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5期

发布时间:

2023/2/10 11:15:24

浏览次数:

21134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5期                                            总第468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二月十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多地宣布开展新冠抗体检测服务

l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四个食养指南

l  防范诺如病毒,做好这几件事是关键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三年抗疫,“中国之制”发挥显著优势

l  乙类乙管”后首个开学季如何保障顺利开学?教育部回应


科研动向

l  “迷你人脑”首次修复老鼠部分脑损伤

l  一边上课一边“踩单车”,墨西哥学校用“自行车课桌”防肥胖

l  西湖大学科研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取得重要发现

l  找到可能触发记忆衰退的“机关”

l  远大医药全球创新RDC药物TLX101国内IND获受理,

l  有望成为胶质母细胞瘤开拓性治疗手段

l  世界癌症日:打造营养与运动康复方案,为肿瘤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l  “驱散‘弥’雾的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全年关爱项目正式启动

l  CAR-T细胞疗法再获突破!有效清除术后残留癌细胞、预防肿瘤复发,即将开展临床试验 

l  专攻RNA 3D结构预测,Atomic AI推出RNA版AlphaFold加速药物发现!

l  动物的长寿谜题有答案了!哺乳动物更长寿或与群居习性有关

l  衰老三标志共同作用可防癌  

l  我国专家提出鼻咽癌放疗新技术 有助减少毒副反应

l  打着“纳米”旗号的日用品,是智商税吗

l  Science子刊:郑萍团队阐明新型LncRNA维持多能干细胞基因组稳态新机制  

l  Science:男性为何比女性寿命短,Y染色体丢失是关键?

l  气候变化助长“超级细菌”兴起  

l  波士顿大学研究,每天一个鸡蛋,降低高血压、糖尿病风险  

l  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应用--解决肝癌诊疗挑战的机遇  

l  Circulation Research: 一种新型多肽可以有效的抗心律失常  

l  Cell Research:最新发现 LilrB3在脂代谢、免疫调节和神经学作用的新机制

l  Nutrients:每天2-3杯咖啡,血压更低

l  JAMA子刊:400万人研究,少量饮酒,痴呆风险降低21%


舆情信息

l  国家医保局:辅助生殖技术逐步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l  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

l  把住关口不松劲 抓紧补齐短板弱项

l  守护好乡村群众健康——安徽基层疫情防控见闻

l  药品耗材集采开展5年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

l  健康领域质量强国建设有明确要求  

l  国家药监局:截至2022年底共批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136  

l  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l  冠抗体检测有何注意事项?专家详解四类人群对应作用  

l  新冠病毒去哪了?它会消失吗?专家回应  

l  产妇"阳"后会传染给婴儿吗?听专家意见  

l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l  北京:出台十条鼓励措施 副中心布局特色医药健康产业

l  国家医保局:获批上市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被纳入医保  

l  国家卫健委: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患者实现双向转诊

l  中疾控:目前未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l  中疾控:大规模流行高峰期已过 没“阳”过孩子和老人再感染可能性较小  

l  中疾控:未来出现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可能性非常小  

l  中疾控:当前新冠感染风险总体较低 建议老年人适度室外活动  

l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近几个月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可能性比较小  

l  新冠抗体检测有何指导意义?中疾控回应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2-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病例情况

  2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冠病毒感染现有住院病例98742例,现有重症791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653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7265例。127日至2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327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3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3147例。

  二、疫苗接种情况

截至2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041.9万剂次,接种总人数131026.7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666.1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677.2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7863.2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64.5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17.6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239.5万人。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2/t20230204

多地宣布开展新冠抗体检测服务

2023-02-06    澎湃新闻

近日,深圳、湖南、湖北武汉等多地发布通知,开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

23日,湖南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出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服务的通知:自27日起,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服务。

通知提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费用为32元,有需求的市民可到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二楼导诊台现场预约,即时抽血进行抗体检测,每日限号100人。采样后的第二个工作日下午4点可以在门诊部二楼导诊台领取纸质报告。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日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北京市即将开展人群血清抗体调查。

据王全意介绍,北京市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计划于今年2月至3月完成。该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16个辖区和经开区中选取约5000名社区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标本采集。

对于北京此次开展的人群血清抗体调查,王全意表示,考虑到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也会自然下降,将来根据需要,可能开展动态评估。

114日,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发布公告,通知自115日起,武汉疾控预防医学服务中心新增一项检测服务——新冠病毒抗体水平检测服务,可预约采样时间为每天上午9:00- 12:00,下午14:00-17:00

近日,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通知,为了应对疫情变化,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医学实验室已开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项目,包括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IgMIgG检测。

据该院公众号预约平台信息显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定价32.6/次,每日10点以前采样,当日17:00发送报告。

抗体检测定价

据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介绍,新冠抗体检测可辅助诊断新冠感染。

新冠IgM抗体作为急性感染指标之一——

IgM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

IgG抗体由阴性转阳性,或者是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四倍及以上升高,也意味着可能为新近感染的确诊病例。

发生近期感染的患者,存在临床肺炎症状表型的需结合临床积极抗感染治疗。新冠抗体的检测项目为可疑重症肺炎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预约教程

新冠病毒抗体检测是什么?它是起什么作用的?有什么意义?一起来了解:

1什么是新冠病毒抗体

新冠病毒抗体,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自我产生的免疫反应标志性物质,其种类较多,其中有IgM抗体和IgG抗体。

一般在新冠病毒感染约5天左右时,血清中逐渐产生免疫反应标志性抗体中的IgM抗体,该抗体维持时间一般较短,约为2~3周,衰减较快。而免疫反应标志性的IgG抗体一般出现在IgM抗体之后,在IgM抗体接近消失时,其水平可达到高峰值,并且能在血液中维持较长时间。而当机体再次感染相同的病毒后,其IgG抗体水平可在短期内迅速增高,从而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

因此——

IgM抗体增高可提示近期或急性感染;

IgG抗体增高可提示既往感染或感染恢复期。

2新冠病毒抗体检测的意义与结果解读

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可以作为新冠病毒感染辅助诊断的依据,其结果也可用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及接种方案的推荐依据。

若新冠IgM抗体检测为阳性且有相关临床症状,可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辅助性诊断依据,当新冠IgM抗体阳性时,无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均暂不推荐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若单纯的新冠病毒IgG抗体阳性,IgM抗体阴性,则提示该患者既往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基本恢复,或者提示曾经接种过新冠疫苗。因此新冠抗体检测结果也可用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及接种方案的推荐依据。

若新冠病毒IgMIgG抗体同时阳性,提示受检者可能正在被新冠病毒感染,需要进一步排查。此外,另一种可能性是,如果受检者在两周前后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也可能会导致IgGIgM抗体阳性。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HSSTJSBT0001899O.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四个食养指南

2023-02-07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段梦兰)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4个食养指南,鼓励居民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运用指南辅助预防和改善慢性病。

  4个食养指南分别根据高脂血症的疾病特点和分型、高血压的疾病特点和分型、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特点、糖尿病的疾病特点和分型,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并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不同人群的食物选择,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食谱示例或食养方举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或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207/487967.html

防范诺如病毒,做好这几件事是关键

2023-02-08    新京报

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寒冷季节呈现高发,以肠道传播为主。

近日,湖北咸丰、湖南怀化、浙江宁波市、内蒙古赤峰、江苏无锡、吉林长春等多地疾控中心发布防范诺如病毒的健康提示。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常见非细菌性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寒冷季节呈现高发,以肠道传播为主,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养老院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开学季即将到来,如何防范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的传染源是诺如病毒胃肠炎患者、隐形感染者或病原携带者,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可通过大便和呕吐物的气溶胶、污染的水源(桶装水、市供水)、食物(生食蔬菜、水果、海鲜)或被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感染诺如病毒后可引起胃肠道炎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部痉挛等胃肠炎症状以及头痛、发热、寒战、肌肉疼痛等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医生赵佳伟介绍,诺如病毒胃肠炎感染潜伏期多在24小时至48小时,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发热和肌痛。病程通常为1-3天,少数可达5天,年龄越小病程越长。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好发于儿童、老人。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及胃肠道防御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诺如病毒的感染而引起急性胃肠炎,严重者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赵佳伟表示,诺如病毒是自限性疾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为对症治疗。赵佳伟表示,止吐、止泻、预防脱水是关键,患者可少量多次饮水,口服补液盐水,以清淡饮食为宜,还可以口服益生菌、蒙脱石散辅助治疗。对呕吐和脱水严重者必须采用静脉输液,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六步洗手法),消毒纸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洗手;蔬菜和水果要充分漂洗,菜品彻底加热,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此外,发生诺如病毒胃肠炎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做好全面消毒工作,重点对被患者呕吐物、粪便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感染后的患者需要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08/06/HT1L45N000388052.htm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2-0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6日降至最低(0.9万);检测阳性率1225日(29.2%)达高峰后波动下降,24日降至最低(1.2%),26日略有回升(1.5%)(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24日的8.5万,其后有所反弹,26日为19.0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26日降至最低,分别为7840.4%(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6日为13.7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2%(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202326日为5.8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3.7%(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23日后呈低位波动,26日为7.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9%(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9-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19-25日)达到最高60万;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5周(130-25日)下降至1.4%,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图2-4)。

  2022年第49周(12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5周(130-25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已下降至5.7%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维持在1.0%以下(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26日下降至6万人,较峰值减少了96.3%(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26日下降至0.2万,较峰值下降了98.1%(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26日下降至102例,较峰值下降97.6%(图3-3)。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926日至202326日,全国共报送23217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76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53.0%)、BF.7.1424.1%)和BA.5.2.4914.8%)。BA.5.220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2.5%之间,53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7%)(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26日,全国共报送1451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31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9%)和BF.7.1428.3%)(表4-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3例,其中,1XBB.15BQ.1.11BQ.1.1.174BQ.1.22BQ.1.8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天津和内蒙古以BF.7及其子代分支为优势株;江苏BF.7及其子代分支和BA.5.2及其子代分支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及其子代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2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1亿剂次(图5-1)。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90.6%(图5-2)。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6%92.2%(图5-3)。

注: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人群,分母为202212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2/t20230208

三年抗疫,“中国之制”发挥显著优势

2023-02-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四川建立健全县、乡、村分级分区包片联系服务农村重点人群工作机制,对重点群体逐个落实乡镇干部、村干部、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和网格员“五包一”制度;江苏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引导志愿力量及时补位、提供支撑,帮助重点人群渡过难关;浙江整合30多万名网格员,以及村社党员干部、包联下沉干部、群团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组建村社“万支小分队”,为群众提供抗疫暖心服务……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地创新方式方法,以制度凝众力、聚合力、增效力,筑牢守护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坚固屏障。

  制度优势,在平时更在战时。一声令下,千里驰援;统一调度,协同推进;多线并举,进退有序……回望抗疫这三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抗疫斗争。从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到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再到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在抗击世纪疫情的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展现出抗击疫情、化解危机、应对变局的强大效能。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面对突如其来、反复延宕的新冠疫情,中国制度经受住“压力测试”,交出了优异答卷。疫情来袭,医疗卫生系统尽锐出战,全国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星夜驰援、奔赴一线;19个省份吹响冲锋号、划分责任田、明确任务书,对口支援疫情严重地区,倾尽全力、不胜不退;广大基层党组织挺立一线、凝聚力量,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数以千计企业迅速转产,仅用35天将全国口罩日产量提升约13.5倍;2023年春节期间累计下沉干部380多万人次参与农村疫情防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对65岁以上的重点人群上门服务和随访989.7万人次……从荆楚大地到万里神州,从疫情突袭到防控转段,三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迅速组织动员起各方面力量,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抗疫斗争伟大实践雄辩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三年抗疫,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之制”具有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是亿万人民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信心之源。新征程上,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们一定能经受住一次次风险考验,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开辟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未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0/c14739-32621191.html

 “乙类乙管”后首个开学季如何保障顺利开学?教育部回应

2023-02-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9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全国多地陆续发布了春季开学的安排。作为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的首个开学季,教育部门在指导学校做好春季开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部署?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表示,今年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乙类乙管”政策要求,推动学校疫情防控平稳转段过渡,保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正常秩序。今年春季,各地迎来“乙类乙管”后第一个开学季,开学返校事关近3亿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社会普遍关心,各界广泛关注,为保障学校顺利开学和学生的安全返校,各级教育部门利用寒假“窗口期”开展了系列工作部署,指导学校扎实做好春季开学的各项准备:

第一,完善政策体系,支持春季开学疫情防控。

去年底以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家“乙类乙管”的政策要求,制订了学校疫情防控的总体方案,颁布了学校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并发布了校园疫情应对的多项预案,统筹细化各项措施,细化各项要求,为今年春季开学做好政策准备。

第二,发文部署开学,明确开学前后各项任务。

春节前,教育部就发出通知部署开学,召开了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各级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制订开学工作方案,完善开学返校各项预案,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工作。

第三,开展调研督查,指导各地学校开学进展。

据各地上报情况,今年春季中小学开学由属地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主要集中在2月初元宵节前后到15日开学,高等学校由高校据实错峰合理安排开学时间,主要集中在2月初元宵节前后,到2月底。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正在进行开学检查,指导督促学校确保开学准备及时到位,确保春季学期校园安全。

第四,加强部门协同,增强学校疫情防控能力。

教育部门会同卫健、疾控等部门,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和高校校医院、健康驿站建设,配强专业力量。开展开学前后师生健康监测,建立全体师生健康台账,跟进做好健康服务。教育部门还会同工信等部门支持学校按照标准储备充足适用的新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口罩以及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为春季开学做好物资准备。

第五,举办专题培训,提升学校的防疫技术水平。

1月中,教育部举办了全国学校疫情防控能力提升培训,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也开展了相关的技术培训,帮助大中小学校领导、医护防疫人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班主任、各高校辅导员吃透政策、了解形势、掌握技术,提高学校应对疫情和应急管理的能力。

刘培俊表示,总的来看,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已经明确,各地开学准备基本到位,今年春季全国学校能够实现如期、正常、安全开学。

他强调,如无特殊情况,学校一般不提前开学;如无疫情风险,学生一般不延迟返校。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开学之后,教育部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分类指导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全面落实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平稳实现学校疫情防控转段过渡,有效恢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及时回应返校师生的各项关切,持续保障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刘培俊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785.html

科研动向

“迷你人脑”首次修复老鼠部分脑损伤

2023-02-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首次将实验室培育的人类神经元植入视觉皮层受损的大鼠大脑内。两个月后,当大鼠看到闪光时,神经元会做出反应。研究人员提出,这种大脑类器官未来有望被用于修复受损的人脑。相关研究刊发于2日出版的《细胞·干细胞》杂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将一束实验室培育的神经元(类器官)移植到视觉皮层受损的大鼠大脑中,以观察其是否能恢复该区域的部分功能。

在最新研究中,他们首先培养出可以发育成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人类干细胞,80天后,这些干细胞被培养成大脑皮层细胞的三维组织,构成了大脑的外层,在视觉等多种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随后,他们将这些类器官移植到46只视觉皮层部分受损实验鼠的皮层内。

两个月后,植入的类器官开始出现神经元反应,研究人员在实验鼠观看屏幕上一系列图像时,将电极放入移植的类器官内测量到这些反应。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神经元正在被整合到实验鼠的大脑内,并接管了其视觉系统的部分功能。

研究人员也比较了移植类器官的实验鼠与视觉皮层没有受损的实验鼠,结果表明,神经元的反应基本相似,但与未受损实验鼠相比,接受类器官移植实验鼠脑内对光产生反应的神经元更少。

研究团队并没有测量类器官移植是否改善了实验鼠的视力,他们接下来计划移除实验鼠脑内其他皮层(如运动皮层),来重复这一实验。

此前,科学家已经将单个脑细胞植入不同年龄的健康实验鼠体内,并将类器官移植到非常年轻且未受伤实验鼠大脑内。将类器官植入受伤实验鼠脑内,标志着使用类器官修复脑损伤向前迈进了一步。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2

一边上课一边“踩单车”,墨西哥学校用“自行车课桌”防肥胖

2023-02-0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你想要一边上课,一边“踩单车”运动吗?墨西哥一所学校配备的“自行车课桌”可以让人学习、运动两不误。

据今日加拿大网站4日报道,研究表明,墨西哥约8%5岁以下儿童超重,511岁儿童的肥胖率更是达到19%。为此,墨西哥蒙特雷市的一所高中启用了带有自行车踏板的新式课桌,学生们可以一边听课一边踩脚踏板燃烧卡路里。13岁的高中生雷米·罗德里格兹表示:“当我们踩踏板运动的时候,我们的专注力也得到提升,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目前,该校已经有两间教室装配了这种新式课桌,学校计划将这种课桌推广到所有的教室。校长桑贾尼塔·加西亚表示,这种“自行车课桌”有利于那些容易发胖的男生控制体重。

报道称,每张“自行车课桌”的制造成本约为2700比索(约合964元人民币),是加拿大同类课桌价格的1/5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aY0SGauP4

西湖大学科研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取得重要发现

找到可能触发记忆衰退的“机关”

2023-02-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离开家时关门了吗?刚才打招呼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这类突然“想不起来”的事,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糟糕,我不会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吧?

阿尔茨海默病(英语简称AD)俗称“老年痴呆”,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于老龄人群,记忆衰退是这种疾病最显著的临床表现之一。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中国的患者约为1000万名。然而时至今日,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仍尚不明确,“我们为什么会忘记”依然是未解之谜。

近日,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该领域取得重大原创发现——找到了可能触发阿尔茨海默病记忆衰退的“机关”。这一发现对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展针对性的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学界存在着几种假说,Aβ假说是其中较为主流的说法之一,即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过度表达聚集成淀粉样斑块,诱发了阿尔茨海默病。基于此假说开发的药物,目前没有一种能完全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发展。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APOE4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大的风险基因。据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周家耀介绍,APOE基因位于人类的第十九号染色体上。基因要行使功能需要翻译成蛋白质,APOE基因主要负责编码载脂蛋白E,即APOE蛋白。

APOE蛋白是人体载脂蛋白之一,主要参与人体脂蛋白的转化和代谢。比如,人体肝脏所产生的胆固醇,可以“搭载”APOE蛋白,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APOE蛋白全长有299个氨基酸,在人群中有APOE2APOE3APOE43种亚型。研究发现,APOE2的携带者,不易患阿尔茨海默病;而APOE4的携带者,患病风险成倍增加。因此,找到APOE4的受体,可能是破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

此前的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突触的剪切功能会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被异常激活,从而导致患者失忆。而小胶质细胞能否执行功能,可能与LilrB蛋白有关。那么,APOE蛋白与LilrB蛋白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在大量研究基础上,我们建立起新的猜测:LilrB家族蛋白和APOE蛋白有相互作用,并且只和APOE4结合,而不与APOE2结合。”周家耀解释说,这一猜想如果成立,或有可能解释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化学原理:APOE4LilrB蛋白的结合激活小胶质细胞,导致了神经突触的剪切,进而致使失忆并引发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结合,是否如游戏中的精巧“机关”,控制着记忆的消失?

为验证这个新猜想,施一公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系统研究了LilrB人源家族的5个同源蛋白和3APOE亚型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正如他们所预期的:APOE4LilrB3可以结合,APOE3结合较弱,而APOE2几乎完全不结合。他们还进一步证实了小胶质细胞因为这种结合而“苏醒”的事实,即APOE4LilrB3结合后,会激活小胶质细胞。

“这项研究找到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记忆衰退的机制,为人类对付阿尔茨海默病带来一线曙光。”据周家耀介绍,研究团队将在该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并布局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

摘引网址: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6/c14739-32618233.html

远大医药全球创新RDC药物TLX101国内IND获受理,

有望成为胶质母细胞瘤开拓性治疗手段

2023-02-05    远大医药

近日,港股科技创新型医药企业远大医药(0512.HK)用于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全球创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TLX101的国内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的正式受理,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核药抗肿瘤诊疗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胶质母细胞瘤临床治疗需求迫切,TLX101或成为开拓性治疗手段

TLX101(131I-IPA)是一种基于放射性核素-小分子偶联技术用于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型放射性药物,该产品已在美国及欧洲获得孤儿药认定,其在欧洲和澳洲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也在顺利进行中。

胶质母细胞瘤是仅次于脑膜瘤的第二最常见的脑肿瘤,其年发病率约为3.2/10万,5年存活期仅5%。目前临床现有的治疗手段仅能延缓该肿瘤的进展,但无法避免肿瘤的复发,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临床上急需开拓新的治疗方式。根据GlobalData预测,到2024年全球脑胶质瘤药物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3亿美元,十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

远大医药TLX101未来有望成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领域中的一种开拓性的治疗手段,此次产品国内IND获受理也是公司在核药抗肿瘤诊疗领域的重要研发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远大医药另一款全球创新RDC产品TLX591-CDx(Illuccix®)在美国获批上市后,其销售收入取得了超预期的增长,产品2022年第四季度的全球销售收入实现约7,820万澳元,环比增长超过40%。随着公司其他产品研发的不断推进,未来也有望助力公司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远大医药科技创新显成效,夯实全球核药领军地位

近期,远大医药各业务领域频传捷报,尤其核药板块自去年年中开始便屡获进展——全球创新RDC药物TLX591-CDxTLX250-CDx国内IND获批、ITM-11获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TLX250-CDx海外III期临床试验成功达到临床终点、TLX101海外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众多创新产品的进展体现了公司近年来坚持科技创新转型的成效,核药领域的持续发力也使得远大医药稳居全球核药的领军企业。

根据公告,远大医药在核药抗肿瘤板块已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监管资质等多个环节的全方位布局,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公司围绕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理念,在该板块共储备13款创新产品(其中三款产品的IND申请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涵盖6种放射性核素,覆盖8个癌种,产品种类涵盖诊断和治疗两类药物,可为患者提供多适应症治疗选择、多手段且诊疗一体化的全球领先的抗肿瘤方案。

作为远大医药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的核心产品,易甘泰®[90Y]微球注射液于20225月在国内正式上市后,已有50多家医院已完成了核素转让手续,正式手术已在国内17个省市的30余家医院展开。随访结果显示,接受了易甘泰®手术的患者响应整体较为理想,大部分患者均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延长生存。在所有可随访到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中,易甘泰®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客观缓解率超过50%,超半数患者肿瘤大小有缓解,其中5位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无需切除,随访到的患者疾病控制率超过95%,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远大医药已对70家医院超过300名医生进行了易甘泰®手术理论或技能培训,已有近20位专家通过海外专家一对一的严格培训,获取了独立手术的操作资格,其中多位专家即将获得培训导师的资格,将进一步加快易甘泰®放射性介入操作的临床普及。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咨询易甘泰®治疗的患者在门诊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多家医院陆续开设专门的易甘泰®门诊以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易甘泰®治疗也有望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核药抗肿瘤诊疗平台是远大医药在抗肿瘤领域重点打造的高端技术平台,目前公司已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监管资质等多个环节的全方位布局,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联合Sirtex并与Telix (ASX:TLX)ITM合作,搭建了具有国际化一流水平的肿瘤介入研发平台和RDC药物研发平台,核药板块已是公司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板块之一。

远大医药表示,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产品和先进技术的研发,正在有序推进甲级资质核素生产平台的建设。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强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的研发和投入,丰富和完善产品管线及产业布局,力争未来三年内实现10款核素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实现25个以上核药抗肿瘤诊疗产品的管线布局,形成以易甘泰®[90Y]微球注射液为核心的核药抗肿瘤诊疗产品集群,持续夯实本集团在全球核药抗肿瘤诊疗领域领军企业地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5b5e583663f.html

世界癌症日:打造营养与运动康复方案,为肿瘤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2023-02-04    纽迪希亚

202324日,世界癌症日之际,为了更好地助力癌症患者的高质量生存,帮助更多肿瘤患者树立营养与运动的正确认知,专注于医学营养的百年企业纽迪希亚作为公益支持方,联合咚咚肿瘤科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推出特别策划科普直播。活动以“打造肿瘤患者营养与运动康复方案”为主题,首映了肠癌患者海涵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科学营养与规律运动重获新生的励志故事。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余震教授、纽迪希亚成人医学营养事业部高级市场总监宋志全先生以及故事主人公海涵先生出席了活动,共同呼吁广大癌症患者通过科学的营养干预结合规律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拥抱活力新生。

我国肿瘤患者营养不良高发,科学认知亟待提升

肿瘤患者长期面临着营养不良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肿瘤患者总体营养不良发病率高达80%,而营养不良不仅会造成消瘦、体弱,还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与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下降、感染发生率增加,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而对于如何科学地补充营养,患者群体普遍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会选择补品来补充营养,各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会使用偏方和保健品,只有约15%的人会使用专业的医学营养品。

营养运动相结合,照亮肿瘤患者康复之路

在肿瘤综合治疗中,营养治疗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有助于患者补充能量缺失鸿沟、增强体质,应对肿瘤治疗的各种挑战。关于营养治疗的方式,余震教授表示:“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及时且科学的营养治疗是降低因营养摄取问题而导致疾病进展或抗肿瘤治疗疗效不佳的有效措施。营养治疗可以提升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使后续治疗疗效更佳。所以,我们非常提倡对患者实施全程的营养管理,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包括出院以后各个阶段。当‘日常吃饭’不能满足患者营养需要时,就可以选择以‘口服营养补充’(ONS)为代表的营养治疗途径,为患者提供全面及均衡的营养,提升患者摄入的蛋白质含量,并调整与免疫相关的营养素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余震教授还提到,除了营养不足,肿瘤患者也易出现肌肉萎缩、体能下降的症状。针对这种情况,遵循医嘱的适度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营养吸收,改善骨骼肌的功能与蛋白质合成代谢,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体能,维持健康良好的精神状态,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巩固治疗效果,提高长期生存质量。

抗癌励志故事分享,传递希望之光

在直播现场,患者代表海涵分享了自己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营养摄入与规律运动,重获新生的励志故事。借由直播活动,他希望能鼓舞更多患者:“患病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所以当我好起来之后,也希望通过我的故事给更多病友带去一些积极的影响。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参加相关的公益活动,比如在咚咚这样的患者社群举办运动直播、打卡等活动,将科学对抗肿瘤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做出改变,赢得全新生机,回归美好生活。”

推动营养治疗普及,为中国人做真正的医学营养品

作为本次活动的公益支持方,纽迪希亚一直致力于促进营养治疗在肿瘤患者群体中的普及,倡导营养治疗与运动协同的科学观念,助力患者打好肿瘤防治阻击战。纽迪希亚成人医学营养事业部高级市场总监宋志全先生表示:“作为一家专注于医学营养的百年企业,我们深耕医学营养领域并不断创新。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我们以‘为中国人做真正的医学营养品’为使命,立足肿瘤、老年、炎症性肠病、卒中等患者群体的需求,提供多元、优质的营养解决方案。未来我们也将持续致力于医学营养知识的科普,继续帮助更多的患者和家庭重获健康希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354e5827196.html

 “驱散‘弥’雾的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全年关爱项目正式启动

2023-02-04    生物谷

202324日,在第二十三个世界癌症日到来之际,由淋巴瘤之家主办,罗氏制药中国支持的“驱散‘弥’雾的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全年关爱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旨在搭建医患高效沟通的桥梁,提高DLBCL患者对于疾病规范化诊疗的认知,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传递治愈的力量。

与此同时,由淋巴瘤之家和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2022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调研(以下简称《白皮书》)也于启动会上正式发布。

启动仪式中,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宋永平教授共聚云端,结合《白皮书》共同解读当下DLBCL诊疗现状及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呼吁全社会共同携手,长期为该群体提供规范化诊疗、康复和心理等全方位的支持引导,助力更多DLBCL患者走向治愈,拥抱新生。

聚焦“弥”题,以创新为突破点

淋巴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作为其中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DLBCL较于其他淋巴系统肿瘤预后更差,约40%-50%患者经过初始标准治疗后仍会复发。根据《白皮书》调研结果,复发患者往往要经历更多生理上的疼痛不适,以及精神上的焦虑和沮丧,他们的日常活动处处受限,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普通人群,且随着疾病的复发,患者生活质量每况愈下。

 20多年来,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石的R-CHOP方案显著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却仍不能完全满足实际临床之需,许多患者仍面临复发难题。随着复发次数增加,治疗难度也会不断上升。在目前的二线及后线治疗方案下,复发/难治(R/RDLBCL患者5年和10年总生存率仅25.0%8.6%。”马军教授指出,“如何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帮助患者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DLBCL临床治疗探索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DLBCL领域创新药物不断涌现,给患者带来了治愈新选择。《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目前DLBCL领域最受关注的创新药物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优罗华®(维泊妥珠单抗)。吴德沛教授表示:“随着对创新治疗探索的不断深入,DLBCL患者的无病生存期逐渐延长。2023年,创新ADC疗法的到来,同时革新了DLBCL一线及R/R治疗的格局,尤其是突破了20余年来DLBCL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的“天花板”,患者的生存获益有望进一步提高。相信在未来,在创新疗法的助力之下,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DLBCL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同时,《白皮书》的调研亦突显出DLBCL领域仍有诊疗盲区存在,在接受调查的患者中,未完成初始标准治疗方案的患者占22.32%,不清楚IPI评分(淋巴瘤的国际预后指数)重要性的患者占23.02%,而未关注过创新药物及治疗方案患者占54.12%

 “淋巴瘤异质性强、分型众多,这为DLBCL诊疗增加了难度。除了加强对创新疗法的应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DLBCL的规范化诊疗、精准治疗和全病程管理,使患者获益最大化。”朱军教授指出,“为更好地消除诊疗盲区,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的患教活动,改善医患沟通方式,加强对最新疾病知识的科普,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关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医生,患者组织和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无惧“弥”路,从患者之需出发

除了身体和精神负担之外,DLBCL患者及其家庭往往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白皮书》数据显示,所有DLBCL患者的医疗自费支出占家庭收入均值的157%,远超于国际公认的灾难性家庭支出标准(40%);同时患者自费比例仍然较高,医保报销覆盖的范围仍有限,且仅有12.89%的患者购买了惠民保。

 “创新药物在为患者带来新希望的同时,其可及性和可支付性也成为了患者关注的重点。近年,得益于药物监管政策的创新和海南博鳌等地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中国患者和全球创新药物的距离正加速缩短。”宋永平教授指出,“但是,正如《白皮书》所言,DLBCL创新药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仍很大的提高空间。未来期待医保等更多创新支付方式的助力,帮助减轻治疗负担,提高创新药可支付性,为患者争取到最大的治愈机会。”

 “《白皮书》的调研结果充分反映了目前DLBCL患者在治疗、心理及经济层面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发起患者关爱项目的初衷。”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表示,“在未来一年中,我们将携手罗氏,邀请国内顶尖血液病中心的专家,以全年为周期不间断举行DLBCL医患互动的系列关爱活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五十余个城市中,根据DLBCL不同分型定制线下患教活动,联动DTP药店,有针对性地、多维度地帮助DLBCL病友解决问题。在这些活动中,病友们有机会聆听超过100位国内著名临床专家的讲解,并与专家及其他病友共同探讨本地诊疗特点、医保和商保等热点话题。此外,我们将举办DLBCL知识问答大赛,以期为病友传递更多科普知识,帮助他们摆脱疾病阴霾,传递治愈能量。”

未来,随着“驱散‘弥’雾的光”项目正式启动,治愈的希望也将被播撒进每个角落,祝愿越来越多的DLBCL患者都能够冲破“弥”雾,迎接新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536e5833258.html

CAR-T细胞疗法再获突破!有效清除术后残留癌细胞、预防肿瘤复发,

即将开展临床试验

2023-02-06    生物探索

随着细胞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临床中除顽固肿瘤外均取得了持久的临床功效,表现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瘤中已经多次取得较好疗效,但其在实体瘤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结果仍然不够理想。

就实体瘤治疗而言,手术不彻底是治疗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Carl June团队试图分析CAR-T细胞疗法是否可以作为辅助疗法来清除术后残留癌细胞,他们使用间皮素特异性CAR-T在两个部分切除异种移植模型中测试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对于胰腺导管腺癌(PDA)、三阴性乳腺癌(TNBC)这种治疗选择有限且预后不良的实体瘤,在通过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切缘处残留肿瘤细胞的风险仍旧很高,因此局部复发和较差临床结果的风险增加。对于这类患者,要是可以在手术中迅速清除肿瘤切除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将会大有裨益。Carl June团队检验了这种假设,即局部、术中使用CAR-T细胞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111日,CAR-T之父Carl June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Chimeric antigenreceptor T cells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unresectable aden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发现,将含有CAR-T细胞的纤维蛋白凝胶应用于小鼠部分肿瘤切除后的手术伤口,结果表明CAR-T细胞显著清除了小鼠体内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与未使用纤维蛋白凝胶治疗的小鼠相比,其总生存期显著延长。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数据表明了直接肿瘤内注射CAR-T细胞的可行性,此外,他们发现在手术部位保留CAR-T细胞可以通过降低全身毒性以提高安全性。基于此,研究人员优化了组织粘合剂作为CAR-T细胞载体的使用,它可以在术中应用于伤口表面,并评估了纤维蛋白凝胶的使用。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用于CAR-T细胞接种的骨钻在头骨上制作了一个小窗口,然后使用纤维蛋白凝胶将其关闭。

为了开发出针对未完全切除的腺癌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建立了两种异种移植模型(PDATNBC)。首先,通过在异种移植模型中进行不同凝血酶浓度的体内滴定,发现CAR-T细胞的抗肿瘤功效取决于纤维蛋白凝胶剂量,当凝血酶浓度为3.0 U/ml时,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清除残余肿瘤细胞。并且,还通过试验表明了纤维蛋白凝胶对治疗小鼠的肿瘤生长和总体存活率没有特异性影响。

在确定理想的纤维蛋白凝胶成分并排除其本身影响后,研究人员使用先前描述的人TNBC细胞系MDA-MB-231在异种移植模型中测试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不完全手术后的肿瘤再生仅发生在仅接受手术或手术后在纤维蛋白凝胶中直接腔内接种CAR19 T细胞的小鼠中,在术后直接腔内接种纤维蛋白凝胶中的CARM5 T细胞的小鼠中观察到肿瘤清除,且该类小鼠总生存期显著延长。

为了确认观察的肿瘤清除效果是否与肿瘤类型有关,研究人员再次在PDA模型中进行了试验,结果证实纤维蛋白凝胶中的CAR-T细胞在PDA异种移植模型中可清除术后残留细胞。

将两种异种移植模型的数据放在一起,该团队得出结论,即在纤维蛋白凝胶中局部递送CAR-T细胞可在手术后的较长时间内提供抗肿瘤活性。在植入纤维蛋白凝胶后,在一些小鼠体内检测到外周血中T细胞的系统性运输。

此外,对这种治疗方法的全身靶向脱瘤毒性进行评估,发现接受治疗的小鼠中只有很少甚至是没有T细胞浸润到肺部,同时没有一只小鼠表现出炎症或伤口愈合并发症的术后迹象,表明通过局部CAR-T细胞治疗可降低靶向脱瘤毒性。

以上研究表明,CAR-T细胞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清除两种动物模型中腺癌手术切除不完全后残留的癌细胞。并且,与通过全身给药的CAR-T细胞治疗的小鼠相比,靶向脱瘤毒性降低,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中未观察到伤口愈合并发症。

对此研究结果,Carl June博士表示:“随着继续推进CAR-T细胞疗法的研究,寻找如何将其用于实体瘤是一个主要目标。基于该项研究结果,我们计划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

该项研究证明了CAR-T细胞作为实体瘤手术附加疗法的潜力,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CAR-T细胞之外,这种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细胞疗法和抗癌药物,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效果。

基于该项研究,研究团队计划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纤维蛋白凝胶已经获得FDA批准,并且人类间皮素特异性CAR-T细胞构建体现在正在不同的临床试验中进行系统给药后的测试,这些试验具有已知的毒性特征,进一步促进了该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转化。

总之,CAR-T细胞可以作为实体瘤切除手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基于纤维蛋白胶的载体或许是一种有效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AR-T细胞在肿瘤切除部位的分布和抗肿瘤功效。期待这种实体瘤辅助治疗方法可以早日开展临床试验,进而惠及广大肿瘤患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3e5e586116d.html

专攻RNA 3D结构预测,Atomic AI欲推出RNAAlphaFold加速药物发现!

2023-02-06    生物探索

谈起AlphaFold的大名,想必在生物医药界如雷贯耳。这是一款由Google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开发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程序。AlphaFold 12018年的第13届蛋白质结构预测大赛(Critical Assessment of Structure PredictionCASP)中总体排名第一,它在预测那些无相似序列蛋白提供现成模板的蛋白的准确结构方面尤为成功。2020年,AlphaFold 2在第14CASP中,对大部分蛋白结构的预测与真实结构仅有一原子宽度之差。

序列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确定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即意味着对其功能的深入理解,因此也就不难想象AlphaFold给结构生物学带去变革性的影响。20218月,DeepMind公司在Nature上发文,宣布已完成人类98.5%的蛋白质的结构预测,并公开AlphaFold 2源码和相关数据集,供全世界科研人员使用。20227月,DeepMind公司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宣布,AlphaFold已完成预测超过100万个物种的2.14亿个蛋白质结构,几乎涵盖地球上所有已知蛋白质。DeepMind更表示,以后查找蛋白质结构,会像使用搜索引擎一样简单。这无疑改变了药物发现和蛋白质设计的游戏规则,将原本通过电子显微镜或X射线晶体学方法需要数月或者数年的蛋白质结构确定工作提速到数秒之内。

然而,作为DNA和蛋白质之间的“中间人”,RNA受到的关注却远不如DNA和蛋白质。中心法则认为,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蛋白质执行功能,而RNA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中间传递信息,且RNA的结构也不如DNA稳定。

而随着对RNA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RNA不仅传递遗传信息,也具有多种多样的调节功能。人类基因组中最终编码成蛋白质的DNA仅占1%2%,但转录成RNA的比例高达85%,而这些RNA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另一方面,RNA药物的出现,为药物研发打开了崭新的思路,其诱人前景也进一步催促人们更多地去了解RNA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为此,斯坦福大学博士生StephanEismannRaphael Townshend在计算机科学副教授Ron Dror的指导下,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开发了一种称之为ARESAtomic Rotationally Equivariant Scorer,原子旋转等变评分器)的深度学习方法。相关结果以“Geometric deep learning of RNA structure”为题于2021827日发表于Science并登上封面。

不同于其他AI算法,ARES不包含任何先入为主的结构模型假设,如双螺旋、碱基对、核苷酸或氢键等概念,而是从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几何排列出发,让系统自发地寻找RNA的空间结构,这样做的好处是算法不会将预测结果往训练时采用的、已知的RNA结构上靠拢,也就不会受限于目前人们对RNA三维结构的了解。

开发者仅使用了18种于19942006年间确定结构的RNA分子对ARES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ARES为每个RNA序列生成了上千个3D结构并对每个可能的结构进行评分,以期找到最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构。结果表明,ARES的表现优于以往方法。

ARES随后被更新升级为PARSEPlatform for AI-driven RNA StructureExploration,人工智能驱动的RNA结构探索平台)。对于这一有力工具,Townshend选择成立生物技术公司Atomic AI亲自进行药物发现,而非出售服务。Townshend表示,相比于发表于Science上的初步突破,公司已经生成了相当规模的结构相关的数据点,结合其他机器学习工作,论文中的速度和准确性都有显著的提升。

目前,Atomic AI拥有的员工不足20人,Townshend希望在18个月内将团队扩大到40人,包括AI科学家、RNA生物化学家、生物学家和具有药物发现能力的员工。近日,Atomic AI还宣布完成了3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以继续PARSE平台的构建,并促进其计算实验室和湿实验室的工作。该轮融资由Playground领投,参与方包括8VCFactory HQGreylockNotBoringAME Cloud Ventures,以及GitHubCEO Nat FriedmanDoug MohrCurai CEO Neal Khosla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兼ArcInstitute联合创始人Patrick Hsu等知名天使投资人。此前的种子轮融资Atomic AI则筹集了700万美元。

Townshend相信,Atomic AI“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药物发现领域”。以往的AI药物发现过程主要围绕想要靶向的蛋白,设计出能够在确切时间地点结合到蛋白质上影响其功能的“粘合剂”。而Atomic AI首先寻找的是可靶向的目标。这不仅仅是新的分子,更是全新的生物学,这对于大型制药公司更具吸引力,将有望解决从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可应用的疾病范围也十分宽泛,可包括从肿瘤、传染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及罕见病的所有领域。

目前Atomic AI正聚焦于某些癌症的药物开发,这些癌症会使得蛋白质病理性地过量产生。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实验室工作和密集的数据支撑,而新筹集的资金为此提供了保障。

 “人们已经摘取了蛋白质大地上所有低垂的果实,”Townshend说,“现在该追逐新的生物学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9cee586711c.html

动物的长寿谜题有答案了!哺乳动物更长寿或与群居习性有关

2023-02-07   科技日报

此次研究对更好地理解哺乳动物的适应性辐射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行为学控制实验和分子实验进一步验证潜在基因对社会组织和寿命的调控机制。

对于人类来说,一年不过是人生的一小部分。然而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在《逍遥游》中指出,“蟪蛄不知春秋”,也就是“蟪蛄”这种动物的寿命甚至不满一年,远远短于人类。

在各种动物之间,寿命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哺乳动物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寿命差距。例如,一些鼩鼱类动物最多只能活短短2年,大象能活50多岁左右,而弓头鲸的寿命却可以长达200多年。长期以来,这种差距的成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吸引了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旭明团队通过整合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和组学方法,开展了社会性组织和寿命的跨物种比较研究。此次研究对约1000种哺乳动物进行了分析,发现群居的哺乳动物物种比独居的哺乳动物物种更加长寿。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哺乳动物社会组织可分为三类

哺乳动物是各种动物中适应性辐射比较成功、生理机能最完善的动物类群,具有胎生及幼崽依赖母体分泌的乳汁喂养长大等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相对于其它动物,哺乳动物具有比较发达的大脑。因此,哺乳动物拥有比其它动物更为复杂的社会行为,也具有各种典型的社会组织。

周旭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可以划分为基础的三类:独居、成对生活和群居。”

具体来说,独居生活指哺乳动物单独生活。例如虎就是一种典型的独居哺乳动物,除繁殖季节外,大多独来独往。成对生活指哺乳动物以一雄一雌为单位结伴生活。例如部分灵长类动物就是成对生活,无论是否是繁殖季节,“夫妻”之间均彼此照顾,互相帮助。群居生活指哺乳动物以群体为单位,进食、睡觉、迁移等行为都在群体中进行的生活。例如狼就是典型的群居哺乳动物,具有较为严密的群体组织和等级关系,群体成员共同狩猎、抵御外敌,按等级分配狩猎成果。

“群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周旭明说,“真社会和重层社会都属于群居类型。”真社会中的动物也被称作真社会性动物——一类具有高度社会化组织的动物。一般来说,真社会性动物具有繁殖分工、世代重叠和合作照顾未成熟个体等特征。蚂蚁、蜜蜂等就是典型的真社会性动物。重层社会指多个家庭通过血缘关系,形成“氏族”的群居类型,是灵长类进化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社会结构。一些群居的灵长类群体,如我国的金丝猴等,就属于重层社会。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关系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往往关注的是单个物种内部不同类群的研究。这些研究指出:在豚尾狒狒和猕猴中,具有紧密而持久社会关系的个体活得更长;寿命可达31岁的哺乳动物——裸鼹鼠,可以群聚形成类似蜜蜂的真社会。“然而,以往研究的结果往往与具体物种的特殊生活史相关,其普遍性比较有限。”周旭明表示,“此外,这些研究并未关注到跨物种层面以及更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形式。”

群居物种普遍比独居物种更长寿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此次研究属于跨物种比较研究。”周旭明说,“我们对多种独居、成对生活或群居的哺乳动物展开了研究,以探究社会组织和寿命之间可能存在的规律。”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的群居动物包括亚洲象、非洲象、环尾狐猴及菊头蝠等,而独居物种则包括儒艮、土豚、东美花鼠等,涵盖了灵长目、翼手目、食肉目、啮齿目、长鼻目等阶元的约1000种哺乳动物。

周旭明表示,此次研究主要运用并整合了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系统发育比较方法是在进化树上对物种历史,如性状变化、分布区变化和适应性变化等进行的统计分析。比较基因组学通过比较多物种蛋白序列或者基因位置与相对顺序,包括基因的变异、丢失、复制、水平转移等,来鉴定物种之间保守的基因或每个物种自身的特征基因,旨在阐释物种多样性的分子遗传基础。鉴定物种之间保守的基因是为了寻找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之处,而鉴定每个物种自身的特征基因是为了寻找物种之间的不同之处。两种方法一个宏观,一个微观,较好地促进了研究的进行,保障了研究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在对约1000种哺乳动物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对约100种哺乳动物开展了转录组学的分析。“我们找到了31个基因以及涉及激素和免疫的相关通路。”周旭明说,“这些基因和通路表达水平和进化速率均与社会组织和寿命显著相关,可能参与了社会组织与寿命的关联过程。”

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其他条件相近的前提下,群居哺乳动物物种普遍比独居哺乳动物物种的寿命更长。例如,属于独居动物的北方短尾鼩与属于群居动物的马铁菊头蝠在体重等条件上相近。但北方短尾鼩的最长寿命仅为2年,马铁菊头蝠的寿命却可长达30年左右。“二者寿命上的差距,与独居还是群居有较大的关系。”周旭明表示。

“哺乳动物的最大寿命与社会组织之间存在关联演化,但并非是完全的协同演化。”周旭明指出。影响哺乳动物寿命的因素非常复杂,社会组织并非影响哺乳动物寿命的唯一因素。一般认为,体型、代谢水平、饮食种类及数量等多种因素均会对哺乳动物的寿命产生影响。因此,群居的哺乳动物寿命并不一定长于独居的哺乳动物。

为探究哺乳动物寿命机制提供新思路

周旭明表示,哺乳动物由较短寿命转变为较长寿命的过程,可能与其社会组织形式的改变有关。一般来说,在独居物种中,由较短寿命转变为较长寿命的转化率较低,也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大多数独居物种寿命较短;在群居物种中,由较短寿命转变为较长寿命的转化率较高,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大多数群居物种寿命较长。

与此同时,相比于独居或成对生活,群居生活能显著减小哺乳动物被其他捕猎者捕食或遭遇饥饿等不良状况的风险,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受伤、怀孕、老年等陷入困境的哺乳动物渡过难关。显然,这也是群居相比于独居或成对生活,有助于增加哺乳动物寿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阐明哺乳动物社会性与寿命之间演化关系的分子机制,对理解哺乳动物的演化非常重要。“探索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的关系,是动物行为学、进化生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周旭明表示。

此次研究提供了一个从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角度,探究其寿命机制的思路,对更好地理解哺乳动物的适应性辐射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行为学控制实验和分子实验进一步验证潜在基因对社会组织和寿命的调控机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bNhXi5CLD

可穿戴机器人恢复患者手臂功能

2023-02-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7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也称为卢伽雷氏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会损害大脑和脊髓中运动所必需的细胞。美国哈佛大学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柔性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能极大帮助ALS患者的上臂和肩膀运动。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上。

新开发的设备基于一种传感器系统,可检测手臂的残留肢体运动,并校准气囊致动器的加压,以平稳自然地移动人的手臂。

研究人员表示,该设备由布料和充气气球组成,本质上非常安全。这款柔软的可穿戴设备就像一件衬衫,穿在身上很轻盈柔软,由电池无线供电。腋下部位有一些充气的气球状致动器。加压的气球帮助穿戴者对抗重力,移动他们的上臂和肩膀。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不同,当柔性机器人出现故障时,意味着气球不再充气,但佩戴者没有受到机器人伤害的风险。

研究人员招募了10ALS患者,以评估该设备可能会在多大程度上延长运动时间或恢复生活质量。结果发现,这种设备改善了参与者的运动范围,减少了肌肉疲劳,并提高了他们握住或伸手拿东西等活动的能力。

参与者只用了不到15分钟时间就可学会如何使用这款设备。研究团队希望,该设备能作为中风患者的康复应用,并能帮助患有脊髓损伤或肌肉营养不良的人。

目前为ALS开发的设备原型只能在肩部仍有一些残留运动的研究参与者身上发挥作用。然而,ALS通常会在25年内迅速发展,导致患者无法移动,最终无法说话或吞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835.html

科学家找到 膀胱疼痛综合征新干预靶点

2023-02-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赵江 李春梅)近日,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为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提供了一种新的干预靶点。该团队发现CXCL13/CXCR5轴在自身免疫膀胱炎和IC/BPS中激活,介导膀胱慢性炎症反应,使用TAK-779能阻断CXCL13/CXCR5轴的激活,可改善膀胱炎症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化药理学》上。

  IC/BPS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尿频、尿急、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或盆腔疼痛而排尿后减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IC/BP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常伴有工作效率降低、睡眠和性功能障碍,其中合并焦虑或抑郁的情况尤为常见。目前由于对IC/BPS病理生理了解尚不充分,大多数治疗方式均以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尚无特效药物。

  该团队通过分析一个纳入了6例正常膀胱组织样本、5例非溃疡区域样本和5例溃疡区域的IC/BPS临床样本的基因测序发现CXCL13及其受体CXCR5IC/BPS中明显升高,其中CXCL13是表达量最高的趋化因子。在后续的动物实验中,研究进一步发现CXCL13及其受体CXCR5表达在自身免疫膀胱炎中明显上调,并激活了NF-κBJNK信号通路,导致炎症反应增强,组织损伤。随后使用TAK-779CXCR5拮抗剂)阻断CXCL13/CXCR5轴的活化,显著阻断炎症因子和凋亡蛋白的表达,改善了膀胱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该研究结果表明,膀胱持续迁延的免疫炎症反应增强和调控紊乱是IC/BPS病情迁延和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CXCL13/CXCR5轴过度激活可能是IC/BPS发病的重要环节。非肽类合成物TAK-779通过阻断CXCL13/CXCR5轴过度激活可降低IC/BPS炎症反应,这些发现为IC/BPS治疗提供了有前景的干预靶点和策略。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伴生结晶抑制剂”被发现 有望用于肾结石治疗

2023-02-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 通讯员焦德芳)近日,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龚俊波教授团队与美国休斯敦大学杰弗里·里默教授课题组等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发现了一种“伴生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诱发尿酸盐结石形成的晶体生长,有望为肾结石患者带来福音。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早期肾结石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引发血尿、肾绞痛,严重时可损伤肾脏功能,甚至诱发尿毒症。肾结石进入输尿管、尿道或膀胱会形成输尿管结石、尿结石或膀胱结石,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肾结石是尿液中无机或有机盐类浓缩过饱和析出形成的晶体聚结体。结晶抑制剂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肾结石防治手段,其原理是通过“晶体—抑制剂界面相互作用”抑制晶体生长,从而阻断结石形成过程甚至溶解结石。

  传统用于防治结石的结晶抑制剂需要患者长期服用。而联合团队首次发现了尿酸盐酮—烯醇互变异构体可成为一种高效的“伴生抑制剂”。它能在特定浓度下产生“自抑制”结晶现象,可以控制甚至完全阻止晶体生长,为尿酸盐结石预防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患者只需把尿酸浓度控制在特定范围内,这种“伴生抑制剂”能长效抑制尿酸盐晶体生长,不再需要另服其他药物抑制肾结石的形成。

  “药物有效性与它们在人体中的溶解速率密切相关。通过这项研究,我们还发现当互变异构体作为缺陷被纳入药物晶体内部时,会对其溶解速率产生显著影响。”该论文第一作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汤伟伟讲师介绍,“这不仅是学界在肾结石病理性结晶机理与调控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还可为高端药物晶体质量控制和工业结晶过程开发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Cell子刊:熬夜导致的记忆遗忘,可被这种药物重新唤醒

2023-02-07    生物世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准备一场考试而熬夜复习,然而,这些熬夜却对记忆力产生影响,一些考试时没想起来的答案,在考完后却又突然蹦出来。那么,这种睡眠不足导致的记忆破坏,究竟是直接导致了记忆的丢失,还是造成了记忆的检索困难?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urrent 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Recoveringobject-location memories after sleep deprivation-induced amnesia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不一定会导致记忆真正的丢失,而是导致这些记忆难以被检索和提取,而使用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药物RoflumilastPDE-4抑制剂),可以重新唤醒并巩固这些因睡眠不足而被隐藏的记忆。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记忆与睡眠神经科学副教授 RobbertHavekes 一直在研究睡眠剥夺如何影响记忆过程,从中寻找在睡眠不足期间支持记忆过程的方法。在这项最新研究中,他的团队探索了睡眠不足导致的健忘是信息丢失的直接结果,还是仅仅是由于信息检索困难造成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使用了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技术,在学习过程中被激活的神经元中选择性地表达一种光敏蛋白(Channelrhodopsin),这使得通过光照射这些神经元细胞来回忆特定的经历成为可能。在睡眠剥夺研究中,研究团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大脑海马体中的神经元,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存储空间信息和事实性知识的区域,在将短时记忆进行巩固进而转换成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小鼠被赋予了一项空间学习任务,在这项任务中,它们必须学习单个物体的位置,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马体中的神经元。几天后,让这些执行同样的任务,但这一次,物体被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结果显示,被剥夺睡眠几个小时的小鼠未能检测到这种空间位置变化,这表明它们无法回忆起物体的原始位置。

当研究团队使用光遗传学重新激活最初存储这些记忆信息的海马体神经元后,再次让它们执行任务时,它们能够成功地记住最初的位置,这表明,在睡眠剥夺期间,信息存储在海马体中并没有丢失,但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这些信息难以被提取。

该研究还发现,在记忆重新激活过程中所引发的分子通路也能被药物Roflumilast(罗氟司特)所靶向,Roflumilast是磷酸二酯酶-4PDE - 4)抑制剂,被用于治疗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实验结果显示,当给予睡眠剥夺的小鼠服用Roflumilast后,它们就能够成功记住物体最初的位置,与直接使用光遗传学重新激活海马体神经元的效果一致。

由于Roflumilast已被临床批准用于人类,并且已知可以进入大脑,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测试其是否可以用于恢复人类“丢失的”记忆开辟了途径。

实际上,大脑中存在的信息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要多,这项研究证实了,至少在小鼠身上,我们可以重新获取这些“隐藏的”记忆。这一发现开启了各种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研究团队表示,用Roflumilast治疗患有年龄相关记忆障碍或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可及性是可能的。或许我们可以重新激活特定的记忆,使它们再次永久性恢复,在大脑中更加巩固。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RobbertHavekes 表示,团队接下来的兴趣是揭示这些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让记忆变得触手可及,Roflumilast又是如何恢复对这些“隐藏的”记忆的访问?科学总是这样,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产生很多新问题。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9c5e58807b9.html

衰老三标志共同作用可防癌

2023-02-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8日电 (记者张梦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染色体的端粒逐渐缩短。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当端粒变得非常短时,它们会与“细胞的发电厂”线粒体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会触发一组复杂的信号通路,并引发炎症反应,从而破坏可能癌变的细胞。相关研究8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可能会带来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同时有助设计出更好的干预措施来抵消衰老的有害后果。

  当端粒缩短到无法再保护染色体免受损坏的程度时,会发生一种被称为“危机”的过程,细胞就会死亡。这种自然过程其实是有益的,其去除了端粒非常短的以及基因组不稳定的细胞,并且被认为是防止癌症形成的强大屏障。研究人员之前发现,处于危机中的细胞会通过自噬过程被清除,在该过程中,身体也会自行清除受损细胞。

  在新研究中,该团队调查了在端粒极短的危机期间,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程序是如何被激活的。他们使用一种称为成纤维细胞的人类皮肤细胞进行基因筛选,发现了相互依赖的免疫感应和炎症信号通路。这个通路对于危机期间的细胞死亡至关重要,类似于免疫系统对抗病毒。具体来说,他们发现从短端粒发出的RNA分子,在线粒体外表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激活了称为ZBP1MAVS的免疫传感器。

  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证明了端粒、线粒体和炎症之间的重要联系,同时表明了细胞是如何绕过危机过程从而规避了被“清除”的命运,这些“逃亡者”可在通路功能不正常时发生癌变。接下来,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研究这些通路的分子基础,并探索靶向这些通路防治癌症的潜力。

  端粒、线粒体和炎症,本是衰老的三个标志,一般情况下它们都被单独研究。但新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超乎以往所知,它们的相互作用不但可帮助人们充分了解衰老,还暗示了对其干预或有延长人类寿命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它们和癌症的关系也耐人寻味。癌症的形成当然不是一个简单模式,而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这三者的互动,提示了整个细胞中的许多改动和改变。而更好地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复杂途径,可能会在未来促进新型癌症疗法的出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541.html

我国专家提出鼻咽癌放疗新技术 有助减少毒副反应

2023-02-08    新华网

  新华社广州27日电(记者徐弘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7日宣布,该中心团队牵头完成一项鼻咽癌放疗新技术研究,该技术可有效降低咽缩肌等吞咽相关结构的照射剂量,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介绍,鼻咽癌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达70%80%,既往标准放疗方案采用鼻咽癌全咽后淋巴结预防照射,该方案照射范围大、毒性大,超过三成患者在放疗后出现吞咽困难。如何更加精准放疗,咽后淋巴结哪些区域可以豁免照射,成为该研究焦点。

  研究团队发现,咽后淋巴结分为内侧组和外侧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外侧组,内侧组发生率不超过1%。这提示,内侧组咽后淋巴结或可豁免照射。

  在此基础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相关团队牵头,联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的3期临床试验,比较了鼻咽癌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与标准放疗的临床结果。

  结果显示,与标准放疗相比,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这一“减毒”技术,有效降低了咽缩肌等吞咽相关结构的照射剂量,毒副反应明显减少。其中,急性黏膜炎的发生率从79.8%降至67.7%,急性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从35.1%降至25.5%,晚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从34.3%降至24.0%。同时,治疗效果并未降低。

  马骏表示,采用鼻咽癌“减毒”放疗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该技术可使大部分鼻咽癌患者从中受益,今后有望改写临床鼻咽癌治疗指南,惠及更多患者。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208/9e7ce37b42ad4

打着“纳米”旗号的日用品,是智商税吗

2023-02-09    科技日报

近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纳米雾化消毒器、纳米枕头、纳米不粘锅等“纳米系”产品销量激增。一些商家宣称,这些商品在制造过程中运用了纳米技术,具有同类商品不具备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纳米技术?日常生活中,哪些商品运用到了纳米技术?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张加涛。

1纳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在一起的长度

和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一样,纳米也是一种长度单位,只不过它更小。1纳米等于1米的10亿分之一,大致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列在一起的长度。

为什么科学家们痴迷于探索这样的小尺度?

张加涛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许多物质在纳米尺度范围会出现很多新奇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或医学功能等。

比如,金的熔点约为1064摄氏度,但在12纳米尺度下,它在室温下就会熔化。另外,一些金属氧化物通常情况下没有磁性,但在20纳米尺度以下就会表现出磁性。

“这就叫纳米尺寸效应。随着尺度的变化,物质的属性也会发生改变。”张加涛补充道,一般认为,三维空间内尺寸小于100纳米的材料,就可被称为纳米材料。而纳米材料制备、加工和应用等相关的工艺及方法,则被统称为纳米技术。

理性看待纳米技术及相关商品

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纳米枕头、纳米不粘锅等产品,是否真的运用到了纳米技术呢?

生活中,人们最常见到的纳米产品,可能就是纳米不粘锅了,它利用了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

表面效应是纳米材料的四大效应之一。它是指当固体物质尺寸缩小到纳米量级时,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纳米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进而导致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利用这个特性,科学家们可以制作出超疏水、超疏油材料,这些材料能够被用于不粘锅制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颈椎疼痛成了困扰现代人的一大症状。一些商家借机推出了纳米枕头,声称将含有多种珍稀微量元素的天然矿石加工到纳米级别,并将它们与其他织物一同纺织制成枕头,使用该产品可以缓解脑供血不足等不适。

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行的。”张加涛说,“但其是否发挥出广告中宣称的作用,则取决于纳米材料在其中的数量和质量等多种因素。”

张加涛总结道,纳米技术不应该被神秘化。纳米尺寸效应是一些材料到达一定小的尺度后固有的性质,并不是什么“玄学”。

“消费者要理性地看待纳米技术和这些宣称运用了纳米技术的商品。纳米技术是以功能为导向的,目的在于利国利民。因此,商品好用才是王道。”张加涛表示。

纳米技术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听上去“高大上”的纳米技术,其实早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张加涛介绍,很多缓释胶囊就运用到了纳米技术。这些胶囊里的药物被包裹在纳米材料中,其进入人体后可以缓慢释放,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一些衬衣、领带、洗衣机等也运用到了纳米技术,如通过在其表面涂上纳米涂层就可以达到抗菌、自清洁的效果。

除此之外,纳米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科技领域。比如,现在智能手机在重量不变、甚至减轻的情况下,实现了存储容量、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这里面就有纳米技术的功劳。

“看似‘高高在上’的纳米技术其实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张加涛总结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537.html

Science子刊:郑萍团队阐明新型LncRNA维持多能干细胞基因组稳态新机制

2023-02-08    生物世界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cellsPSCs)因在体外具无限增殖和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潜能,在再生医学领域中颇具应用前景,也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具潜能的成药细胞。PSCs制备过程中的标准化、规模化及细胞质量稳定性是走向临床应用的先决条件,但人PSCs在体外扩增培养过程中,易出现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变异,严重阻碍了PSCs的临床应用。因此,研究PSCs遗传物质稳定性维持机理,是寻找改善策略、突破应用瓶颈的关键。

PSCs基因组的突变率远低于分化细胞。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萍团队与合作者的前期研究表明,PSCs利用不同于体细胞的特殊机制,有效调控基因组稳定。郑萍团队前期已鉴定了PSCsDNA复制、DNA损伤修复中的一些特殊分子及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萍团队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vances 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论文分别以:Lnc956-TRIM28-HSP90B1complex on replication forks promotes CMG helicase retention to ensure stemcell genomic stability and embryogenesis  Lnc956regulates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response to DNA damagein a p53-independent pathway 为题。

该研究鉴定了在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中特异表达的全新长非编码RNA-LncRNA NONMMUT028956(简写为Lnc956)。对该LncRNA的系统研究发现,它不仅参与复制压力下mESCs复制小体稳定的维持,而且还监控mESCs基因组的质量,从而确保mESCs基因组稳态。

长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生物学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尚未有发现复制叉上具功能性长非编码RNA的报道。研究团队利用前期研发的分离新生DNA链上(即复制叉)RNA技术(isolate RNAs on nascent DNAiROND),首次鉴定了ESCs复制叉上特异的新的功能性LncRNA-Lnc956

对该LncRNA的研究发现,当复制压力发生时,Lnc956能有效聚集到复制叉上,并大量招募Trim28Hsp90b1聚集于复制叉形成复合体。Trim28直接与DNA复制解旋酶复合体MCM2-7相互作用,拉近了Lnc956-Trim28-Hsp90b1复合体与MCM2-7复合体之间的物理距离,使分子伴侣Hsp90b1通过GTP水解活性作用于MCM7,阻碍MCM7进行K48K63泛素化(MCM7泛素化会导致复制小体解离),从而使复制小体能在一定程度复制压力情况下得以稳定,保持了基因组的完整性。

研究团队还发现Lnc956缺失会导致小鼠胚胎部分致死。致死原因主要是胚胎细胞大量扩增过程中,细胞出现明显基因组不稳定现象,并导致胞质DNA水平显著增加,引起较严重的炎症反应。总之,该研究成果迄今首次发现了小鼠多能干细胞复制叉上特异性功能性长非编码RNA-Lnc956,并揭示了Lnc956维持多能干细胞基因组稳定和促进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有效清除基因组损伤的细胞个体,是干细胞维持群体基因组稳定的重要方式。p53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干细胞基因组质量监控分子。p53通过在转录水平上抑制多能性调控网络关键基因的表达,激活分化调控网络基因的转录,使PSCs快速启动分化和凋亡,确保PSCs的基因组质量。除了p53通路,是否还存在其他独立的机制调控损伤干细胞的清除,值得进一步研究。

研究团队针对新鉴定的LncRNA-Lnc956在干细胞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做了深入探索。利用多种DNA损伤药物处理、分化、凋亡、单克隆形成、克隆竞争性和转录组学等方法对该LncRNA功能研究后,研究团队发现缺失Lnc956ESCs在受到DNA损伤后不易启动分化和凋亡,提示Lnc956参与DNA损伤后ESCs的分化和凋亡。但是,Lnc956缺失的ESC中,p53通路的激活和功能未受影响,提示p53没有介导Lnc956的调控作用。

为探究Lnc956分子水平上具体作用机理,研究团队利用In vitro/in vivo RNA pull down、蛋白质质谱及RNA免疫共沉淀等技术鉴定出与Lnc956相互作用的靶蛋白-KLF4。通过机制分析发现,在未受DNA损伤时,Lnc956KLF4无相互作用。而在基因组受损后,DNA损伤反应通路的核心激酶ATM激活,ATM活化Mettl3(调控RNA m6A修饰),使Lnc956发生m6A修饰。发生m6A修饰的Lnc956大量结合干性维持关键蛋白KLF4Lnc956-KLF4结合体滞留KLF4蛋白,阻止KLF4蛋白对ESCs多能性的调控,阻止KLF4蛋白结合到DNA上行使干性调控功能,使基因组损伤的干细胞快速发生分化,得以清除。

Lnc956-KLF4通路不依赖p53,和p53通路平行,共同对干细胞基因组质量进行监控。因此,当ESCs受到DNA损伤应激时,磷酸化的ATM信号通路可分别激活p53Lnc956-KLF4两条通路,使未受DNA损伤修复的ESCs快速发生分化和凋亡,高效清除受损ESCs,防止受损ESCs传递到子代,确保了ESCs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c6fe58925c4.html

Science:男性为何比女性寿命短,Y染色体丢失是关键?

2023-02-08    生物世界

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人类预期寿命也在逐渐延长,但女性的寿命始终要比男性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的15年间,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由3.7岁扩大到了5.79岁。除了我国以外,世界许多国家的人口数据都显示,在有记载的各个时期,女性寿命都要比男性长。

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此前观察到,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不仅会失去头发,肌肉和膝盖软骨能力,他们的细胞也开始失去Y染色体,Y染色体缺失的男性更有可能英年早逝,并患上各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Hematopoietic loss of Y chromosome leads to cardiac fibrosis andheart failure mortal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雄性动物的Y染色体丢失会损害它们的心脏,并最终导致全身纤维化。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短,并提供了第一个确切的证据,证明Y染色体丢失会直接对男性健康和寿命造成有害影响。

这项研究提示了我们,针对Y染色体丢失的治疗,可以帮助男性活得更久、更健康。

众所周知,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相比 X 染色体,Y染色体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只携带了71个基因,还不到X染色体的十分之一。

除了性别决定之外,关于Y染色体的生物学作用的信息还很少。因此,研究血液中Y染色体嵌合缺失(mLOY)有助于深入了解Y染色体的生理作用。

mLOY现象通常发生在更新周期很短的细胞中,血液细胞就是其中之一,但不同发育来源的生殖细胞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造血细胞的mLOY现象是白细胞中最常见的合子后突变。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会随年龄和吸烟状态的增加而增加,并与不确定潜能的克隆造血状态有关。

目前,分析血液样本是检测mLOY最简单的方法。研究人员已发现,在大约40%70岁老人和57%93岁老人中,至少有一些白细胞丢失了Y染色体;而白细胞中的mLOY现象与男性易患心脏病、癌症、阿尔兹海默症和其他衰老相关的疾病有关。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特异性靶向Y染色体着丝粒的重复DNA序列,构建了造血mLOY小鼠模型,以更好地理解血液中Y染色体丢失对健康的影响。他们对38只小鼠进行了骨髓移植,并使用CRISPR-Cas9敲除了小鼠骨髓细胞中的Y染色体,然后将改变后的细胞植入骨髓已被移植的年轻雄性小鼠体内。另外37只对照组小鼠也接受了骨髓移植,但保留了Y染色体。

研究人员发现,实验组小鼠并没有完全失去Y染色体,其白细胞中的Y染色体丢失的比例在49%-81%之间 ,这与许多存在Y染色体丢失的老年男性比例差不多。

随后,研究人员观察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缺少Y染色体的小鼠在此期间更有可能死亡。实验组小鼠中只有约40%在移植后存活了600天;而对照组小鼠的这一比例约60% 

此外,失去Y染色体的小鼠心脏也较脆弱。在大约15个月后,它们的心脏收缩强度下降了近20% ,并且纤维化过程在小鼠心脏中激增。这种情况导致心脏变硬,损害其泵血能力,从而增加了死亡风险。

他们还发现,骨髓移植后的小鼠并没有清除心肌细胞中的Y染色体,但骨髓中产生的巨噬细胞会进入心脏,使小鼠的免疫系统也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导致了全身纤维化的过程。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免疫系统内的拉锯战可能会加速疾病发展。

类似事情可能正在人类中发生。研究人员随后对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15743名男性的DNA数据(中位随访时间为11.5年)进行了三次不同类型的分析。他们确定,与染色体数量较多的男性相比,那些至少40%的白细胞失去Y染色体的男性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要高出31%。当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死亡原因时确定了几种心脏疾病,包括心力衰竭。

研究团队指出,吡非尼酮(Pirfenidone)可能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吡非尼酮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纤维化作用的吡啶酮类化合物,能防止和逆转纤维化和瘢痕的形成。它已经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该药物目前正在进行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病治疗的临床试验。

研究团队表示,Y染色体丢失的男性对这种药物和其他正在开发的抗纤维化药物的反应会很好,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这一点。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简单的方法来确定哪些男性的Y染色体丢失。该研究共同通讯作者、乌普萨拉大学遗传学和病理学系的 Lars Forsberg 博士开发了一种成本低廉的PCR检测系统,就像核酸检测一样,可以检测Y染色体的丢失情况,但目前这种检测方法还处于实验室使用阶段。

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弗吉尼亚大学的 KennethWalsh 教授认为,如果人们对这项研究的兴趣持续下去,而且它被证明在男性疾病的预后方面具有实用性,并能带来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针对Y染色体丢失的检测将成为一种常规诊断检测。

他还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有细胞的DNA都将不可避免地积累突变。因此,检查Y染色体丢失和其他获得性突变的研究对于开发针对这些特定突变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药物具有很大的前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14be5892735.html

气候变化助长“超级细菌”兴起

2023-02-1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9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本周二发布的一项报告,气候变化助长了所谓“超级细菌”的兴起,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和污染物促进了细菌生长,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传播。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微生物可自然产生抗生素耐药性,但人类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该过程加速。到目前为止,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过度使用抗生素,但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

有专家表示,气候变化导致的严重洪灾可能导致居住环境过度拥挤、卫生条件恶化和污染加剧,水中的人类排泄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为细菌产生耐药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UNEP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导致环境退化的相同驱动因素正在加剧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问题,这可能会破坏我们的健康和食品系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专家斯科特·罗伯茨博士说:“气候变化、污染、天气模式的变化、降雨增加、拥挤加剧、城市和城镇化地区人口更密集——所有这些都为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该报告呼吁加强监管以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并将环境因素更多地纳入国际社会应对抗生素耐药性行动计划的标准中。此外,政策决策者还应该制定更严格的水卫生标准。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波士顿大学研究,每天一个鸡蛋,降低高血压、糖尿病风险

2023-02-09   医诺维

鸡蛋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早餐食品。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卵磷脂,鸡蛋是最有营养的食品之一。但是,胆固醇含量也很高,鸡蛋吃多了会堵塞血管,增加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近日,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学期刊" Nutrient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gg Intake Is Associatedwith Lower Risks of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in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Adul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每周吃五个或更多鸡蛋的人,糖尿病风险降低28%,高血压风险降低32%。与其他健康饮食模式相结合,食用鸡蛋的有益效果还会更强。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 Framingham 心脏研究的后代队列的参与者,共纳入2349名年龄在30-64岁之间的成年人,通过饮食记录,在超过四年的随访中,研究人员分析了食用鸡蛋与心脏代谢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

根据鸡蛋的摄入量,将参与者分为3组:每周<0.5个鸡蛋、0.5-5个鸡蛋、≥5个鸡蛋。

研究发现,与每周食用少于0.5个鸡蛋的人相比,每周吃五个或更多鸡蛋的人,空腹血糖浓度平均低了3.7 mg/dL,这一影响在超重个体中比正常体重个体更强。

每周食用五个或更多鸡蛋也与收缩压更低相关,与每周食用少于0.5个鸡蛋的人相比,每周吃五个或更多鸡蛋的人,收缩压低了2.5,在一影响在男性中更明显。

结果表明,与每周食用少于0.5个鸡蛋的人相比,每周吃五个或更多鸡蛋的人,糖尿病风险降低28%,高血压风险降低32%

鸡蛋摄入量对血糖和血压的影响

此外,当鸡蛋与摄入量较高的乳制品、鱼类、膳食纤维、水果和非淀粉类蔬菜一起食用时,鸡蛋对空腹血糖和血压的有益影响得到加强。

尤其是,当鸡蛋与更多纤维、鱼和全谷物等饮食模式结合时,糖尿病风险显著降低26-29%。当鸡蛋与更多乳制品、鱼、纤维、水果和非淀粉类蔬菜等饮食模式结合时,高血压的风险降低25-41%

鸡蛋与其他健康饮食结合的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这项研究表明鸡蛋可能对血压和空腹血糖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但这并不表示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发展。心脏病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高胆固醇、高血压和遗传决定因素。

总之,研究显示,适度摄入鸡蛋可能对血糖以及血压的长期风险产生有益影响,结合其他健康的饮食模式,定期食用鸡蛋具有更明显的长期益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328e59029dd.html

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应用--解决肝癌诊疗挑战的机遇

2023-02-09   生物谷

肝脏在消化、免疫、造血、能量储存和代谢动态平衡等多种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毒感染、肝硬变、大量饮酒、代谢紊乱和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肝癌,这是全球第二致命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三种病理类型: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以及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其中肝细胞癌占90%

越来越多的肝癌治疗方法已经变得可用,包括各种局部区域疗法。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治疗被广泛应用。它们在为手术治疗创造机会,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者们在Pharmacol R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Biomarker discovery andapplicationan opportunity to resolve the challenge of liver cancerdiagnosis and treatment”的综述性文章,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重点介绍了肝癌生物标记物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和潜在的应用,描述了生物标记物发现的热点和未来的方向。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患者的5年总生存期(OS)并没有显著改善。原因包括早期筛查和诊断能力不足,复发和转移发生率高,肿瘤高度异质性,以及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

因此,识别和验证特异和可靠的肝癌生物标志物对于早期筛查、及时诊断、准确预后和防止肿瘤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近年来肝癌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提高。这主要归因于早期诊断、治疗反应预测和治疗反应不令人满意,突显了探索强大的生物标志物对改善肝癌治疗结果的重要性。利用多组学技术,研究人员对免疫微环境、肠道微生物区系、液体活检和个体化治疗进行了全面研究。我们期待着更特异、更有效、更准确的肝癌诊断和治疗生物标志物的出现,以及基于新的生物标志物的更安全、更有效的广谱‖疗法的开发。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a9ee5859111.html

CirculationResearch: 一种新型多肽可以有效的抗心律失常

2023-02-09   生物谷

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SCD)是充血性心力衰竭(HF)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有潜在的负性肌力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一直是这些患者抗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药物,而经典的离子通道阻滞剂已被证明相对无效甚至有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疗法在预防SCD方面非常成功,但不能预防心律失常。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原则。

近日,来自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NP Promotes AntiarrhythmicEffects via Phosphodiesterase 2”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CNP表现出强烈的PDE2依赖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因此,CNP-PDE2轴是未来抗心律失常策略的一个新的和有吸引力的靶点。

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是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挑战,人们非常需要新的概念。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重点介绍保护心脏的C型利钠肽(CNP)作为一种新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研究者推测,CNP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是由PDE2(磷酸二酯酶2)介导的,该酶具有cGMP刺激cAMP主要降解cAMP的独特性质。因此,CNP可能促进PDE2介导的cAMPcGMP信号通路之间负向串扰的有益作用。

为了确定cGMP介导的PDE2CNP刺激下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者在体内、器官水平和分离的心肌细胞以及人诱导的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中分析了心律失常事件和细胞内触发机制。

在体外灌流的小鼠心脏上,CNP可消除缺血/再灌流损伤后的心律失常。在小鼠注射大剂量儿茶酚胺后,抑制PDE2可阻断CNP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在小鼠心室肌细胞中,CNP钝化儿茶酚胺引起的心律失常事件以及心、心和钙离子触发频率的增加。

从机制上讲,这是由于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和钙处理蛋白的磷酸化减少所致。关键实验在人IPSC来源的心肌细胞中得到证实。因此,保护CNP的作用可以被特定的药物PDE2抑制或心肌细胞特异性的PDE2缺失所逆转。

本研究为CNP通过刺激PDE2发挥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提供了证据。β-肾上腺素能刺激引起的致心律失常离子电流和SRCaSpF的抑制增加是其机制。值得注意的是,CNP不影响异丙肾上腺素的正性肌力作用。因此,激活CNP-PDE2轴是进一步开发临床前和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一条有价值的途径。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b3ce5858937.html

CellResearch:最新发现 LilrB3在脂代谢、免疫调节和神经学作用的新机制

2023-02-09   生物谷

载脂蛋白E基因产物载脂蛋白E在脂代谢、免疫调节和神经学中起着关键作用。三个最常见的载脂蛋白E等位基因ε2、ε3和ε4对应于三种蛋白质亚型:载脂蛋白2、载脂蛋白3和载脂蛋白4,它们只在第112158位氨基酸上存在差异。作为主要的脂质载体之一,APOE将脂质转运到细胞和组织中,并调节血脂水平。

与其在脂质代谢中的功能一致,APOE与许多细胞表面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HSPG受体。与APOE3(Cys112/Arg158)APOE4(Arg112/Arg158)相比,APOE2(Cys112/Cys158)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结合较弱,与II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隐性形式有关。

近日,来自西湖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LilrB3 is a putative cellsurface receptor of APOE4”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LilrB3可能是载脂蛋白4的细胞表面受体。

载脂蛋白E的三种异构体(APOE2APOE3APOE4)只在两个氨基酸位置上有所不同,但发挥着截然不同的免疫调节作用。这种载脂蛋白E异构体依赖的潜在机制仍然是个谜。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证明了APOE4,而不是APOE2,与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3(LilrB3)特异性地相互作用。LilrB3胞外区(ECD)的两个离散的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识别APOE4N-末端结构域(NTD)上的正电荷表面补丁。原子结构揭示了两个APOE4分子是如何与两个LilrB3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通过形成异四聚体复合体使它们的细胞内信号基序接近。

与本研究的生化和结构分析一致,APOE4,而不是APOE2,以LilrB3依赖的方式激活人小胶质细胞(HMC3)进入促炎状态。总之,本研究确认LilrB3可能是APOE4的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而不是APOE2,这可能对理解APOE亚型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LilrB3已被确定为APOE4的特异性细胞表面受体,但不是APOE2。这种特定的配体-受体识别的结构基础已经被阐明。LilrB3APOE4结合,而不是APOE2结合,触发以激活干扰素反应为特征的小胶质细胞HMC3的激活。这些实验结果揭示了载脂蛋白E亚型依赖的功能和疾病的线索。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ad1e5886250.html

Nutrients:每天2-3杯咖啡,血压更低

2023-02-09   医诺维

咖啡,当代人的续命神器,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80%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饮用一种含咖啡因的饮料。据估计,全球每天消费30亿杯咖啡。因其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常被人们饮用以醒神和提高工作效率。过去的多项研究表明,定期喝咖啡可以带来多种健康益处。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同样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近18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30%以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居高不下,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utrient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Self-Reported CoffeeConsumption and Central and Peripheral Blood Pressure in the Cohort of theBrisighella Heart Stud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血压更低,包括外周动脉压和主动脉压,和最靠近心脏的动脉压,表明咖啡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意大利 Brisighella 心脏研究中的1503名参与者,包括720名男性和783名女性,每四年对参与者进行一次临床评估,包括身体检查、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血压等。通过摄入咖啡的量,分析了参与者的中心血压值和外周血压值。

根据咖啡的摄入量,将参与者分为5组:不喝咖啡、每天1杯、每天2杯、每天3杯、每天超过3杯。

在所有参与者中,14.6%的参与者不经常喝咖啡,27%每天喝一杯,48.3%每天喝两杯,6.6%每天喝三杯,3.5%每天喝超过三杯。

研究发现,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的人收缩压平均降低5.2 mmHg,每天喝3杯的人收缩压平均降低9.7 mmHg

咖啡饮用量与血压的关系

此外,外周脉压、主动脉BP和主动脉PP也观察到类似的趋势。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咖啡的人,其血压平均分别下降4.74.94.6。每天喝3杯咖啡的人,分别下降6.99.56.9

进一步分析发现,收缩压、外周脉压、主动脉BP和主动脉PP的阴性预测因子为肾小球滤过率、女性和咖啡摄入量。阳性预测因子包括BMI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项在意大利人群中观察到这种关联的研究,数据证实了咖啡消费对心血管风险的积极影响。还能够证实咖啡对主动脉压的影响,即靠近心脏的主动脉压,观察到几乎相同的现象。

对此,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知道咖啡因会增加血压,但咖啡中的其他生物活性成分似乎可以抵消这种影响,最终对血压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结果表明,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2-3杯咖啡的人外周血压和主动脉血压显著降低,结果支持饮用咖啡对普通人群的心血管风险状况的整体积极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749e59028a7.html

JAMA子刊:400万人研究,少量饮酒,痴呆风险降低21%

2023-02-09   医诺维

痴呆症,是一个具有高经济和社会负担的全球健康问题。全球约有5740万痴呆症病例,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52亿。在中国,有上千万患者,位居全球第一。尽管科学界投入了许多精力,但目前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案来预防或治愈。

众所周知,喝酒有害健康,饮酒会增加患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的风险。饮酒通常被认为是痴呆症的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但文献中的结果并不一致。

202326日,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龟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Changes in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Dementia in a Nationwide Cohort in South Korea"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分析了韩国400万人发现,少量饮酒,与全因痴呆风险降低有关。与不喝酒的人相比,轻度饮酒者痴呆风险降低21%,中度饮酒者痴呆风险降低17%。但较高的饮酒量则会增加痴呆风险,重度饮酒者痴呆风险增加8%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韩国国民健康 NHIS 数据库,共纳入3933382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5岁,男性占51.8%。在研究开始时,所有人都没有患痴呆症。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在2009年和2011年接受了2次健康检查,包括每周饮酒的天数和饮酒量。

根据饮酒量,将参与者分为:不喝酒、轻度饮酒(每天<15克酒精,相当于一罐350ml啤酒)、中度(每天15-30克)和重度(每天超过30克)。根据2009年至2011年饮酒水平的变化,参与者被分为:不喝酒、戒酒者、减少者、维持者、增加者。研究人员分析了饮酒综合模式与全因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发病率的相关性。

在第一次健康检查时,54.8%的参与者从不喝酒,26.7%的参与者为轻度饮酒者,11%为中度饮酒者,7.5%为重度饮酒者。

2009年到2011年,24.2%的轻度饮酒者、8.4%的中度饮酒者和7.6%的重度饮酒者实现了戒酒,然而,13.9%的从不喝酒者、16.1%轻度饮酒者和17.4%中度饮酒者增加了饮酒水平。

在平均6.3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100282例全因性痴呆,79982例阿尔茨海默病,11085例血管性痴呆。

研究发现,适度饮酒与全因痴呆风险降低相关。与从不喝酒的人相比,轻度饮酒的人全因痴呆风险降低21%,中度饮酒者痴呆风险降低17%,而重度饮酒者痴呆风险增加8%。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

饮酒量与痴呆风险关系

对饮酒量变化分析发现,与维持不变的人相比,将饮酒量从重度减少到中度、从一直不喝到开始轻度饮酒与降低全因痴呆症的风险有关,戒断和增加饮酒量的人表现出更高的全因痴呆症风险。

酒精摄入量变化与痴呆关系

研究人员表示,适度饮酒的保护作用可能归因于多种机制,例如,在AD中,之前的研究提出轻度至中度饮酒的保护作用涉及减少神经炎症。关于VaD,之前的研究提出,轻度至中度饮酒可能对血管系统有益,对血小板功能和高密度脂蛋白血清浓度升高具有有益作用。

然而,过度饮酒会通过直接机制产生各种有害影响,例如已证实的酒精神经毒性作用和营养缺乏,还会通过增强tau蛋白积累而加剧AD的病理学。

作者指出,酒精的坏处大于任何小好处。早期的研究显示,饮酒会增加患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的风险,并削弱免疫系统。

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局限性,这项研究无法最终证明是酒精导致了痴呆症风险的降低,而不是饮食或遗传等其他因素。例如,饮酒量是参与者自我报告的,可能并不准确,不饮酒的参与者往往年龄更大,这可能会增加他们因其他原因患痴呆症的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科学参与主任珀西格里芬博士表示,虽然这项研究很有趣,而且这个话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任何人都不应该将饮酒作为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痴呆症风险的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94be589405a.html

舆情信息

国家医保局:辅助生殖技术逐步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3-02-06    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记者25日了解到,国家医保局在给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提案的答复函中表示,针对关于建议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免费医疗的提案,国家医保局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

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函中表示,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医保部门始终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已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如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升了部分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

2022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消费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一,基金支撑能力和运行情况差异较大,尽管从全国总体上看尚有一定数量的基金结存,但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少数省(市),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统筹区基金运行压力比较大,甚至出现了赤字,各地仍需结合本地实际,合理设定待遇水平和支付政策。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指导地方研究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的举措,努力减轻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aYKqHaZUU

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

2023-02-06    光明日报

 立春已过,春回大地。当前全国从南到北陆续进入春季农业生产的大忙时节。在实施“乙类乙管”的背景下,如何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确保两不误?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表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生产农时季节耽误不得,更耽误不起。对此,农业农村部坚持两手抓,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从目前情况看,夏季粮油生产的基础较好,全国农村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春耕备耕工作有序推进,冬小麦长势好于上年,冬油菜的苗情与常年相当。同时肉蛋奶、果菜鱼等菜篮子产品总量充足,农资供应总体充足。

春季农业生产环环紧扣,丝毫不能放松。毛德智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着力强化责任落实,狠抓措施落地,有力有序推进春季农业生产。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春季田管,科学防灾减灾。继续开展下沉一线包省包片联系,因地因苗加强技术指导,及时防范春旱、倒春寒、病虫害等灾害。1月底农业农村部已派出11个专家组,赴重点地区开展防灾减灾和春耕备耕的调研指导。

二是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春播面积落实。指导各地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稳定水稻、小麦、玉米的生产,同时扩大大豆、油料播种面积。

三是加强服务保障,抓好春管春耕。加强农资供应保障,组织好跨区调剂调运,畅通配送下摆。加强农情调度,及时提出指导意见,提供信息服务。发挥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帮助小农户种好地。

四是落实扶持政策,保护调动生产积极性。会同相关部门继续落实好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等政策,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增产增收,确保再获丰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6/c14739-32618299.html

把住关口不松劲抓紧补齐短板弱项

2023-02-06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25日电(记者陈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5日召开第三次全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五级书记”抓农村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住关口不松劲,抓紧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推动资源下沉基层,继续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从各地报告的情况看,近期农村地区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保持稳步下降态势,春节期间人员大流动和聚集性活动未造成新一波的感染小高峰。各地要统筹做好日常工作和疫情防控,紧盯关键环节、重点任务不松懈。特别要关注两个重点,一是重点人群,包括农村敬老院和养老院的老年群体,以及随着大量农民工返城,农村可能出现的新的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群体,各地要重新摸排,加强聚焦,不能出现遗漏;要精准精细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包保服务等工作,绝不能出现冲击道德底线的事情,这永远都是农村工作的底线。二是重点地区,尤其是“三区一岛”地区,感染率较低,需要持续关注监测,跟踪疫情态势,完善兜底帮扶机制。

会议要求,各地要抓紧补齐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弱项,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要把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纳入乡村振兴统一部署,一体推进,进一步夯实五级书记责任,统筹城乡医疗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按照“乙类乙管”的要求,该坚守的要坚守,该加强的要加强,切实守护好农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6/c14739-32618297.html

守护好乡村群众健康——安徽基层疫情防控见闻

2023-02-05    新华网

“服务保障大伙儿过了个健康团圆年。”在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红星村,村医甘攀峰告诉记者,他这几天忙着走访查看村中老人的健康状况。

目前,安徽多地建立了针对重点人群的“红、黄、绿”三色分级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摸排乡村老年人患基础性疾病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开展健康监测和针对性服务,建立起基层疫情防护屏障。

在红星村,甘攀峰和村“两委”同志一起,对全村1000多户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梳理,为57名需重点关注健康状况的村民建立了“健康台账”。“我们根据年龄和患基础病情况,对重点人群进行红色、黄色标识登记,每3天上门一次给他们检查血压、血糖和血氧等。”甘攀峰说,“村民还可以随时拨打电话求医,我随时准备着上门看病送药。”

在淮北市杜集区,按照“一村一村查、一户一户过、一项一项问”的要求,全区4万多名65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建立了以红、黄、绿三色标记的健康卡档案。“这是我们通过‘敲门行动’‘敲’出来的‘防护网’,信息后续会动态更新。”杜集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杜集区纵庄村78岁的独居老人马立廷,是健康卡被标识为黄色的重点关注对象。“多亏了健康登记,村里的党员赵存存经常上门来看我。”马立廷说,赵存存走访时发现他发烧,及时上门送药并密切关注他的身体状况,帮助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安庆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和妇幼健康科科长汪凌介绍:“对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深入摸排是基础,后续还要保持健康监测和服务不断档,同时我们还尽可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储备量至少能满足两周以上需求,远程医疗和转诊24小时畅通。”

记者在安徽多地走访看到,各地还结合实际探索多种精细服务方式,让疫情防控举措更有温度。

在杜集区,一部分核酸采样小屋已改造成发热门诊,流动便民诊疗车、流动接种车等开进了村庄,村民们有发热不适需要就医配药,或有疫苗接种需求的,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杜集区还成立了12支专兼结合的“党员帮办代办队”,为村民提供防疫药品送到家、防疫宣传送到家、互帮互助送到家的服务。

在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卫健办防疫物资储备室,一份重点人群登记本上详细记录了全镇孤寡、重疾、留守儿童等300多名重点人员的包保服务情况,防疫服务具体到每个人、每辆车,甚至转运车辆停放位置和车牌号都全部登记在册。

安徽全省还组织动员了13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到健康教育、感染者居家治疗管理、购药送药等疫情防控服务保障工作中,积极宣传防疫政策以及惠民举措,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一份份“防疫爱心包”,一袋袋免费中药汤剂,一张张“有事请找我”的便民服务卡……这些温暖的举措不仅守护着群众的健康,更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那么多人在关心我们的健康,我们也有信心把新一年的日子过好。”红星村村民曾百颂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5/c14739-32617869.html

药品耗材集采开展5年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

2023-02-05    人民网

本报北京24日电  (记者孙秀艳)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获悉:2022年,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药品耗材集采,第七批药品集采平均降价48%,脊柱类耗材集采产品平均降价84%,胰岛素集采中选结果落地,惠及超1000万患者。

以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为例,每粒平均价格从108元下降到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高血压患者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据介绍,2018年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持续挤压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水分,国家组织集采729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34类耗材平均降价超80%;叠加地方联盟集采,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使用集采品种高质量药品的患者比例从50%提高到90%以上。在广大参保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的同时,药品“带金销售”的空间持续被压缩,越来越多药品生产企业走上重创新、重质量的发展新路。

同时,通过谈判降低新药价格,250种新药平均降价超50%并纳入医保报销,群众更快用上原本用不起的药。目前,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较2017年新增618种,药品价格指数连续5年下降。

2023年,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扩大地方集采覆盖品种,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达到450个。

摘引网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0205/c1004-32617786.html

健康领域质量强国建设有明确要求

2023-02-08    健康报

本报讯(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对医疗卫生、养老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纲要》明确,提升卫生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要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强化科技标准支撑和物资质量保障;要持续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能力;要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同时,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

《纲要》指出,要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速,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能力,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仿制药与原研药、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纲要》提出,要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功能性定位、专业化建设,推进经营性机构集约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深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优化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208/487980.html

国家药监局:截至2022年底共批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136

2023-02-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8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药监局8日发布的《2022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2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68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截至2022年年底,共批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136个(包括45个核酸检测试剂、41个抗体检测试剂、50个抗原检测试剂),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药监局持续做好新冠病毒突变株监测和核酸、抗原检测试剂检出能力评估,确保已批准试剂对新冠病毒突变株的检测质量。20224月,由我国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体外诊断检测系统-核酸扩增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要求及建议》获得ISO批准发布。

2022年,国家药监局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要求的变化,全力做好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优先审评审批工作,新批准47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延长已获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注册证有效期,充分满足疫情防控需要。

另外,2022年,国家药监局还启动了新冠病毒核酸采样设备应急审批。组织修订《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行业标准。全程指导注册申请人做好体外膜肺氧合(ECMO)产品注册研发,推动产品尽快上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952.html

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3-02-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2023129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商品名称:民得维)、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称:先诺欣)上市。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就目前医保对这2个药品的支付政策回答了记者提问。

这位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规定,上述2个药品都属于第十版诊疗方案范围。130日,国家医保局印发文件,要求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按照《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疾控局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医保发〔20231号)要求,将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2个药品临时性纳入本省份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支付至2023331日;同时要求相关省份医保局依法履行药品价格主管部门职责,按照《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试行)》做好相关药品首发报价受理和引导工作,公开价格构成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目前,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中药“三药三方”和阿兹夫定片已正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等药品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就降低新冠治疗费用提升医保保障能力,日前,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 “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并在政策解读中明确,继续做好新冠患者治疗所需药品等价格谈判或磋商、集中采购、挂网采购、备案采购、价格监测等工作,降低新冠患者治疗成本。省级医保部门要结合各地医保基金运行实际,统筹推进政策落实,科学确定保障范围和水平,既合理减轻群众负担,又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在此基础上,医保基金确出现收不抵支的统筹地区,可由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适时推动省内基金调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916.html

新冠抗体检测有何注意事项?专家详解四类人群对应作用

2023-02-0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7日电(韦香惠)近日,全国多地开展新冠抗体检测,价格在30-50/次。有关专家表示,当前在人群中开展血清抗体调查,有助于科学评估新冠康复免疫状况及二次感染的抵抗力,可作为新冠病毒感染辅助诊断的依据,可用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及接种方案的推荐依据,为下一步的疫情防控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海南省人民医院院感疾控部部长、感染病医学中心副主任吴彪向中新网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血清检测通常包括抗体IgM和抗体IgG两种类型。其中,IgM“早到早退”,可以反映是否有近期感染;IgG产生以后IgM会逐渐降低。IgG“迟到持久”,可以反映是否有既往感染或者作为评估疫苗效果的参考依据。

吴彪表示,血清检测无明显注意事项,建议检测前避免饮酒和咖啡等类的食物,可以适当喝些水。

吴彪指出,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论出于哪种目的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最好请医生结合症状或疫苗接种时间、感染时间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吴彪表示,对于个人而言,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一是尚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如果一直没“阳”,可以通过新冠血清抗体检测来了解,如果抗体检测阳性,很有可能曾经隐性感染过。

二是接种了疫苗,想看看有没有抗体“护体”的人。疫苗也属于抗原的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接种了疫苗后,想了解有没有抗体“护体”,可以参考疫苗有效性评估的方法,在接种后14天、3个月、6个月左右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三是已经“阳康”,想了解一下身体情况的人。对于已经“阳康”的人,检测血清抗体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抗体随着发烧咳嗽的症状一起消失, 3-6个月之后可接种加强针。

四是参与人群血清抗体调查可为疫情防控措施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吴彪表示,抗体的检查比核酸检测更加快捷和方便,有利于新冠病毒感染早期检出,还可以对疾病的感染状况进行确认,作为核酸检测的一个补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cEsRQWHBu

新冠病毒去哪了?它会消失吗?专家回应

2023-02-0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28日电(韦香惠)近日,关于“新冠病毒去哪儿了”的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多省市疾控中心发布提示,目前多地处于病例散发状态,尚未检测到新的变异株。与此同时,随着天气变暖,有网友发出疑问——新冠病毒还会有哪些变化?进入春夏季节后,新冠病毒会消失吗?

如何看待当前病例散发状态?

据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客户端报道,近期,大家感觉身边的新冠感染者很少了。北京、湖北、四川等多省市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提示,目前多地处于病例散发状态,尚未检测到新的变异株。

对此,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向中新网解释,病例散发是因为过去一两个月内,大部分地区超过80%的人感染后形成了免疫屏障。他表示,短时间内不会再出现类似之前的大量感染。不过,由于还有一小部分人没有感染,这种散发有可能导致今后出现下一轮疫情。

再感染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李侗曾表示,病毒传播需要有易感人群,一旦大家抗体水平较低后,就有可能引发下一轮。如果病毒不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异,之前感染所产生的抗体能够保护半年以上,下一轮感染时间可能是半年以后。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认为,中国后续新冠病毒传播可能呈波动式,出现时间和病毒传播情况会受到新毒株出现、气候变化、大规模的人群流动(如5月劳动节旅游高峰)等影响。

人群抗体水平下降后该如何应对?

李侗曾介绍,即使抗体水平下降,但由于每个人不同步,有人可能抗体水平下降快,有人下降慢,保护作用持续时间长,因此下一轮或是有人先感染,有人后感染,疫情高峰不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不会再发生短时间内大量感染的情况。

李侗曾认为,免疫力低下、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可能会是下一轮疫情中较早的一批,而已经感染过的人,尤其是接种过疫苗的人,他们在接种疫苗基础上的感染叫突破性感染,这部分人即使二次感染,或者第三次感染,成为重症或危重病例的风险也会比较小。

新冠病毒会消失吗?

陆蒙吉向中新网表示,中国疾控中心最近公布的部分数据提示,新冠病毒目前没有消失,也不能把当前疫情感染情况的缓解当作结束。“这是一种错位的认知。”他说。

李侗曾认为,目前来看,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像2003SARS那样完全消失。他解释称,全球新冠传染情况不同步,有的地方现在新发病例已经很少,有的地方持续存在,还有很多地方反复出现疫情高峰。社会面上还存在感染者,大家就都有再感染的风险。他判断,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有阶段性,不会完全消失。

“总体上,今后需要重点防护的人群还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李侗曾建议,一方面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另一方面,可通过再次接种疫苗来提高防护水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cEqgKAM3z

产妇""后会传染给婴儿吗?听专家意见

2023-02-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孕妇感染新冠后,如果是轻型,在严格的防护下可以选择自然分娩。

与普通人群一样,孕产妇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孕妇感染新冠病毒有什么症状?能否用药治疗?产妇感染后如何避免传染给婴儿?记者采访了专家。

“孕妇感染新冠病毒,如果没有基础病、合并症,临床表现与普通人群相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赵扬玉说,有一些孕妇可能患有哮喘、高血压等基础病,感染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应该及时就医。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身体可能有一些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会出现病情进展风险。她提醒,妊娠晚期的孕妇,如果出现胎动异常、出血、肚子疼、疲乏无力等症状,即使不发烧也要到医院就诊,因为可能不是新冠感染而是妊娠晚期并发症。

赵扬玉表示,孕妇感染新冠病毒后,如果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可以不用药,但要通过多休息、适度饮水、保证睡眠,慢慢恢复体力。如果发烧38.5度以上,需要用药,因为高热本身对胚胎可能有热损伤,尤其在12周内,早期胚胎比较稚嫩,高热对胚胎有一定影响。如果用药,建议用单方制剂,比如单纯发烧就用单纯的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尽量不用复合制剂。有一些孕妇可能患有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长期服用基础病药物,建议在用药前咨询医生,避免一些药物间可能有相互作用。

“新冠症状消失后,应该及时停药。”赵扬玉认为,药物一方面起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她提醒孕妇,“阳康”后继续注意防护,包括睡眠、营养均衡等,并逐渐、适当、个体化地采取一些运动措施,量力而行,逐渐达到康复。

疫情期间,医院门诊比较紧张,产妇该如何科学做产检?赵扬玉说,大多数助产机构都开通了线上医疗、线上问诊,产妇可以了解助产机构门诊时间调整变化,减少去医院就诊。产检的几个时间点不能错过:一是早孕期间,知道怀孕,但还没有确定宫内宫外,如果肚子不舒服应该去医院,以排除宫外孕的问题。二是怀孕12周左右NT筛查。三是怀孕22周左右超声结构的筛查。

孕妇去医院检查,关键是要做好防护。赵扬玉建议,孕妇要佩戴N95口罩,最好带酒精浓度为75%的棉球纱布,如果有一些接触要及时消毒,勤洗手。最好不乘坐人较多的交通工具。孕妇和陪诊家属应事先了解到医院大概需要完成的产检内容,事先做好规划,以减少在医院等候时间。

“孕妇感染新冠病毒后,如果是轻型,在严格的防护下,可以选择自然分娩。”赵扬玉说,如果是重型或者危重型,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来讨论,并考虑孕妇的耐受情况,来选择是否剖宫产分娩。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分娩镇痛不是孕妇感染新冠病毒的禁忌,实际上分娩镇痛还可以缓解疼痛、焦虑引起的过度通气,降低耗氧量、心肺负担,可能让自然分娩过程更顺利。“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新冠病毒通过母胎传播可能性很低,请准妈妈们放心。”

“目前没有新冠病毒能通过母乳传播的证据,因此没有理由停止母乳喂养。”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说,哺乳期妈妈“阳”了,如果身体允许,没有其他禁忌症,推荐继续母乳喂养。如果亲自喂养,一定要佩戴好口罩,建议是N95口罩,喂养前做好手卫生,彻底清洁双手和乳房。如果因为身体不允许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亲自喂哺,也可以将母乳吸出来由其他的人代替喂哺孩子。在挤奶或者吸奶之前,除了戴好口罩以外,做好手卫生,做好所有喂哺工具的消毒,喂哺后对所有器具再次消毒。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08/22/HT3C42QG0038804U.html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3-02-09    光明日报

2019729日凌晨,我登上了飞往青海省德令哈市的航班,开始了为期3年的医疗援青之旅。2003年以来,我参加了两轮抗击非典救治行动,随中国援非医疗队远赴西非,前往菲律宾开展医疗救援,“下沉”到宁波北仑基层医院……而这次援助,我特别想做一件事,就是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德令哈是青海省海西州州府所在地,地处高原、高寒缺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这里很多农牧民身染疾病、就医频繁,但是常常治标不治本,沉重的医疗负担增加了他们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投入工作后,我做了大量调研,发现缺乏先进技术和设备是当地诊治的主要短板,而推广无痛支气管镜手术恰可成为革新的一个抓手。于是,我一面了解患者病情,筛查合适的患者,做好动员;一面手把手地向当地内科医生传授检查技术,教给他们一些用得上、有实效的真本领。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炎的葛大爷曾一度被下病危通知书,我和团队慎重研判后决定为他做无痛支气管镜手术。手术十分顺利,术后,老大爷说,患病十年,这是自己感觉最好的一段日子。

患者的肯定让我信心倍增。仅仅一个月,就有15位当地患者通过无痛支气管镜手术获益,这项技术在这里扎下了根,并且生长得越来越繁茂。

在德令哈的那段日子,我定期带队参加义诊,走访慰问牧民。在走访中,我发现不少患者腿脚不便、年老体弱,很需要轮椅,但就诊医院轮椅紧缺,并且租借手续烦琐。我便自己掏钱买了20个轮椅放在我们医院大门口,让患者随借随用。我还把获得“浙江大学好医生奖”的15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一些生活困难的农牧民,因为,在我心里,医生不仅要医治病痛,更应慰藉人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557.html

北京:出台十条鼓励措施 副中心布局特色医药健康产业

2023-02-08    新华健康

  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助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通州区经信局相继制定、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关于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全力打造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医药健康产业地标。

  按照医药健康产业链条和产业功能,城市副中心确定以漷县镇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运河商务区等其他园区为多个落点的“一核多点”空间布局。漷县镇、运河商务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东直门中医院通州院区等医疗机构周边将优先建设孵化加速载体,引入医药健康成长型创新企业总部、研发、小试、中试、系统集成、组装等主产业业态。按照计划,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80亿元。

  为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城市副中心将实施5个重点工程,分别是关键资源整合工程、医产协同促进工程、链主培育服务工程、公共平台搭建工程、产业招商运营工程。城市副中心将培育甘李药业、春立正达、福元医药、四环制药等区内龙头企业成为具备产业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链主企业;依托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医学中心(东直门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北京胸科医院、东直门医院)等国家级医学平台,推动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高端创新与产业论坛为抓手,实现产业政策、产业载体、产业基金、产业招商组合联动,推动医药健康类创新型项目落户通州。

  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品是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的两大主攻方向。此外,城市副中心还将瞄准前沿诊疗技术、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特色生活性服务业四个辅助领域,以招引集聚、营造生态为重点,推进医产协同,吸引相关企业和机构落地。

  近日出台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关于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明确,除了在通州区范围内登记注册,从事医药健康领域的企业及产业生态中相关合作机构,未在通州区范围内登记注册,但与通州区开展合作的医疗机构、专业平台机构、社会团体等机构也同样可以提出申请。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个性化政策需求,可“一事一议”。

  比如,对开展生物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化学仿制药、经典名方中药等临床试验并在通州区产业化的企业,对一类化学药、一类生物制品和一类中药,按照临床试验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的奖励。如果从事医药健康领域的企业在外区进行研发,在通州区实现产业化,通州区将视项目产业化情况,直接按照三期临床试验标准给予最高3000万元奖励。

  通州区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区医药健康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开展融资租赁、担保质押、投资保险等创新型金融支持方式,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医药健康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给予贴息支持,每个企业最高贴息贷款额度1亿元。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208/55c00c43196e42c

国家医保局:获批上市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被纳入医保

2023-02-1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28日电  (记者王美华)据国家医保局最新消息,目前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中药“三药三方”和阿兹夫定片已正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等药品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3129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上市。

  据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规定,上述2个药品都属于第十版诊疗方案范围。130日,国家医保局印发文件,要求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按照《关于实施“乙类乙管”后优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的通知》要求,将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2个药品临时性纳入本省份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支付至2023331日。

  同时,相关省份医保局要依法履行药品价格主管部门职责,按照《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试行)》做好相关药品首发报价受理和引导工作,公开价格构成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0/c14739-32621182.html

国家卫健委: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患者实现双向转诊

2023-02-0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全国800余县试点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消息,我国正在800多个县(市、区)试点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医共体内医生上下流动、患者双向转诊。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县级医疗机构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团队,重点服务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以来,目前已有超过70%的试点县落实人员和药品统一管理、信息互联互通。90%以上的试点地区实现医共体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通过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激励机制,医共体将更多工作转向健康管理,试点地区慢性病患者基层管理率达到77%,参保居民住院率下降,医保报销比例提高。

提高基层防病治病能力 方便百姓就医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以来,各地加快推进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方便百姓就医。

浙江省东阳市由4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分别对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4个卫生服务站进行托管,形成涵盖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共同体。市级牵头医院的医生定期到基层出门诊、查房、带教,对基层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前段时间,77岁的村民包春香突发心梗,被送到镇卫生院,经过急救团队近半个小时的抢救,病情稳定后,转到东阳市人民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吕新良:如果没有我们医疗团队的及时抢救,8分钟之外抢救希望是很小的。

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联合14家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组建医共体,为村卫生室配备心电采集设备,打造“心电一张网”和30分钟黄金救治圈。张庄社区居民张先生突发胸痛,村医赶到家里为他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上传到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县医院立即派救护车将他接到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代建军:提升了村医的心电诊断水平,可以提升对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率。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组建了以3个区级医院和11个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总医院,建立了以区级医院为主体的治病平台和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防病平台。组建124个家庭医生团队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体检和随访服务。在本轮疫情防控救治中,充分发挥区、乡、村三级联动作用,实现了分级诊疗。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卫健委副主任 李新:采取轻型患者在村卫生室、中型患者送乡镇卫生院、重型患者转区级医院的三级分诊治疗方式,全面筑牢了农村疫情防控屏障。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d55ZXei4m

中疾控:目前未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2023-02-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9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问,1月初我国取消入境隔离,26日以来,我国的内地和港澳人员全面恢复人员往来,出入境人员也有所增加,从疫情监测的角度来看,是否有新的毒株输入?有哪些应对措施?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我国的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11日以来,从全国各个口岸入境人员当中监测到了39种进化分支,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BA.5.2BF.7及其亚分支为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从去年12月份以来,我们就已经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了监测方案,公布了一系列病毒变异监测相关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对输入病例和本土病例进行监测。”陈操表示,当前,春运尚未结束,学校陆续开学,将会根据现阶段病毒变异株监测的结果,及时组织多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研判。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788.html

中疾控:大规模流行高峰期已过 没“阳”过孩子和老人再感染可能性较小

2023-02-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9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问,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开学,有人反映自己的孩子还没有“阳”过,担心他们与同学接触以后会有感染风险。而另一方面有老人就因为还没有阳过不敢出门,专家如何看待这样的担心,对这样的人群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那些还没有“阳”过的孩子或者老人,应该说他们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了自己的感染,或者说他们天生的免疫保护力就比较强。

吴尊友分析,在全国性大规模流行期间,他们的感染的风险比较高,这些人都没有发生感染,现在全国大规模流行的高峰期已过,全国范围内感染的风险比较低,再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对于这部分人群,吴尊友建议:第一,继续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预防感染;第二,如果还没有接种疫苗,尽快接种疫苗。如果符合加强针接种条件的,尽快进行加强针的接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791.html

中疾控:未来出现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可能性非常小

2023-02-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9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抗疫已经三年了,我们现在对病毒的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病毒在三年来总体变化的特点如何?下一步变化趋势如何?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总体来看,新冠流行三年了,病毒一直持续地在发生变异,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就是传染性在增强,免疫逃逸能力在增强,但是致病性在减弱。可以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死亡和病例数的比例来看它的致病性,2020年该比例为2.33%2021年为1.72%2022年为0.28%。在202212月份,只有0.08%。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变异的变化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在减弱,当然其中也不排除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抗争,特别是新冠疫苗的广泛应用。

未来,病毒会不会变得传染性更强、致病性更强?吴尊友表示,从目前来看,未来出现比现在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出现致病性加强,或者说病毒出现“返祖”到德尔塔病毒,甚至原始毒株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808.html

中疾控:当前新冠感染风险总体较低建议老年人适度室外活动

2023-02-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9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天气逐渐回暖,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措施是否需要有变化?是否鼓励老人和儿童进一步到室外进行活动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适度的室外活动,对儿童和老人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对抗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前我国疫情的第一波流行高峰已过,仅有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散在的病例发生,感染的风险总体较低,建议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根据自身的状况,综合考虑既往感染的情况、疫苗接种的情况、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天气变化情况,适度进行室外活动。

陈操提醒,开展室外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区。如果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进行活动,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二是要注意手卫生。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进行手部的清洁;三是根据自身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811.html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近几个月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可能性比较小

2023-02-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9日电 (记者闫妍)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优化调整的防控措施对于及时发现疫情、有效控制疫情仍然有效。

三年来,中国疾控中心针对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病毒的不断变异,科学研究、审慎分析,先后印发了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的决定性成果,到成功控制由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再到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从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再到实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毒株、德尔塔毒株等大范围传播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相比于三年前,奥密克戎毒株的致病性明显减弱,我国拥有了对病毒更深入的了解,有更多的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同时也更丰富了新冠中西医救治的经验。实施“乙类乙管”措施以来,全国的疫情日趋平稳,防控工作转段平稳有序。

“我国刚刚经历了一次全国性的新冠病毒感染流行,多数人已经康复,还有部分人仍在康复之中。这个时段,在全国范围内人群的免疫保护力处在较高时期,所以近几个月再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性比较小。今后再出现类似于这次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吴尊友说,随着我国优化防控措施,新冠疫情在未来可能会断断续续在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一段时间内发生,出现全国范围内短时间集中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9/c14739-32620807.html

新冠抗体检测有何指导意义?中疾控回应

2023-02-09   澎湃新闻

通过这种血清学的调查,可以为国家的免疫策略和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29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多地公布开展新冠抗体检测服务,请问开展抗体检测的目的是什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哪些人群需要做抗体检测?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健康人群感染了新冠病毒康复后,或者接种了新冠疫苗以后,在体内会留存免疫应答诱导的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包括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抗体检测其实是基于严谨实验设计的随机样本抗体检测,又称为血清学调查。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各年龄组、城乡人群特异性抗体水平,尤其是中和抗体的水平,从而了解人群的“免疫本底”,估算全人群抗新冠病毒抗体的水平,推算出人群的感染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血清学调查,也可以获得对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保护的水平,分析免疫持久性,通过这种血清学的调查,我们可以为国家的免疫策略和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陈操表示,血清学调查适用的人群一般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尚未接种疫苗,但是也没有感染的人群,用以估算隐性感染水平;二是接种了疫苗但是没有感染,用以估算疫苗接种后抗体的水平;三是近期感染康复后的人群,用于估算抗体持续水平和接种加强针的时间。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09/23/HT5VSETD00388AD5.html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