Villan,ueva A, 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Nat Rev Dis Primers, 2021, 7(1):6. DOI:10.1038/s41572-020-00240-3.

     [2]Finn RS, Ryoo BY, Merle P, etal. Pembrolizumab As Second-Li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in KEYNOTE-240: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II Trial[J]. JClin Oncol, 2020, 38 (3):193-202. DOI:10.1200/jco.19.01307.

     [3]Tan Z, Chiu MS, Yang X, et al.Isoformic PD-1-mediated immunosuppression underlies resistance to PD-1 blockade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J]. Gut, 2022.DOI:10.1136/gutjnl-2022-327133.

     [4]Zhou J, Cheung AK, Liu H, etal. Potentiating functional antigen-specific CD8 Tcell immunity by a novel PD1 isoform-based fusion DNA vaccine[J]. Mol Ther,2013, 21 (7):1445-1455. DOI:10.1038/mt.2013.63.

     [5]Cheng L, Tang X, Liu L, et al.Monoclonal antibodies specific to human Δ42PD1: A novelimmunoregulator potentially involved in HIV-1 and tumor pathogenesis[J]. MAbs,2015, 7 (3):620-629. DOI:10.1080/19420862.2015.1016695.

     [6]Seki E, De Minicis S,Osterreicher CH, et al. TLR4 enhances TGF-beta signaling and hepaticfibrosis[J]. Nat Med, 2007, 13 (11):1324-1332. DOI:10.1038/nm1663.

    [7]Dapito DH, Mencin A, Gwak GY, et al.Promo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LR4[J].Cancer Cell, 2012, 21 (4):504-516. DOI:10.1016/j.ccr.2012.02.007.

    [8]Andreani V, Gatti G, Simonella L, etal. Activa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4 on tumor cells in vitro inhibitssubsequent tumor growth in vivo[J]. Cancer Res, 2007, 67 (21):10519-10527.DOI:10.1158/0008-5472.Can-07-0079.

    [9]Cheung AKL, Kwok HY, Huang Y, et al.Gut-homing Δ42PD1(+)Vδ2 T cells promote innate mucosaldamage via TLR4 during acute HIV type 1 infection[J]. Nat Microbiol, 2017, 2(10):1389-1402. DOI:10.1038/s41564-017-0006-5.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cbce5289688.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2-19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21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5749.1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jzqk/202212/744848cdfe014df394164c20ea8a6f6e.

新华时评:因时因势优化抗疫措施,始终掌握抗疫主动

2022-12-19    新华网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近三年来,我国因时因势决策、科学精准防控,始终掌握抗疫主动。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针对现今新冠病毒变异株致病力明显减弱的特点,我国近期又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不断提高防控科学精准水平。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新增感染者处于快速增长期,新一波疫情高峰来临,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扩容医疗资源,加快设置发热门诊,尽量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综合施策加紧生产、供应抗疫药品和检测试剂,提高药物可及性;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脆弱群体的保护,提升接诊治疗能力,为他们筑起安全屏障。

    因时因势决策,细化致微落实,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聚焦群众的难题与需求,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一定会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9/c14739-32589366.htm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提醒:孩子感染后应根据年龄选择用药

2022-12-19    光明日报

    家里有孩子,应该备些什么药?不同年龄段孩子感染新冠后,用药是否一样?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提醒,有孩子的家庭应适当储备一些儿童常用的应急药物,但不推荐储备很多。对于退烧药等药物,不同年龄段孩子用药选择不一样,需要注意。

    发烧是儿童常见的感染症状,适当储备一些退烧药很有必要。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钱素云提醒,对于年龄6个月以上的小孩,可以选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有其中一种即可。26个月之间的小孩,不适合用布洛芬,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内的小孩,不推荐常规使用退烧药物,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并及时就诊。

    “不主张两种药物同时服用,也没必要交替服用。按照说明书上适应的年龄段、推荐的剂量或者医嘱用药,同时要注意两次用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钱素云强调。

    除了发烧,孩子还可能会有咳嗽等症状,可储备一些清热祛痰药物。“明显的咳嗽,可以备一些清热祛痰的中成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药物就可以了,但不主张同时服用两种及以上。”钱素云说,咳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孩子轻微的咳嗽不推荐常规使用药物。如果有鼻塞、明显的咳嗽等,可以做雾化、洗鼻子,家里还可以用加湿器提高空气湿度,增加孩子的舒适度。

    对于小儿中成药的选择,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孩子感染新冠后,往往有夹湿、夹热、胃肠积热的证候学特点,因此可以选择治疗风热感冒类的药物。“一定要看说明书,有没有小儿的剂量。如果没有小儿的剂量,不建议选择这样的药物。”刘清泉说。

    中药一般较苦,孩子服药可能有点困难。对此,刘清泉建议让患儿频服,多分时段吃药,一次少吃一点,比如喝10毫升或20毫升,这样可以减少吃药反应。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吃药可能更为困难,可以运用中医推拿这种非药物治疗方式。

    “家长最好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推测来给孩子用药,因为小孩器官发育不太成熟,用药应该更加规范和谨慎。如果自己拿不准,现在有很多医院都开通了互联网诊疗,可以通过远程问诊得到专业人士的用药指导。”钱素云提醒。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19/c14739-32589356.html

推广疫苗接种做好个人防护

2022-12-20    光明日报

    随着奥密克戎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当前,民众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人数较多,不少人在科学方法指引下已实现居家自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病毒传播的风险仍不可小觑。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大大减弱,但并不等于“早阳”就好。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鼓励民众做好个人防护、科学防控,仍有现实意义。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作出专业论断:“‘早也阳,晚也阳,不如大家一起阳’这种观念并不可取。”因为短时间内大面积感染,会影响正常社会秩序,而且容易导致新的变异株出现。事实上,由于近期民众感染病毒人数较多,看病就医和用药需求大大增加。为了满足民众需求,不少地方的医务人员扛住压力维持就医秩序,但即便如此,医疗服务供给缺口仍存,发热门诊、急诊、120急救等医疗力量压力仍处于高位。

    除了以及时调配其他科室医务人员、招募近5年内退休医务人员等方式增补医疗力量,广大民众也能够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医需求上升与感染人数上涨有着直接关系,民众做好防护减少感染可能,就可以为医疗系统争取更多准备时间。此外,广大民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感染后也应保持平常心,在没有出现特殊症状的情况下,应冷静居家按需服药。如此,将更多的发热门诊和急诊就诊资源释放给更加需要的老年患者,这既是对老年群体的爱护,也是对医务人员的爱护。

    鼓励倡导民众做好个人防护,除了日常出行戴好口罩、做好手消毒等措施外,持续推进疫苗接种是关键。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奥密克戎毒株虽然致病性大大减弱,但传播能力大大增强。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极快的传播速度可能导致不小的感染人数规模。即便重症率、死亡率已经很低,风险人数仍不容小觑,接种疫苗保护关键人群仍然十分必要。

    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而言,推动疫苗接种仍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重症,接种三剂次以上疫苗能够加强对这些群体的保护。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指出,要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最大程度保护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苗接种是世界各国科学应对疫情,保护本国民众身体健康的最主要选择。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在此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和推广疫苗接种工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0/c14739-32590108.html

中国抗疫这三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22-12-20    新华网

    近期,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阳性”检测结果,分享病愈历程,推荐治疗经验,在网上形成了看得清、用得明的“民间防疫指南”。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友的感慨道出的是守望相助、互相鼓励的暖心力量。

    因为有人用亲身经历鼓励你,“别怕,病毒现在没想象中那么恐怖”。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面对三年来我们一直小心防范的新冠病毒,虽然知道其毒性和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了,但不少人内心依然十分焦虑,“感觉天都塌了,不知道会经历什么”。

    焦虑源于未知,知道多了,了解清了,焦虑感就没那么强了。最近,越来越多人把自己“阳”了以后的情况晒出来,告诉大家每个阶段大致有什么样的症状,大概多长时间可以转阴等。网上一则则真诚的案例分享,一条条用心的留言回复,未必都那么科学专业,却形象而生动。这些留言、评论,再加上同样广为传播的官方指南、专家建议,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也能起到舒缓焦虑的作用,让大家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越来越多人在了解别人病愈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亲人、邻居、社区和不知名的网友的善意和帮助后,应对疫情“士气大增”。

    因为有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不管距离远近,我们的心总在一起”。

    除了分享抗疫经验,大家还分享手里的储备药物、食物等必需品的生活窍门。

    连日来,随着疫情的发展,感染人数持续增加,一些药品出现了暂时短缺。“小孩高烧买不到药,谁家能帮忙匀一点?”“谁家有多余的酒精可以卖我一瓶吗?”在社区微信群里,一条条求助信息发出后,很快都有了回应:“我有!”“需要您来门口拿”……居民们通过发布回复消息,约好指定位置,一盒盒药品通过无接触式共享,传递着邻里守望相助的温情,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许多暖意。

    从疫情一开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人民战争”已经打响了。这场战“疫”,是一次全面动员,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新闻工作者、志愿者不惧风雨,始终坚守一线……这场战“疫”,是一次全民行动,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其实,三年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中,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三年来,如果要问,是谁筑就坚实的防疫“长城”,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答案一定很长很长。中国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曾用很大的篇幅赞扬“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要紧紧依靠人民”。

    在这些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每个人都在进行属于自己的战斗,也在进行属于所有人的战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0/c14739-32590140.htm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2-20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21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5841.2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jzqk/202212/b937b58df47846f9badd68c40848c1b8.

中疾控:感染新冠痊愈后的人群近期不建议接种疫苗

2022-12-2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2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医疗服务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转阴之后是否能继续接种新冠疫苗?多久能接种?近日部分人群已经开展了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那么最近感染的痊愈后的人群可以接种吗?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如果最近确认感染了新冠病毒,那么近期就不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如何确认感染?王华庆表示,可以通过核酸检测,也可以通过抗原检测是否阳性来进行确认,当然也包括一些相关的症状。

    “目前来看,单纯感染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不如感染加上接种疫苗产生的混合免疫力保护作用强,所以后期如果需要接种疫苗的话,建议还是接种疫苗。”王华庆表示,按照目前新冠病毒疫苗技术指南当中的规定,如果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感染时间和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时间要间隔6个月以上。当然免疫策略后续会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对疫苗的认识,还有对疾病控制的需要,不断去完善和调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0/c14739-32590520.html

中疾控:尽快完成新冠疫苗加强免疫,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2022-12-2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2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医疗服务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随着时间的流逝,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会有所减弱,那么新冠病毒疫苗是否只有6个月的有效期?有些人全程免疫接种完成已经过去很久了,现在再进行加强免疫接种还有用吗?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之后产生保护作用,一个是会产生抗体,另一个是会产生细胞免疫,也会产生免疫记忆。接种疫苗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会下降,另外,随着病毒的变异,免疫逃逸也在增强,使得抗体的作用在进一步削弱。但是,细胞免疫尤其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比较持久的。

    王华庆表示,研究表明,通过接种加强针,一方面可以唤起机体的免疫记忆细胞,另一方面,也会提升抗体水平,进一步巩固对重症和死亡的预防作用。所以,没有完成加强免疫的,只要符合接种条件,应尽快按照免疫程序的规定完成加强免疫,以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当然,我们后续应系统地对加强免疫的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免疫策略。”王华庆表示,在将来,不管是疫苗研发还是改进现有疫苗,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第一个,要巩固实现持久的、广泛的保护性免疫力;第二个,要从阻断感染、防止传播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0/c14739-32590546.html

专家:新冠“复阳”的传染性极低不必恐慌

2022-12-2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2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医疗服务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感染康复后返岗的问题,请问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人群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会“复阳”?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首先,“复阳”应该叫再检出,实际病毒和核酸还持续存在,只是因为检测和采样的方法,以及排毒的间歇性,导致时阳时阴的情况。所以“复阳”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就是检测,在采集样本的时候可能采集得不规范,导致假阴性。再有一点,就是患者在恢复期的时候,可能残留一些核酸的片段,也会出现检测阳性。如果抗原检测显示阴性,然后核酸检测阳性,这种情况不叫“复阳”,因为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是否“复阳”,应该以核酸检测作为标准。

    王贵强说,在检测过程中采样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比如用鼻咽拭子的准确性更高,口咽就差一些,所以出现“复阳”的情况并不足为奇。从“复阳”的发生率来看,既往原始毒株的“复阳率”有很多研究,5%-15%的“复阳率”,目前奥密克戎毒株的“复阳率”具体数据还没有太多的研究。

    王贵强还说,关于“复阳”以后的危害性和传染性的问题,既往做了很多研究,所有“复阳”的病人做病毒分离,都没有分离到病毒,也没有看到“复阳”的患者导致进一步的传播。因此“复阳”以后的传染性是极低的。但是强调一点,对家里或周围有老人的,“复阳”的人群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对老年人等有基础病的人群造成感染。

    王贵强表示,从危害性来看,“复阳”的人群基本没有症状,只是核酸阳性,当然也有个别的会出现咳嗽、不适,残留的症状。总体来看,“复阳”是新冠病毒感染相对常见的一种情况,传染性是极低的,不必恐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0/c14739-32590515.html

专家:目前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基础病

2022-12-2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2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医疗服务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从近期公布的这些疫情信息来看,新冠死亡病例较少,但是关注到社交媒体上不少关于新冠死亡人数的讨论,甚至提到一些殡仪馆在超负荷工作。那么当前新冠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致病力明显下降,同时疫苗接种广泛普及,新冠病毒感染以后死亡的特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不同于2020年初武汉的疫情,当时大部分病人死于新冠肺炎呼吸衰竭,而现在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以后,主要侵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炎的比例比较低,也有一部分存在着肺炎,但导致呼吸衰竭的情况很少。

    “从临床实践中也看到,目前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基础病,真正直接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很少。”王贵强说。

    王贵强表示,为了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情况,国家卫健委最近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印发了通知,明确对相关死亡病例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两个方面,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为首要死亡诊断,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因其它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

    “为了更好地规范新冠疫情导致死亡的判定,目前要求采取会诊和死亡病例讨论的方式,来最后判定这个病人到底是死于新冠,还是死于其它的基础病。”王贵强说,所以,既不回避新冠的危害性,同时也要科学地看待新冠的危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0/c14739-32590534.htm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2-21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22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6149.8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d4b084a2cb284f6a98244bba43e14c32

把对医护人员的关爱落到实处

2022-12-22    光明日报

    近日,全国多家医院相继报告“减员严重”:有的医护人员感染后没有完全康复就第一时间返岗,有的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面对激增的就诊患者,一些医疗机构不得不号召医护人员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坚持工作,以保障正常运转,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疫情三年来,医护人员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疫情发生之初,他们白衣披甲、义无反顾,始终冲在第一线救治患者;在常态化防控阶段,他们默默奉献,全身心投入日常诊疗服务。而当前,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各地感染高峰陆续到来,医院短期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是对我国整个医疗系统的“大考”。面对艰难局面,医护人员奋力坚守,以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高尚的职业操守。

    面对急诊室和发热门诊门口排着的长队,医护人员恐怕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松一口气。在医疗资源总体紧缺的情况下,各地医护人员在危急时刻站出来、顶上去,奋力坚守,挺膺负责,守护一方百姓平安。他们的勇敢担当,理当得到除了职业荣誉感之外的合理激励,这是应该且必须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作出部署,强调要支持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条件保障,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做好医务人员健康监测,落实激励保障政策等。各地医疗机构应当完善落实激励保障政策,用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犒劳医护人员。

    从长远而言,关爱医护人员,根据工作实绩激励一线医护人员的做法应当常态化、制度化,这也是这场疫情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医护人员始终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他们本身也是群众的一员,应当让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被看见、被承认、被尊重,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更好地治病救人、履职尽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真正在全社会营造出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2/c14739-32591606.htm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提醒:孩子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切勿这样做

2022-12-22    光明日报

    孩子发生热性惊厥怎么办?提前吃退烧药是否能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对此,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感染新冠病毒后,少量孩子可能会发生热性惊厥。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发生热性惊厥最常见的诱因,主要累及的孩子年龄段在6个月到5岁之间。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提前服用退热药对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有预防作用。

    王荃解释,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后,主要表现是发烧、咳嗽、鼻塞、流鼻涕、咽痛等,部分孩子可能会肌肉酸痛、乏力、呕吐腹泻,有一部分孩子可能还会出现声音嘶哑等喉炎表现,另外还有少量孩子可能会发生热性惊厥等情况。孩子一般在发烧24小时内,尤其在体温快速上升期最容易发生热性惊厥。发生热性惊厥的孩子,通常表现为四肢僵硬或者抖动、牙关紧闭、双眼上斜或者上翻,可能伴有口唇的青紫,这时候对外界的刺激可能没有任何反应。

    一旦孩子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应该怎么做?

    王荃建议,第一,把孩子平放在平坦的床上、桌面上,或者地板上,周围不要有尖锐的东西,避免孩子在惊厥发作时发生跌落,导致二次损伤等。第二,解开孩子的衣领,让其呼吸道保持通畅。第三,让孩子的头偏向一侧,如果可以的话,让孩子保持右侧卧位,以防孩子呕吐时误吸导致发生窒息。

    “在整个过程中,有几件事情家长不要做。”王荃提醒,在孩子惊厥发作的时候,不要往其嘴里塞任何东西,包括勺子把、筷子、大人的手指头等,因为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损伤或者大人自身的损伤。也不要给孩子喂食任何东西,包括药物和水。不要试图去束缚孩子的肢体,这样可能造成孩子肢体的二次损伤。

    王荃还强调,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掐人中可以缩短孩子惊厥发作的时间,反而可能因为家长紧张、用力太大造成孩子人中部位软组织损伤等,所以不建议家长给孩子掐人中。

    “总之,当孩子发生惊厥的时候,要减少不必要的刺激。”王荃说,一般情况下,孩子热性惊厥持续的时间是三到五分钟。当孩子惊厥停止以后,尽快将其送往医院。如果孩子既往有过惊厥持续状态,或者本次发作已经超过5分钟,那么自行停止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建议尽快把孩子送往医院。

    王荃指出,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热性惊厥不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2/c14739-32591599.html

筑牢维护妇女权益的法治屏障(金台锐评)

2022-12-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未充分保障孕期、哺乳期妇女休息权益;低俗广告贬低损害妇女人格尊严;智力残疾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农村“外嫁女”土地承包经营权被收回……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全国妇联发布一批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聚焦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公益损害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的典型经验,为进一步依法保障妇女权益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依法保障妇女权益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100多部法律法规在内的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保障妇女权益的法治屏障更加坚实。近期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积极回应当前升学就业、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还增设公益诉讼条款,明确了公益诉讼的监督情形和案件范围,彰显了公益诉讼检察保障妇女权益的改革成效和制度优势。

  检察公益诉讼具有凝聚各方合力、促进系统治理的独特制度价值。在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开展公益诉讼,有利于突破个体诉讼的局限性,解决侵犯妇女权益问题系统性、顽固性、普遍性问题,提升妇女权益保障整体水平。从司法实践来看,多地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办理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促进溯源治理,有力推动了区域内同类问题的综合治理,起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办案效果。

  现实中,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均、就业隐形歧视等仍然存在,部分女性面临显著的生存压力,还有不容忽视的公共场所妇女隐私权益问题,都给保障妇女权益带来一定困难。不少妇女虽有依法维权意识,但因取证难,或是缺乏诉讼专业知识,不愿诉诸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公益诉讼的及时补位,不仅可以对妇女个体权益加强精准监督和特别保护,还有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依法保障妇女权益的法治共识,在更大范围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暴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回应社会关切,加大办案力度,监督保障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落地落实,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应继续深化协作配合,推动建立健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调研、专业支持等常态化联络机制,强化普法宣传,增强保护合力,积极营造妇女权益保障的良好法治环境。

  法治是保障妇女权益的有力武器。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的职能作用,更加注重对妇女权益的全方位保护、对侵害妇女权益问题的全链条治理,坚持以“我管”促“都管”,必将为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21222 19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2/c14739-32591492.htm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2-22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22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6512.3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

 “明年13日将调整入境隔离政策”?外交部回应

2022-12-22    新京报

    原标题:“明年13日将调整入境隔离政策”?外交部回应

    据央视新闻消息,1222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香港媒体报道称,北京将在13日后调整入境隔离政策,中方能否证实有关入境的防疫政策是否会调整?

    对此,毛宁表示,“我们将根据疫情形势的发展,不断优化便利跨境人员往来的各项安排。”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国内疫情表示关切 外交部回应

    记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周三对中国国内疫情表示关切,称将支持中国疫苗接种工作,并希望中方提供更多关于疫情的信息。请问中方对此如何回应?

    毛宁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方始终坚持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并坚持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情况。具体情况请向中方主管部门了解。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20180620_114988?edtsign=

国家药监局:8个新冠疫苗纳入紧急使用,批准治疗药物11

2022-12-2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22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近期,国家药监局按照联防联控机制“二十条”和“新十条”要求,结合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系统配合优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一是加强应急审评审批。坚持研审联动,依法依规启动应急审批程序,截至目前,已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疫苗5个,另有8个新冠病毒疫苗纳入紧急使用;批准治疗药物11个、各类检测试剂128个。

    对于已经上市但需要扩大供给的,各级药监部门采取多种办法,推动企业快速增产扩能。同时,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省级药监部门对儿童用医院制剂的调剂使用申请实施快速审批,一些管用好用的医院制剂,可以更快地在更大范围内服务患者。

    二是强化药品生产流通监管。要求药品企业时刻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部署各级药监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和质量抽检力度。在生产中,严把原料关、过程关、放行关。在流通中,严把进货渠道、冷链保障、储运管理等关键环节。同时,加强网络销售药品监测,规范网售行为。

    三是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网上网下全方位监管,对存在风险隐患的,坚决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立案查处;对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防疫期间,敢于铤而走险者,态度鲜明地给予严厉打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22/c14739-32591997.html

感染新冠后身体痊愈的标准是什么?专家解读

2022-12-22    红星新闻

    原标题:感染新冠后 身体痊愈的标准是什么?专家解读

    感染新冠后 身体痊愈的标准是什么?专家解读

    近期,各地有不少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状逐渐消失,抗原检测转阴,进入康复阶段。那么,针对这些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康复后的解除隔离、恢复正常生活和返岗复工等问题,需要满足哪些标准?来听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的相关解读。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从目前执行的第九版诊疗方案,第一,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第二,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第三,有肺炎症状的,在复查CT时,显示肺炎病灶已经明显吸收;第四,连续两天核酸检测阴性,或者Ct值≥35,或者3次抗原阴性。满足上述条件可达到治愈标准。在第九版诊疗方案中没有抗原标准,因为现在很多地方不做核酸检测,我们认为,三次抗原检测可代替两次核酸检测,身体康复了,确实没有传染性了,对周围人没有传染威胁了,这是我们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金标准。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20106291_116237?edtsign=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