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

2023/3/17 11:22:58

浏览次数:

22972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10期                                            总第473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三月十七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l  甲型流感有何特点?重点人群如何预防?  

l  ——医学专家解答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

l  高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新冠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发布

l  甲流高峰什么时候可以过去?

l  北京:多家社区医院提供甲流检测服务

l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


科研动向

l  子刊:科学家揭示大脑中产生新生神经元的特殊分子机制

l  子刊:研究人员开发出可预测的精细下调目标基因蛋白表达的新方法

l  研究显示,每天少刷手机15分钟,足以改善健康和幸福感

l  复旦大学冯建峰团队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最佳睡眠时间为7小时

l  研究发现3D打印支架可以改善乳房重建结果

l  首个预防新冠后遗症药物出现:二甲双胍

l  我国首个ISO核聚变领域国际标准发布

l  睡眠不足或减弱抗体对疫苗反应

l  环氧乙烯首次在实验室合成

l  肝癌潜在新疗法出现

l  卫生纸中检出有害“永久性化学品”

l  新型口服给药系统 重塑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环境

l  JTO:肺癌新辅助治疗或再添“中国方案”!赫捷院士团队研究显示, 免疫+抗血管联合方案初步疗效良好

l  重磅综述!自然杀伤(NK)细胞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l  我国首款个性化肿瘤新生抗原疫苗获NMPA批准进入临床阶段


舆情信息

l  两会观察|谁来兜底孤儿药?代表委员建言

l  陈卫代表——加快复合型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l  宁夏首批老年人赴闽开启旅居养老

l  答疑!甲流高发,公众如何科学应对? 

l  国家医保局: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可纳入医保支付

l  国家药监局: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l  (新论)以科技创新提升健康福祉

l  (民生观)把民生福祉牢牢记在心上

l  (新时代画卷)幼有所育,托起幸福童年

l  短缺药品保供稳价近期工作

l  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管理暂行办法》

l  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l  三部门:到2025年实现“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l  2020年以来中央安排投资1100多亿元支持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热点追踪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3-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12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39日降至7786;检测阳性率12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39日为1.0%(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12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39日的4.8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129日快速上升,12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39日阳性数降至249(阳性率为0.5%)(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1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近2周(224-39日)呈波动增加,39日为48.1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3.2%(图2-1)。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1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近2周(224-39日)呈波动增加,39日为8.1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1.2%(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12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23日后呈低位波动,近2周(224-39日)呈波动增加,39日为4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79.6%(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9-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12-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2023年第9周(227-35日)流感样病例占比为7.1%(图2-4)。

  2022年第49周(12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7周(213-1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下降至3.4%,之后呈低水平波动;2023年第9周(227-35日)新冠病毒阳性率为3.8%,低于第8周(220-26日)的5.1%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023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近4周流感病毒阳性率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9周为41.6%(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1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39日下降至8629,较峰值减少了99.5%(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1227日至20231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4日增量明显下降,1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39日下降至6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0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6例),较峰值下降了99.9%(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39日为0例(图3-3)。33日至3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0例。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926日至202339日,全国共报送31109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10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45.5%)、BF.7.1423.4%)、BA.5.2.4910.5%)和DY.18.3%)。BF.7.14.124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2.8%之间,76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9%)(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121日至202339日,全国共报送2241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5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50.4%)、BF.7.1426.1%)和DY.18.8%)(表4-1)。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48例,其中,4BQ.12BQ.1.11BQ.1.1.171BQ.1.1.382BQ.1.1.661BQ.1.1.695BQ.1.22BQ.1.81DT.22XBB.11XBB.1.1214XBB.1.51XBB.1.5.55XBB.1.5.72XBB.1.9.12XBB.1.9.22XBB.3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和内蒙古以BF.7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天津BF.7及其亚分支和BA.5.2及其亚分支持平,其它省份均以BA.5.2及亚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3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295.0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43.3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698.1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49.0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8018.4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70.2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34.0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296.5万人。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截至202339日,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6%92.5%(图5-3)。

注:1. 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202212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老年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老年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3/t20230311

甲型流感有何特点?重点人群如何预防?

——医学专家解答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

2023-03-14    新华网

根据疾控部门流感监测,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强,以甲型流感为主。甲型流感有何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点人群如何预防?甲流与新冠有可能叠加感染吗?

针对公众关心的甲型流感防治热点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组织权威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做出解答。

热点一:甲型流感有何特点,要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王贵强介绍,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普通感冒有所区别。一般流感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可导致持续发热、头疼、肌肉关节酸痛、上吐下泻、周身不适等表现,老年人和儿童容易出现胃肠道表现。流感危害性相对较大,严重的可导致肺炎,对老年人基础病有诱发加重的风险。

流感是自限性疾病,但在治疗方面有多种抗病毒药物。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建议在重症风险较高、症状较重的情况下早期使用。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重症风险。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甲流?童朝晖表示,流感的发热体温往往较普通感冒更高,可能达到39摄氏度以上。假如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上呼吸道症状,建议可以先进行流感抗原筛查,然后再进行药物治疗。流感的病程较长,一般在35天,严重的可达57天,而普通感冒一般经历12天的流涕、咳嗽症状后很快就能好转。

热点二:重点人群如何预防,需要接种疫苗吗?

老年人和儿童是流感流行期间的脆弱人群。童朝晖表示,这两类重点人群做好流感预防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推荐婴幼儿、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在每年流行季节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其次,建议重点人群在流感流行期间减少外出,坚持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再者,幼托机构及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场所,要特别注意对流感的预防,一旦班级里有小朋友发烧,建议在家充分休养,待完全康复后再上学。

儿童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是得了甲流,哪些情况需要家长重点关注?王荃介绍,儿童感染流感后绝大多数都是轻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及时服用对症药物,多喝水、多休息,有利于儿童康复。在流感流行期,假如家中儿童发热时间超过三天或出现体温40摄氏度以上超高热,又或是出现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呕吐腹泻、尿量减少、神志不清等症状,都应第一时间就医。

王荃表示,重点人群在每年流感流行期来临前接种疫苗可以减少罹患流感的概率。对于6月龄以下的婴幼儿,因为无法接种流感疫苗,鼓励同住者和看护者都要积极接种流感疫苗。

热点三:得过甲流后会不会形成免疫期,甲流与新冠有可能叠加感染吗?

王贵强表示,甲流等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康复后,短时间内都会形成一定免疫屏障,有一定保护力。

有部分公众关心甲流与新冠是否会叠加感染。童朝晖介绍,甲流与新冠两者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叠加感染的可能性,但不必过于担心。只有在免疫功能低下,体内新冠病毒没有完全清除的情况下,才有一定合并感染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已掌握的发热门诊监测数据,当前发热患者中以甲流占据绝对多数,比例较高。

童朝晖说,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积极接种疫苗都是对呼吸道传染病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面对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是最重要的,呼吁大家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909.html

高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新冠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发布

2023-03-13    界面新闻

据教育部网站313日消息,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的通知》。

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

为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以及有关政策要求,科学指导高等学校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保健康、防重症,有效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结合高等学校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开学前

1.履行主体责任。保持学校疫情防控领导指挥体系和管理机制高效运行。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分管校领导和相关校领导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责任人,分工负责。多校址办学的学校,各校区分别明确疫情防控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形成联动协调工作机制,确保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序推进。

2.做好开学准备。全面摸清师生员工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患有基础疾病和有特殊医疗需要的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校区、师生分布情况,科学制定新学期开学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细化开学返校重点环节疫情防控要求,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风险隐患排查,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强化保障机制。

3.调整优化检测方案。高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非疫情流行时,高校可根据需要对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根据实际明确师生抗原或核酸检测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提供技术保障。

4.建设高校健康驿站。高校在属地卫生健康、疾控、教育等部门指导支持下,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驿站建设管理指引(试行)》,建立健全健康驿站管理专班(领导小组),根据实际要求设置综合组、信息组、医疗组、保供组、宣教组、转运组、心理组等机构,科学统筹和合理动员校内外资源,按照在校师生人数和防疫需要科学配置床位数,配备足量医护和服务保障人员、防护物资、医疗药品和器材,按需为校内轻型病例提供照护、临时健康监测或适当对症治疗。建好管好用好在站学生健康观察、日常巡察、发热接诊、分检预警电子台账,细化学生入站、出站临床病情识别和及时转运就医等关键环节,强化在站服务管理,提高健康驿站建设质量,确保健康驿站安全有序规范运行。

5.畅通救治绿色通道。完善学校与定点医院对接机制,探索建立医联体,安排医院医护人员驻校共同工作,健全校内转院病例救治绿色通道,按照分级分类收治原则,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做好重型、危重型病例转诊救治工作。协同医院开展多场景转诊救治应急转运演练,提高转运效率,确保快速精准转运,流畅对接。

6.加强物资动态储备。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建立稳定保供渠道,保证在疫情流行期间和应急情况下足量供应。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和口罩、消毒用品、防护服、脉搏血氧仪、制氧机、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保有2周以上储备量,健全信息台账,安排专人有效开展防疫物资入库、出库、补库、调配管理,确保存放安全,科学规范使用。

7.提供便捷服务。结合师生需要,开设发热门诊(诊疗点),落实值守制度,面向师生员工公布热线电话,鼓励提供师生员工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在疫情流行期间,可利用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大型场所增设发热诊疗点,提供快速便捷医疗服务。

8.开展健康自测。开学返校前一周,师生员工每日开展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应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学校做好“一对一”跟踪服务,及时研判返校时间。学校将返校途中的防护要求告知所有师生员工。返校途中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返校途中身体出现疑似症状,应主动报告学校,及时就近就医。

9.加强监督检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加强对高校开学疫情防控准备工作的督导检查,重点检查健康驿站专班组成、组织管理、基础条件、人员配备、物资储备、发热门诊设置、信息台账管理、机制运行等情况。

二、开学后

1.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校内医务、餐饮、宿管、快递、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或在高校健康驿站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2.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活动。非疫情流行时,学校开展正常线下教学活动,不允许封校管理。疫情流行期间,可实施分区管理,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实施线上教学、调整教学安排等疏散人员措施。科研、实习、考试等相关教学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疫情适时作出合理调整安排。

3.加强公共场所管理。落实校园公共区域日常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保持公共生活区域等场所日常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根据师生需要摆放公用消毒用品,师生员工进出时可自行做好卫生消毒。改善学校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公共浴室、卫生间等公共场所通风条件。

4.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开学前重点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饮水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等,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就餐场所合理分配空间,师生适当错峰就餐。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加强学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及时更换已经损坏或陈旧的设备。饮水设备设施应取得行业检验、监测合格证书,确保饮用水安全。食堂工作人员应当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消毒。

5.加强疫苗接种。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鼓励感染高风险、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6.加强老年教职员工健康保障。及时了解老年教职员工健康状况和就医需求,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用好校内外医疗、护理和服务资源,为老年教职员工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健康保健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为老年教职员工发放血氧仪、防疫物资等,指导老年教职员工通过居家监测血氧水平等方式,提升预防重症和早期识别重症能力。

7.加强师生员工日常健康管理。日常生活中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开展师生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监测,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充分发挥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学校APP等线上资源以及公告栏、校园广播等线下资源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提升师生员工健康素养、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8.加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以“开学第一课”为重点,深入开展系列教育引导活动,激发学生青春责任与担当。强化关心关爱,加强师生互动,推动完善常态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和教师下沉到“一站式”学生社区,参与学生活动,做好答疑解惑。落实《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常态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关心关注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及时引导其去医院就诊。强化严重精神心理重症和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9.加强康复期健康指导。学校组织指导校医、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骨干群体,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公众号等不同形式,从营养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个人防护等方面,加强感染师生员工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员工参加剧烈运动。=

10.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总结运用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成效和经验,大力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丰富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健康素养,推动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师生健康管理转变。

三、疫情流行期间紧急防控措施

健全学校应对疫情紧急防控工作机制,因时因势完善应急防控预案,健全应急保障机制。

在常态化防控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学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综合研判疫情发展态势采取科学精准防控措施,不得简单化采取封校、全员核酸检测等“一刀切”做法。在疫情流行期间,综合评估病毒变异情况、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情况,可根据师生感染情况和医疗资源紧张程度,适时依法采取暂缓非必要的大型聚集性活动、校内公共场所限流、线上教学等临时性紧急防控措施,及时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减轻感染者短时期剧增对校园教育教学秩序的冲击。

中小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

为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以及有关政策要求,科学指导中小学校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加强学校、社区、家庭协同联动,保健康、防重症,有效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结合中小学校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开学前

1.提前筹划开学准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据当地党委和政府部署确定开学时间,科学制定开学工作方案、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学返校前一周,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应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全面摸清师生员工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患有基础疾病和有特殊医疗需要的师生以及60岁以上老年教职员工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

2.建立就医绿色通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情发展趋势,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传染病防控各项措施,完善教育、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发挥学校卫生室(保健室)作用,协同校内外力量,建立就医转诊绿色通道。

3.引导坚持卫生习惯。学校将上学和放学途中的防护要求告知所有师生员工。学生途中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向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引导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引导日常生活中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规律生活作息,倡导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

4.动态储备防疫物资。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资质的学校,动态适量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建立稳定保供渠道,保证遇疫情流行高峰和应急情况足量供应。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和口罩、消毒用品、洗手液、一次性乳胶手套、脉搏血氧仪、制氧机、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安排专人管理,确保存放安全,科学规范使用。做好消毒剂使用培训。设置师生员工健康观察室,位置相对独立,为有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员工提供临时留观场所。

5.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开学前,彻底清洁校园卫生,提前做好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卫生室(保健室)、卫生间等重点场所的彻底清洁和通风换气,对空调通风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卫生间应配备足够的洗消用品,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6.着力保障食品安全。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就餐场所合理分配空间,师生适当错峰就餐。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收集和处理厨余垃圾。开学前重点检查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性、饮水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等,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加强学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及时更换已经损坏或陈旧的设备。饮水设备设施应取得行业检验、监测合格证书,确保饮用水安全。

7.强化校医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室(保健室)建设,配齐校医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强化专业培训,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对没有配备校医的学校,卫生健康部门要指派行政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指导、做好服务保障。

8.督促整改突出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加强对开学准备和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认真检查行政区域内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建设、专业人员配备、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配备、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健康监测、师生员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摸排、心理健康工作、健康教育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讲培训、感染师生康复期健康指导、重点区域清洁消毒等情况,及时督促整改检查发现的问题。

二、开学后

1.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学后,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学校校医、保安、保洁、校车司机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不得带病工作或学习;若为阴性,在校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学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学生、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师生员工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学生、老师佩戴口罩。师生员工离开学校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师生员工校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2.加强健康管理。加强师生员工健康管理,日常生活中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保持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开展师生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监测,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与登记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电子台账,提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做到传染病疫情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做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校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处置工作。对因病缺勤缺课的师生员工,密切追踪诊断结果和病情进展。严格执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加强台账管理。

3.巡检重点区域。学校落实人员开展专项巡查,重点对门卫室、教室、实验室、办公室、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卫生室(保健室)、卫生间等重点区域、重点岗位开展巡查并做好记录。落实专人做好卫生清洁和消毒消杀工作,定期通风换气。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分类投放,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和清运登记。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宿舍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

4.保持手卫生。在体育运动场所、食堂、宿舍、卫生间等场所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并确保运行正常。引导师生员工注意个人卫生,教会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做好手卫生。根据师生需要摆放公用消毒用品,鼓励师生员工养成卫生消毒的习惯。

5.加强疫苗接种。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适龄无接种禁忌师生员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教职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6.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对食材的采购、存储、加工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管理,食品等原料从正规渠道采购,保证来源可追溯。做好食堂地面、桌椅和餐(饮)具、炊具清洁消毒以及餐余垃圾无害化处理。采用校外供餐的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校外供餐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应当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消毒。

7.强化师生健康教育。学校按要求配齐配足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师生员工掌握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校园网、健康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加强康复期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员工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员工参加剧烈运动,科学安排体育课和体育考试。

8.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密切关注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加强价值引导,激发学生青春责任与担当。学校应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向师生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强化危机识别与干预意识,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时疏导师生员工情绪及异常行为,提供针对性强、常态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及时化解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

9.加强学生近视防控。加强视力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确保睡眠充足,平衡营养膳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自觉爱眼护眼。深入落实“双减”,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培养运动习惯,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着力保障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格管理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落实视力健康监测,建立视力健康档案。

10.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总结运用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成效和经验,大力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丰富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健康素养,推动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师生健康管理转变。

三、疫情流行期间紧急防控措施

在常态化防控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疫情流行期间,在当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指导下,综合评估病毒变异情况、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情况,可根据师生感染情况和医疗资源紧张程度,适时依法采取临时性防控措施,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教学,实施临时性线上教学。疫情解除后,及时恢复线下教学。

学校出现感染者后,第一时间向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疾控机构报告。在教育、卫生健康和疾控等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师生员工健康监测,及时对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并通风换气,做好校园内垃圾、粪便、污水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感染的师生员工居家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非必要不外出。

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

为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和《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科学指导托幼机构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加强托幼机构、社区、家庭协同联动,保健康、防重症,有效恢复正常保育秩序,结合托幼机构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开园前

(一)托幼机构的准备

1.做好开园准备。在各级教育行政、卫生健康、疾控部门的指导下,托幼机构根据疫情形势和属地疫情防控相关政策要求,明确工作职责,细化防控措施,开园前须完善疫情防控各项准备工作,科学制定开园工作方案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化应急处置预案及相应保障机制。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知识与技能培训,及时告知家长入园疫情防控要求,各方协同做好开园准备。

2.履行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家庭的责任。教育部门落实行业管理责任,加强日常指导、培训、督导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托幼机构疫情防控困难和问题。教育部门会同疾控部门按照职责指导托幼机构做好疫情防控,会同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做好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建立园内感染转至相关医院救治绿色通道。托幼机构负责人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疫情防控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3.加强部门联动。托幼机构加强与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沟通协作,健全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开园前疫情防控和常规工作有序推进。

4.充实防疫物资。根据托幼机构实际,加强保健室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健康观察室,位置相对独立,为有发热等症状的教职员工和幼儿提供临时留观。做好儿童和成人口罩、抗原检测试剂、洗手液、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脉搏血氧仪等防疫物资储备,专人管理,规范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确保物品在有效期内且存放安全。配备足够数量的盥洗设施和洗消用品。畅通安全可靠的应急物资保供渠道,确保应急状态下物资供给充足。

5.落实环境消毒。开园前,对园内重点场所、公共用具和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做好垃圾清理,对门把手、扶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落实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洗手间等生活、保育室内场所及公共场所通风换气制度。

6.保障食品和饮水安全。落实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春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开园前,对托幼机构食堂及饮用水设备设施进行彻底检查和清洁消毒,所有饮用水设备设施均应取得行业监测、检测合格证书,及时检查、监测、消毒设备,确保饮用水安全。核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证明有效期、确保符合要求。

(二)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的准备

7.报备健康状况。按照属地疫情防控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和幼儿,配合做好开园前健康监测。

8.加强疫苗接种。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鼓励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教职员工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

9.主动减少聚集。开园前,家长做好幼儿看护和防疫物资的准备,遇疫情流行,教职员工和幼儿家庭应减少聚集性活动,前往公共场所应遵守防控要求。

(三)开园前的监督检查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加强对开园准备和园内疫情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认真检查行政区域内托幼机构保健室建设、专业人员配备、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配备、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健康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摸排、心理健康工作、健康教育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讲培训、感染师生康复期健康指导、重点区域清洁消毒等情况,及时督促整改检查发现的问题。

二、开园后

(一)托幼机构管理要求

1.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开园后,幼儿在园期间不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在园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托幼机构园医、保安、保洁和食堂工作人员等上岗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教职员工和幼儿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应尽快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就医排查,若为阳性,应暂时居家对症治疗,直至康复,不得带病工作或入园;若为阴性,在园期间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直至症状消失。如托幼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该感染者所在班级幼儿、与该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教职员工和幼儿应连续5天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提倡其他班级幼儿、老师佩戴口罩。教职员工和幼儿离园后,按照当地社会面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科学佩戴口罩。如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恢复教职员工园内佩戴口罩的防控措施。

2.做好健康监测。结合实际开展教职员工和幼儿发热、干咳、咽痛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监测,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等。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幼儿,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立即指导家长安全接回。

3.加强场所管理。落实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制度,专人负责园内全面清洁消毒工作。加强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食堂、办公室、保健室、卫生间等室内重点场所及公共活动区的清洁和消毒,做好园内每日预防性通风消毒工作。确保在食堂、卫生间和保健室等场所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洗涤用品。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消毒和登记工作。

4.确保膳食营养卫生。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严格规范食材进货渠道,保证来源可追溯。检查食品原材料有无过期变质,发现有问题的食品原料要立即清理,按要求进行销毁。依据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膳食,每日提供充足的新鲜果蔬和奶制品,适量的鱼、禽、蛋、瘦肉,保证食物种类多样。

5.强化健康教育。加强对感染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做好康复期的健康管理。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通过多种形式面向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和咳嗽、打喷嚏的遮挡方法,培养幼儿养成勤洗手、讲卫生、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6.关注情绪变化。关注幼儿作息饮食规律及情绪行为变化。鼓励配备专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绘本阅读、游戏等活动让幼儿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相关知识。

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保育工作实际,大力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丰富托幼机构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环境,提高教职员工健康素养,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健康管理转变。

(二)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管理要求

8.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期间,保安、保洁和食堂工作人员等应采用正确方法洗手,加强手卫生。食堂工作人员应当戴一次性手套,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并保持清洁、定期洗涤与消毒。幼儿离园,家长做好幼儿看护,遇疫情流行,减少聚集,3岁以下婴幼儿等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个人防护。

9.加强近视防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安排内容和形式适宜的体格锻炼,3岁以上幼儿每日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引导幼儿养成科学用眼习惯,严格控制视屏时间。平衡营养膳食,合理安排作息,确保充足睡眠时间,提高免疫力。

三、疫情流行期间紧急防控措施

在常态化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疫情流行期间,由当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综合评估病毒变异情况、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转情况,可根据教职员工、幼儿感染情况和医疗资源紧张程度,适时依法采取暂缓开园等临时性紧急防控措施。疫情解除后,及时恢复保育秩序。

感染的教职员工和幼儿居家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非必要不外出。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HVO91M2O0001899O.html

甲流高峰什么时候可以过去?

2023-03-14    搜狐健康

  导语:甲流指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冬春季。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2023年第7周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近期甲型流感的来势最为凶猛。面对来势汹汹的甲型流感,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为何今年的流感数目较多?

  “新冠三年期间,大家都养成了戴口罩,进行个人防护的良好习惯,既往3年,流感整体感染情况较低,人群感染率低的同时,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较低。口罩脱掉之后,流感病毒开始进行传播,这时身体里对流感病毒没有很强的抵抗力,就比较容易出现大范围的流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曾在报道表示。

  每年流感都会发生,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林炳亮表示,“并不是说感染新冠后抵抗力降低,而是在整个防控过程中,我们戴了口罩之后,就极少有机会接触到流感病毒,如果没有接触到流感病毒,人们针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就减弱了。”

  当前流感阳性率在继续上升!

  当前,流感正处于高峰期。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监测周报,2023 8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以甲流A(H1N1)pdm09为主、A(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220-226日)共报告390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目前对于流感的感染趋势高峰什么时候过去?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洋表示,这很难进行预测和判断,因为流感整体的流行规律已经被打乱。过去三年里,因为疫情我们一直戴着口罩,就会使人们身体里面对于流感病毒的抗体有所下降。不同的人下降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不能按照既往的流感流行的规律来判断现在起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

  此外,胡洋表示,现在人们戴口罩的习惯也有了变化。有些人坚持戴,有的人已经不戴,这给预测流感病毒的传播程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不过对于流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考新冠的流行趋势。按照之前规律,感染高峰可能会在持续一个多月左右后结束。”

  免疫力:抵御“侵略者”守护健康的卫士

  无论是新冠还是甲流,提高免疫力都是重中之重。人体免疫力主要依靠免疫细胞,仍以新冠病毒为例,病毒要想入侵人类体内,就要突破“重重防线”,这支隐藏在人体内的“军队”就是免疫系统,它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器官。

  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后果是人体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的侵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特别容易感冒,生病和吃药成为家常便饭,而且每次生病病愈的时间都很长。

  所以说,日常大家要注意提高自身免疫力。由于老年人免疫力较弱,所以高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适当进行免疫补充,提高免疫力。当有病毒想入侵我们身体的时候,免疫系统会是最强大的一道防线!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53958120_139908?scm=

北京:多家社区医院提供甲流检测服务

2023-03-16   新华健康

  近期本市流感高发,为配合居民需求,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甲流检测服务。其中,大部分社区医院采用抗原检测,相对便捷,患者等待二三十分钟即可出结果。

  前晚6时,仍有家长带着患儿陆续来到海淀区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就诊,其中大多数是来检测甲流的。“孩子班上不少同学都请假了,今天她也发高烧了,所以我一下班就带她来社区医院,想确诊一下。”一名候诊家长说。

  该中心主任佘瑞芳介绍,考虑到就诊人员需求,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月底开设流感病毒检测项目,中心检验科相应延长服务时间。佘瑞芳说,学院路周边学校多,来检测、治疗的多为在校、在园的学生。该中心不仅备有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儿科还可延时为患儿提供推拿、按摩等非药物治疗,缓解甲流带来的临床症状。

  “感冒发烧是常见病,没必要去大医院,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检测、确诊,还能开药,整个流程走下来不到一小时。”在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张先生说。

  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月初开设甲流病毒检测服务。“周边居民的需求量不小,服务开设以来,每天都有2040人来测抗原,最多时超过50人。”该中心副主任栾然介绍,这里提供甲流抗原快速检测,患者等待30分钟即可获得检测结果,医生会针对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症状给予相应治疗。

  “我们提供的是抗原检测,一般20分钟后出结果。”朝阳区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如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剂科配备了奥司他韦等药物,方便辖区居民治疗。

  记者从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了解到,该区目前有3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流感病毒检测,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备有奥司他韦。“朝阳区甲流病毒检测正在有序进行,未开展此项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积极准备,将陆续开展。”

  “不过,甲流抗原检测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比例。”栾然介绍,甲流属丙类传染病,并非所有人都必须检测,但与其他疾病一样,检测明确病因可及时有效开展治疗、延缓病情加重。佘瑞芳建议,有检测需要的市民,可提前致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是否提供相关服务,以免跑空。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316/86bb0c0b86c34ad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

2023-03-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3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重要回信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雪涛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曹雪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援外医疗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援外医疗队员的亲切关怀,为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曹雪涛强调,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援外医疗工作60年来的伟大成就,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重要回信精神结合起来,办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活动,扎实做好卫生援外工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部分援外医疗队员、派员单位和管理单位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和有关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gjhzs/s3590/202303/c2380d2ec9af4c60a90695af5e8b6d1e.

科研动向

Science子刊:科学家揭示大脑中产生新生神经元的特殊分子机制

2023-03-13    生物谷原创

    来自瑞士洛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细胞代谢在上述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识别出了如何唤醒这些神经干细胞并对其再度激活。

成年大脑中的一些区域含有静止或休眠的神经干细胞,其可能会被潜在重新激活从而形成新的神经元,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是如何从静止状态过渡到增殖状态的。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Advances上题为“Mitochondrialpyruvate metabolism regulates the activation of quiescent adult neural stem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士洛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细胞代谢在上述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识别出了如何唤醒这些神经干细胞并对其再度激活。

    如今生物学家能成功增加成年个体甚至是老年小鼠机体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数量,这些结果对于开发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疗法至关重要。干细胞拥有特殊的能力能持续产生细胞复制品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分化细胞,神经干细胞(NSCs)则主要负责在胚胎发育期间负责构建大脑,并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所有细胞,包括神经元等。让研究人员惊讶的是,即使在大脑完全形成后,神经干细胞依然能在特定的大脑区域中持续存在,并能在一生中制造新的神经元,这种称之为成体神经发生(adultneurogenesis)的生物学现象对于机体诸如学习和记忆过程等特定功能非常重要,然而在成体大脑中,这些干细胞会变得更加沉默或处于“休眠状态”,并能减少其再生和分化的能力。

    科学家揭示大脑中产生新生神经元的特殊分子机制。

因此,随着机体年龄的增长,神经发生就会明显减少,研究者表示,如今他们已经揭示了一种特殊的代谢机制,即成体机体大脑中的神经干细胞是如何从休眠状态中苏醒并变得活跃起来的。研究者FrancescoPetrelli说道,我们发现,细胞中产生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主要涉及调节成体神经干细胞的激活水平。早在11年前研究人员发现的一种名为线粒体丙酮酸转运蛋白(MPCmitochondrialpyruvate transporter)或许就在这一调节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其激活会影响细胞所使用的代谢选择,而通过知晓能区分激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代谢通路,科学家们就能通过修饰细胞中线粒体的代谢来促使休眠的细胞苏醒。

    目前生物学家能通过利用化学抑制剂或产生Mpc1基因突变的小鼠来阻断MPC的活性,而利用这些药理学手段和遗传学手段,研究人员就能激活休眠中的神经干细胞从而在成体大脑甚至是老年小鼠的大脑中产生新的神经元;基于本文研究结果,研究者发现,重新定向代谢通路或许就能直接影响成体神经干细胞的活性状态,从而影响新生神经元的数量。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细胞代谢过程在调节机体神经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长远角度来讲,这些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治疗人类抑郁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状况的新型潜在疗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FRANCESCO PETRELLI,VALENTINA SCANDELLA,SYLVIE MONTESSUIT, et al. Mitochondrialpyruvate metabolism regulates the activation of quiescent adult neural stemcells, Science Advances (2023). DOI: 10.1126/sciadv.add522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e63e6197484.html

Nature子刊:研究人员开发出可预测的精细下调目标基因蛋白表达的新方法

2023-03-13    遗传发育所

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中的开发和应用,为分子设计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基因精细调控的方法对于精准设计育种至关重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表达调控方法如CRISPR-CasCRISPRiRNAi等技术,只能实现对基因的完全敲除或将基因的表达抑制到不可预测的水平。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启动子区域进行编辑,可以在转录层面将基因的表达调控至不同的水平,并产生大量不可预测的数量性状变异。而这种方法将耗费大量精力用以筛选理想的突变体。因此,开发新的能够可预测地精细调控基因表达的方法可以拓展现有的基因表达调控工具箱,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上游开放阅读框(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uORF)是真核生物mRNA上普遍存在的翻译调控元件,对基因主效开放阅读框(primaryopen reading framepORF)的翻译具有抑制作用。2018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率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uORF进行编辑,建立了精细上调内源基因翻译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培育出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的生菜种质(Zhanget al., Nat. Biotechnol., 2018Siet al., Nat. Protoc., 2020)。2020年,高彩霞研究组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草莓的遗传改良,获得了梯度糖分的系列草莓新种质(Xinget al., Genome Biol., 2020)。近日,高彩霞研究组基于既往研究,进一步开发出能够可预测地精细下调目标基因蛋白表达的新方法。

uORF的长度及uORFpORF之间的距离等多种因素均影响uORFpORF翻译的抑制能力。因此,研究设想可通过以下两种策略抑制目标基因的翻译:一是在目标基因的5 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 5 UTR)从头产生新的uORF;二是原位突变内源uORF的终止密码子以延伸其表达框长度。原生质体瞬时系统的结果表明,这两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将pORF的翻译抑制到不同的水平,且对其mRNA的表达量几乎没有影响。此后,研究利用碱基编辑和引导编辑系统获得了含有新创制uORF或内源uORF被延伸的水稻突变体植株,通过对突变体植株的蛋白表达水平和表型进行检测,发现突变体中引入的uORF变体对目标蛋白表达和表型的影响与瞬时系统结果一致。

为了实现对目标基因的表达进行连续的梯度下调,本研究结合以上两种策略,分别在水稻的OsTCP19OsTB1OsDLT基因的5 UTR区域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抑制能力的uORFs,瞬时系统的结果表明pORF的翻译水平被梯度地抑制到了原始水平的2.5-84.9%,实现了对基因的梯度敲降。OsDLT基因编码GRAS蛋白家族成员,参与水稻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调控水稻株高、分蘖数、种子大小等多个重要农艺性状。该研究以OsDLT基因为靶标,通过编辑OsDLT基因的5 UTR,获得了一组具有不同叶夹角、株高和分蘖数的突变体,且突变体的表型变化趋势与瞬时系统预测结果一致。

该研究通过对uORF进行设计,开发了一种普适的能够可预测地精细下调基因表达的新方法,为未来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3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atureBiotechnology上(DOI10.1038/s41587-023-01707-w)。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农业农村部等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733e624314a.html

研究显示,每天少刷手机15分钟,足以改善健康和幸福感

2023-03-10    生物世界

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大大提升。而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对健康和幸福感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

那么,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是否会改善健康状况和幸福感呢?

近日,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Behavior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Reductionin Social Media Usage Produces Improvements in Phys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An RCT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显示,每天减少15分钟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可以显著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和免疫功能,减少孤独和抑郁程度。这表明了限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可能有益于健康和幸福。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让50名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参与者(33名女性,17名男性)完成一系列关于健康、免疫功能、孤独感、睡眠、焦虑和抑郁的问卷调查。然后将他们随机分配到三组,一组像之前一样正常使用手机(无变化组),一组被要求每天减少15分钟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减少组),一组被要求每天减少15分钟使用时间并利用这15分钟时间做别的活动(减少+活动组)。

3个月后,研究团队再次让他们填写同样的问卷。以检查上述行为对它们身体健康和心理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相比另外两组,每天减少15分钟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人(减少组),免疫功能平均提高了15%,睡眠质量提高了50%,抑郁症状减少了30%

实际上,这三组参与者中,只有被要求每天减少15分钟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减少组)的人,真正减少了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有趣的是,他们实际减少使用时间是40分钟。而那些被要求像之前一样正常使用手机(无变化组)的人,实际上增加了使用时间10分钟,那些被要求每天减少15分钟使用时间并利用这15分钟时间做别的活动(减少+活动组)的人,实际上增加了使用时间25分钟。

之前已有研究注意到减少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改善之间的相关性,但这项最新的对照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减少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体健康改善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研究团队表示,这些数据表明,当人们减少使用社交媒体时,他们的生活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改善,包括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研究团队还表示,对于那些被要求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并利用这些时间做些别的活动的人,他们并没有获得健康益处,这提示我们,如果想让一个人更健康的运动,不应该要求他如何利用时间,这可能会适得其反。相反,直接要求他们所需结果,他们会自己处理其中的过程。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52fe62411da.html

复旦大学冯建峰团队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最佳睡眠时间为7小时

2023-03-13    生物世界

随着全球疫情大流行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中老年人睡眠与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睡眠障碍比例高达50%,而睡眠模式、时长的改变和睡眠质量的下降也是老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对于中老年群体,最佳睡眠时长是多少?睡眠与他们的心理健康、认知能力有怎样的关系?这些关系背后的遗传与神经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更好地理解人的老化过程以及中老年人的健康睡眠临床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2428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团队在 Nature Aging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brain structure and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non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cognition and mental health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近50万人的基因、影像、行为等多维度数据开展了研究。该研究首次系统刻画了中老年人睡眠时长认知功能、精神健康等多维度表型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发现该关系背后的遗传与神经基础,为指导中老年人健康睡眠、促进中老年人认知与精神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表明,7小时是中年及以上人群的理想睡眠时间,睡眠过多或过少与较差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有关。

基于UK Biobank数据库,研究团队对近50万被试(38-73岁)的睡眠时长与认知、精神健康等广泛行为表征进行非线性建模分析,研究发现睡眠时长与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精神健康呈显著的非线性关联,且存在着一致的7小时最优睡眠时长。进一步纵向随访数据分析表明睡眠时长相对稳定的被试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该发现提示我们每天7小时睡眠以及保持规律的睡眠能够促进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借助大数据统计建模方法,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神经影像多模态数据对上述非线性关系背后的神经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睡眠时长与眶额叶皮层、海马、颞叶皮层以及中央前回等情感、记忆环路的核心脑区的脑结构特征(如脑结构体积,皮层面积等)也呈显著非线性关联,并与行为学的发现一致以7小时为转折点。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这些脑结构介导了睡眠时长与认知、精神健康的关系,表明这些脑区的功能可能是上述睡眠时长与行为学表征非线性关系的神经基础。

最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整合遗传、影像、睡眠、认知、精神健康跨尺度的数据,利用贝叶斯模型系统地刻画这五个维度数据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睡眠问题从微观遗传基因到介观神经影像再到宏观行为表型的统一模型。为我们理解老化过程睡眠与认知、精神健康复杂作用关系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与统一的理论。

该工作是冯建峰/程炜研究团队继儿童、成人睡眠研究之后在该领域针对中老年睡眠问题的又一新突破。早在2018年团队就发现成人睡眠与抑郁共病的脑连接基础【1】,随后在儿童睡眠研究中发现儿童睡眠紊乱及多动症之间的共病关系及关键共病脑区【2】,发现儿童睡眠时长与多维度行为表征的作用关系及背后的神经影像机制【3】等,系列工作发表在精神疾病顶级期刊 JAMA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 Molecular Psychiatry 上。

该研究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表示,本研究首次聚焦老年人的睡眠问题,系统地阐释了睡眠时长与老年人精神健康关系及其遗传与神经机制,完善了全生命周期人群睡眠问题研究的重要一环。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睡眠这一人类重大健康问题,整合多中心,全维度的遗传影像数据,对各生命周期人群的睡眠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睡眠谱,为各阶段人群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复旦类脑研究院冯建峰教授及程炜青年研究员为该文的通讯作者,复旦类脑研究院博士生李玉珠以及复旦类脑研究院特聘教授 Barbara J. Sahakian 为共同一作。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b1ae6272836.html

研究发现3D打印支架可以改善乳房重建结果

2023-03-13    生物谷

近期,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技术,可以帮助外科医生为在乳房切除术后接受乳房重建以治疗乳腺癌的患者重建外观更自然的乳头。这对于这些人群是好消息。

研究成果于 3 8 日发表在《整形与重建外科》杂志上,在这项研究中,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外科(整形外科)教授兼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纽约长老会整形与重建外科主任 Jason Spector 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和他的同事们报告了一种乳头重建技术的发展,该技术使用一种由已广泛用于手术设备的聚合物制成的 3D 打印支架。

然后,他们在一个临床前模型中证明,可溶解的支架和身体的愈合过程创造出的乳头不仅看起来和感觉起来都是真实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与以前的重建方法不同,它能保持持久的投影。

 “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用于乳房重建的工程乳头的新方法,我们认为这将对遭受乳腺癌和乳房切除术影响的患者的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Spector 博士说。

重建乳头通常是乳房切除术后乳房重建的最后一步,但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步骤之一。在少数情况下,外科医生可能能够保留患者的乳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外科医生必须从皮肤组织中重建乳头。目前,外科医生使用多种方法利用患者皮肤的皮瓣重建乳头。然而,愈合过程通常会导致重建的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平,并可能在一两年内完全变平。Spector 博士说,结果可能会让患者非常失望。

外科医生曾尝试使用面部手术中使用的填充物来更长时间地保持乳头形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填充物会分解并消失。他们还尝试使用软骨或其他感觉不自然的硬质材料。Spector 博士和他的团队着手设计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

Spector 博士与一家名为 Tepha, Inc. 的公司合作,该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 Poly-4-Hydroxybutyrate (P4HB) 的聚合物,该聚合物已广泛用于手术网和其他医疗设备。该团队包括主要作者、Spector 博士实验室的博士后助理 Xue Dong 博士,将聚合物 3D 打印到支架中,重现了乳头的大小和形状。他们使用动物模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架会破裂,身体的自然愈合过程会用通常在乳头中发现的脂肪和血管组织重新填充空间。

 “最好的组织工程师就是身体本身,”斯佩克特博士说。“如果你创造合适的条件并使用合适尺寸的合适支架,身体本身就会对组织进行改造。”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力学测量,证实重建的乳头具有与真实乳头相当的生物力学特性。他们目前正在第二项研究中微调他们的技术,希望将支架溶解所需的时间从 6 个月减少到 3 个月。如果他们成功了,Spector 博士认为该设备可以很快用于接受乳房切除术的女性,因为该材料已经安全并广泛用于人类,并且可以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快速审批程序。

3D 打印支架可以制成各种尺寸和形状,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甚至可以定制打印以匹配接受单侧乳房切除术的患者的剩余乳头。Spector 博士说,外科医生还可以使用支架来减少乳头保留乳房重建术后的扁平度。

 “这是帮助选择在乳房切除术后进行乳房重建的患者再次感觉完整的重要一步,”Spector 博士说。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3d5e62238e3.html

首个预防新冠后遗症药物出现:二甲双胍

2023-03-13    生物世界

2023年以来,新冠病毒导致的感染已经大大减少,然而,之前感染后康复者中有一部分会持续出现生理、心理或认知方面的症状,即长期新冠后遗症,简称“长期新冠”(Long Covid),影响大约10%的新冠感染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长期新冠”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面临的一种疾病,症状通常包括疲劳、呼吸急促、头晕、脑雾、嗅觉或味觉丧失等。“长期新冠”可以持续3个月、6个月,9个月,甚至更长,这种疾病已被描述为正在形成的下一个公共卫生灾难。

二甲双胍(Metformin)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而具有降低血糖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也是全球最常用的处方药之一,全世界有上亿人在服用二甲双胍。作为一个老药,人们对于二甲双胍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研究热度也是日益高涨,而二甲双胍也总是不断地刷新我们对它的认知,并持续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血糖作用外,还有减肥的功效。许多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还观察到二甲双胍在抗衰老、治疗认知障碍、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有益作用,因此二甲双胍也被人们称为“神药”。

近日,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预印本平台发表了题为:Outpatient Treatment of COVID-19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ng COVIDOver 10 MonthsAMulti-CenterQuadruple-BlindParallel Group Randomized Phase 3Trial 的论文。

这项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在新冠感染早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能够将长期新冠发生率降低42%,如果在出现症状4天内使用二甲双胍,能够将长期新冠发生率降低63%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四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三期临床试验,评估氟伏沙明、伊维菌素或二甲双胍治疗COVID-19患者的疗效,并对他们他们进行了300天的随访,以确定早期治疗是否可以预防长期新冠及新冠急性后遗症。

1125SARS-CoV-2感染者参与研究并接受长期随访,他们是30岁至85岁之间的超重或肥胖成年人,中位年龄为45岁,在参与研究前一周内确诊SARS-CoV-2感染,并且没有其他新冠感染史。此前曾使用过上述三种药物中的任何一种都会被排除在外,涉及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时,她们将只接受二甲双胍或安慰剂,这是因为氟伏沙明和伊维菌素对孕妇或哺乳期女性的安全性信息不足。

研究结果显示,在300天随访期间,安慰剂组的长期新冠发生率为10.6%,而二甲双胍治疗组的长期新冠发生率为6.3%,二甲双胍将长期新冠发生率降低了42%。如果在出现症状<4天内开始服用二甲双胍,那么他们长期新冠发生率将降低63%。而伊维菌素和氟伏沙明治疗没有显示出降低效果。

该研究还发现,女性的长期新冠发生率(11.1%)显著高于男性(4.9%)。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至少接种一次新冠疫苗可显著降低长期新冠风险。57名接种过新冠疫苗加强针的人中只有1人出现长冠新冠,这强调了新冠疫苗接种在降低长期新冠风险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二甲双胍治疗还将COVID-19相关的住院、急诊就诊和死亡率降低40%。这部分结果已于20228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新冠患者,不仅可以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还可以降低康复后出现长期新冠的风险。然而,伊维菌素或氟伏沙明治疗并没有表现出类似的益处。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cc8e625072f.html

我国首个ISO核聚变领域国际标准发布

2023-03-14   科技日报

  314日,笔者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获悉,我国首项核聚变领域的国际标准、ISO发布的首项核聚变领域国际标准《反应堆技术-核聚变反应堆一核聚变堆高温承压部件的热氦检漏方法》(ISO 4233: 2023)已于本月初发布。该标准填补了ISO核聚变领域的标准空白,不仅是我国核聚变标准“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也是国际核聚变标准零的突破。

  磁约束核聚变是利用强大的磁场来约束氘氚等离子体,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实现可控核聚变。核聚变装置运行时,真空室内涉核部件会面对1亿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等离子体和聚变强中子辐照,对承受高压部件的真空密封性能具有极高的要求。如其中的真空室内部件,含有大量焊缝并处在极高真空环境中,运行工况下的密封可靠性至关重要。

  热氦检漏是检验聚变堆真空室内高温承压部件(即堆芯部件)真空密封性的核心技术,也是有效保障聚变堆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ITER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由西物院牵头,联合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开始对ITER高灵敏度大型真空热氦检漏技术进行研究,解决了大型真空室高温下本底漏率性能难以提升、被测部件加热冷却效率低下等难题,设计制造出世界首台满足ITER要求的中大型高灵敏度大型真空热氦检漏设备,检测灵敏度优于国内外同类装置两个数量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相关研究已在ITER大型真空室部件检漏、磁体支撑部件检漏等方面获得应用,在核电、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对热氦检漏技术的成功掌握,也为国际首个核聚变领域国际标准成功立项,及后续标准草案修订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ITER中心)的指导和持续推动下,由中核集团统筹组织、西物院主导编制、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参与编制的该国际标准于2021113日正式立项,作为国际第一个核聚变领域标准,其得到了ISO国际标准委员会分委员会主席的肯定和支持,最终历时2年多正式发布。

  摘引网址: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03/

睡眠不足或减弱抗体对疫苗反应

2023-03-1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14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法国国立卫生与医学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在疫苗接种前后的几天里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抗体反应迟钝。这表明,在免疫接种前努力促进健康的睡眠时间或是提高疫苗有效性的一种简单方法。该研究发表在13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梳理了文献,然后合并并重新分析了7项研究。他们检查了睡眠持续时间对流感和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疫苗接种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不是疫苗反应的预测指标。研究人员指出,虽然这种关联对男性来说很强,但对女性来说却较弱且没有统计学意义。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一项针对女性的研究,如考虑月经周期、避孕药的使用和更年期状态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使用荟萃分析的结果并与已知的疫苗抗体反应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人员估计睡眠不足对疫苗反应的影响相当于接种后两个月的抗体减弱。而且,他们在呼吸道病毒流感和影响肝脏的肝炎中看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表明这种影响可能会扩展到所有类型的病毒。

  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激发对这一现象的更多研究,以阐明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并更好地了解睡眠持续时间如何影响不同的疫苗,以及如何优化睡眠以促进更好的疫苗反应。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5/c14739-32644664.html

环氧乙烯首次在实验室合成

2023-03-15   科技日报

  美国和德国科学家携手解决了一个困扰科学界50多年的问题:首次在实验室制造出以前被认为“不可合成”的反芳香性分子环氧乙烯。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科学家进一步理解这种分子的化学键和稳定性,也为他们未来在极端环境合成出类似分子铺平了道路。

  环氧乙烯是最小的反芳香性杂环化合物,也是星际环境中的一种关键活性成分,被认为是最神秘的有机瞬变分子之一,科学家们此前认为其不可合成。

  在最新研究中,美国夏威夷大学玛诺分校、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对极低温冰进行处理并借助转移到冰基质上的共振能量,在模拟深空分子云和恒星形成区域的实验室条件下,制造出了环氧乙烯,且通过一种高科技质谱工具观察到了该分子。

  研究团队指出,在如此极端环境内发现环氧乙烯意义非凡,它值得科学家们使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和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等,在宇宙中对其开展搜索。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实验表明,分子云和恒星形成区域可作为天然实验室,在那里的低温化学和物理条件下,一些奇特的反芳香性分子很容易合成出来,而这些分子在地球上非常不稳定。最新研究将激起其他科学家的热情,以合成和鉴定出更难以捉摸的不稳定分子,从而增加人们对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了解。

摘引网址: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03/

肝癌潜在新疗法出现

2023-03-1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15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在13日出版的《自然·癌症》杂志上刊发论文称,在对小鼠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发现肝癌细胞中产生的一种酶可将一组化合物转化为抗癌药物,其能杀死癌细胞并减少动物的疾病。这种酶或能催生一系列新药,用于治疗肝癌等疾病。

  最新研究由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专家纳比尔·巴迪西领导的团队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马修·霍尔领导的团队携手开展。胆管癌的特征是IDH1酶会发生突变。巴迪西团队希望找到能有效应对IDH1突变的化合物和药物。霍尔等人则以IDH1为靶标,快速测试了数千种获批药物和实验性癌症药物对胆管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些可杀死癌细胞的分子,其中包括一种名为YC-1的分子,但后续研究表明,YC-1并不影响IDH1的突变。

  进一步研究表明,肝癌细胞会产生一种名为SULT1A1的酶,这种酶会激活YC-1化合物,使其能毒杀癌症细胞培养物和肝癌小鼠模型中的肿瘤细胞,而且动物模型的肝脏肿瘤要么生长变缓,要么缩小。而用YC-1治疗癌细胞缺乏这种酶的动物时,肿瘤没有变化,这突出了SULT1A1酶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称,这项最新发现对开发出新的抗癌药物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而且,除了SULT1A1,人硫转移酶SULT4A1在人脑中很活跃,可激活类似YC-1的分子,这可能有助于开发针对脑癌的药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6/c14739-32645431.html

卫生纸中检出有害“永久性化学品”

2023-03-1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15日电 (记者张佳欣)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全球各地卫生纸都被检查出含有有毒的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这是一种有害的“永久性化学品”,当它被冲下厕所马桶并被送往污水处理厂时,这些化学物质混在处理厂的污水污泥中,最终作为肥料扩散到农田里,或者泄漏到水道中,将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这一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杂志上。

PFAS在生产过程中经常用作润滑剂,其中一些通常留在消费品中,但它们不会自然分解,因此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它们与癌症、胎儿并发症、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使用再生纸的品牌与不使用再生纸的品牌的PFAS含量一样高,这可能是因为卫生纸中无法避免PFAS。检测到的PFAS水平很低,这足以表明,这些化学品是在制造过程中用来防止纸浆粘在机器上的。新研究并没有调查人们使用含有PFAS的卫生纸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人员检测到6PFAS化合物,最常见的是6:2diPAP。这种化合物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但其与睾丸功能障碍有关。研究还发现,全氟辛酸(PFOA)是一种剧毒化合物,一旦进入环境,6:2diPAP就会转化为PFOA

这项研究还调查了8家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发现卫生纸中的6:2diPAP很可能代表了废水中发现的大部分化合物。

这项研究调查了北美、西欧、非洲、中美洲和南美的21个主要卫生纸品牌,但调查没有指出这些品牌的名字。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65UDJO9yW

新型口服给药系统 重塑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环境

2023-03-1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 通讯员焦德芳史森方)炎症性肠病是一类广泛发生于全球范围内的慢性疾病,治疗失败率较高,侵害着数百万人的健康。314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天津大学药学院李楠副教授课题组与捷克共和国孟德尔大学沃伊特·亚当教授合作,成功设计出一种新型口服给药系统,可吸附肠道里的有害气体硫化氢,重塑肠道微环境,从而提高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

  据介绍,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与肠道微环境紊乱密切相关,主要包括肠黏膜减少、肠上皮细胞破坏和紧密连接蛋白丢失等。目前,人们可以用传统干预措施,如手术和抗炎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效率低、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等弊端。

  李楠课题组独辟蹊径,采用“清除肠道有害物来调节肠道微环境”的治疗策略,建立了一套新型口服给药系统。其原理为:以酯化的醋酸羟丙甲纤维素为肠衣材料,为多功能纳米平台撑起“保护伞”,帮助给药探针越过强酸性胃液,从而使其完好地进入弱碱性的肠道并进行释放。

  “炎症性肠病的前沿治疗手段,目前主要集中在消除肠道致病活性氧和降低促炎因子等,而我们这项研究首次将环境领域的‘有害气体吸附’概念应用到疾病治疗中。”李楠介绍,给药系统采用了多孔结构的有机金属框架材料,这种材料原本应用于工业中吸附有害气体硫化氢。此次联合团队用这种材料吸附肠道里的有害气体硫化氢,从而重塑肠道微环境。

  经动物实验证明,这种新型口服给药系统体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进行黏膜恢复、上皮完整性恢复,防止肠道屏障损伤和微生物菌群失调,从而让肠道恢复健康的微环境——相较于传统药物,该治疗手段更好地缓解了肠道炎症。

  李楠表示:“后期,科研人员可依此探索更多疾病治疗靶点,开发更高效、功能更巧妙的药物制剂。”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JTO:肺癌新辅助治疗或再添“中国方案”!赫捷院士团队研究显示,

免疫+抗血管联合方案初步疗效良好

2023-03-16   奇点糕

最近几年,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也开始刮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变革之风,针对既往患者术后极高的复发风险,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纷纷出击,参与到围手术期的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中,临床研究多得眼花缭乱。

而这样的探索浪潮,当然得有中国药物、中国方案和中国学者的参与。近期在Journal ofThoracic Oncology上,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免疫+抗血管方案也有望用于NSCLC新辅助治疗!

这项临床II期研究结果显示,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小分子抗血管药物阿帕替尼的联合方案,用于IIA-IIIB期可手术NSCLC患者的主要病理缓解(MPR)和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分别可达57%23%,且全部可手术患者均实现了完全切除,治疗安全性也整体可控,可作为新辅助“免化疗”方案继续临床探索[1]

免疫新辅助治疗备受期待,是因为它能够在术前诱导病理缓解、实现缩瘤降期,而且这能带来长期预后的改善:不久前公布的PD-1抑制剂单药治疗长期随访结果就显示,经治疗达到MPR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高达89%[2]

而首个取得成功的临床III期关键研究CheckMate-816显示,免疫+化疗组成的新辅助联合方案,继达到MPR/pCR终点后,又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3]3月份又有两项采用“夹心饼”模式的新辅助联合治疗III期关键研究取得成功。

不过即使如此,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最优解”仍然远未确定,像CheckMate-816研究中免疫+化疗的pCR率只有24%,意味着3/4的患者疗效还需提升;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并不能耐受含铂化疗,这些患者同样需要其它的免疫新辅助方案。

所以在免疫+化疗之外,评估其它免疫联合方案的新辅助治疗效果也很有必要,这才有了本次赫捷院士团队的研究,而研究采用的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方案,近几年也在多种癌症中成果颇丰,是知名度颇高的老搭档了。

本次研究纳入的是分期在IIA-IIIB期的可手术NSCLC患者(按第8AJCC分期,其中IIIB期仅限T3N2M0患者),术前使用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方案治疗3个周期,并在术后继续卡瑞利珠单抗辅助治疗12个周期(也可换用其它辅助疗法);该论文公布的结果,主要是MPR/pCR数据以及疗效预测方面的探索。

共有78例患者被纳入本次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如下表所示,其中III期患者、鳞癌患者占了多数。有65例患者(83%)成功接受了手术切除,且全部为R0切除,被定为疗效评估集(EAS),从新辅助治疗结束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7天。

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EAS人群中有37例患者经新辅助治疗达到MPR15例达到pCR,对应57%23%MPR/pCR率,且鳞癌患者的疗效明显更优;按入组患者总数计算,则新辅助治疗的MPR/pCR率为47%19%,仅有3例患者在新辅助治疗期间发生病情进展。

在安全性方面,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方案也有较好的表现,仅4例患者报告了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6例患者因不良事件导致新辅助治疗延迟,免疫介导的治疗不良事件也大多程度轻微。

为了让未来的免疫新辅助治疗使用更精准,研究团队还评估了治疗应答与部分检验检查结果的关系,例如对新辅助治疗前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n=50),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下降与病理应答情况显著相关,以SUVmax下降32%SUVmax=6.9作为Cut-off值,可精准预测患者是否能够达到MPR

生物标志物层面的分析显示,治疗前PD-L1表达水平较高,与患者更好的病理应答有关,例如PD-L1阴性患者的MPR/pCR率分别是43%23%,而PD-L1高表达患者就高达90%30%,此外肿瘤突变负荷(TMB)水平也有相似的趋势。

新辅助治疗期间进行的ctDNA动态监测则显示,ctDNA水平同样与治疗应答高度相关,在第3个新辅助治疗周期结束后,ctDNA成功转阴的患者(n=33)全部达到了MPR/pCR45%/55%),应答显著优于未转阴患者(MPR31%,无pCR)。

最后则是基因检测和表观遗传层面的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患者在治疗前HOXA9SEPT9两个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较低,也可以作为预测新辅助治疗获益的指标:在15例甲基化水平低于人群平均值的患者中,14例有较好的治疗获益。

作为迄今首个报告结果的“无化疗”免疫新辅助联合治疗研究,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方案在本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表现都可圈可点,特别是对鳞癌患者的疗效突出,完全值得开展III期研究继续探索;而研究中评估的疗效预测指标,也同样应该进一步探索利用,这样才能让新辅助治疗更加锋锐!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a6ee6304719.html

重磅综述!自然杀伤(NK)细胞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2023-03-16   生物谷

癌症是一种动态复杂的疾病。肿瘤的形成是癌症细胞与浸润免疫细胞、基质细胞、血管、细胞外基质、分泌产物和特定环境条件(如缺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这些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异质生物网络,称为肿瘤微环境(TME)。

TME帮助癌症细胞逃避宿主免疫,导致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靶向TME是一种有前途的肿瘤治疗策略。近年来,基于功能性TME专业化的TME分类已逐渐完善,并表明联合治疗的潜力。最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癌症干细胞(CSCs)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研究者们进一步将TME细分为九个专门的TME,以更好地表征TME中免疫细胞的状态。专业TME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TME系统。

近日,来自兰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在Mol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K cells are never alone: crosstalk and communication in tumourmicroenvironments”的文章,该研究介绍了自然杀伤(NK)细胞与9种特殊TME(包括免疫、代谢、神经微环境、机械和微生物微环境)之间直接或间接串扰的新进展,总结了TME介导的NK细胞功能抑制机制,并强调了NK-TME串扰的潜在靶向治疗。

NK细胞自然识别自我和非自我,并通过多种裂解途径杀死癌症细胞,是癌症免疫治疗的有力工具。认识到TME往往是NK细胞功能障碍以及癌症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驱动因素,深入理解TME-NK细胞串扰的逻辑对于提出新的治疗策略是必要的。

免疫逃逸是癌症的标志。动态和异质的(TME)导致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的浸润不足和疗效不佳,这成为触发肿瘤进展的关键因素。了解NK细胞和TME之间的串扰为优化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者基于多个角度从TME的不同分类系统地讨论了TME介导的NK细胞功能变化。尽管取得了进展,但我们对TMENK细胞的功能状态的描述尚不清楚,甚至缺乏。很难确定NK细胞是朋友还是敌人。NK细胞与TME中的其他参与者合作或对抗,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TME生态系统。

正如NK细胞可以从肿瘤杀手转变为肿瘤前转移状态一样,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NK细胞在癌症的不同阶段转换角色。尽管具有治疗潜力,但缺乏临床试验的证据仍然是靶向TME-NK细胞串扰的最大挑战。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812e62814bd.html

我国首款个性化肿瘤新生抗原疫苗获NMPA批准进入临床阶段

2023-03-16   生物世界

20233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网站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栏更新数据,北京立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立康”)旗下的个性化肿瘤新生抗原疫苗产品——LK101 注射液获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是晚期实体瘤。

这是中国首个获得 NMPA 批准进入临床阶段的个性化肿瘤新生抗原疫苗,也是首个获批进入临床阶段的完全个性化的 mRNA 编辑产品。

2022 12 22 日,立康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 LK101 注射液的 IND 申请并获受理。LK101 注射液是立康完全自主研发的首条核心管线,这是一款个性化肿瘤新生抗原疫苗,采用 mRNA-DC 疫苗形式,通过将编码数十个基于患者自体肿瘤突变信息设计的个性化肿瘤抗原靶点的 mRNA 转导入树突状细胞,从而兼具 mRNA 疫苗和 DC 疫苗的优势。

mRNA 技术非常便捷,可一次性编码多种抗原,表达快速高效,非常适合个性化肿瘤治疗产品的开发。而 DC 细胞是人类免疫系统中高度专职化、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基于 DC 细胞的肿瘤疫苗安全性高、耐受性好,能够在患者体内有效活化肿瘤特异性 T 细胞并建立免疫记忆,使患者获得长期的抗癌效应。将两者结合以后,可以有效发挥 mRNA 疫苗和 DC 疫苗的优势,且无需体内注射免疫佐剂和 mRNA 封装材料,在发挥高效、高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活性的同时,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018 年,立康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合作开展了 LK101 注射液治疗术后肝癌患者的 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研究数据显示,LK101 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未出现 I 级以上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所有病人均检测到体内抗肿瘤新生抗原免疫反应的激活;实验组受试者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均表现出明显优势。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feee62979a7.html

舆情信息

两会观察|谁来兜底“孤儿药”?代表委员建言

2023-03-13    中新社

罕见病药物由于研发困难、患者人数少等原因,药企大多不愿投入资金和精力研发,被称为“孤儿药”。“孤儿药”价格高昂的问题十分突出,使患者家庭面临巨大经济压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聚焦这一特殊群体,为他们奔走呼吁。

如何破解“无药可用”?

成骨不全症、黏多糖贮积症、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这些医学名称背后,是一个特殊群体——罕见病患者。有报道称,截至20222月,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中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

面对一些患者“无药可用”的困境,中国近年从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文件。如《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都有涉及罕见病用药保障等相关内容。

 “小品种药(短缺药)因需求小、利润低,供应时断时续甚至断供,已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痛点。”全国人大代表李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王威东也关注同样的问题。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王威东带来的建议就聚焦加快罕见病立法,完善罕见病认定、药物研发及配套医疗保障制度等方面。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要加强罕见病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提升诊疗水平。

王威东表示,研发罕见病药物是创新药企业的使命,但需要多方力量支援。罕见病药物投放市场后,要建立回报机制,让研发创新药的投入得到有效回报,才会不断有经费投入到新的药物研发中。

怎样不再“望药兴叹”?

患者“有药用不起”“望药兴叹”的问题也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例如,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亟需在现有的医保体系框架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医保、商保、慈善、民政、社会等各方资源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罕见病诊治费用多方共付。

孙洁建议,一是优化基本医疗保障,实现罕见病高值药品保障;二是支持普惠险等商业健康险发展,加强罕见病保障责任设计;三是建立罕见病保障专项基金,实现长效罕见病保障。

孙洁认为,仅靠医保还不足以解决罕见病患者“望药兴叹”的问题。为进一步帮助罕见病药物可及性减负,她建议借鉴浙江、青岛、江苏等地经验,鼓励经济条件好、保障水平高的地方探索建立省级罕见病专项基金。

另外,孙洁还提出,应当加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对罕见病的保障,将部分疾病负担高、临床需求迫切、临床疗效确切、医保目录尚不能覆盖的罕见病药品尽量纳入普惠险保障范围。设置并优化普惠险产品有关罕见病的保障责任,适当放宽既往症的限制,优化免责条款的设置,为罕见病患者构筑起一张“医有可保”防护网。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e05e62501ec.html

陈卫代表——加快复合型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2023-03-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代表说,应发挥“双一流”大学优势,加快复合型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卫代表表示,具有紧缺型医工交叉等方向的“双一流”大学要利用学科优势,优先开展复合型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具有国家一流学科且医工理文等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的高校,开展医学教育创新建设;鼓励“双一流”大学完善复合型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增设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交叉性学科课程,搭建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师团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3/c14739-32642913.html

宁夏首批老年人赴闽开启旅居养老

2023-03-13    中国新闻网

  记者10日从宁夏民政厅获悉,日前,宁夏开启首批老年人赴福建省参加旅居养老体验活动。

  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模式,旅居养老服务主要依托当地的旅居养老基地,通过组织老年人前往异地旅居养老,使其体验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

  据了解,20227月,宁夏民政厅与福建省民政厅签订“闽宁协作—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并于今年2月下旬确定首批5家养老机构,承接闽宁两省间旅居养老工作。目前,已有宁夏籍老年人自行抵达福建开始旅居生活,受到了闽方养老机构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

  近年来,宁夏民政厅大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推动旅居养老务实合作。除福建省之外,宁夏民政厅还同广东、山西、云南三省区民政厅签订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四省区旅居养老对口合作、协同推进机制,提升旅居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1/c14739-32641893.html

答疑!甲流高发,公众如何科学应对?

2023-03-14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313日电(记者蔺娟)中国疾控中心流感监测显示,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流感活动水平上升,在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什么是甲流?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得了流感应该如何治疗?如何科学预防流感?记者采访疾控专家和传染病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什么是甲流?

  陕西省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余鹏博介绍,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在人群中呈季节性流行的流感病毒是甲型(甲型H1N1亚型和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流感病毒。

  相较于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宿主众多,更易发生突变或重配,造成其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暴发的流感都与甲型流感病毒有关。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

  余鹏博介绍,首先,两者的病原病因不一样,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第二,季节性不一样,流感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北方为10月至次年的3月多发),普通感冒季节性不明显。第三,症状不一样,流感的典型症状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摄氏度,可伴有寒战,全身症状重,头痛、肌肉痛、乏力等。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热或轻、中度发热,以鼻咽部症状为主,打喷嚏、流涕、鼻塞、咽痛等,全身症状轻或无。第四,危害性不一样,流感一般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危人群可合并肺炎、中耳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可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普通感冒并发症少见,一般57天痊愈。

  得了流感应该如何治疗?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叶峰介绍,一般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建议居家休息,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以避免传染。治疗重点是缓解发烧、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

  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或肥胖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尽快就医、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患了流感的人,都必须服用抗病毒药物。而绝大多数流感抗病毒药物是处方药,需经医生评估才能用。目前,国内可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阿比多尔和玛巴洛沙韦等。

  如何预防流感?

  叶峰介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遵守咳嗽时的礼仪;出现流感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可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同时流行季在疫苗可及的情况下也可接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936.html

国家医保局: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可纳入医保支付

2023-03-14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针对“将互联网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费用纳入医保结算体系”的建议,国家医保局近日答复,对于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医保支付范围内的线下医疗服务内容相同,且执行相应公立医疗机构收费价格的,经相应备案程序后,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按规定支付。

国家医保局表示,符合省级以上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相关规定框架下,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其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自愿向所在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申请签订“互联网+”医疗服务补充协议。

在收费方面,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会诊等“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按照属地化原则,由公立医疗机构或其所在地区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制定。患者接受远程会诊、远程诊断服务,按服务受邀方执行的项目价格付费。远程会诊、远程诊断服务涉及邀请方、受邀方及技术支持方等多个主体或涉及同一主体不同部门的,各方自行协商确定分配关系。

此外,国家医保局强调,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结算明细、药品、耗材、医疗服务项目和门诊病历等信息纳入智能监控范国,加强对“互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行为的引导和审核,实现基金监管向大数据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智能监控转变。运用音频、视频等形式查验“互联网+”医疗服务接诊医生真实性。对不符合规定的诊察费和药品费予以拒付,并按协议约定进行处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4PnFoxO5g

国家药监局: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2023-03-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13日电 据国家药监局网站13日消息,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的规定,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和审定,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品种名单及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一并发布。

  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在202397日前,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就修订说明书事项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将说明书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

  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规定内容之外的说明书其他内容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药品标签涉及相关内容的,应当一并修订。自补充申请备案之日起生产的药品,非处方药不得继续使用原药品说明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4/c14739-32643922.html

(新论)以科技创新提升健康福祉

2023-03-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去年11月,《“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科技创新描绘蓝图。

  现代医疗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人类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所带来的科技变革,推动现代医疗不断发展。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到高端手术器械,医疗进步凝结着科技创新成果,人类医学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正是科技进步史的缩影。今天,科技创新与医疗卫生加快融合,以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快速增长,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模式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建设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随着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心血管介入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产品领域,我国自主研发器械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依然由进口企业占主导地位,立足于临床需求的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依然较少,创新医疗产品的渗透进程依然缓慢。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从人才、技术、生态等方面着手加强卫生和健康科技创新。

  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培养医务人员成为医疗创新的生力军。医务人员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的第一线,是临床问题的主要发现者,因此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全流程参与。提高医务人员的科研素质,激活人才创新活力,才能真正打造满足临床需求、“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产品。

  聚焦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多从无到有的突破。数字经济时代,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以外科学发展为例,治疗的精准化和微创化已成为趋势,利用人工智能和医工企结合模式研发出的机器人辅助治疗系统,使疾病治疗水平大幅提高,一些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借助学科融合优势,打造医疗科创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构建战略布局,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提升全球诊疗标准、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的重要途径。

  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助力创新产品落地,打通从“有”到“用”的“最后一公里”。医疗科技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基础创新能力,还需以应用来完善原始创新。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医疗新基建、“千县工程”等计划加快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及均衡配置。同时要看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医疗科技创新不可能只靠企业“单打独斗”,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创新孤岛,实现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上下联动,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人民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加强卫生与健康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就能抢占未来医疗发展的前沿高地,为建设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0315 10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5/c14739-32644584.html

(民生观)把民生福祉牢牢记在心上

2023-03-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两会上,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不少议案提案事关民生福祉,顺应人民期待。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共话身边的改变,共谋美好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幅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生动图景。

  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2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至91.6%;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实现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亿;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265万套(间)……鲜活的数据,见证了我国民生保障的扎实成果。民生改善既关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也连接着百姓生活的切身感受。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幕幕幸福温暖的现实图景:四川达州市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路通了让出行更加便利,也促进村里中药材产业更上层楼,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浙江温州市洞头区,市民在街道的智慧健康站就能进行身体检测、发起健康咨询,享受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河北邢台市信都区,群众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设计,让改造工作满足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民生连着民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实践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重承诺。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今年工作重点之一,并落实到“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具体发展预期目标上,充满民生温度,饱含惠民决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聚焦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为人民托起“稳稳的幸福”。

  眼下,神州大地春潮涌动、生机勃勃。与大好春光相呼应的,是无数踔厉奋发实干苦干的身影。在全国两会上汇聚了更多智慧与共识后,在新征程上抓实抓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我们定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力,共同书写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30315 13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5/c14739-32644593.html

(新时代画卷)幼有所育,托起幸福童年

2023-03-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实现幼有所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幼有所育取得历史性成就。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落细,让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不断减轻。一组组数据也印证了近年来幼有所育取得的跨越式发展:2021年,我国支持建设了6.1万个普惠托位;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达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超过350万人,基本达到“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有了更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幼有所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和谐,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期待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出最美的笑容。

  (本报记者  丁雅诵)  

  《 人民日报 》( 20230315 12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5/c14739-32644586.html

短缺药品保供稳价近期工作

2023-03-15   国家卫生健康委

近阶段,国家和地方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相关单位不断完善制度设计、落实工作举措、提升保供能力,助力解决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问题。

一、持续加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托全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加强短缺药品监测,指导地方积极应对,持续开展直报系统功能优化和技术完善,开发多项省级试点功能。国家医保局持续定期开展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药品的价格和配送信息监测,指导地方对异常高价和异常配送信息进行核查处置。

二、多维度提升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国家药监局积极推进短缺药品审评审批,从源头保障生产。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短缺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生产储备监测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及时研判生产供应短缺风险。国家邮政局支持邮政集团扩展医邮合作,以“邮政+”合作经营药店的方式,打造特色医药连锁零售新模式。海关总署持续做好药品进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通关时效。

三、深入推进医药领域监管执法。税务总局部署对部分涉税风险较高的医药企业开展检查。各相关部门不断加强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针对涉嫌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相关信息、监测发现的药品短缺和涨价线索,及时组织核查。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aozs/s7652/202303/6b1ef7c6803640d7a2cfd4adcd728486

国家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管理暂行办法》

2023-03-16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15日电(记者彭韵佳、沐铁城)为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督检查,规范飞行检查工作,国家医保局近日印发《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管理暂行办法》,自20235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启动飞行检查,包括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的;举报线索反映医疗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医疗保障智能监控或者大数据筛查提示医疗保障基金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新闻媒体曝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其他需要开展飞行检查的情形。

  办法提出,被检地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移交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将处理进度和整改方案上报组织飞行检查的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并在处理完结后5个工作日内报送书面报告。此外,组织飞行检查的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6/c14739-32645484.html

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2023-03-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万里山河,万象更新。春天里,在海内外瞩目中,全国两会胜利闭幕。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国两会期间,民生始终是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的领域。前不久,在人民网开展的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中,“教育人才”“社会保障”“就业优先”等入选十大热词。民生连着民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数字见证不凡历程,彰显民生温度。过去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过去五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着眼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体现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书写了不负人民的发展答卷,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36883元,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十年砥砺奋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加,百姓幸福感成色更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二十大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强调“要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兜牢民生底线、着力改善民生,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以行动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大道如砥,不负人民。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立足开年,展望全年,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进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强信心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必能凝聚人心、汇聚众力,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6/c14739-32645351.html

三部门:到2025年实现“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2023-03-1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16日电 (记者孙红丽)为提升县域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通过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推动服务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稳定的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机制,乡级医疗卫生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持续保持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实现“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当前,县域人口流动趋势和乡村形态面临深刻变化,不少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居民需求相比仍显不足,乡村医疗卫生岗位吸引力依然偏低,人员“空白点”存在反弹压力。

《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规范村级巡诊(巡回医疗)服务。对不适宜配置固定村医的行政村及尚未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移民搬迁安置点,由乡镇卫生院组织人员开展巡诊服务。

面向乡村两级做好派驻服务。对县域内服务人口多、服务需求较大、短期内招不到合格村医且邻(联)村服务难以覆盖的地区(行政村),乡镇卫生院选派合格的医务人员开展村级派驻。

《指导意见》要求,派出巡回医疗队的医疗机构要保障参与巡回医疗的医务人员在基层工作期间收入水平不降低。

另外,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主管部门要为开展派驻和巡诊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必要的药品和设备,为有需求的医疗机构配置巡诊(巡回医疗)车。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巡诊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互联网+”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和远程医疗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6/c14739-32645677.html

2020年以来中央安排投资1100多亿元支持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023-03-1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16日电 (记者孙红丽)3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强基层、补短板、优布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2020年以来,中央安排投资1100多亿元支持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翔天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加大中央投资力度,安排更多资金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地方也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布局,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是加快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疫情防控救治相关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让远程医疗进一步向乡、村延伸。

二是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一方面发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地市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等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全面强化传染病防控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应急医药储备管理,建立储备长效机制,完善相关药品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同时推进建立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保障医疗服务平稳有序。

三是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科学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加强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管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系统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16/c14739-32645688.html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