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18期

发布时间:

2023/5/12 16:42:40

浏览次数:

22339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18期                               总第481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五月十二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中疾控周报:再次感染奥密克戎只有少数人需医疗干预

l  专家解读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

l  近期感染了新冠病毒怎么办?感染科专家详解应对办法

l  为何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权威专家详解

l  粤港澳防治传染病联席会议召开

l  呼吸科医生:阳性病人增多,二阳症状较轻

l  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科研动向

l  Pharmacol Res:科学家揭示了GPR41是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点

l  npj Precis Onc:科学家成功预测癌症患者对化疗制剂顺铂的反应

l  Blood Cancer Discov:科学家发现对于淋巴瘤发生非常重要的分子通路

l  电子耳蜗可像人耳一样适应噪音

l  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成功

l  生成式AI设计出非天然蛋白质

l  高清3D基因组相互作用图生成

l  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经元面世 有助更好模拟和理解人脑

l  Nature:重大进展!在动物肠道中发现一种储存磷酸盐的细胞器

l  中药治疗脓毒症又添新证据

l  抗免疫攻击干细胞用于治疗糖尿病

l  首例出生前胎儿脑部手术成功实施

l  人类泛基因组首个草图发布

l  靶向单个分子的DNA酶让基因“沉默”

l  定制mRNA疫苗治疗“癌王”前景可期

l  微创颅脑手术用可展开电极问世

l  新艾滋病病毒限制因子确定 离消除HIV潜伏期更近一步

l  与“感染牛”生活在一起安然无恙 基因编辑小牛表现出抗病毒能力


舆情信息

l  五部门联合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

l  一季度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超212万人次

l  安徽持续推进老年助餐服务

l  我国建成世卫一级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l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l  中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可精准检测与治疗癌症的纳米粒子

l  国家卫健委: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l  国家疾控局: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 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l  中疾控: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l  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不得行医,监管将有规可依!

l  关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份小贴士请查收

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回应关切:新冠疫情不再“国际关注”,后续如何防控?

l  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会指出——推进药品供应保障高质量发展

l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要求——提高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速度与水平

l  老有所养——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l  国家卫健委:2022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超过520万人

l  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范围


热点追踪

中疾控周报:再次感染奥密克戎只有少数人需医疗干预

2023-05-05    澎湃新闻

55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DCweekly)发布《预先计划的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次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国广东省,202212月至20231月》,研究结果显示,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但只有少数人需要医疗干预。

文中介绍,202212月至20231月期间,广东省出现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情况。该研究调查了广东省的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率和相关因素。所有的再次感染都是在202212月开始的第一波广泛社区传播中发现的。该研究估计,原始毒株原发感染的再感染率为50.0%;阿尔法或德尔塔变异株的再感染率为35.2%;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再感染率为18.4%;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6个月内的再次感染发生率为4.0%。此外,94.2%的再次感染病例有症状,但只有7.7%的病例需要医疗干预。

该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6个月内再次感染的风险较低。在首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然而,只有少数人需要医疗干预,没有发现危重病例。无论病毒变异或上次感染后经过的时间如何,既往感染所赋予的保护可能有助于降低再次感染后重症的发生率。研究团队发现,医护人员的再次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

此外,至少在未来三个月内,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广东省引发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尽管如此,对新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仍需保持监测,进行基于人群的常规抗体水平调查仍然至关重要。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还发布了《预先计划的研究:第二波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时间和规模——189个国家和地区,202111月至20232月》,文中介绍,在大多数国家,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第二波疫情,出现在第一波疫情发生后的57个月内,第二波疫情的规模明显低于第一波疫情。此外,该研究结果显示,在151个北半球国家中,有107个国家发生第二波新冠感染的高峰时间,为202261日至830日,这表明温暖的天气对遏制疫情传播的影响有限。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I40AN86K0001899O.html

专家解读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3-05-0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5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进行了解读。

  梁万年说,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当前疫情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人数、死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二是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总体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三是通过人群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全球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四是各国的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都在加强。

  综合来看,人类的抵抗力和病毒之间已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全球抗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世卫组织这一决定,将对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梁万年认为,今后,各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疫情防控措施,减少交通、旅游、贸易等方面的限制,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国际交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了,也并不意味着我国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只要疫情危害仍然存在,我们就要做好相关防控工作,继续和全球各国紧密团结,共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

  下一步,我国将如何继续应对新冠疫情?梁万年说,一是加强疫情监测,随时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建立强大的监测网络。二是对于高危人群、重点人群,仍需继续加强疫苗接种。三是提高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救治能力。四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补漏洞。五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施国庆说,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从近期新冠疫情的流行趋势看,发病率、死亡率都处于最低点;第二,从病毒变异株的监测看,目前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没有对人类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第三,全球各国对新冠疫情的应对能力增强。

  施国庆提醒,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的结束,我们仍处在新冠病毒的一个流行进程中,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密切监测病毒变异株的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城市社区、哨点医院、重点场所等进行监测,不断观察疫情变化,及时做好风险研判。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8/c14739-32680771.html

近期感染了新冠病毒怎么办?感染科专家详解应对办法

2023-05-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8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

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有不少群众反映自己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的确二次感染了,或者是有感染新冠的相应症状,例如咽喉疼痛等,公众应该如何应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首先,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目前看临床表现都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重症的病例目前还很少,主要是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一旦感染不要恐慌,对症处理,同时仍然要做好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避免或者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其次,要高度关注高龄老人、没有接种疫苗的、有基础病的人群,避免感染或者减少感染的风险。因为无论是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都会使这些重症高风险人群面临着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所以要关口前移、早期干预。措施包括:(1)建议在社区层面上发挥社区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信息化系统、人工智能多种途径,建立所辖区域的老年人、高风险人群的台账。(2)一旦这些高风险人群患病以后,要及时跟踪监测,早期抗病毒治疗。(3)重症高风险人群感染以后要加强监测,如果出现低氧等情况,要及时氧疗,无论在社区层面上还是医院层面上,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置。(4)目前医疗机构重症的救治能力较充分,所以一旦有重症病人,及时住院或ICU治疗。

王贵强说,导致咽喉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新冠、流感以及很多细菌感染等,所以要区别对待,如果是新冠,就按新冠对症治疗,如果细菌感染,必要时可用抗生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8/c14739-32681250.html

为何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权威专家详解

2023-05-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8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

会上,有记者提问,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的考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对疫情的流行态势、病毒变异特征、人群免疫屏障和系统的应对能力建设这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当前疫情的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和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虽然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有些变异株出现了免疫逃避能力增强的情况,但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致病力、病死率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第三,虽然全球疫情风险仍然较高,但人群通过自然感染和主动疫苗接种的免疫,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免疫屏障。

第四,三年多来,各国都加强了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控设备、疫苗药品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在持续加强,大多数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防控能力。综合这些因素,人群和卫生系统的抵抗力与新冠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

梁万年表示,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符合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这一事件是严重的、突发的和突如其来的;二是疫情可以通过跨境跨国的传播;三是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国际反应,来应对这种事件的危害。综合评估认为,全球的新冠疫情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8/c14739-32681230.html

粤港澳防治传染病联席会议召开

2023-05-10    健康报

  本报讯 (通讯员 潘成均 特约记者 朱琳)日前,第二十次粤港澳防治传染病联席会议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召开,粤港澳3地共同签署会议纪要,达成6项共识,将进一步完善粤港澳3地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提升3地防治传染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会议达成的共识主要有:加强在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面的合作;持续贯彻和落实《粤港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协议》,特别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应急体系;持续交流新冠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经验,完善合作机制和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各个传染病领域的交流合作,包括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新发传染病防控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传染病信息通报;保持传染病专业人员交流和培训合作。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10/489193.html

呼吸科医生:阳性病人增多,二阳症状较轻

2023-05-11    澎湃新闻

目前来就诊的阳性病人中,即使已经感染过一次,很少有人要求做胸部CT检查,的确出现新冠导致肺炎的比例很低。

“最近这段时间,门诊上新冠阳性的患者相较于一个月之前多了,大部分是在家自测抗原阳性的,有些是已经阳过的,这次又阳了,有些是上次没有阳,这次是第一次测出抗原阳性。”59日,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胡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或许与五一假期前后人员流动有关联。

胡洋表示,就在58日,门诊来了一名三四十岁的新冠抗原阳性病例,为第二次感染,症状相比第一次轻,一些首次感染新冠的病例,症状看起来稍微重一些,“去年年底在感染新冠的人群中,不少人来门诊看病,会主动要求做胸部CT检查,而目前来就诊的阳性病人中,即使已经感染过一次,很少有人要求做胸部CT检查,的确出现新冠导致肺炎的比例很低。”

胡洋进一步表示,“二阳”的人症状普遍比上一次阳的时候要轻,或者至少不比上一次重,第一次阳性的患者和上一波阳性的患者症状差不多,大部分存在发烧、咽喉痛等流感样症状,临床表现来看,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其中“刀片嗓”是常见症状,重症很少。

58日,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也在5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构成也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自今年2月份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此前,有媒体报道新冠病毒XBB.1.16会引起结膜炎的情况,但胡洋表示,他在呼吸科门诊很少遇到这类患者,但曾经遇到过感染新冠病毒后,有呼吸道症状同时伴随眼睛干涩的情况,但无法明确一定与新冠病毒XBB.1.16存在关联。

胡洋同时指出,即使目前新冠阳性病人来就诊的多了,也不需要大惊小怪,更不必要恐惧。5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意味着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而我国目前将继续落实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这意味着可以将新冠理解为像以往流感的防控措施一样,医疗机构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不需要再采取隔离措施,保障大家生活和生产的便利。

但胡洋特别提醒,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针对有基础性疾病的,如果不存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其他细菌、病毒的感染等,“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咳嗽症状,吃药总是不好转,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胸部CT,上一波新冠疫情包括年轻人在内,有肺炎的概率在8%左右,还是要提防的。目前国内流感疫情趋势不断下降,仍然有部分人群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目前我们病房里面还有一例存在基础性疾病的甲流患者,仍然在接受治疗过程中。”

当前是否需要戴口罩,哪些场合下需要戴口罩?胡洋表示,佩戴口罩肯定有一定的降低感染概率的作用,但如果检测出抗原或核酸阳性,最好戴口罩,防止感染别人,如果去医院等公共场所,无论阳性还是阴性最好戴口罩,不仅能防新冠,也能防其他病原体。

当前,网络上也出现有人将此前囤积的新冠药物进行转卖或转送的情况,对此胡洋建议,个人药物不能随意转卖他人,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在来源不明确的情况下,随便服用网上转卖的药品,一旦存在严重的副反应,会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健康隐患。

针对是否需要囤药,胡洋表示,在药品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决定是否囤药,但囤药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包括购买药品的便利性、药品的有效期限和价格等因素,“囤药也可能意味着药品的浪费,而像一些新冠药物也需要在有治疗指征的前提下服用,需要凭借医生处方购买,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价格也不便宜。目前,其实相比囤药,最重要的还是要增强个人免疫力,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少熬夜,少抽烟喝酒,保持健康饮食,同时开展适度的运动。”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11/08/I4EO14PO00388045.html

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2023-05-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期待多方共同努力下,养老事业和产业人才供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托起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加强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引导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评选“最美养老护理员”增强荣誉感……前不久,全国养老服务工作表彰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有关专家、业内人士围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等展开热议,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不断强化对老年人的兜底保障。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上涨,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等制度落地实施,充实养老“钱袋子”的制度供给愈加丰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不断增加,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养老“硬条件”日益完善。方方面面的积极进展,为百姓安享幸福晚年创造有利条件,老有所养更可期待。

  也要看到,养老事业是一项重要、复杂的民生工程,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仍有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比如,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占比的提升,与百姓养老需求相比,养老服务人才供给还有不小差距,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待遇保障水平低等问题。

  国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保障体系,对于缓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提升养老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情况看,扩大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可以在“进得来”“留得住”上多下功夫。

  进得来,要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养规模,形成高效的人才输送渠道。一方面,要在不同层次教育中拓展专业设置,全面覆盖养老机构管理、老年康复护理、康复用具研制等相关领域,扩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规模。另一方面,要激励调动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其中。比如,养老服务与保险业务关联度高,不少保险机构正深度涉足养老产业,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相关人才培养。未来,应及时总结推广有效经验,出台相关激励政策,进一步挖掘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潜力。

  留得住,要让养老事业和产业更有吸引力,形成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实现这一目标,要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一方面,要让职业成长通道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体系、晋升通道,激发从业人员成长成才、干事创业动力。另一方面,也要着力改善养老服务人员的收入待遇,逐步完善相关从业者的薪酬激励机制,给予适当补贴扶持等,同时在全社会厚植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自豪感与社会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养老人才供给不仅要实现量的增长,也要推动质的提升。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养老服务技能竞赛,发挥榜样带动作用以赛促训,取得良好效果。不少经营主体也主动优化培训课程项目,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未来,有关部门、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应各尽所能,合力实现养老服务整体水平提升。

  “人人都会老。”养老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期待多方共同努力下,养老事业和产业人才供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托起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2/c14739-32684585.html

科研动向

Pharmacol Res:科学家揭示了GPR41是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点

2023-05-05    生物谷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近一半的患者会在3-3.5年内死亡。IPF的病理特征包括促纤维化刺激物的过度分泌和炎症细胞的募集、异常的成纤维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病变中抗凋亡的肌成纤维细胞的持续存在。在多种促纤维化刺激中,TGF-β1是驱动肺纤维化发生的中心介质。

TGF-β1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经典的Smad2/3或非经典途径,如AKT(蛋白激酶B/ERK1/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传导,诱导许多转录和转录后事件,促进细胞外基质(ECM)的产生和成纤维细胞向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到目前为止,阻止促纤维化介质的产生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已被认为是治疗肺纤维化的有效方法。

近日,来自江南大学的研究者们在Pharmacol R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 protein coupledreceptor 41 regulates fibroblast activation in pulmonary fibrosis via Gαi/o and downstream Smad2/3 and ERK1/2 phosphorylation”的文章,该研究表明GPR41参与肺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纤维化,GPR41代表了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靶点。

肺纤维化是一种进行性致命的纤维化肺部疾病,其发病机制神秘,有效治疗方法有限。G蛋白偶联受体(GPRs)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几种GPRs在肺纤维化中具有关键的纤维化促进或抑制作用。

在此,研究者探讨了GPR41在肺纤维化病理生物学中的作用。研究者发现,在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治疗的肺成纤维细胞的肺组织中,GPR41的表达升高。敲除GPR41减轻了小鼠的肺纤维化,这可以通过改善肺形态、减少肺重量和胶原分泌以及下调肺中α-SMAI型胶原α和纤连蛋白的表达来证明。

此外,GPR41敲除抑制了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并减少了肌成纤维瘤的迁移。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研究者证明GPR41通过其Gαi/o亚基而不是Gβγ亚基调节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以及Smad2/3ERK1/2磷酸化。

综上所述,GPR41在肺纤维化中起到促纤维化调节作用,GPR41缺乏可改善小鼠的肺纤维化。从机制上讲,GPR41诱导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通过Gαi/o亚基磷酸化促纤维化Smad2/3ERK1/2。因此,开发特异性靶向GPR41的治疗策略可能有助于控制肺纤维化。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b2ce68733cc.html

npj Precis Onc:科学家成功预测癌症患者对化疗制剂顺铂的反应

2023-05-05    生物谷

如今,精准医学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很大的潜力,但其主要集中在一些携带可操作突变的肿瘤中,基因表达特征能通过预测机体对传统化疗制剂(细胞毒性)的反应来扩大精准医学的范围,且并不依赖于突变状态的改变。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pj Precision Oncology上题为“Exploitingconvergent phenotypes to derive a pan-cancer cisplatin response gene expressionsignatur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预测哪种疗法对个别癌症患者有效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分析来自细胞系和人类组织中的基因特征,研究人员阐明了预测患者对化疗制剂顺铂反应的能力,而这并不依赖于患者机体癌症突变状态的改变。

近年来,有效的新型癌症疗法已经出现,且能延长携带靶向性基因突变患者的寿命,然而,大约仅有7%的癌症患者所携带的基因突变能被靶向作用,这些新的认识和理解或许能帮助很多患者避免与化疗相关的毒性作用,并能转向更有可能产生有效性的选择。研究者Jacob G. Scott博士说道,目前如果我们看一下基于人群的水平,我们就会知道,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对特定的化疗产生反应,但我们想知道哪一种疗法会对我们面前的病人有效。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利用基因标志来进行预测性医学研究,但一直难以解释特定的基因标志如何在人类机体中发挥作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通过将肿瘤样本纳入到其提取方法中来克服这一障碍。顺铂反应特征(CisSigCisplatin Response Signature)被证明能帮助预测细胞系内对顺铂的反应,利用一种新型的标志提取方法,研究人员就能产生CisSig来预测携带起源于上皮细胞的肿瘤的患者对疗法产生反应的程度,利用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就能得出一个分数来确定个体对顺铂产生反应的程度。

尽管顺铂一直被用作治疗很多癌症的一线药物制剂,但其也是一种最古老的化疗药物制剂之一,如果研究人员能帮助患者避免并不会产生反应的药物,转而使用最有可能让机体获益的二线药物的话,或许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就有很大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其所开发的方法对肌肉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了初步验证,利用两组治疗前的肿瘤样本,他们证明了CisSig或能有效预测患者机体对顺铂的治疗反应。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计划基于当前工作进行更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利用来自Cleveland临床生物样本库中的组织,他们对接受顺铂治疗的膀胱癌和头颈癌患者机体的基因特征进行了测序,此外,他们还在NIH的资助下研究并测试膀胱癌和头颈癌患者的评分。最后,研究人员还展示了CisSig在肌肉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初步验证结果,并在接受含有顺铂化疗的以小组患者中预测其总体的生存率,这种方法或能用来产生强大的标志,而经过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后有望用于预测患者对传统化疗的反应,并能极大地提高个体化医疗在癌症中的应用范围。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0a6e700013c.html

Blood Cancer Discov:科学家发现对于淋巴瘤发生非常重要的分子通路

2023-05-05    生物谷

MYC蛋白是癌细胞生长、增殖和代谢的重要调节子,因为其能增加参与上述过程的蛋白质的表达, MYC蛋白质的降解会发生在一半以上的癌症中,且与患者较差的预后和治疗结局相关,很多研究人员在靶向作用MCY蛋白作为一种治疗癌症的治疗性方法上都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截止目前仍有很多挑战需要去面对和解决,而且研究人员还需要调查分析其它的补充性策略。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lood Cancer Discovery上题为“Thepolyamine-hypusine circuit controls an oncogenic translational programessential for malignant conversion in MYC-driven lymph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一种对于人类淋巴瘤发生非常重要的通路,研究者发现,MYC能激活下游的通路,从而化学性地修饰名为eIF5A的蛋白质,而对这一修饰过程的抑制作用或许就能阻断小鼠模型机体中淋巴瘤的发生和进展。

研究者Shima Nakanishi博士说道,我们的研究团队假设,与其直接靶向作用MYC,还不如通过靶向作用MYC效应蛋白的下游蛋白来抑制其癌症效应,这种下游蛋白对于癌症的发生非常重要;我们重点关注了聚胺生物合成通路(polyamine biosynthesis pathway)所产生的影响效应,该通路主要参与细胞的生长和生存,在很多癌症中都会被过度改变。

研究人员表示,MYC会诱导eIF5A和一种称之为DHPS的酶类的表达,酶类DHPS能利用一种称之为羟丁胺修饰的赖氨酸(hypusine)来修饰eIF5A,于是研究人员就想通过研究来检测是否eIF5A的化学修饰对于淋巴瘤的发展和维持非常重要。研究者利用细胞系和小鼠模型来进行相关实验,并确定了hypusine所修饰的eIF5A对于被MYC所调节的淋巴瘤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当研究人员通过靶向作用eIF5ADHPS来遗传修饰或化学修饰这种修饰过程时,淋巴瘤的发生和进展就会被抑制;而从机理上来讲,研究人员还发现,hypusine所修饰的eIF5A对于负责细胞生长和DNA复制的蛋白质的产生非常重要。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结论性地证明了这种修饰过程对于癌症的发生非常重要。研究者John Cleveland博士说道,由于hypusine回路的激活是MYC驱动的肿瘤发生的标志,因此,开发改进型的DHPS小分子抑制剂或能结合并阻断eIF5A-hypusine功能的制剂或许都有望成为能将本文研究结果转化到临床中的非常有吸引力的治疗性策略。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hypusine回路或能控制MYC的增殖反应,而且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会被激活,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该回路或许能作为开发针对多种类型人类肿瘤的潜在治疗性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e96e69992cf.html

电子耳蜗可像人耳一样适应噪音

2023-05-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自然·电子》杂志报道,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微型电子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模拟人耳中耳蜗的工作方式,可用于助听器或麦克风,能在嘈杂的环境中辨别声音。这种电子耳蜗会根据它接收到的声音音量来调整它对特定频率的敏感度。

如果佩戴者身处一家繁忙的餐厅,它会改变毛细胞对旁人发出声音的频率的反应,这样佩戴者就可听到背景噪音之外的声音。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传感器首次集成了内耳处理声音信号的过程,这使得它比以前开发的装置更高效、更快速。

该传感器长约350微米,宽约150微米,由一条硅片组成,可将声波转换为不同频率的电信号。这条硅片连接到一个执行器,可改变它对不同频率的响应方式。这意味着如果有人从安静的办公室走到嘈杂的街道上,传感器也可适应。

不过,研究人员称,每个传感器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频率范围内工作,所以需要3060个传感器才能覆盖人类听觉的范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o2kJgwvzQ

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成功

2023-05-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 通讯员乔仁铭)54日,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该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这对推动脑科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此次试验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该试验是在前期介入式脑机接口动物(羊)试验基础上取得的进一步成果,实现了介入式脑电信号从被动采集到主动控制的技术飞跃,突破了血管内脑电信号采集、介入式脑电信号识别等核心技术。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从而帮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脑卒中、渐冻症等)与外部设备交互,提升生活质量。在该技术研究过程中发现,侵入式脑机接口创伤大,例如美国马斯克公司侵入式脑机接口试验猴已有多只死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易受大脑容积导体效应的影响,脑电信号长期稳定性差。而段峰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介入式脑机接口,通过介入手术将介入脑电传感器贴附在猴脑血管壁上,无需开颅手术即可采集到颅内脑电信号,相较于传统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兼顾了安全性、识别稳定性。

此次试验的介入手术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吴东东医师团队操作完成。介入式脑电传感器通过颈静脉,进入矢状窦,到达猴运动皮层脑区。在术后成功采集并识别到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电信号,实现了动物对机械臂的主动控制。

据段峰教授介绍,此次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脑内开展的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研究成果,促进了介入式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前瞻性研究向临床应用迈进,未来在脑疾病医疗康复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o2hvbVZ7K

生成式AI设计出非天然蛋白质

2023-05-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7日电 (记者张梦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使用生成扩散来创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该系统有望使治疗蛋白的设计和测试更加高效和灵活,从而加速人类药物开发。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计算科学》杂志上。

  蛋白质由氨基酸链组成,氨基酸链折叠成的三维形状反过来又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这些折叠的三维形状经过数十亿年的发展,多种多样且复杂,但数量是有限的。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设计非自然界产生的折叠模式。

  这一研究的主要难题是对折叠的“想象”,因为很难预测哪种折叠是真实的,并在蛋白质结构中起作用。通过将基于生物物理学的蛋白质结构表示与图像生成空间的扩散方法相结合,科学家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创建了被称为ProteinSGM的新系统。

  该模型从图像表示(图像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方式)中学习,并以非常高的速度生成全新的蛋白质。研究人员表示,除了优化图像生成过程存在挑战外,对系统产生的蛋白质进行验证也很困难,因为该系统产生的许多结构与自然界中发现的任何结构都不同。

  根据指标,几乎所有产生的结构看起来都合理,但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他们转向求助于人工智能“欧米伽折叠”(深度思维公司“阿尔法折叠2”的改进版本),测试后确认,几乎所有的新序列都折叠成了所需的新蛋白质结构。再辅以实验室的物理测试,研究人员最终确信这些都是正确的蛋白质折叠。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

高清3D基因组相互作用图生成

2023-05-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8日电 (记者张佳欣)人类基因组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调控区域组成的,这些区域控制着细胞内哪些基因在给定的时间表达。确定这些调控因子与哪些基因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并找到治疗方法。据8日《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技术,能以高于此前100倍的分辨率绘制这些相互作用图。

  研究人员表示,使用这种方法,他们生成了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3D基因组图谱,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增强子和启动子之间的大量相互作用。

  研究团队首先利用了名为Micro-C的较新技术。然而,Micro-C成本高昂,且仍未达到足够高的分辨率来识别特定相互作用的类型。

  因此,该团队设计了一种对基因组相互作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测序方法,由此一来,可能的基因组位点数量大大减少,测序成本降至约1000美元。这种名为“区域捕获微型CRCMC)”的新方法能够以极低的成本生成比其他已知技术详细100倍的图像。

  在测序中,研究人员关注了5个大小不等的区域,从数十万到大约200万个碱基对。其中包括一种名为Sox2的特征明确的基因,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对目标DNA片段进行测序后,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与Sox2相互作用的增强子,以及附近基因和增强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其他区域,尤其是那些充满基因和增强子的区域,一些基因与多达50个其他DNA片段相互作用,平均每个相互作用点与大约25个其他DNA片段相互作用。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经元面世 有助更好模拟和理解人脑

2023-05-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8日电 (记者刘霞)来自英国牛津大学、IBM欧洲研究所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了一项重要成就:他们通过堆叠二维(2D)材料,开发出一种厚度仅几个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经元,其能够处理光和电信号进行计算,有望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也有助科学家更好地模拟和理解人脑。相关研究成果刊载于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如何重建生物神经元的计算能力,以开发更快、更节能的机器学习系统。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是使用忆阻器,但一个关键挑战是难以整合前馈和反馈神经元信号,而前馈和反馈机制巩固了人类利用奖励和错误来学习复杂任务的能力。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扩展了电子忆阻器的功能,使其既能响应光信号,又能响应电信号,如此一来,前馈和反馈路径可同时存在于一个网络中。

  研究团队解释说,二维材料只由几层原子组成,这种精细的尺度赋予其多种奇异的特性,可根据材料的分层方式对这些特性进行微调。他们堆叠石墨烯、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32D材料,制造出一种设备,可根据照射在其上的功率和光/电的持续时间,显示出其电导率的变化。与数字存储设备不同,这些设备是模拟的,其操作方式与人脑中的突触和神经元类似,可进行计算。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方法有望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大显身手”。此外,神经形态工程和算法领域的重要进步,有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模拟和理解大脑。

  人工神经元是当下的热门概念,它是人脑神经元的某种抽象、简化和模拟。人类大脑内有百亿个神经元,处理问题不仅迅速,耗能还低,让电子计算机好不“羡慕”。开发人工神经元,需要脑科学、神经科学、计算科学还有芯片等各个领域的跨界融合。这次,科研人员用了32D材料制备出了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经元,它能学习和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计算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开发出革命性硬件,才能适应未来算力爆炸时代的要求。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Nature:重大进展!在动物肠道中发现一种储存磷酸盐的细胞器

2023-05-08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果蝇肠道中的磷酸盐运输时发现了一些非凡的东西--一种从未见过的细胞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5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phosphate-sensing organelle regulates phosphate and tissuehomeostasis”。

细胞器是在细胞内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是大多数生物学入门课程的基础。主要的细胞器包括保存着DNA并将DNA转录为RNA的细胞核;将RNA翻译为蛋白的内质网;对蛋白进行酶处理的高尔基体;以及为细胞提供能量、参与监测和调节细胞以及一些细胞间交流的线粒体。

动物细胞内还存在其他几十种次要的细胞器,人们可能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每种细胞器都被发现了。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忙于一项实验,它证实无机磷酸盐缺乏诱导果蝇中肠消化上皮中的过度增殖和肠细胞(enterocyte)分化。他们推测,由于无机磷酸盐是细胞生命所必需的,这可能是一种产生更多能够吸收磷酸盐的肠细胞的生存机制。

他们还观察到,在磷酸盐耗尽的状态下,基因PXoCG10483)的表达也较低。由于对PXo蛋白的作用感兴趣,他们设计了一些实验。通过抑制PXo的表达或完全剔除该基因,他们观察到与诱导无机磷酸盐缺乏时相同的效果,这表明PXo在磷酸盐运输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这项研究到此为止,人们对磷酸盐代谢和细胞信号传导的知识将有一个很好的补充,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到此为止。

免疫染色和超微结构分析表明,PXo特异性地出现在一种以前未知的多层膜(multilamellar membrane)中,它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器,这些作者将它命名为PXo体(PXo bodies)。PXo本质上是在PXo体中储存磷酸盐。当PXo下调或缺失时,PXo体就会降解,将后备的磷酸盐储存释放到细胞中。

与任何好的研究结论一样,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将需要绘制这种新的细胞器的全部功能和相互作用,并可能在其他生命形式中寻找PXo体。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71ce7068903.html

中药治疗脓毒症又添新证据

2023-05-1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脓毒症是感染、严重创(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改善脓毒症预后研究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其他药品被证实有效。58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领导的多学科团队研究发现,中药注射液血必净能够使脓毒症患者28天全因病死率降低7.3%,充分证明了中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价值。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

  202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脓毒症患者占比大于20%28天病死率大于30%。脓毒症治疗也是全球医疗科研机构争相研究的方向之一。

  目前,血必净是唯一获批以脓毒症为适应症的中药注射剂,其可促进炎症因子的消除,主要用于治疗脓毒症等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

  本项临床研究由邱海波发起,联合国内20余省市地区数10家科研机构及三甲医院相关科室,在201710月至20197月期间,聚焦该领域的核心研究目标“病死率”,采用国际通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开展,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非抗生素药物治疗脓毒症的确证性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安慰剂组,血必净组脓毒症患者28天全因病死率降低了7.3%,且在降低ICU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临床安全性可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0/c14739-32682597.html

抗免疫攻击干细胞用于治疗糖尿病

2023-05-1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9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不会引起破坏性免疫反应的干细胞,并用其制造胰腺细胞,以治疗患有Ⅰ型糖尿病的小鼠。这一成果向利用“现成”组织或器官治疗心脏病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刊登于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干细胞可被诱导发育成不同身体组织,又称为“万用细胞”,人们希望能将其移植到人体内,治疗多种疾病。但从一个人身上提取并放入另一个人体内的细胞通常会被免疫系统杀死。因此,大多数正在开发的干细胞疗法要么需要人们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要么需要从患者自身提取细胞来产生干细胞,但这种疗法成本更高,而且可能耗时数几周。

鉴于此,萨纳生物技术公司索尼娅·施雷普弗等人开发出一种技术,对细胞进行遗传修改,使其对免疫系统“不可见”。为此,他们将编码免疫系统识别细胞为“外来”所需的两个表面分子的基因去除,还添加了一个基因,使细胞产生名为CD47的分子,该分子通常告诉免疫系统不要攻击。

他们测试了一种从恒河猴细胞中产生的“多能”(有潜力变成不同组织和器官)细胞,将其插入其它4只恒河猴的腿部肌肉中。结果表明,这些细胞存活了4个月,没有出现任何免疫攻击的迹象;而没有基因修饰的细胞被注入后3周内,就被猴子的免疫系统摧毁。研究团队接着将这些干细胞转化为胰腺细胞,并注入罹患糖尿病的小鼠体内,血液测试显示这些细胞减轻了患病小鼠的糖尿病症状。

该公司此前的研究证明,这些经过基因修改的干细胞可转化为心肌细胞和被称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免疫细胞,用于治疗癌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0/c14739-32682587.html

首例出生前胎儿脑部手术成功实施

2023-05-1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9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医生首次成功对仍在子宫内的胎儿实施了脑部手术,以修复其畸形的血管。这名婴儿出生几周后即出院,目前不需要任何药物或其他治疗。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中风》杂志。

  上述手术是研究团队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一部分。该试验旨在寻找一种治疗盖伦氏静脉畸形(VOGM)的新方法。VOGM是一种罕见病症,会影响将含氧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大脑的血管。VOGM患者大脑内,某些动脉并没有正确地与毛细血管相连,而是将血液注入大脑底部的静脉内,这些血液在高压下流动,可能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脑组织损伤或脑积水。

  美国心脏协会(AHA)称,每6万名新生儿就有一名受到VOGM的影响。目前标准的做法是婴儿出生后进行手术,包括阻断出现畸形部位的动脉—静脉连接。但这种手术并不总能逆转心力衰竭的发作,而且预防脑损伤可能为时已晚。

  鉴于此,波士顿儿童医院和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医生启动了一项试验,在胎儿仍在子宫内时予以治疗。新方法使用子宫内手术,旨在减少侵袭性血流。医生使用超声波引导一根长针穿过母亲的腹部,进入胎儿大脑中动脉受影响的部位,然后将一种物质注入其中。这种方法可让盖伦氏静脉畸形发生转变,不让大脑动脉中的血液排入静脉中。研究团队计划对20名胎儿开展手术,丹佛·科曼是第一个接受该子宫内手术的胎儿,其母亲肯雅塔在怀孕34周零两天后接受了手术。

  研究负责人、波士顿儿童医院脑血管外科与干预中心联合主任戴伦·奥巴赫称,科曼出生6周后,非常健康,没有服用任何药物,饮食正常,体重增加,现在已经回家了。

  奥巴赫强调称,丹佛是第一个接受这一疗法的患者,他们必须继续开展试验,以评估其他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这种方法可能标志着治疗VOGM的“范式转变”,即可在出生前修复畸形。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0/c14739-32682590.html

人类泛基因组首个草图发布

2023-05-1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10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杂志发表了人类泛基因组参考的“初稿”,这一集合旨在最终代表人类这一物种中尽可能多的DNA序列。该研究为人类基因组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图像。

2001年发布草案以来,人类参考基因组一直是人类基因组的支柱。但由于结构变异和替代等位基因的存在,有些单个基因组无法代表人类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此次在论文的合集中,“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联盟”提出了首个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草图,以及两个使用这一参考为基础进行新遗传学研究的发现。泛基因组开发自47名祖先不同个体的阵列,为当下的参考人类基因组(GRCh38)添加了1.19亿碱基对和1115个基因重复(一个DNA区域里含有一个基因重复的变异)。利用这一草图,检测到结构变异的数量增加了104%,为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更完整的图景。

两篇同时发表的文章提出了使用人类泛基因组草图的相关发现。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开发了一个有片段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一个以上位点重复出现、共享高度相同序列的DNA区域)的单核苷酸变异(SNV)图谱,描述了数百万此前未绘制的SNV和与单一DNA不同的变异性质。田纳西大学卫生与人文科学学院则观察了异源着丝粒染色体短臂(中节位于靠近染色体一端)间的重组模式,为一种染色体之间的DNA交换机制提供了证据(这种机制过去曾推测存在,但因缺乏合适数据未观测到)。

这些成果还只是人类泛基因组前景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该计划旨在获取350名遗传多样性个体数据。同时发表的观点文章提出,还需克服一些现有的挑战,如要更多样化地取样,而这最终将为更多人的健康带来益处。

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1亿个DNA碱基对,从总体上来看,人类基因组非常相似,但DNA序列的微小差异,也使得每个个体各不相同。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联盟(HPRC)旨在创建一个更为精准和完整的人类参考基因组,反映世界人口的多样性。去年,HPRC在《自然》上阐释了泛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和战略,今年,《自然》发表了首个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草图以及由此获得的研究成果。计划还要继续推进,最终要创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拥抱遗传学的未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1/c14739-32683676.html

靶向单个分子的DNA酶让基因“沉默”

2023-05-1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10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I)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DNA酶,可区分一个细胞内的两条RNA链,并切割与疾病相关的链,同时保持健康链的完整性。这项突破性的“基因沉默”技术可能会彻底改变用于治疗癌症、传染病和神经疾病的DNA酶的发展。相关研究论文刊登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DNA酶是切割其他分子的核酸酶。利用酶让“基因沉默”技术已经存在20多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些药物,但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区分RNA链中的单点突变,而UCI团队研制出的Dz 46酶可识别和切割特定的基因突变。

  Dz 46酶外表看起来像希腊字母Ω,通过加速化学反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其左右两侧的“臂”与RNA的靶区结合,组成的环与镁结合,并在一个非常特定的位置折叠和切割RNA,但其发挥作用非常依赖镁。为此,研究团队使用化学方法重新设计了这种DNA酶,降低了其对镁的依赖性。得到的Dz 46酶专门靶向KRAS基因内的等位基因特异性RNA突变,KRAS基因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主要调节因子,出现于25%的人类癌症中。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化学进化可以为开发多种疾病的新疗法铺平道路。他们计划进一步调整Dz 46酶,然后开展临床前试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1/c14739-32683675.html

定制mRNA疫苗治疗“癌王”前景可期

2023-05-1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10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一种定制化的mRNA疫苗引起了可观的免疫响应,当与其他治疗方法一起使用时,有潜力延缓胰腺导管腺癌(PDAC,一种胰腺癌)患者的复发。

  PDAC是美国第三大癌症死因,生存率很低,在过去60年间只有12%。结合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延缓复发,但成功率很低。近期文献表明,大多数PDAC新抗原水平升高,这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在某些类型的DNA突变后会出现在肿瘤表面。个人定制的疫苗疗法可以靶向这些蛋白,旨在提高T细胞活性,改善结局。

  在一项Ⅰ期临床试验中,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结合化疗和免疫疗法,为16PDAC患者注射了一种定制的mRNA疫苗,称为辅助自体基因cevumeran。他们在50%的患者中观察到可观的T细胞响应,表明疫苗可以引发增强的免疫反应。在追踪18个月后,患者免疫反应增强与复发时间延后有关,而对疫苗没有表现出响应的患者在初次评估后13.4个月(中位数)出现了病情发展。

  这些结果表明定制化mRNA疫苗在治疗PDAC上的潜力,并提供了证据表明其作为一种治疗工具的一般有效性。研究人员提出,尽管样本量有限,这些早期结果表明有必要对此类PDAC疫苗进行更大范围的研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1/c14739-32683673.html

微创颅脑手术用可展开电极问世

2023-05-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11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机器人》杂志报道,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能插入人类头骨的微创电极。这种新颖的电极可通过头骨上的一个小孔,插入一个较大的皮质电极阵列,将其部署在头骨和大脑表面之间约1毫米的空间内,而不会损害大脑。

  这种电极有螺旋状的“手臂”,每只“手臂”可在高度敏感的脑组织上展开。这是结合软生物电子学和软机器人技术概念后的工程设计。

  这个电极阵列能穿过一个直径2厘米的孔,但当展开时,会延伸成直径4厘米的表面。它有6个螺旋形“手臂”,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电极阵列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与皮质接触的电极数量。

  研究人员表示,该装置有点像一只螺旋蝴蝶,在变形之前复杂地挤在它的茧里,电极阵列连同它的螺旋臂被整齐地折叠在一个圆柱形的管子里,即装载器,能在通过头骨上的小孔后展开。

  受软机器人启发,根据外翻驱动机制,每个螺旋“手臂”都轻轻地依次在敏感的脑组织上展开。研究人员表示,外翻机制的美妙之处在于,他们可以部署任意大小的电极,同时对大脑施加持续且最小的压力。

  电极阵列看起来像一种橡胶手套,每个螺旋形“手指”的一侧都有柔性电极图案。“手套”是倒置的,或是从里到外翻转的,并在圆柱形装载器内折叠。在展开时,液体被注入每个倒置的“手指”中,一次一个,将倒置的“手指”向外旋转。

  到目前为止,可展开电极阵列已经在小型猪身上测试成功。未来,该技术可能为癫痫患者提供微创解决方案。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新艾滋病病毒限制因子确定 离消除HIV潜伏期更近一步

2023-05-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11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自然》旗下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论文,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一项研究将Schlafen 12SLFN 12)鉴定并定性为一种新的艾滋病病毒(HIV)限制因子。SLFN 12可阻止病毒蛋白的产生,并帮助感染病毒的细胞逃避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免疫反应。这些发现为改进HIV感染的治疗策略铺平了道路。

  庞培法布拉大学ICREA研究教授安德烈亚斯·梅耶汉斯解释说,潜伏期是阻碍HIV感染者消除病毒的主要障碍。除非能摆脱潜伏感染的细胞,否则将无法治愈现有的感染。

  新发表的论文确定并表征了SLFN 12蛋白,SLFN 12通过切割特定细胞tRNAs来限制病毒蛋白质的产生,tRNAs是蛋白质构建的基石。因此,在存在活性SLFN 12的情况下,感染HIVCD4T细胞无法完成病毒的产生过程,而是将其模板HIV RNA保持在潜伏状态。

  研究人员表示,SLFN 12会损害病毒蛋白质的产生,从而限制病毒颗粒的复制。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SLFN 12如何在不阻止细胞蛋白质产生的情况下,特异性地抑制HIV蛋白质的产生。研究人员解释说,SLFN 12裂解亮氨酸-UUA tRNA,这是一种很少用于细胞蛋白质但对HIV蛋白质至关重要的构件。

  这一发现为设计新的HIV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与“感染牛”生活在一起安然无恙基因编辑小牛表现出抗病毒能力

2023-05-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11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具有抗性的基因编辑小牛,小牛对病毒的易感性显著降低,并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副作用。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exus》上。

  BVDV是影响全球牛群健康的最重要病毒之一,自1940年代首次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对其展开研究。这种病毒不会影响人类,但在牛群中具有高度传染性。

  BVDV对怀孕的奶牛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它可以感染发育中的小牛,导致自然流产和低出生率。一些受感染的小牛存活到出生并终生感染,再将大量病毒传播给其他牛。尽管已有疫苗可用,但控制传播依然是一个难题。

  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家发现了导致奶牛感染的主要细胞受体(CD46)以及病毒与该受体结合的区域。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修改了病毒结合位点以阻止感染。

  参与该项目的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肉类动物研究中心科学家表示,新研究的目标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稍微改变CD46,这样它就不会与病毒结合,但仍会保留其所有正常的功能。

  科学家们在细胞培养中看到有希望的结果后,使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了牛皮肤细胞,在CD46受体中交换了6个氨基酸,培育出携带改变基因的胚胎。这些胚胎被移植到代孕奶牛体内,以测试这种方法是否也能减少活体动物的病毒感染。

  第一头CD46基因编辑小牛“金格”已于2021719日健康出生。小牛被观察了几个月,然后用病毒进行“攻击”以确定它是否会被感染。它与另一头感染BVDV的小牛一起生活了一个星期,这头小牛出生时就会传播病毒。金格的细胞对BVDV的易感性显著降低,且没有观察到不良健康影响。

  BVDV并非罕见病毒,只要养牛业发达的国家它均有流行,病毒性腹泻甚至已成为美国牛场中的主要传染病。如今这项概念验证研究,证明了通过基因魔剪显著降低相关疾病负担完全可行。鉴于BVDV感染也会引发其他细菌性疾病,因此这一成果还能减少养牛业中抗菌素和抗生素的使用,为人们提供更安全健康的乳制品或肉制品。但下一步,科学家们还要继续密切观察小牛金格在生产和抚养后代方面的能力。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舆情信息

五部门联合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

2023-05-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5日电  (记者孙秀艳)为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国家医保局、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了《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

  方案明确,将对“假病人”“假病情”等欺诈骗保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具体从3个方面着力:一是聚焦骨科、血液净化、心血管内科、检查、检验、康复理疗等重点领域。二是聚焦重点药品、耗材。对2022年医保结算费用排名靠前的重点药品、耗材基金使用情况予以监测,其中药品包括人血白蛋白、阿托伐他汀、硝苯地平、复方丹参片、脑心通丸等,耗材包括血液灌流(吸附)器及套装、磁定位治疗导管、血液透析滤过器等,对其他出现异常增长的药品、耗材等,也予以重点关注。三是聚焦虚假就医、医保药品倒卖等重点行为。对异地就医、门诊统筹政策实施后的易发高发违法违规行为,也专门提出工作要求。

  此外,方案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医保、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财政及卫生健康五部门在专项整治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

  根据方案,2023年国家医保局将在大数据监管方面着重发力,开展大数据监管试点,通过“虚假住院”“医保药品倒卖”“医保电子凭证套现”“重点药品监测分析”等大数据模型筛查可疑线索,并下发各地核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6/c14739-32679757.html

一季度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超212万人次

2023-05-06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55日电 记者邱玥从国家医保局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国住院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6.75万家,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12.55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268.75亿元。

  据了解,一季度,随着《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正式落地实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规模增长迅速。目前,所有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无论是长期异地居住的随迁老人、出省打工的农民工、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还是有临时外出就医需要的人员,均可以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享受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同时,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医保门诊待遇支付包括普通门诊保障和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以下简称“门诊慢特病”)保障。目前,所有统筹地区都开通了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和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服务,每个县都有一家以上普通门诊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也在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一季度,全国门诊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达36.44万家,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742.09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28.4亿元。其中,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260.83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19.34亿元;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31.49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2.8亿元;跨省联网定点零售药店直接结算449.77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6.26亿元。

  此外,全国统一线上备案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目前,所有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均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和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同时,在线查询功能从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经办机构咨询服务电话、停机公告大众化信息查询服务,逐步拓展到个人参保地门诊慢特病资格、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告知书、个人跨省结算费用等个性化信息查询服务。一季度,通过国家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成功办理备案171.05万人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6/c14739-32679833.html

安徽持续推进老年助餐服务

2023-05-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合肥55日电  (记者李俊杰)为支持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安徽省各级财政部门强化资金保障,今年一季度,全省财政累计拨付老年助餐服务资金1.73亿元,已支持新建老年食堂(助餐点)1010个,完成今年任务数的40.4%,超过序时进度。

  据悉,今年安徽省省级财政继续对新建老年食堂和老年助餐点分别按照10万元、3万元补助标准予以一次性建设补助。支持市县根据服务人次给予老年助餐服务机构一定的运营补助,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市县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等情况适当给予就餐补助。同时,有效盘活存量资源,整合用好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和配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搞简单新建,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目前,合肥市90%的老年助餐服务用房由街道社区免费提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6/c14739-32679760.html

我国建成世卫一级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2023-05-08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崔芳 通讯员赵宇平)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搭建运行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已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在京举办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建设推进会上获悉的。

  据悉,这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全球首个以传统医学为主题的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也是继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之后,我国第二个获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一级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据介绍,该平台也是首个跨国家和地区的以临床试验主题范围来划分的注册平台,将面向全球接收传统医学临床试验的注册,包括中医、针灸、推拿、草药、阿育吠陀、顺势疗法、尤那尼医学、补充和替代药物等传统医学领域。该平台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提供方,所有在该平台上注册的数据都会上传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机构的数据库,确保所有注册信息及其研究结果会被公开披露。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08/489164.html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2023-05-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7日电  (记者杨彦帆)为促进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人员等进行规范。

  根据规范,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包括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开具药品处方;给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清单》规定的中药饮片;开展医疗气功活动;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诊疗活动等情形。

  规范明确,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调理、健康教育等,如为服务对象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制定个性化中医健康干预调理方案,提供规范的中医特色健康干预调理服务,向服务对象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和常用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

  规范指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人员应当具有中医药类相关专业背景,或者接受过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基本急救知识技能等,遵守卫生健康和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遵守职业道德。

  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传染期、精神疾病发病期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宜或者不能胜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工作的人员,不得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记者了解到,本规范适用于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经营范围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非医疗机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8/c14739-32680757.html

中国科研人员开发出可精准检测与治疗癌症的纳米粒子

2023-05-0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武汉56日电  (记者谭元斌)我国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实现癌症精准检测与治疗的纳米粒子,可显著降低癌症检测治疗过量使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

  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周欣研究员团队利用肿瘤微环境与正常组织的差异,开发出了一种可智能识别肿瘤的纳米粒子GQD NT。这种纳米粒子通过在肿瘤中不断变形,延长了粒子内的药物在肿瘤中的驻留时间、增强了药物在肿瘤中的穿透性,以极低的药物剂量实现了癌症的长时磁共振成像检测与高效治疗。

  据团队专家介绍,药物过量是造成癌症检测与治疗副作用大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现有药物对病灶的靶向不足,难以富集于肿瘤区域,且在病灶部位停留时间短,需要进行大剂量注射以达到预期成像检测与治疗效果。

  据悉,GQD NT是一种模块化自组装纳米粒子,可以使用十分简易的步骤将药物分子封装于其中,通过肿瘤微环境促发GQD NT变形,逐步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浓度。小鼠实验发现,GQD NT在癌症检测中的造影剂使用量仅为现有临床技术的6%22%。在注射后436小时内,肿瘤部位的造影剂与正常组织对比度高,边界明显,极大延长了磁共振成像时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8/c14739-32680770.html

国家卫健委: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2023-05-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8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

会上,有记者提问,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结束了呢?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了,更不意味着对新冠疫情可以放任不管,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还要继续做好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梁万年表示,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须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的防控疫情的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予以坚持。

三是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对重症的救治能力。

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物资储备等。

五是加强继续教育和风险沟通,公众应继续保持好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摘引网址://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8/c14739-32681237.html

国家疾控局: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 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2023-05-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8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

会上,有记者提问,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人员流动比较大,节后全国疫情形势如何?根据研判,是否会出现聚集性疫情?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表示,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刘清说,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然较高。

刘清表示,“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8/c14739-32681243.html

中疾控: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2023-05-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8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

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我国新冠疫情的主要流行株有哪些?这些流行株的致病力和传播力有哪些特点?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构成也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从监测数据看,今年4月下旬,在输入病例当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已经达到了97.5%,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自今年2月份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陈操说,XBB系列变异株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的流行株。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包括XBB变异株在内的正在流行的这些变异株,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陈操表示,将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确认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变异株的监测工作,特别是重症、死亡病例和特殊人群的变异株的监测,会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的监测。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哨点医院、发热门诊,还有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开展疫情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风险信号,各地的疾控部门将会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边处置。此外,还会会同多部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切实回应社会的关切。并呼吁大家要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看待疫情,既不要过于恐慌,也不麻痹大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08/c14739-32681269.html

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不得行医,监管将有规可依!

2023-05-09    金羊网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医疗诊治活动,包括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开具药品处方;给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清单》规定的中药饮片;开展医疗气功活动;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诊疗活动等情形。”

5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人员等进行规范。

“《规范》的发布对行业管理来讲是一件好事,明确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通过规范管理,加强相关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的培训,掌握中医养生技术的适应范围,将来更好地为大众提供服务。此外,也让行政监管部门有法可依。”57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杨金生对记者表示。

该规范适用于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经营范围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非医疗机构。所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非医疗性活动。

“中医在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保健调理如刮痧、拔罐、按摩、足疗、芳香等特色保健技术都得到老百姓的青睐。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卫生健康方针,开展了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药保障群众健康服务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有部分中医养生机构存在扩大适应范围、夸大养生疗效、把医疗技术当养生技术应用等问题。”杨金生说。

《规范》明确提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调理、健康教育等,如为服务对象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制定个性化中医健康干预调理方案,提供规范的中医特色健康干预调理服务,向服务对象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和常用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

杨金生表示,养生保健机构不具备医疗资质,老百姓一定要区分清楚养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如果身体有疾病,应该去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如果是健康人的调护保养,或是亚健康的康复等可以去养生保健机构。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4A067310514R9OM.html

关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份小贴士请查收

2023-05-10    新华社

  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通过国家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成功办理备案171.05万人次。目前,所有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均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和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

  有些患者就异地就医备案、门诊慢特病结算等提出疑问,国家医保局近日根据一些常见问题给出解答。

  问:在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时,提示“已有备案信息,无需再次备案”。可是参保人员从来没有做过线上备案,很久以前可能亲戚朋友帮助办理过,在哪里能够查询到有效的备案信息呢?

  答: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微信小程序,点击在线办理“异地备案”进入异地备案专区,再点击页面下方【备案记录】按钮,进入异地就医备案记录页面可查询异地就医备案状态。页面上方有三个选项,前两个选项“快速备案”和“自助开通”是在国家统一的备案渠道(包括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等)办理备案的查询选项,可以查询历次线上备案进度和结果,第三个选项“地方平台”是在地方医保部门自行开发的线上备案渠道或者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现场办理的查询选项,可以选择查询有效的备案状态,包括备案地和备案有效期。

  建议参保人员在线上备案前或者线上备案提示已经办理过备案时,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中找到“地方平台”备案记录,了解自己的有效备案状态。

  问: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外,如果参保人员还具有其他门诊慢特病待遇资格,异地就诊相关疾病时应该怎么结算?

  答:目前,在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实现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如果参保人员具有以上5种以外的门诊慢特病待遇资格,异地就诊相关疾病时注意不要按照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需按参保地规定在定点医疗机构全额自费结算后,回参保地手工报销。

  如果想了解自己的门诊慢特病待遇资格,可以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查询。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0/c14739-32682613.htm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回应关切:新冠疫情不再“国际关注”,后续如何防控?

2023-05-09    科技日报

“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自今年2月份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了4月下旬的74.4%。”5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我国目前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这一变异株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如何?在新冠病毒感染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世卫组织会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续应如何防控?与会专家一一作出解读。

新流行株致病力无明显变化

XBB系列变异株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的流行株。”陈操介绍,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其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表示,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专家研判认为,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然较高。“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预计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我们将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变异株的监测工作,特别是重症、死亡病例和特殊人群的变异株的监测,会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的监测。”陈操说,一旦发现异常风险信号,各地的疾控部门将会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边处置。

新冠疫情的“国际关注”阶段结束

既然新冠病毒仍在传播,为什么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综合评估认为,全球的新冠疫情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梁万年解释,从当前疫情的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和持续下降状态;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致病力、病死率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人群通过自然感染和主动疫苗接种的免疫,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免疫屏障;三年多来,各国都加强了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控设备、疫苗药品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在持续加强,大多数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防控能力。

梁万年强调,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危害彻底没有了,更不意味着人们对新冠疫情可以放任不管,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危害。

后续仍需做好防控

近期个别地区疫情存在小幅上升现象,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应如何应对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当前感染后的重症病例较少,主要以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一旦感染,对症处理,同时减少进一步传播。此外,针对重症高风险人群应关口前移、早期干预,发挥社区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信息化系统、人工智能多种途径,建立所辖区域的老年人、高风险人群的台账,及时跟踪治疗。

刘清表示,国际交流限制措施的减少将促进中外人员流动,但可能会加快病毒的输入和传播。为降低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相关部门将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疫情监测分析,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的监测,规范处置国外新型变异株可能造成的聚集性疫情。同时做好重点环节,如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的防控,倡导良好卫生习惯和自我健康监测,以确保不出现规模性疫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ow1VqR6nr

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会指出——推进药品供应保障高质量发展

2023-05-11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 吴倩)510日,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充分肯定2022年和近5年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成效,分析把握形势要求,全面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曾益新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为主线,突出药品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导向,重点围绕基本药物、短缺药品、儿童药品、药品使用监测、临床综合评价等工作,奋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部分地方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驻委纪检监察组、有关直属和联系单位,以及部分学会协会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代表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11/489212.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要求——提高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速度与水平

2023-05-11    健康报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医疗应急工作响应速度和救治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伤残;进一步完善平急结合、科学高效的医疗应急体系,提升医疗应急能力,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支医疗应急队伍。

  《通知》指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灾情和事故等突发事件,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同志要迅速靠前指挥,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协调组织开展医疗应急,保证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以国家、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为核心力量,加强国家、省、市、县等各层级各类别队伍之间组织协调。

  《通知》明确,伤员转运工作,以确保安全为前提,按照“最快到达”原则将伤员迅速转送至具备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伤员救治工作,应根据伤员伤情特点,统筹医疗资源,组建相关学科专家组,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和治疗,及时开展对伤员、家属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服务。

  《通知》强调,事件发生地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报告有关要求,“接报即报”,逐级上报。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报告时,应当立即对信息进行核实,达到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标准,应当在2小时内将突发事件类别性质、伤亡人数和伤情、调派医疗资源情况等相关信息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所在医疗机构要落实岗位职责,加强值班值守,相关人员24小时联络畅通,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医疗应急相关信息及时报送。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11/489213.html

老有所养——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2023-05-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加快优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中养老机构达4.0万个,民政服务床位中养老服务床位达822.3万张。

  各地在民政部门指导下纷纷建立适宜本地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对健康、失能、经济困难等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护、社会救助等适宜服务,解决“服务谁、服务什么、谁来服务”的关键问题,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所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2/c14739-32684572.html

国家卫健委:2022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超过520万人

2023-05-1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11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发布会,介绍发展护士队伍、改善护理服务有关情况。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介绍,近十年来全国护士队伍总量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每年约有30万左右的新护士加入到护士队伍中。2022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超过52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约为3.7人。全国医护比为11.18。护士队伍的学历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都得到了不断提升。

邢若齐表示,下一步将持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持续增加护士数量。推动实施《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导督促各地医院按照床护比等护士人力配置指标,结合各地工作任务需求合理增加和配置护士人力。到2025年,全国护士队伍总量力争达到550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基层护士数量达到120万。

二是保障护士合法权益。深入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督促医疗机构为护士提供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合理弹性安排班次,关注护士身心健康。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开展护士服务能力培训行动,重点加强老年、儿科、重症、急诊、传染病、康复护理等紧缺急需专业的护士培训,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到2025年,上述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参加培训的比例不低于90%

四是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推动医院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实施基于护理岗位的护士人力配置、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都对编制内外护士统筹考虑,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进一步调动护士积极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11/c14739-32684169.html

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范围

2023-05-12    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512日)是国际护士节,国家卫健委昨日就进一步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持续改善护理服务举行新闻发布会。2019年以来,国家出台“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政策,有效解决高龄、失能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群众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的难题。国家卫健委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范围。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 邢若齐: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覆盖面,增加“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可及性。持续增加“互联网+护理服务”供给。指导各地聚焦群众需求,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将“互联网+护理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延续性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结合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健全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制度规范。在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运行机制和技术标准等,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纠纷投诉处理机制等,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序规范开展。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计2000多个医疗机构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出院患者、老年人等人群提供了760多项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项目,打通了专业护理服务到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rOA99M55g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