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9期

发布时间:

2023/3/10 11:21:58

浏览次数:

22261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9期                                             总第472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三月十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近期诺如病毒肆虐,多省暴发感染 牢记腹泻时的这些饮食诀窍

l  尽早接种尽早受益!专家提醒:执着高价数HPV疫苗不可取


科研动向

l  Nature:揭示肠道菌群影响人类胰腺癌疗法疗效的分子机制

l  NatCommun:发现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可促进血管修复

l  DevelopmentalScience:研究人员发现非同步音乐活动可促进幼儿观点采择

l  阿司匹林为何能预防癌症?蒋晖等人揭示阿司匹林促进DNA修复新机制

l  APLBioengin: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于解析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和生理学特性的新型肠道芯片模型

l  Nature:揭示细菌劫持脑膜中的神经元导致脑膜炎机制

l  甲肝病毒复制关键步骤发现 动物实验证明特定药物可阻止病情发展

l  基于基因组靶向挖掘发现真菌黄酮生物合成新机制获得进展

l  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或可降低痴呆风险

l  西南医科大学团队揭示了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关键信号轴

l  补充叶酸过多,会增加DNA突变及表观遗传改变

l  小核酸药物! 靶向诱导型miR-1224可以显著恢复脑中风


舆情信息

l  国家卫健委:对流感等季节性传染病救治要坚持关口前移

l  为何今年流感比往年同期“更厉害”?

l  发展养老产业 满足多种需求

l  上新扩容!保险机构持续发力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

l  攻坚克难,守护百姓食品安全 讲述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

l  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代表:“人口规模巨大”既是考验也是优势

l  热线架起“连心桥” 促青少年健康成长

l  张艳秋代表:用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学生成长

l  何严萍代表:让新药研发更高效更便利

l  六部门首次发布操作指南保障女职工权益

l  “乙类乙管”后出入境人员大幅增加

l  中方将继续开展援外医疗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3-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32日降至11339;检测阳性率12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32日为1.3%(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32日的6.6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32日阳性数降至320(阳性率为0.5%)(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近1周(224-32日)有所增加,32日为30.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9.4%(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32日为5.1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5%(图2-2)。

  说明:农村发热患者诊疗量为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23日后呈低位波动,近1周(224-32日)有所增加,32日为25.3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7.1%(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9-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8周(220-26日)流感样病例占比为3.8%(图2-4)。

  2022年第49周(12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2023年第8周(220-26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为5.1%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近3周流感病毒阳性率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8周为25.1%(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32日下降至1.1万人,较峰值减少了99.3%(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32日下降至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0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8例),较峰值下降了99.9%(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32日为0例(图3-3)。224日至3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0例。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926日至202332日,全国共报送29248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88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54.0%)、BF.7.1425.6%)和BA.5.2.4912.8%)。BA.5.219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2.4%之间,66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8%)(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32日,全国共报送20551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4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0%)和BF.7.1429.2%)(表4-1)。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30例,其中,1XBB.111XBB.1.51XBB.1.5.51XBB.1.94BQ.15BQ.1.11BQ.1.1.174BQ.1.22BQ.1.8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内蒙古和天津以BF.7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3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268.9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42.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695.6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41.3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8001.3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69.4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32.8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289.0万人。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截至202332日,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6%92.4%(图5-3)。

注: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202212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老年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老年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3/t20230304

得了甲流 就得吃抗病毒药吗?

2023-03-07   北京青年报

  来自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近期流感样病例数量较2019年同期水平上升78%,且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

  甲流和普通流感、新冠病毒感染有什么区别?甲流疫苗应何时接种?应对甲流,家中需要常备药吗?……关于甲流的热点问题,且听北医三院副院长、感染疾病中心主任沈宁为大家解答。

  甲流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它的传染性是比较强的,而且人群普遍易感。甲流最突出的症状是高烧、全身酸疼、乏力等。另外,甲流作为一个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呼吸道的症状还包括流涕、咽痛、咳嗽等。

  普通感冒也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相对来说全身症状会比较轻,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的症状。普通感冒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而甲流的季节性比较明显,而且甲流的全身症状是特别突出的。

  甲流和新冠病毒感染有什么区别?

  从临床表现来说,甲流和新冠病毒感染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可能都有体会,新冠病毒感染也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但是甲流全身症状可能会更明显,比如高热、全身酸痛的症状会更加突出。

  另外,甲流一般来说病程相对较短,大多数病人3-5天就会缓解,而很多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症状持续的时间更长。

  新冠病毒感染有可能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等症状,这些症状在甲流中是比较罕见的,一般不会出现。

  由于甲流和新冠都是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所以两个疾病的预防策略也是一致的,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现在接种流感疫苗还来得及吗?

  感染过甲流之后,在短时间内人体是有保护性的抗体,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由于甲流病毒变异是非常迅速的,建议大家每年接种甲流疫苗。相关部门每年通过预测病毒的变异来给予全新的疫苗注射,所以一般建议在年底,也就是11月份左右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下一季的流感发生。

  家里需常备抗病毒药物吗?

  目前正处于甲流高发的季节,在家里面可以准备一些应对甲流的药物。针对甲流是有比较好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患甲流的病人都需要服用抗病毒药。

  一般来说大多数甲流是自限性疾病,很多病人3-5天症状就可以自行缓解,不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只需要准备对症治疗的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退热、缓解呼吸道症状的药物。大家在家休息、多喝水,完全是可以缓解的。但是如果病程超过5天,或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而高危人群,比如说65岁以上,伴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抑制人群,另外还有中晚期妊娠的孕妇等,可能需要服用抗病毒治疗的药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84.html

近期诺如病毒肆虐,多省暴发感染牢记腹泻时的这些饮食诀窍

2023-03-08   北京青年报

  近期,多省暴发诺如病毒感染。一般来说,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感染诺如病毒后,常见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其中,儿童多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其他疾病也可导致相关症状,还需就医判断原因)。

  腹泻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电解质(钠、钾、镁、氯等)的丢失,体液丧失,继发脱水。因此,出现剧烈腹泻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适当服用药物,以防机体过度脱水、水盐代谢失调和消化及营养障碍。

  腹泻时,除补液、服药外,在饮食上还需要注意,急性水泻期排便频繁、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可经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和电解质等。

  恢复进食后可采用以下原则:

  1.呕吐停止后饮用清淡流质食物

  呕吐停止,不需要再禁食者,可食清淡止泻流质食物,禁用牛奶、蔗糖等产气流质,幼儿禁饮果汁。

  流质饮食指呈液状,易吞咽、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腹泻时可选用以下几种清淡流质。

  浓米汤:大米(或小米)100克,加适量水,熬至熟烂,取米汤饮用。

  稀藕粉:藕粉1勺,加少量凉开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开水,沿一个方向搅拌成稀糊饮用。

  胡萝卜汤(含钾盐、维生素、果胶,有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细菌与毒素的作用):胡萝卜切碎,加水煮15-20分钟即可。

  苹果泥汤(含果胶、鞣酸,能吸附毒素,有收敛的作用):苹果洗净、削皮、去核,打成泥后加适量水,然后隔水蒸半个小时即可。

  2.排便次数减少后,食用少渣、低脂半流质或软饭

  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禁食坚硬含膳食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的水果以及脂肪多的点心,可改为少渣、低脂半流质或软饭,可供选择的食物如下:

  白粥:大米100克加水,煮软。

  藕粉:藕粉2-3勺,加水调匀即可饮用。

  烂面条:面条50-80克加水煮至软烂,加少许盐和醋调味。

  去油肉汤:猪肉或鸡肉炖汤,捞汤撇油后即可饮用。

  3.针对急性腹泻者的食谱:

  早餐:咸米汤(50克,盐1)

  加餐:煮苹果泥汤(苹果1)

  午餐:烤淮山米粉稀糊(烤淮山米粉15克,盐1克)

  晚餐:与午餐相同

  夜餐:胡萝卜汤(胡萝卜200克煮汤,盐少许)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8/c14739-32639322.html

尽早接种尽早受益!专家提醒:执着高价数HPV疫苗不可取

2023-03-08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约60.4万,死亡人数约34.2万。我国宫颈癌2020年新发病例约11万,死亡人数约5.9万,分别占全球所有宫颈癌病例的18%、因宫颈癌死亡总数的17%

近日,以“健康好宫课,科普主角色”为主题的首个宫颈癌预防脱口秀在京开讲。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教授指出,宫颈癌虽然凶险,但其实有三个机会去预防它,也就是常谈及的三级预防,即通过接种HPV疫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来减少HPV感染的一级预防,通过宫颈癌筛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的二级预防,以及对已确诊的宫颈癌进行手术和放疗治疗的三级预防。

执着于高价数HPV疫苗不可取

20201117日,WHO启动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194个国家首次承诺要消除这种癌症。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女性健康,积极落实各项宫颈癌预防政策和关键行动。2023120日,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公开《关于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的通知》明确,到2030年,持续推进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试点工作,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

我国是世界上获批HPV疫苗种类最多的国家,9-45岁的女性拥有5HPV疫苗可选,为进口二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九价HPV疫苗以及2个国产二价 HPV疫苗。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我国HPV疫苗接种数量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341.7万剂次上升至2020年的1227.9万剂次,但接种率仍然有待提高。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邹世恩教授强调,有的女性执着于等待高价数HPV疫苗而不去接种,因此错过预防宫颈癌的“黄金时间”,这种意识和行为是不可取的。邹教授建议避免盲目等待高价数HPV疫苗,在等待的过程中被感染反而得不偿失,提倡公众秉承“尽早接种,尽早保护”的原则,根据疫苗资源和自身经济条件灵活选择。

在中国,超过84.5%宫颈鳞癌病例与1618HPV病毒感染有关。对此,邹世恩教授指出到,HPV16HPV18型是14HPV高危型别当中最主要的型别,二价、四价以及九价都能覆盖,接种二价HPV疫苗已经可以预防大多数宫颈癌和癌前病变,防癌是“够用”的。无论是何种价数的疫苗,尽早接种才有“价值”。

加快小年龄接种

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基层宫颈癌预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宫颈癌疾病科普、HPV疫苗接种专场等活动,有效地传播了科学、正确、有效的宫颈癌科普信息,提升了HPV疫苗的接种率。同时,为适龄女性提供HPV疫苗接种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的重要工作之一。

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科长陈秋萍指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接种到进口和国产HPV疫苗。在科普疾病的同时,借助网络预约平台,帮助更多需要接种HPV疫苗的人群提供更为快捷的预约通道。通过不断完善HPV疫苗接种服务,助力加速消除宫颈癌。我们也积极提醒适龄女性减少疫苗犹豫,避免因执着于等待高价数HPV疫苗而错过最佳接种时间。

当前,宫颈癌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许多女性也开始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咨询HPV疫苗接种事宜。对此,陈秋萍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HPV疫苗立场文件强调,接种HPV疫苗的首要目标人群是9-14岁女孩,推荐接种两剂次HPV疫苗。这种接种方式更加经济便捷,对于提高疫苗可及性及接种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预防宫颈癌不能“一针了之”

通过接种HPV疫苗进行一级预防之后,结合定期宫颈癌筛查进行二级预防,将宫颈癌病变阻断在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中也同样关键。宫颈癌可以通过子宫颈HPV检测、TCT检查(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来进行筛查,为尽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专家建议25-30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筛查,可前往医院宫颈科、妇科或妇女保健科按照医生建议制定筛查计划。

谭先杰教授表示,宫颈癌预防不能“一针了之”,有性生活的适龄女性在完成HPV疫苗接种之后,同样也需要进行宫颈癌筛查,一般建议两年查一次,根据首次筛查结果调整频率。越早发现宫颈癌并且进行治疗,能够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降低宫颈癌的死亡率。

邹世恩教授也提醒,发现HPV感染或者宫颈病变也无需过度恐慌,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即可。无论是否感染过HPV,都可通过接种HPV疫苗结合宫颈癌筛查来预防宫颈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zeiRNhnsC

科研动向

Nature:揭示肠道菌群影响人类胰腺癌疗法疗效的分子机制

2023-03-06   生物谷

由于转移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且对疗法的反应有限,科学家们预计到2040年,胰腺导管腺癌(PDAC)将会成为人类第二大致命性的癌症类型;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会对针对PDAC的主要疗法—化疗产生反应,然而仅靠遗传改变却并不能解释这种情况;饮食是一种会影响患者对疗法反应的环境因素,但其在PDAC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人员并不清楚。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Microbiota-derived3-IAA influences chemotherapy efficacy in 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肠道菌群积极影响癌症疗法的一些通路;文章中,研究者分析了肠道微生物对接受化疗的胰腺导管腺癌治疗效应的影响。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化疗在治疗发生转移的胰腺癌上有时能发挥疗效,但有时却没有任何效果,这种差异或许与机体对饮食的抵抗有关,尽管其来源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肠道微生物组中的特定微生物在其中扮演关键作用的可能性,首先他们分析了来自胰腺癌患者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样本,结果发现对疗法能产生反应和无法产生反应的患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同时他们还发现,接受来自对化疗能产生反应的小鼠机体的生物组样本的无菌肠道的小鼠也会对化疗产生很好的反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肠道微生物组在化疗效果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人员收集了对化疗产生反应和无反应患者机体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反应较好的患者机体中名为3-IAA的分子水平也相对较高,进一步研究后,研究者发现,这种分子是由两类肠道菌群所产生的,随后他们尝试将3-IAA直接添加到癌症小鼠模型所吃的食物中,结果发现,小鼠会对化疗表现出较强的反应性。研究者指出,当氨基酸与色氨酸(tryptophan,一种存在于许多种食物中的分子),3-IAA就会在肠道中产生,随后对癌症小鼠模型进行分析后研究者发现,增加含有这种分子的食物的水平或许就能促进化疗的治疗。

在探索为何高水平的3-IAA分子能帮助化疗更好地发挥作用时,研究人员发现,该分子的存在能帮助调节机体中名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总体来讲,肠道中的微生物或能或能借助血液向远端的肿瘤发送信号从而抵御癌症,而在那里其你能通过促进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促进化疗物质的释放从而持续抵御癌症的进展。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种微生物群落所衍生的代谢产物,其在治疗人类胰腺胆管腺癌上或许拥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意义,这或许就为科学家们子治疗癌症患者期间考虑使用营养干预策略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动力。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859e6145989.html

NatCommun:发现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可促进血管修复

2023-03-06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再生医学与工程中心(ICRME)的研究人员在人体和小鼠体内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即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vasculogenic fibroblast),它们为治疗需要时如何制造新血管提供了重要的见解。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228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dentificationof a physiologic vasculogenic fibroblast state to achieve tissue repair”。

血管是由内皮细胞形成的,但是这些作者发现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也可以制造新的血管并实现血液流动。论文通讯作者、印第安纳州再生医学与工程中心主任Chandan K Sen博士说,“缺血性疾病很常见,并且受到血液供应不良的限制----糖尿病伤口就是其中之一。生长血管以治疗缺血性疾病,阻止血管生长以限制肿瘤生长,需要完全了解血管是如何在体内形成的。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的发现揭开了有助于实现靶向治疗的谜团的一个关键部分。”

这些者观察了人类患者的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当有人受伤时,身体开始产生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从而形成新的血管来愈合受损组织。但在一些患者中,如糖尿病患者,制造这类特殊细胞的能力减弱。在实验室模型中,Sen及其研究团队使用他们的组织纳米转染(tissuenanotransfection, TNT)技术进行组织重编程,以补充受到糖尿病影响的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这导致了血液流动的改善和糖尿病伤口闭合的改善。

Sen说,“这项新的研究不仅鉴定了一种在体内一直在默默发挥作用的细胞,而且我们可以利用TNT和血管生成性组织重新编程技术来制造这些细胞,并挽救受血液供应不良影响的组织。”。

TNT和再生医学是一个在世界各地和印第安纳州不断发展的行业,它寻求替代或再生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根据MarketWatch的数据,2020TNT市场价值为20.7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70.6亿美元,原因是皮肤病、慢性病和创伤突发事件的增加,以及对成功组织工程项目的意识增强。

Sen说,“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TNT纳米芯片只需向皮肤递送一个反义寡核苷酸,就能将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血管生成性成纤维细胞。这项创新技术在许多不同情况下为许多不同的健康问题提供简单有效的治疗方面继续显示出希望。”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7d4e6147460.html

DevelopmentalScience:研究人员发现非同步音乐活动可促进幼儿观点采择

2023-03-06   心理所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对自身与他人认知、情绪、意图等心理状态的感知与理解。这种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不仅是儿童理解和产生社会行为的前提,而且是人类建立社交关系和形成社会文化的基础。根据认知发展的建构主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对自身与他人认知、情绪、意图等心理状态的感知与理解。这种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不仅是儿童理解和产生社会行为的前提,而且是人类建立社交关系和形成社会文化的基础。根据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儿童通过参与协作活动,培养出理解他人视角和意图的能力,从而为交流、学习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行为奠定了认知基础。

  一种已知的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协作活动是音乐活动。共同演唱、拍手、演奏、舞蹈等活动可以提升亲密感和信任度,并促进帮助、合作、配合等亲社会行为。然而,强调彼此相似性的协调形式(如齐唱、齐奏等)亦或差异性的协调(如轮唱、分声部演唱等)更利于促进观点采择能力,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莉琪研究组联合北京大学,采用行为实验和眼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同步、部分同步、非同步三种音乐合奏形式如何影响4-6岁儿童在实时交流中的自发性观点采择。

  儿童在电脑上和一个虚拟同伴一起玩三种合奏形式的音乐游戏。儿童负责演奏小鼓,同伴负责演奏镲片。同步协调条件下,两名儿童按照一样的节奏同时演奏;错位同步(一种特殊的部分同步)条件下,两名儿童节奏相同,但演奏时间相差半拍,即轮流演奏(小鼓一下,镲片一下);非同步条件下,一名儿童的演奏速度比另一名儿童快30%

  自发性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采用由儿童与同伴完成的“货架取物”任务(图1)。儿童站在一个九宫格货架的前面,同伴站在货架背面,其中带隔板的格子里的物体只有儿童可以看到(即“独有视角”),其余格子里的物体则儿童和同伴都可以看到(即“共同视角”)。在每个试次中,同伴对儿童发出一条语音指令,例如,“请把大的那块方形积木给我”(图2)。在共同视角情境中,儿童和同伴的共同视角中有两对大小不同的物体(方形积木和三角积木);在独有视角情境中,只有一对大小不同的物体在共同视角中(方形积木)。如果儿童对视角差异敏感,那么在独有视角情境中,则可以在听到“大”时即锁定大的方形积木,而在共同视角情境中,由于同时有两对大小不同的物体存在,儿童只有在听到“方”时才能锁定目标。

  结果显示,错位同步组和非同步组的儿童在独有视角情境下会比在共同视角情境下更早锁定目标,而同步组儿童在两种情境下的表现则没有显著区别(图3)。这说明错位同步和非同步这两种具有区分性的协调形式比强调整齐划一的同步协调更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实时观点采择。这或是由于错位同步和非同步均需要儿童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区分,并抑制自己模仿他人的冲动,而这种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以及抑制控制力对于实时交流中的观点采择颇为重要。此外,研究还发现,仅有5-6岁儿童在两种视角情境下表现不同,而4-5岁儿童对视角差异则并不敏感,这说明儿童的实时观点采择能力随年龄有所上升。

  研究表明,非同步的音乐活动较同步的音乐活动,反而更能促进幼儿的观点采择。这挑战了过往研究中常见的关于同步和模仿行为亲社会作用的认知,说明差异性协调比一致性协调更能促进观点采择这一核心社会认知能力。上述研究丰富了科学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机制的认知,并对幼儿活动的设计具有启发意义。在幼儿的集体活动中,可能需要关注目标是否达成,并应关注幼儿是否有一定的分工,从而加强幼儿对他人的任务和共同目标的理解,促进社会认知发展。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Developmental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和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6c7e6157006.html

阿司匹林为何能预防癌症?蒋晖等人揭示阿司匹林促进DNA修复新机制

2023-03-07   生物世界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1898年上市以来,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临床应用,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阿司匹林被发现在多种疾病中有效,甚至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也有着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用。

近日,蒋晖(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员)等人在 Cell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Aspirin protects against genotoxicity by promoting genome repai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除了其广为人知的抗炎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对抗辐射的作用,通过对组蛋白H4K16的乙酰化,增强了染色质解压缩,从而增强DNA损伤部位招募修复因子进行同源重组(HR)修复。

阿司匹林作为染色质结构和修复的调节剂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可以解释其许多备受赞誉的健康益处,包括预防癌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爆炸产生的巨大破坏让人们开始寻找对抗辐射的措施,此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辐射危害性的认知。实际上,在辐射源附近的工作人员、飞行员和宇航员,以及长期接受放疗的患者,也需要预防辐射危害。然而,尽管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仍然没有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辐射保护工具。

在癌症治疗中,骨髓衰竭是放疗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护骨髓是开发辐射对策的主要目标。炎症是辐射引起的组织损伤的关键结果和驱动因素,考虑到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研究团队探索了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辐射危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在小鼠体内和骨髓源性单核细胞中,阿司匹林可防止辐射诱导的骨髓消融,并抑制辐射对炎症基因(包括Ifnb1Mx1Tnfa)的诱导。

模式识别受体(PRR),包括Toll样受体(TLR)、RIG-I样受体(RLR)和胞质DNA感受器(CDS)是炎症和细胞死亡的起始中枢。为了评估阿司匹林的辐射保护是否是由于抑制PRR驱动的炎症,研究团队将野生型(WT)小鼠与PRR信号传导缺陷小鼠进行了比较。与WT小鼠类似类似,阿司匹林可以保护TLRRLR通路均有缺陷或CDS缺陷的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对抗辐射,并抑制炎症基因的表达。这意味着实验中观察到的骨髓抑制与PRR驱动的炎症无关,阿司匹林的辐射保护作用也与其抗炎作用无关。

DNA双链断裂(DSB)是辐射最有害的结果,其可能导致细胞的染色体畸形,形成微核(Micronuclei),HEK293细胞在PRR信号传导方面存在缺陷,缺乏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COX1COX2),这是炎症和疼痛的关键介质,也是阿司匹林最著名的靶标。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辐射诱导的HEK293细胞形成微核,这表明这种作用不依赖于其抗炎活性。当辐射在冰上低温培养的HEK293细胞(防止其自发DNA修复),然后从冰上转移到37°C以允许DNA修复时,阿司匹林预处理的细胞能够更快地修复DNA双链断裂。此外,阿司匹林也加速了由抗癌药物阿霉素诱导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DNA双链断裂(DSB)后通过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进行修复。基于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系统的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促进HR修复,但不促进NHEJ修复。BRCA153BP1分别是HRNHEJ修复的关键检查点蛋白。阿司匹林增强了对BRCA1的招募,而NHEJ修复蛋白53BP1没有被招募到DNA损伤位点。因此,BRCA1的缺失显著减缓了阿司匹林对DSB修复的加速作用。

染色质解压缩对于损伤部位的DNA修复机制的招募至关重要。组蛋白H4N端尾是核小体间相互作用的中心,组蛋白H416位赖氨酸的乙酰化(Ac-H4K16)对于减少核小体-核小体堆叠和染色质压缩至关重要,以允许修复蛋白的募集。而阿司匹林能够促进Ac-H4K16

研究团队进一步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染色质,与体内加速DNA断裂修复的能力一致,阿斯匹林治疗的小鼠Ac-H4K16升高,辐射后γ-H2A水平下降,γ-H2ADNA损伤的标志。当进一步监测时,阿司匹林治疗小鼠的生存期延长,并表现出相对更轻的辐射症状。

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被认为是由于它有抑制炎症的能力,在机制上,阿司匹林最初被报道通过抑制COX1COX2来实现这一效果。而这项最新研究发现,虽然阿司匹林也通过阻断多种PRR通路来抑制炎症,但除了其抗炎作用外,阿司匹林还是基于同源重组(HR)的DNA双链断裂(DSB)修复的有效放大器。具体来说,阿司匹林通过对组蛋白H4K16的乙酰化,增强了染色质解压缩,从而增强了DNA损伤部位招募修复因子进行同源重组(HR)修复。

DNA双链断裂(DSB)对健康有害,它除了可能引发细胞死亡外,如果没有修复或修复错误,还会导致染色体缺失和易位,从而导致长期危害,包括癌症和遗传性疾病。此外,DSB也是炎症的原因,而炎症是辐射/化疗诱导的组织损伤的关键驱动因素。除了加速DSB的修复外,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抑制炎症诱导的DNA损伤间接促进基因组保护。

因此,阿司匹林抑制炎症通路并通过同源重组(HR)促进DSB修复的能力强调了其在炎症和基因组不稳定驱动的健康疾病管理中的潜力。此外,阿司匹林是染色质结构和修复的调节剂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可以解释其许多备受赞誉的健康益处,包括预防癌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5cee619594b.html

APLBioengin: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于解析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和生理学特性的新型肠道芯片模型

2023-03-06   生物谷

肠道是机体中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其内部充满了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其能与肠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并合作从而消化食物和药物,微生物组的干扰与广泛的人类疾病发生存在强相关性,比如炎性肠病、肥胖、哮喘症,甚至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有效的肠道模型或能被用来理解其功能以及相关的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PL Bioengineering上题为“Gut-on-chip models fordissecting the gut microbiology and physiolog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肠道芯片设备,其或能为实验室模型和人类生物学的研究搭建起一座桥梁。

器官芯片(organ-on-a-chip)设备是人类器官的微型化模型,其包含着微小的微型通道,其中细胞和组织培养物能与精确控制的营养物质进行精确互动,以这种方式调节细胞中的环境对于创建真实的组织模型至关重要。利用这种模型就能避免临床试验的耗时和昂贵的挑战,以及动物试验背后的伦理审查相关问题。

研究者Amin Valiei博士说道,目前医学研究领域面临众多的障碍,无论是在理解支持人类器官功能的基础科学方面,还是在研究和开发新型药物和疗法上都是如此。获得能在实验室中方面研究的人类器官的有效模型或能明显加速科学发现以及新型药物的开发。由于独特的环境,对微生物组的建模就变得尤为困难了,而通过创新性的设计,肠道芯片设备就能模拟许多特性,比如肠道的厌氧环境、流体流动和收缩/放松的脉冲等,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肠道细胞意味着,相比标准的实验室细胞培养物而言,其或许更接近于人类的生物学特征。

研究者Valiei表示,最近的肠道芯片模型已经证明了其能在数天甚至长达几周时间来成功维持人类肠道细胞和微生物组的可行共培养体的生长。研究者强调了关键的肠道芯片设备以及其在模拟微生物和人类细胞生物学特征上的成功,同时他们还描述了当前使用该技术的疾病模型和药物研究;其拥有的独特能力或许会使得器官芯片适用于未来大量的研究调查。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肠道的生态失调(dysbiosis)机制,其是一种具有重大健康后果的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表现,而研究人员旨在寻找创新性的方法来诊断、减缓并治疗这种疾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65ce61457ce.html

Nature:揭示细菌劫持脑膜中的神经元导致脑膜炎机制

2023-03-07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详细说明了使细菌突破大脑中称为脑膜(meninges)的保护层,并导致大脑感染---一种高度致命的称为脑膜炎(meningitis)的疾病---的逐步级联过程。这项在小鼠身上进行的研究显示细菌利用脑膜中的神经细胞来抑制免疫反应,使感染扩散到大脑中。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3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acteria hijack a meningealneuroimmune axis to facilitate brain invasion”。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免疫学副教授Isaac Chiu说,“我们在大脑的保护边界确定了一个神经免疫轴,它被细菌劫持以引起感染---一种确保细菌生存并导致广泛疾病的巧妙手法。”

这项新的研究确定了这一系列导致感染的分子事件中的两个核心角色---神经细胞释放的一种化学物和被这种化学物阻断的免疫细胞受体。他们的研究实验表明,阻断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中断这种级联事件,并挫败细菌入侵。

如果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重现那么,这些新发现可能会导致对这种难以治疗的疾病进行急需的治疗,因为这种疾病往往使那些存活下来的人遭受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这类治疗方法将在细菌扩散到大脑深处之前靶向细菌感染的关键早期步骤。

论文第一作者、Chiu实验室前博士后研究员FelipePinho-Ribeiro说,“脑膜是病原体进入大脑前的最后一道组织屏障,因此我们必须将治疗工作集中在这个边界组织发生的事情上。”

一种需要新疗法的顽固疾病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120万例细菌性脑膜炎。如果不加以治疗,每10名感染者中就有7人死亡。治疗可以将死亡率降低到十分之三。然而,在那些活下来的人中,五分之一的人经历了严重的后果,包括听力或视力丧失、癫痫发作、慢性头痛和其他神经系统问题。

目前的治疗方法---杀死细菌的抗生素和驯服与感染有关的炎症的类固醇---可能无法抵御这种疾病的最严重后果,特别是如果由于诊断的延误而延迟治疗。减轻炎症的类固醇往往会抑制免疫反应,进一步削弱保护能力,促进感染扩散。因此,医生们必须取得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他们必须用类固醇来控制破坏大脑的炎症,同时也要确保这些免疫抑制药物不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防御能力。

由于缺乏通用的脑膜炎疫苗,对新疗法的需求被放大了。许多类型的细菌都能引起脑膜炎,为所有可能的病原体设计一种疫苗是不现实的。目前的疫苗只针对一些已知可导致脑膜炎的更常见细菌而制定。科学家们只建议某些被认为是细菌性脑膜炎高风险的人群接种疫苗。此外,疫苗的保护作用在几年后就会减弱。

Chiu及其同事们长期以来一直对细菌与神经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交谈如何可能诱发或抵御疾病着迷。以前由Chiu领导的研究已表明神经元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某些类型的肺炎和破坏性细菌感染中起着作用。

这一次,ChiuPinho-Ribeiro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脑膜炎---他们猜测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其中起了作用。

脑膜是三层相互叠置的膜,包裹着大脑和脊髓,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伤害、损害和感染。这三层膜中最外面的一层---硬脑膜(dura mater---含有检测信号的疼痛神经元。这类信号可能来自于机械压力---撞击产生的钝力或通过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毒素。这些作者精确地关注这个最外层,因为它是细菌和保护性边界组织之间最初进行相互作用的场所。

近期的研究已显示硬脑膜还容纳着大量的免疫细胞,而且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紧挨着,这条线索吸引了ChiuPinho-Ribeiro的注意。

Pinho-Ribeiro说,“当涉及到脑膜炎时,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分析大脑的反应上,但脑膜---开始发生感染的屏障组织---中的反应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当细菌入侵时,在脑膜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它们如何与驻留在那里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这些作者说,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

细菌如何突破大脑的保护层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专注于两种病原体---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它们是人类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原因。在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发现,当细菌到达脑膜时,它们会引发一连串的事件,最终导致传播性感染。

首先,他们发现,细菌释放出一种毒素来激活脑膜中的疼痛神经元。他们指出,细菌毒素对疼痛神经元的激活可能解释严重、强烈的头痛,这是脑膜炎的一个特征。接下来,这些受到激活的疼痛神经元会释放一种叫做CGRP的信号化学物。CGRP附着在一种叫做RAMP1的免疫细胞受体上。RAMP1在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表面上特别丰富。

一旦这种信号化学物与RAMP1结合,免疫细胞就会有效地失效。在正常情况下,一旦巨噬细胞检测到细菌的存在,它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攻击、摧毁和吞噬它们。巨噬细胞还向其他免疫细胞发送求救信号,以提供第二道防线。他们的实验表明,当CGRP被释放并附着在巨噬细胞的RAMP1受体上时,它阻止了这些免疫细胞从其他免疫细胞中招募帮助。结果是,细菌增殖并造成广泛的感染。

为了证实细菌诱导的疼痛神经元激活是使大脑失去防御能力的关键第一步,这些作者研究了缺乏疼痛神经元的受感染小鼠会发生什么。缺乏疼痛神经元的小鼠在感染了这两种已知会导致脑膜炎的细菌后,发生了不太严重的大脑感染。他们的实验表明,这些小鼠的脑膜有高水平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细菌。相比之下,具有完整疼痛神经元的小鼠的脑膜显示出微弱的免疫反应和少得多的活化免疫细胞,这表明神经元被细菌劫持以破坏免疫保护。

为了证实CGRP确实是这种激活信号,这些作者比较了具有完整疼痛神经元的受感染小鼠脑膜组织和缺乏疼痛神经元的小鼠脑膜组织中的CGRP水平。缺乏疼痛神经元的小鼠的脑膜细胞几乎检测不到CGRP的水平,而且几乎没有细菌存在的迹象。相比之下,具有完整疼痛神经元的受感染小鼠的脑膜细胞显示出明显升高的CGRP水平和更多的细菌。

在另一项实验中,这些作者使用一种化学物来阻断RAMP1受体,防止它与CGRP(即一种由激活的疼痛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进行交流。RAMP1阻断剂既可作为感染前的预防性治疗,也可作为感染发生后的治疗。

RAMP1阻断剂预处理的小鼠显示脑膜中的细菌减少。同样,在感染几小时后接受RAMP1阻断剂的小鼠,以及此后定期接受RAMP1阻断剂的小鼠,与未接受治疗的小鼠相比,症状较轻,而且更有能力清除细菌。

通往新疗法的道路

这些实验表明,阻断CGRPRAMP1的药物可以让免疫细胞正常发挥作用,增加大脑的边界防御能力。在广泛使用的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中发现了阻断CGRPRAMP1的化合物,偏头痛被认为起源于硬脑膜。这些化合物能否成为治疗脑膜炎的新药的基础?这些作者说,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是研究CGRPRAMP1阻断剂是否可以与抗生素一起使用来治疗脑膜炎并增强保护。

Pinho-Ribeiro说,“在疾病升级和扩散之前,我们的发现可能影响脑膜炎感染早期阶段的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或尽量减少后续损害。”

更广泛地说,脑膜中的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直接物理接触提供了诱人的新研究途径。Chiu说,“巨噬细胞和疼痛神经元如此紧密地呆在一起,一定有进化的原因。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获得了在细菌感染环境下发生的情况,但除此之外,在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存在或脑损伤环境下,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都是重要的、令人关注的未来问题。”

ChiuRibeiro是美国专利申请2021/0145937A1的发明人,该专利申请涉及靶向CGRP及其受体来治疗感染。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93fe6181158.html

甲肝病毒复制关键步骤发现 动物实验证明特定药物可阻止病情发展

2023-03-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7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病毒复制周期对病毒在体内传播并导致疾病至关重要。专注于甲型肝炎病毒(HAV)的这一周期,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病毒复制需要人类蛋白ZCCHC14TENT4 polyA)聚合酶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他们还发现,口服化合物RG7834能在一个关键步骤停止复制,使病毒无法感染肝细胞。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首次在甲型肝炎的动物模型中展示了针对HAV的有效药物疗法。

  论文资深作者、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系和该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教授、北卡罗莱纳大学全球健康和传染病研究所成员斯坦利·M·莱蒙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以这种蛋白质复合体为靶点,通过口服小分子治疗性药物,可以阻止甲型肝炎小鼠模型中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了理论证据,并提供了在疾病发展环境下阻止甲型肝炎传播的手段。”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自2016年以来,美国的甲型肝炎病例超过4.4万,2.7万人住院治疗,400人死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数千万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症状包括发烧、腹痛、黄疸、恶心、食欲不振和味觉丧失。

  2013年,莱蒙和同事发现,当甲型肝炎病毒离开肝细胞时,会劫持部分细胞膜,使自己免受抗体的影响。几年前,他们发现了ZCCHC14,这是一种与锌相互作用并与RNA结合的特定蛋白质。

  现在,研究人员发现,ZCCHC14特异性地与甲型肝炎病毒RNA的特定部分结合,该分子包含病毒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结合,病毒能够从人类细胞中“劫持”TENT4

  在正常的人类生物学中,TENT4是细胞生长过程中RNA修饰过程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甲型肝炎病毒“劫持”了TENT4,并利用它来复制自己的基因组。研究表明,阻止TENT4被“劫持”可以阻止病毒复制,限制疾病发展。

  实验室随后测试了化合物RG7834,此前已有证据表明,RG7834通过靶向TENT4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在此次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口服RG7834对肝脏和粪便中甲型肝炎病毒的确切影响,以及在小鼠模型中该病毒导致肝脏损伤的能力如何大幅减弱。实验表明,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剂量和研究的急性时间框架内,该化合物是安全的。

  研究人员表示,要开发出人类使用的口服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成果为治疗甲型肝炎指明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

基于基因组靶向挖掘发现真菌黄酮生物合成新机制获得进展

2023-03-07   青岛能源所

黄酮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如花青素、大豆异黄酮、水飞蓟宾等,在功能性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黄酮资源依赖植物获得,受制于植物种植周期长、组分多含量低、分离纯化工艺复杂等弊端而具有产能小、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黄酮类产品的应用开发和市场拓展。利用合成生物技术设计构建黄酮细胞工厂,推动植物黄酮的微生物高效生产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由于物种差异,植物黄酮合成途径在微生物中异源重构面临适配性差、产量低等问题,距离商业化仍有较大差距。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吕雪峰团队在丝状真菌中发现了黄酮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通过合成途径解析了真菌黄酮合成新机制,丰富了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认识,并为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提供了新选择(图1)。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利用自抗性基因共定位(SRGD)策略是开展天然产物基因组挖掘的有效方式,为了探寻具有抗菌和除草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以合成支链氨基酸的关键酶乙酰乳酸合酶(ALS)为探针,在亮白曲霉中发现了负责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氯黄酮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活性评价显示,氯黄酮具有抑制拟南芥种子萌发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活性,而体内和体外实验也证实cfoL确是编码ALS的氯黄酮自抗性基因,因而具有开发成为除草剂和抗生素的潜力。

植物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目前已清楚,首先是查耳酮合酶(CHSIIIPKS以对羟基肉桂酰辅酶A为起始单元与3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形成查耳酮,然后在查耳酮异构酶(CHI)作用下形成黄烷酮,由黄酮合酶(FNS)进一步催化黄烷酮形成黄酮骨架,最后在修饰酶的作用下形成多种多样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同位素标记实验发现,亮白曲霉中查尔酮骨架由NRPS-PKS杂合酶CfoA以苯甲酸或对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单元与4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形成,而非是植物的IIIPKS装配模式,说明真菌黄酮骨架合成机制与植物存在显著差异。

以此为基础,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和体外酶活实验发现,CfoK催化查耳酮关环生成黄烷酮,与植物中的CHI具有相同的功能。然而,CfoK与目前已发现的CHI存在不同的进化关系。基于AlphaFold2预测的蛋白质结构模拟和定点突变实验表明,CfoK通过His33介导的酸碱催化诱发查耳酮发生Oxa-Michael加成反应,以6-endo-trig关环方式形成构型专一的黄烷酮,这一机制不同于植物CHI中水介导的催化过程,因此CfoK是一种新颖的真菌查耳酮异构酶。

亮白曲霉中由黄素依赖型氧化还原酶CfoJ行使黄酮合酶(FNS)功能,将黄烷酮转化为黄酮,同时,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已知的FNS I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和FNS II(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处于不同的分支。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定点突变实验结果显示,CfoJ是通过典型的黄素依赖型氧化还原酶催化机制介导C2-C3位的脱氢,将黄烷酮转化为黄酮,这与植物FNS的自由基催化机制完全不同,因此CfoJ是一种新型的真菌黄酮合酶。

该研究完整剖析了真菌黄酮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提示了真菌黄酮合成途径在进化上是独立的而非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植物中获得。这丰富了自然界黄酮生物合成的多样性,为黄酮的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与微生物高效制造提供了新思路,并对黄酮的应用价值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ce4e61984a9.html

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或可降低痴呆风险

2023-03-07   医诺维

阿尔茨海默病(AD),又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具有高经济和社会负担的全球健康问题。全球约有5740万痴呆症病例,每年新增约有1000万例,在中国,有上千万患者,位居全球第一。尽管科学界投入了许多精力,但目前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案来预防或治疗这类疾病。

维生素D是参与许多生物过程的必需营养素,最显著的是帮助我们的身体吸收矿物质,如钙和镁。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晒太阳,另一种是通过食物摄取,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中。据估计,全球30%-60%的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但维生素D缺乏症通常可以通过补充剂来治疗。近几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水平与痴呆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202331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Alzheimer's DementiaDiagnosisAssessment Disease Monitoring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Vitamin Dsupplementation and incident dementiaEffects of sexAPOEand baseline cognitive statu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痴呆症,与更长的无痴呆生存期有关。并且,与未服用维生素D的人相比,服用维生素D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40%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协调中心的12388名无痴呆症参与者,平均年龄为71岁,其中4637人服用了维生素D7751人没有服用,研究人员分析了服用维生素D与痴呆症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讲,2696名参与者在10年内发展为痴呆症,其中未服用维生素D组发现2017例痴呆,服用维生素D组发现679例痴呆。

对于未服用维生素D组发展为痴呆的患者,82.6%为阿尔茨海默病,4.8%为路易体痴呆,2.4%为行为变异额颞叶痴呆,2.1%为血管性痴呆;而在服用维生素D组这一比例分别为:80.9%4%2.4%0.6%

研究发现,与没有补充过维生素D的人相比,补充过维生素D的人痴呆风险降低40%

对于不同性别,该研究发现,虽然维生素D对所有人群都有效,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效果明显更大。与不补充维生素D的女性相比,补充维生素D的女性痴呆风险降低49%。而男性这一比例仅为26%

此外,与报告有轻度认知障碍迹象的人相比,认知正常的人的影响更大。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强调了在病程早期进行干预的重要性,在认知能力下降开始之前尽早补充可能特别有益。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APOE-4基因(阿尔茨海默病主要风险基因)的影响,发现维生素D对不携带APOE-4基因的人的影响也明显更大。

早期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低与较高的痴呆风险有关,维生素D参与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的清除,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保护大脑免受tau蛋白的堆积。

研究人员表示,鉴于受痴呆症影响的人数越来越多,预防痴呆甚至延缓其发作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完成随机对照试验,通过临床试验来证明维生素D是否真的如此。

总之,这项新研究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有可能用于预防痴呆症,特别是对于认知能力下降的高风险人群。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6f6e619869f.html

西南医科大学团队揭示了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关键信号轴

2023-03-08    生物谷

2020年以来,乳腺癌(BC)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尽管随着癌症生物学、早期诊断和新疗法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但由于我们对乳腺癌生长的了解不足,以及控制异质性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临床治疗方法不理想,仍有许多患者死于乳腺癌。

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受到许多非调控信号通路的支持,包括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18%的乳腺癌中被扩增、突变或重排。增强的FGFR1信号刺激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的可塑性和侵袭性,并使癌细胞对化疗产生抗药性。

FGFR1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某些乳腺癌(BCS)中被解除调控,预后不良。虽然FGFR1激活的磷酸化级联已被定位,但在BC中由FGFR1调控的关键基因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楚。FOXQ1是一种癌基因转录因子。尽管本研究发现FGFR1的激活显著上调了FOXQ1的基因表达,但FGFR1如何调节FOXQ1基因的表达以及FOXQ1是否对FGFR1刺激的细胞增殖是必不可少的尚不清楚。

近日,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Int. J. Biol. Sci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FGFR1 Signaling Pathway Upregulates the Oncogenic TranscriptionFactor FOXQ1 to Promote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的文章,该研究结果表明,FGFR1-ERK2-c-FOS-FOXQ1调节轴在FGFR1信号促进BC生长中起重要作用。靶向ERK2FOXQ1应该可以阻止FGFR1信号失控导致的BC生长。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证实了FGFR1的激活显著上调了BC细胞中FOXQ1mRNA和蛋白表达。FOXQ1的敲除阻断了FGFR1信号刺激的BC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异种移植瘤的生长。抑制MEKERK1/2活性,或敲除ERK2而不是ERK1,可抑制FGFR1信号促进的FOXQ1基因表达。

ERK1基因敲除细胞中ERK2的抑制作用被阻断,而FOXQ1ERK2基因敲除细胞中的异位表达挽救了FGFR1信号促进的细胞生长。机制上,FGFR1-MEK-ERK2途径上调的早期反应转录因子c-fosFOXQ1启动子结合,介导FGFR1信号促进的FOXQ1表达。

综上所述,研究者通过激活FGFR1-MEK-ERK2上调c-fosc-fos增强的FOXQ1基因启动子活性,有力地上调了FOXQ1的表达,FOXQ1在介导FGFR1信号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肿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一旦乳腺癌细胞对FGFR1抑制剂产生耐药性,就可以通过靶向ERK2FOXQ1来抑制由去调控的FGFR1信号驱动的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b4ee62127c6.html

补充叶酸过多,会增加DNA突变及表观遗传改变

2023-03-08    生物世界

众所周知,孕妇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婴儿出生缺陷风险,包括神经管缺陷,例如脊柱裂,这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生缺陷,也是所有结构性出生缺陷中第二常见的。包括美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在25年前建立了强制性的叶酸食品强化计划,并取得了显著成功。

然而,实际上,有一部人通过膳食补充剂摄入的叶酸超过了0.4毫克的每日推荐量。但目前还缺乏关于过量摄入叶酸是否会对人类造成潜在危害的研究。

近日,美国贝勒医学院雷云平、复旦大学王红艳等人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发表了题为:Excess folic acid intake increases DNA de novo point mutations 的论文。

该研究显示,摄入叶酸过少或过多都会增加DNA突变率和表观遗传修饰(全基因组甲基化)。这提示了我们,补充叶酸应限制在一个理想范围内。

之前有一些报道显示人体摄入过多叶酸会产生不良反应,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中探索了叶酸补充剂对DNA突变率和表观遗传修饰(全基因组甲基化)的潜在影响。

这些小鼠接受了三种叶酸补充饮食的一种,分别是低剂量(0.3mg/kg)、对照剂量(3mg/kg)和高剂量(30mg/kg)。对照剂量换算后相当于人类的叶酸每日推荐量0.4mg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研究团队发现,与对照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的小鼠的DNA突变率增加2倍,高剂量组的DNA突变率增加了1.8倍。此外,在高剂量组,DNA修复基因的甲基化化水平显著增加,甲基化会抑制基因表达,这表明过量补充叶酸可能通过降低DNA修复基因的表达而影响DNA突变率,进而损害DNA修复活性。

研究团队表示,这些实验数据表明,补充叶酸具有一种“金发女孩效应”——范式都应有度,太多或太少都不好。这也提示了我们,补充叶酸应限制在一个理想范围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c46e620591f.html

小核酸药物! 靶向诱导型miR-1224可以显著恢复脑中风

2023-03-08    生物谷

在美国,缺血性中风是导致死亡和认知障碍的第五大原因。缺血性中风导致脑血流量严重减少,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缺乏,从而导致大脑受累部位的神经细胞死亡和脑梗塞。

二十年前,研究者实验室发现,在浓度基础上,天然维生素E的α-生育三烯酚(TCT)形式在神经保护特性方面比更知名的α-生育酚更有效。在几种生物学环境中,维生素E的两种主要形式,α-生育酚和TCT,已知具有截然不同的功能。

天然维生素E的α-生育三烯醇(TCT)形式比更广为人知的α-生育酚更有效地预防中风。对犬中风的血管造影研究表明,TCT对脑血管有好处。本研究试图了解这种效应的分子基础。

近日,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nducible miR-1224 silences cerebrovascular Serpine1 and restoresblood flow to the stroke-affected site of the brain”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SERPINE1具有恶化中风结果的脑血管功能。依赖于MIR-1224SERPINE1抑制可以通过饮食TCT和小分子抑制剂TM5441实现。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在小鼠中,补充TCT通过诱导miR-1224改善了中风影响部位的血流灌注。对激光捕获显微解剖的中风脑部位的miRNA分析表明,miR-1224是唯一诱导的血管miR。慢病毒敲除miR-1224显著削弱了TCT对卒中预后的其他有益影响。

对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揭示了miR1224的直接血管生成特性。在没有接受TCT治疗的小鼠中,提前立体定向注射模拟卒中部位的miR-1224显著改善了卒中结果。机械学研究确定SERPINE1miR-1224的靶标。

下调SERPINE1增强了miR-1224模拟物在脑内皮细胞中的血管生成反应。通过饮食TCT和药物抑制SERPINE1,增加了中风影响部位的脑血管血流量,并保护了中风。

MiR-1224直接靶向SERPINE1可以改善中风患者的脑血流灌注。这种对TCT预防中风的分子基础的更大范围的补充是实质性的,因为最近报道的饮食TCT补充剂对150名已经经历过微小中风的患者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因此他们面临着中风的高风险。

此外,由于已知的纤维蛋白凝块的神经退变特性,这项研究的发现提供了TCT敏感的机制通路的第一个交叉点,这些途径可能与天然维生素E TCT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神经保护和促血管功能直接相关。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86fe62125a2.html

舆情信息

国家卫健委:对流感等季节性传染病救治要坚持关口前移

2023-03-04   光明日报

当前正值冬春季节交替,气温多变。有不少省份出现了流感和诺如病毒感染等季节性传染病聚集性发生,引起社会关注。为此,国家卫健委组织召开全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坚持关口前移,强化重症预警,关注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统筹好医疗资源,配齐、配强医院相关科室力量,急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要加强应急值守,安排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出诊。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正确了解相关疾病知识,提高预防和早诊早治意识。

对于个人来讲,如何做好流感、诺如病毒的防护?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指出,流感和诺如病毒都是季节性传染病。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流感每年都呈季节性流行,大多属于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肺炎或者其他并发症,重症病例主要发生在老人、儿童、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中。对流感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接种疫苗,戴口罩、常洗手,做好通风,减少人员聚集等。出现流感症状之后,要注意休息和自我隔离,有重症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病后应当及时就诊。

郭燕红介绍说,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大多以接触感染的病人,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引起传播。诺如病毒在环境当中抵抗力比较强,感染后潜伏期短,病人的排毒时间也比较长,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都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的时期,重点防控场所是学校、托幼机构以及集中供餐的集体单位。预防措施主要是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做好个人饮食卫生。例如,不喝生水、瓜果蔬菜清洗干净等,尽可能吃做熟的蔬菜,食物要做到高温煮熟。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主要的症状是上吐下泻,属于自限性疾病,感染以后要注意补充水分,保持电解质平衡,如果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存在脱水风险就要及时就医。

“针对这些季节性传染病,我们已经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强化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都要做到应开尽开,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治疗药物。”郭燕红表示,接诊医生遇到有相关症状患者时,要加强诊断和鉴别,根据病因和症状给予积极治疗,切实保障好就诊患者的医疗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4/c14739-32636187.html

为何今年流感比往年同期“更厉害”?

2023-03-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口罩脱掉之后,流感病毒开始进行传播,这时身体里对流感病毒没有很强的抵抗力,就比较容易出现大范围的流行。

根据国家流感中心流感最新周报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第7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一周共报告108起流感疫情,其中94起为AH1N1pdm096起为AH3N2),4起为A型(亚型未显示),4起为流感混合感染。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发现,相比于同期,2022年第七周内共报告了3起流感暴发疫情;2021年第7周,全国未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2020年第7周,全国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3起。今年的流感相比于前几年同期都大幅增加。

为何今年的流感数目较多?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张代涛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提到:“今年情况较为特殊。既往3年流感流行强度较低,人群感染率低的同时,人群的免疫水平也较低。伴随着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学,人群流动性增加,聚集活动频繁,流感疫情活动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新冠三年期间,大家都养成了戴口罩,进行个人防护的良好习惯,既往3年,流感整体感染情况较低,人群感染率低的同时,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较低。口罩脱掉之后,流感病毒开始进行传播,这时身体里对流感病毒没有很强的抵抗力,就比较容易出现大范围的流行。”31日,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每年流感都会发生,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林炳亮表示,“并不是说感染新冠后抵抗力降低,而是在整个防控过程中,我们戴了口罩之后,就极少有机会接触到流感病毒,如果没有接触到流感病毒,人们针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就减弱了。”

对于流感不用太过担心,对于流感有很好的药物,更有效、更快的控制流感病毒。林炳亮提醒,“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对新冠、流感叠加感染的监测和监控。此外,在流感制时,在一些密集或比较封闭比较容易出现病毒传播的空间,尤其是一些弱势人群,比如小孩或免疫功能较低的老人,要做好个人防护。”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305/22/HV3O9QJ00038804U.html

发展养老产业 满足多种需求

2023-03-06   光明日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解决好养老问题,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养老需求巨大、层次丰富。然而我国养老产业仍然存在规模较小、产业发育滞后的问题,还不能满足居民实际养老需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性价比,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能负担市场化养老,进而释放产业发展潜力的良性循环。

  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面。只有提升社会提供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总量,才能更好匹配总供给和总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此外,大力发展养老产业,还能带动养老金融、保健、养老文化产业、养老机构投资、住宅小区适老化改造等发展。

  发展养老产业,需要政府和市场同向发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养老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兼顾公平和效率。通过制定顶层设计,把养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促进养老行业长期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让市场充分发展起来。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配套整合,全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不同市场应当进行分级管理,既要有底线思维,也要有“天花板思维”。对低收入群体,当由政府进行托底保障;多数群众的需求,则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

  此外,在鼓励国企进入的同时,要保护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投资周期长、回报不稳定等因素,民营养老机构和相关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助力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应当系统发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既要提供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提前设置合理机制,规范资金使用、保证投资安全;也要提升社会信任感,激励更多长期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对国家投资的有益补充,实现养老产业发展存量资金盘活、新增投资发展、资金结构优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6/c14739-32637452.html

上新扩容!保险机构持续发力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

2023-03-07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6日电(记者张斯文、王虎云)自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以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持续上新。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公布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显示,截至32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已由首批6家公司7款产品扩容至12家公司20款产品。

  今年以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继续扩容。从产品类型来看,已涵盖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万能保险等。

  根据银保监会去年发布的《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可提供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银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产品。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申请变更保险条款和费率审批或备案的方式,将现有保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对于已经审批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当向银保监会报送上述说明材料,无须另行申请变更保险条款和费率审批。

  银保监会支持保险公司立足自身特色,丰富产品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入选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个人养老金的产品类型,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类型的保障方案。

  据了解,个人养老金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参加人可根据自身投资偏好,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聚焦于养老金的长期储蓄和长期积累,可满足投保人在安全稳健、长期增值、长期领取等方面的综合需求。

  个人养老金是有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22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和地区启动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3个月以来,参加人数已经达到2817万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74.html

攻坚克难,守护百姓食品安全

讲述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

2023-03-07   光明日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在2022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成了我们肩上的使命,也激励我们在食品安全科研战线攻坚克难、不断进步。

  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是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它和生产源头有关,也与食品安全检测的便利程度有关。在一片试纸上滴几滴牛奶,仅凭肉眼观察,一两分钟便能准确判定出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是否超标。如今,这种检测手段已在全国普及。

  10多年前,动物源食品中兽药及有害化合物的残留问题严重,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检测产品却寥寥无几。当时,那些“不起眼”的试剂盒大部分还依赖进口,要价可能高达数千元一个,受制于成本,大规模开展食品安全检测难度很大。

  这些年,我和团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发明了系列核心试剂配方和工艺技术,构建了一个涵盖主要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库容量超过500种的抗体资源库,满足了日常检测的需要,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了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检测速度加快的同时,检测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在国内同行的不懈努力下,近10年时间里,国产药物残留检测试剂盒价格大幅下降,市场占有率从不到20%提升到80%

  解决了试剂盒的问题后,我们还发现很多新型兽用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往往与实验室结果相差甚远。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些细菌在药物长期作用下产生了耐药性。如果耐药细菌大量繁殖、广泛传播,最终会造成畜禽治疗无效和药物残留加剧,后果严重。

  带着问题,肩负使命,我们科研人员继续跋涉。截至目前,我们在该研究领域已有多个重要的“首次”发现,明确了养殖业使用多黏菌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为我国相继出台兽用抗菌药使用及耐药性管控政策,提供了关键性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未来,我还将继续带领团队,在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道路上不断求索,让中国人餐桌上的食品更丰富、更安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77.html

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代表:“人口规模巨大”既是考验也是优势

2023-03-07   光明日报

  “人口规模巨大”既是压力与考验,也意味着优势与红利。当前,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幅提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保持世界最大规模,且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年轻化特征,这些都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数以亿计的人才队伍转变为强大生产力资源时,中国式现代化怎能不动力澎湃?

  令科研人员感到振奋的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研人员获得了更多信任与权益,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成长通道的拓宽,为人才优势的充分释放创造了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是释放人才优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还需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利好政策,比如确保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落实落地。同时,要从系统视角和全局高度尽快出台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改革举措。具体包括:进一步深化教育与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教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教育,以教育供给科技人才;加大力度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提供高质量就业,让高素质人才真正学有所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7/c14739-32638275.html

热线架起“连心桥” 促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3-03-08   北京青年报

  近日,一位母亲向北京市12355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服务热线表示了感谢之情,称赞热线团队专业素养好,心理学知识丰富,热情耐心并真诚地为她答疑解惑。据了解,北京12355热线有一群专业扎实的心理学从业者,数年来为有心理创伤的家庭带来转机和希望,也照亮了许多困惑迷茫孩子的青春时光,这位母亲正是众多受益者之一。

  作为团市委为青少年提供心理与法律服务的公益热线,北京12355热线是北京市唯一公益背景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热线在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倾听青少年心声,维护青少年权益,陪伴青少年成长”为理念,全面跟踪首都青少年的成长历程。热线旨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法律咨询援助,及时掌握青少年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引导青少年依法反映诉求,有利于改进服务青少年的途径和方式,及时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8/c14739-32639314.html

张艳秋代表:用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学生成长

2023-03-08   光明日报

 “情,达其不忧;智,达其不惑;意,达其不惧。”这是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城区第二小学副校长张艳秋代表总结的育人经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来,张艳秋代表始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良好心理特征、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使其受益一生。”

  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张艳秋代表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收集记录意见和建议;与同事交流,询问心理健康教育落地落实存在的困难;与家长唠家常,了解学生在成长中的实际表现。“没有标准教材,难以形成系统性教学”“教学视频大多是从网上搜的,视频质量难以评估”……在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列出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张艳秋代表建议,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选聘的力度,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用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8/c14739-32639311.html

何严萍代表:让新药研发更高效更便利

2023-03-08   科技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何严萍,是云南大学的一位教授。何严萍长期致力于药物分子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在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抗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新药研究领域,持续创新、成果丰硕。

  两会前,当记者与何严萍代表取得联系时,她刚刚走下从中老铁路国内段终点站磨憨口岸调研归来的动车。“一路上,我脑海中不断冒出‘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关键词。在我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时,这些还只是一张张蓝图,如今却已成为现实场景,让我深受鼓舞!”何严萍说。

  何严萍早年在复旦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潜心药物化学研究。2004年博士毕业到云南大学工作后,她从上述多种病毒生物靶点的三维结构出发,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不断优化结构,在浩如烟海的化学世界,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病毒新药候选物。

  “至今,何严萍教授团队已设计合成新化合物1000余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发表重要论文3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6件。”云南大学教授、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洪彬说。

  云南以生物多样性著称,何严萍在这工作,很早就认识到天然产物是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来源。在已知天然药有效成分基础上,通过结构修饰提高其活性和成药性,是创制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2011年以来,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低毒的自主知识产权抗HIV活性分子。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一类新药‘德宝’的研发。”何严萍介绍。这种新药具有高效低毒、合成便利、广谱抗药等优点。但遗憾的是,该种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很低,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应用。

  何严萍带领团队,经过10年艰辛探索,终于在2022年取得重要突破。团队从近千个化合物中,筛选到药效更佳的候选药物,使生物利用度从不到5%提高到89%,极大地提高了成药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三七是云南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何老师带领我们投身三七皂苷结构修饰及抗病毒活性研究,发现其在抗丙型肝炎病毒、登革热、寨卡病毒等方面的新作用,开拓了应用研究的新领域。”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谢聪强说。

  此外,何严萍还在多种病毒活性研究取得新进展。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登革热病毒NS5 RdRp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设计合成了400余个新化合物,并从中发现4类结构新颖的登革热病毒抑制剂。同时,她还积极参与禁毒防艾的科研工作,编写出版多部教材,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助力戒毒候选药物研究。

  “职业和代表履职密切相关,提高履职能力,需要结合本职工作。”何严萍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代表,她将主动加强与各学术领域专家学者的联系,从社会热点出发、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出发,汇集各方智慧,多提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8/c14739-32639307.html

六部门首次发布操作指南保障女职工权益

2023-03-09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8日电(记者姜琳)在3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参考文本)》和《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旨在加强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指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在工作场所落实落地落细。

  据人社部劳动关系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发布的《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参考文本)》共20条,分别对性骚扰定义及主要表现行为、公开承诺、宣传培训、职工举报投诉、调查处置、工会参与监督等主要内容予以明确。同时,文本还指导用人单位对举报投诉人和调查处置工作予以保密,要求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权,通过采取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共26条,以简洁明了的条文形式,对工作场所女职工劳动就业保护、工资福利保护、生育保护、职业安全健康保护等内容进行了一一列举。此外,为保障工作场所的正常生产秩序,文本还对履行程序给出规范指引。

  参考文本是将“条文中的法”落实转化为“现实中的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为用人单位将法言法语转化为广大职工读得懂、弄得通、可操作的具体行为规范提供操作指南,有利于打通法律落地的最后一百米。据了解,这两份参考文本均为首次发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9/c14739-32640073.html

 “乙类乙管”后出入境人员大幅增加

2023-03-0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38日电  (记者张天培)记者8日从国家移民管理局了解到,自18日我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截至37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检查出入境人员3972.2万人次,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248.7万辆(艘、架、列)次,同比分别上升112.4%59.3%,其中225日出入境人数达101.3万人次。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签发普通护照336.2万本、往来港澳台证件签注1267.2万本(件)、外国人签证和停居留证件12.2万件,较实施前分别上升1220.9%837.7%33.1%

  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林勇胜介绍,我国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随着国际客运航班稳步增班、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出入境流量和出入境证件申办量大幅回升。全国移民管理机构下一步将结合实际继续完善预案方案、细化工作措施,通过加强流量监测、开足边检通道和办证窗口、加强服务引导、优化流程手续等,做足做实应对出入境流量和出入境证件申办量持续增长准备工作,积极保障促进中外人员交流交往,确保出入境秩序平稳有序、口岸边境安全稳定。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9/c14739-32640024.html

中方将继续开展援外医疗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

2023-03-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38日电  (记者张远南)外交部发言人毛宁8日表示,中方将继续积极开展援外医疗等国际合作,架起各国间的健康桥梁,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据报道,赞比亚政府近日向中国援赞第二十五批军事医疗专家组成员授予“国际友好合作勋章”,并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向赞派遣高水平医疗专家团队。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说,中国军事医疗专家组在赞比亚精心救治患者,出色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在救治患者之余,他们还因材施教培训本地医生,为当地人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她说,今年恰逢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国累计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目前,中国的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6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大部分都在偏远艰苦地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当中指出的,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毛宁说,中方将继续积极开展援外医疗等国际合作,架起各国间的健康桥梁,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09/c14739-32640020.html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