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2年第39期

发布时间:

2022/10/21 10:06:56

浏览次数:

12467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2年第39期                                 总第458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l  截至10月16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0月15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0月14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0月17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0月18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0月19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l  截至10月20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科研动向

l  扎心了!孤独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翻倍

l  JAMA Netw Open:警惕!特定基因突变+肥胖+过度饮酒,患肝癌风险增加近30倍!

l  Antioxidants | 扬州大学包文斌教授团队发现组蛋白修饰在调控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l  诱导细胞损伤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l  Neuron:培养皿中人脑细胞,仅用5分钟就学会乒乓球游戏,比AI学得更快

l  Nature子刊:重磅!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新冠后遗症

l  俄研究:男性死亡率高,俄罗斯女性面临新郎短缺的危机

l  巧克力何时吃有学问!食品科学家:上午11时最合适

l  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关于神经祖细胞“时空之旅”的综述论文

l  NEJM:全球首个病例!科学家们在一对双胞胎中首次识别出人类线粒体解偶联综合征!

l  Science:我国科学家揭示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分泌蛋白PtpB劫持泛素来抑制宿主免疫反应

l  Nature:将人类皮层类器官移植到大鼠大脑中来研究大脑连接性和功能性

l  最新研究揭示,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可能在欧洲共存数千年之久

l  邵志敏/江一舟团队通过多组学揭示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异质性

l  Nature子刊:彭隽敏团队揭示RNA剪接缺陷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新机制

l  王鹏飞/张文宏等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和突破感染者血清对奥密克戎最新突变毒株的有效性

l  新研究向治愈艾滋病跨出重要一步

l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看清”大脑神经活动

l  我国科学家揭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子细胞机制

l  JEM:好睡眠,养造血干细胞!科学家发现,碎片化睡眠会改变造血干/祖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

l  加剧炎症反应,加速遗传漂变

l  《科学》子刊: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这把双刃剑,是促进耐药还是促进药敏,因人而异

l  《自然》子刊:苏州大学团队构建“特洛伊木马”工程菌,穿透血脑屏障,直捣胶质母细胞瘤

l  科研人员发布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和计算分析平台

l  最新研究:人类皮肤分泌的酸性物质更容易“招蚊子”

l  科学家警告:气候变暖或造成北极病毒“溢出风险”!

l  Nat Commun:科学家有望克服乳腺癌对疗法耐受性发生的分子机制

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开发出新一代肿瘤特异性PD1抗体-IL15融合蛋白免疫治疗药物

l  清华大学张强锋团队开发单细胞测序数据在线整合算法SCALEX


舆情信息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不断扩容

l  河南织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

l  外媒:欧洲预计最早12月迎极寒天气 或为20年来最冷冬季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人数六连降 北京仍有社会面感染者

l  黎巴嫩累计确诊霍乱病例43

l  美媒:美国今冬或经历新一轮疫情暴发 病例将在三星期内上升

l  世卫组织呼吁停止使用电饭煲,有毒还会致癌?央视实验揭晓真相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儿童心理学家:父母多听孩子的话,能让孩子更听话

l  中国医生 麻醉新技术用上了

l  喀麦隆暴发霍乱疫情 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l  外媒:奥密克戎多个新变种在美欧蔓延

l  印尼发现“夺命糖浆”,含有致儿童死亡急性肾损伤成分

l  法国扑热息痛药物紧缺 药管局要求限售

l  最新调查:美国孕产妇死亡率因疫情上升,很大比例为非裔和拉丁裔


热点追踪

截至1016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0-17    卫生应急办公室

1016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4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3例(广东18例,福建8例,上海7例,江苏7例,北京6例,四川6例,内蒙古3例,山东3例,云南3例,湖北1例,广西1例),含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4例,山东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182例(山西40例,广东23例,浙江20例,北京13例,内蒙古13例,新疆13例,江苏9例,陕西9例,河南8例,黑龙江7例,四川6例,云南6例,重庆5例,湖南4例,辽宁2例,西藏2例,安徽1例,贵州1例),含1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4例,山西3例,浙江3例,北京2例,河南2例,四川2例,云南2例,重庆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8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8例,本土病例228例(内蒙古50例,四川38例,广东27例,新疆27例,云南18例,贵州17例,重庆11例,山西7例,陕西6例,湖南5例,宁夏4例,天津3例,江苏3例,河南3例,黑龙江2例,西藏2例,北京1例,河北1例,上海1例,浙江1例,山东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0755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55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508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430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16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463例(其中重症病例1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6329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6018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80069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44762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76例,其中境外输入142例,本土534例(新疆175例,广东38例,上海32例,云南31例,内蒙古30例,四川30例,湖北23例,陕西23例,江苏20例,山西19例,天津16例,河北12例,湖南12例,重庆10例,安徽9例,山东8例,河南8例,贵州7例,宁夏7例,辽宁6例,西藏6例,浙江4例,北京2例,广西2例,甘肃2例,吉林1例,黑龙江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581例,其中境外输入139例,本土442例(贵州70例,新疆65例,云南53例,黑龙江24例,湖北22例,广东20例,甘肃20例,宁夏19例,天津18例,四川18例,安徽16例,上海15例,内蒙古12例,辽宁10例,山西9例,陕西9例,江苏7例,河北6例,河南6例,山东5例,广西5例,浙江3例,重庆3例,西藏3例,海南2例,江西1例,湖南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5例(境外输入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621例(境外输入942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609251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24546例(出院88253例,死亡1027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183912例(出院13742例,死亡11908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10/4b7338072b7f4a769a5fab472bc3f465.shtml

截至1015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0-16    卫生应急办公室

1015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0例(福建22例,广东18例,北京11例,四川8例,天津4例,重庆3例,山东2例,上海1例,云南1例),含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福建2例,广东2例,北京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174例(广东35例,山西25例,新疆22例,北京17例,内蒙古13例,浙江12例,陕西11例,四川8例,河南7例,黑龙江6例,江苏5例,云南5例,重庆4例,辽宁1例,安徽1例,湖南1例,西藏1例),含1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7例,广东5例,北京1例,重庆1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0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7例,本土病例226例(内蒙古64例,四川39例,广东22例,贵州19例,新疆17例,江苏12例,云南9例,天津7例,黑龙江6例,湖南5例,陕西5例,山西4例,辽宁3例,上海3例,宁夏3例,山东2例,河南2例,海南2例,重庆1例,西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6830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50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2502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372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15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504例(其中重症病例1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6043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5773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74147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2708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82例,其中境外输入114例,本土668例(新疆271例,内蒙古43例,四川39例,湖北29例,广东29例,上海28例,云南27例,陕西26例,江苏22例,山西19例,安徽19例,河南17例,天津9例,辽宁9例,吉林9例,湖南9例,贵州9例,宁夏9例,重庆8例,山东6例,西藏6例,浙江5例,甘肃5例,黑龙江4例,北京3例,河北3例,广西3例,江西1例,海南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587例,其中境外输入98例,本土489例(贵州77例,新疆46例,宁夏43例,天津39例,黑龙江35例,陕西35例,四川31例,云南29例,内蒙古20例,广东18例,广西13例,西藏12例,河北11例,上海10例,山东9例,湖北9例,重庆9例,辽宁8例,江苏7例,安徽7例,甘肃7例,河南4例,山西2例,湖南2例,海南2例,北京1例,吉林1例,浙江1例,江西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1例(境外输入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551例(境外输入94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56696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23755例(出院88052例,死亡1026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142418例(出院13742例,死亡11843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10/462bd55195744ebf8e821f559f7b4566.shtml

截至1014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0-15    卫生应急办公室

1014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6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0例(广东24例,福建21例,北京8例,天津6例,四川5例,江苏4例,内蒙古1例,云南1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291例(广东60例,内蒙古48例,新疆37例,山西27例,黑龙江25例,四川15例,北京14例,河南10例,重庆10例,辽宁8例,江苏8例,浙江7例,陕西6例,上海4例,福建3例,湖南3例,云南2例,西藏2例,湖北1例,贵州1例),含4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15例,北京8例,山西7例,四川5例,湖南3例,广东3例,新疆3例,福建2例,河南2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5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5例,本土病例209例(内蒙古64例,四川34例,贵州24例,广东19例,新疆11例,云南9例,黑龙江8例,重庆6例,天津4例,江苏4例,宁夏4例,辽宁3例,福建3例,海南3例,陕西3例,浙江2例,湖南2例,西藏2例,北京1例,山西1例,安徽1例,甘肃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5578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57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495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29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14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563例(其中重症病例1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5740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5529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67940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2188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003例,其中境外输入103例,本土900例(新疆337例,内蒙古111例,四川48例,黑龙江40例,上海38例,湖北37例,云南32例,广东29例,陕西25例,江苏22例,安徽22例,吉林21例,山西19例,重庆19例,宁夏18例,辽宁15例,山东13例,河南9例,西藏8例,天津7例,河北7例,湖南7例,贵州6例,北京3例,甘肃3例,浙江2例,福建1例,广西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96例,其中境外输入89例,本土407例(贵州63例,新疆50例,四川43例,黑龙江37例,宁夏28例,甘肃27例,天津24例,西藏19例,云南15例,内蒙古12例,广东12例,山东11例,广西10例,河北8例,江苏7例,浙江7例,辽宁6例,安徽5例,湖北5例,陕西5例,山西4例,上海3例,河南2例,江西1例,湖南1例,重庆1例,青海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54例(境外输入5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377例(境外输入93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522777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23014例(出院87818例,死亡1026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098970例(出院13742例,死亡11766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10/4cae2dec1b394c5e8077b95bac3bdf1c.shtml

截至1017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0-18    卫生应急办公室

1017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5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2例(福建13例,广东11例,四川4例,北京3例,天津3例,云南3例,内蒙古2例,上海1例,山东1例,重庆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3例,福建2例,北京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208例(山西46例,广东36例,内蒙古17例,湖南16例,北京14例,江苏11例,陕西9例,浙江8例,四川8例,新疆8例,河南6例,云南6例,湖北5例,黑龙江4例,辽宁3例,宁夏3例,广西2例,重庆2例,西藏2例,上海1例,山东1例),含20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山西5例,内蒙古4例,北京3例,宁夏3例,江苏2例,四川2例,浙江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0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1例,本土病例239例(广东46例,四川42例,内蒙古36例,新疆26例,云南12例,山西11例,贵州10例,陕西8例,天津7例,辽宁7例,海南6例,重庆6例,山东4例,湖南4例,宁夏4例,江苏3例,河南2例,河北1例,黑龙江1例,浙江1例,福建1例,广西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1082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36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512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49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17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413例(其中重症病例1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6629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6268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87201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63959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01例,其中境外输入114例,本土587例(新疆133例,广东61例,湖南43例,四川38例,内蒙古33例,湖北32例,山西31例,浙江27例,云南27例,陕西27例,江苏19例,上海14例,河北13例,甘肃11例,山东9例,广西9例,天津8例,重庆8例,河南7例,安徽6例,贵州6例,西藏6例,宁夏5例,北京4例,黑龙江4例,辽宁3例,吉林3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12例,其中境外输入116例,本土496例(天津54例,新疆54例,四川51例,贵州44例,云南29例,陕西24例,湖北20例,宁夏20例,广东19例,内蒙古18例,安徽18例,西藏17例,河北16例,浙江15例,甘肃15例,黑龙江12例,上海12例,山西8例,江苏8例,河南8例,重庆8例,山东6例,广西6例,辽宁5例,吉林4例,湖南4例,青海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7例(境外输入7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683例(境外输入933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638791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25260例(出院88419例,死亡1027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212738例(出院13742例,死亡11961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10/a97421749ae5448b9b8717f1f3312830.shtml

截至1018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0-19    卫生应急办公室

1018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4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3例(福建16例,广东12例,四川7例,北京3例,内蒙古2例,江苏1例,山东1例,陕西1例),含10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4例,福建2例,北京1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山东1例);本土病例204例(广东50例,北京34例,内蒙古24例,山西22例,陕西20例,浙江11例,河南10例,湖南7例,新疆6例,四川5例,云南3例,江苏2例,广西2例,贵州2例,西藏2例,黑龙江1例,上海1例,福建1例,重庆1例),含1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4例,四川3例,北京1例,江苏1例,湖南1例,广东1例,重庆1例,云南1例,陕西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48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4例,本土病例304例(内蒙古120例,广东43例,四川32例,新疆24例,江苏13例,云南12例,山西11例,重庆10例,贵州7例,黑龙江6例,宁夏5例,河南4例,天津3例,辽宁3例,北京2例,山东2例,湖南2例,西藏2例,河北1例,上海1例,陕西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7067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35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517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53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18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312例(其中重症病例1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6977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6515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93604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6892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49例,其中境外输入119例,本土630例(新疆116例,内蒙古52例,广东48例,湖南42例,陕西40例,湖北39例,浙江37例,四川31例,云南30例,重庆25例,山西23例,江苏22例,河南21例,广西18例,上海14例,山东12例,天津9例,北京8例,河北8例,宁夏7例,贵州6例,西藏6例,辽宁3例,安徽3例,江西3例,黑龙江2例,福建2例,甘肃2例,吉林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728例,其中境外输入77例,本土651例(内蒙古141例,新疆118例,贵州43例,甘肃36例,天津33例,湖北26例,四川22例,上海21例,江苏20例,安徽20例,云南20例,宁夏18例,广东17例,河南16例,西藏14例,陕西14例,湖南13例,黑龙江12例,山东10例,山西8例,重庆8例,河北6例,浙江6例,辽宁3例,吉林3例,江西2例,广西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4例(境外输入10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680例(境外输入96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68429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25913例(出院88586例,死亡1028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257592例(出院13742例,死亡11994例)。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10/24faf969a6db47ee88573499c8bf5eb3.shtml

截至1019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0-20    卫生应急办公室

    1019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7例(广东14例,福建12例,四川7例,北京5例,天津3例,上海2例,江苏2例,内蒙古1例,云南1例),含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2例,内蒙古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164例(内蒙古29例,广东26例,陕西25例,北京14例,山西12例,江苏11例,浙江8例,河南7例,湖南7例,重庆6例,新疆6例,四川4例,天津3例,云南2例,辽宁1例,福建1例,广西1例,西藏1例),含20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江苏4例,陕西4例,北京3例,内蒙古3例,浙江2例,重庆2例,山西1例,湖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0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9例,本土病例246例(广东51例,贵州47例,内蒙古37例,四川27例,新疆21例,山西9例,辽宁7例,江苏7例,重庆6例,陕西6例,北京5例,天津5例,云南5例,海南3例,河南2例,广西2例,宁夏2例,黑龙江1例,上海1例,浙江1例,湖南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0973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23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521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59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19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218例(其中重症病例1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7282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6726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99543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6714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51例,其中境外输入108例,本土643例(新疆121例,广东58例,内蒙古53例,陕西50例,云南45例,湖南39例,四川38例,湖北30例,天津27例,浙江21例,重庆19例,河北18例,广西18例,江苏17例,河南17例,山东15例,甘肃15例,上海10例,宁夏6例,安徽5例,江西5例,北京4例,贵州4例,辽宁3例,山西2例,西藏2例,青海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42例,其中境外输入78例,本土564例(新疆132例,贵州93例,内蒙古37例,天津28例,上海28例,湖北28例,山西27例,江苏24例,安徽23例,陕西17例,河北15例,西藏14例,甘肃12例,宁夏11例,黑龙江10例,河南10例,四川10例,广东9例,云南9例,广西8例,吉林6例,湖南4例,浙江3例,山东3例,重庆2例,江西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4例(境外输入4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765例(境外输入991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72954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26565例(出院88853例,死亡10297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302188例(出院13742例,死亡12036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10/334286f05dd846f0934e3108d7835b5c.shtml

截至1020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0-21    卫生应急办公室

1020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6例(广东25例,福建12例,四川7例,江苏4例,北京3例,上海2例,云南2例,浙江1例),含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福建3例,四川3例,广东2例,浙江1例);本土病例158例(陕西29例,内蒙古27例,广东27例,北京15例,河南9例,山西8例,湖南7例,四川7例,新疆7例,天津6例,浙江5例,重庆4例,云南3例,江苏2例,山东1例,广西1例),含1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北京4例,内蒙古3例,重庆2例,陕西2例,湖南1例,四川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7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224例(内蒙古39例,四川36例,广东32例,新疆24例,云南18例,山西15例,辽宁12例,重庆10例,江苏6例,北京5例,贵州5例,陕西4例,上海3例,河南3例,湖南3例,宁夏3例,安徽2例,黑龙江1例,浙江1例,福建1例,湖北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5170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24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527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64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20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153例(其中重症病例1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7561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6940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063681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69991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83例,其中境外输入145例,本土638例(新疆113例,内蒙古64例,广东62例,天津53例,陕西41例,湖北40例,云南37例,湖南32例,广西24例,浙江19例,山东17例,四川17例,甘肃16例,江苏14例,上海13例,河南12例,河北11例,山西9例,安徽9例,黑龙江6例,宁夏6例,重庆5例,贵州5例,西藏4例,青海4例,北京2例,江西2例,福建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840例,其中境外输入99例,本土741例(新疆210例,内蒙古77例,湖北61例,云南57例,山西35例,贵州31例,江苏28例,上海27例,甘肃26例,安徽21例,陕西21例,河南19例,黑龙江15例,西藏15例,四川13例,天津11例,广东11例,辽宁9例,山东9例,宁夏9例,河北8例,浙江7例,重庆7例,吉林5例,湖南5例,广西3例,江西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2例(境外输入9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686例(境外输入1028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76983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27079例(出院89104例,死亡10306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3例(出院78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7341966例(出院13742例,死亡12128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jb/s7860/202210/e34b91fd142b47e89fa7efc1b6ef07d9.shtml

科研动向

扎心了!孤独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翻倍

2022-10-14    医诺维

众所周知,孤独不利于心理健康,但你可能不知道,孤独对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孤独会造成一种慢性的、持久性的痛苦状态,这可能会激活身体的生理压力反应,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心理压力与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之间存在联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影响全球超过4.6亿人。随着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因素。在中国,成年人有超过1.14亿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四分之一。

近日,挪威西部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Loneliness increases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a 20 year follow-up-results from the HUNTstud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孤独会增加一个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与不感到孤独的人相比,感觉非常孤独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翻倍。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挪威 HUNT 健康研究数据库中24024名参与者,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孤独状态:不、有点、多和非常多。通过测量参与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确定糖尿病状态。评估了孤独感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联。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抑郁状态和失眠对糖尿病的影响。

20年的随访期间,11794.9%)名参与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12.6%的参与者报告了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研究发现,与不感到孤独的人相比,感觉最孤独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出219%,风险翻一倍。

孤独感越高,2型糖尿病风险越高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关系并未因抑郁症、失眠症的存在而改变,尽管研究人员发现了与失眠症有微弱关系的证据。

研究人员表示,并没有发现确切机制,但这种反应可能是通过如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孤独感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潜在机制

他们指出,社会支持、影响和参与可能对健康有积极影响。例如,朋友的建议和支持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健康相关选择,并对他们的饮食、活动和整体压力感产生积极影响。较少的社会关系和缺乏这些积极影响会使孤独的人更容易受到行为的影响,这可能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建议,将孤独纳入2型糖尿病相关的临床指南。

下一步,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研究孤独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机制,还要揭示孤独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应激反应的激活,孤独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健康相关行为,以及重要的是,这两种途径如何相互作用,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e73e43248d6.html

JAMA Netw Open:警惕!特定基因突变+肥胖+过度饮酒,患肝癌风险增加近30倍!

2022-10-14    生物谷

众所周知,过度饮酒和肥胖会增加机体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但拥有这些因素的个体患病的风险却并不相同。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AMA NetworkOpe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发现,当结合饮酒和肥胖一起考虑时,名为PNPLA3的关键遗传突变风险因素或许在增加机体肝硬化、肝癌和肝脏相关死亡的风险上发挥着一定的协同作用。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中40多万名个体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旨在评估是否PNPLA3突变体的状态能帮助对肥胖的重度饮酒人群进行疾病风险分类。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增加机体患肝病的风险,但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人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因素时,其患肝病的风险就会大幅增加。

研究者表示,相比未携带者而言,携带上述三种风险因素的个体患肝硬化的风险是前者的17.5倍,而仅携带PNPLA3突变体的个体患肝硬化的风险则是1.75倍,仅肥胖的个体患肝硬化的风险是1.76倍,仅过度饮酒的个体患肝硬化的风险是2.35倍;携带这三种风险因素的个体患肝癌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30.1倍,发生肝脏疾病相关死亡的风险则是21.8倍。

研究者Hyunseok Kim博士说道:“PNPLA3突变体对于改善肝脏疾病进展的风险分层至关重要。比如,携带PNPLA3突变体的个体会更加积极地接受关于饮酒习惯和BMI的相关资讯,其或许也可能是采取更多预防性措施的候选个体,比如更频繁地进行筛查以及进行高级别的成像分析。”

本文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研究PNPLA3、肥胖和过度饮酒在肝脏疾病风险中的预后作用。

目前病人并不会被进行这种基因突变的常规筛查,但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检查PNPLA3基因的突变状态或许有望作为肝脏疾病监督的有用分层风险工具。研究者表示,后期他们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证实本文研究结果,此外,该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欧洲人的后裔,研究人员希望能深入研究确定是否这些研究结果也在其它种族的人群中相似。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一般人群中,PNPLA3I148M突变体、过量饮酒和肥胖在个体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脏疾病风险增加上的协同作用和角色,PNPLA3I148M突变体的状态或许能帮助过度饮酒人群或需要采取早期预防措施的人群进行肝脏疾病的风险分层分析。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727e43421fe.html

Antioxidants |扬州大学包文斌教授团队发现组蛋白修饰在调控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诱导细胞损伤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2022-10-14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近日,江苏省现代农业(生猪)技术体系良种繁育岗位专家、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包文斌教授团队在《Antioxidant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istoneMethyltransferase MLL1 Media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sis uponDeoxynivalenol Exposure in the Intestinal Porcine Epithelial Cell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MLL1调控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为解决呕吐毒素引起的猪肠道损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世界上每年大约有25%谷物遭受各种霉菌污染,导致饲料原料含有多种霉菌毒素,饲料的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也会产生霉菌毒素,给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隐患。长期以来,霉菌毒素污染广泛普遍,自然发生,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畜禽健康养殖和人类健康,探寻霉菌毒素新的防控方法和策略已经成为畜禽健康养殖和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呕吐毒素(DON)是目前农产品及饲料中污染率和超标率最高的一种霉菌毒素,迄今关于DON的毒性作用和机制尤其是涉及信号途径的机制仍然没有阐释清楚。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发展迅速,为揭示某些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组蛋白甲基化参与生命活动中的多种调控过程,可以作为机体疾病的分子标记物和药物靶点。

在本研究中,该团队以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DON诱导IPEC-J2细胞损伤模型,通过DON诱导、蛋白免疫印迹以及定量表达验证,确定了参与调控DON引起的细胞毒性生理过程中关键的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MLL1,并且发现H3K4me3修饰水平显著变化。此外,构建了猪小肠上皮细胞MLL1干扰细胞系,沉默MLL1后,细胞凋亡和活性氧水平增多,细胞周期被阻滞,ERK通路被激活,炎症反应增多。通过转录组测序和表达验证,确定了组蛋白甲基化酶MLL1下游调控的关键靶点-TNFRSF1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启动子区鉴定、双荧光素酶活性、ChIP-qPCR以及流式细胞术等试验手段,揭示了MLL1通过影响TNFRSF1A启动子区组蛋白H3K4me3修饰水平引起转录激活,从而调控DON引起的细胞毒性。该研究从表观遗传调控层面阐述了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MLL1参与DON的细胞毒理机制,为今后通过生物手段防治DON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石东风为论文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单祎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扬州大学包文斌教授、青年教师吴正常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的资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a07e43417c3.html

Neuron:培养皿中人脑细胞,仅用5分钟就学会乒乓球游戏,比AI学得更快

2022-10-14    生物世界

来自澳大利亚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 CorticalLabs 的研究团队在 Cell 子刊 Neuron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 vitroneurons learn and exhibit sentience when embodied in a simulatedgame-world 的研究论文。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开发了一种“微型人类大脑”,并命名为DishBrain(培养皿大脑),这个“大脑”包含了大约80万个脑细胞,仅仅用了5分钟就学会了打「乒乓球」的游戏,而AI学会这一游戏需要花90分钟时间。

这一研究证明了即使是培养皿中的脑细胞也可以表现出内在的智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行为。

研究中使用了两种神经元细胞,一种是来源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分化而来的皮质神经元细胞,另一种则是在小鼠胚胎中提取而来的原代皮层细胞。研究人员将这些细胞放置在 HD-MEA 芯片上,并将其命名为 Cyborg(赛博格,半人半机器的生物)。

在这一系统中,神经元被集成到数字系统中以利用其先天智能,这些神经元既可以刺激其他神经元,也可以读取周围其他神经元的活动。电信号被发送到微电极阵列上以告知上面的神经元「乒乓球」所在的位置,神经元进而产生电信号来移动「球拍」。神经元移动球拍和击球的次数越多,电子探头记录的「尖峰」就越强。当神经元失误时,他们的游戏方式会受到软件程序的「批评」。神经元可以实时地以目标导向的方式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Pong,是一款模拟打乒乓球的小游戏,玩家通过移动球拍,让球落到球拍上并被反弹走。该研究的作者 Kagan 表示,之所以选择 Pong,是因为它简单易懂,同时也是机器学习中使用的首批游戏之一。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神经元在玩游戏过程中确实比小鼠神经元更聪明。此前,已有科学家提出,人脑的学习能力要胜于其他动物,这除了数量上的优势以外,也可能与人脑的神经元结构与其他动物大为不同有关。于是,研究团队提供了这样一个假设:这可能是因为人类的神经元树突长度更长,密度更高。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DishBrain 系统只需要大约五分钟就可以掌握 Pong 游戏,而人工智能(AI)需要约90分钟才能掌握。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的游戏世界中,一层体外皮层神经元可以自组织并表现出智能、有感知的行为,论文作者 Kagan 表示。

虽然听起来有些许科幻,但这项工作是理解智能的新前沿的开始。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利用这种方法作为动物试验替代品的可能性,以用于在研究新药或基因疗法时观察细胞在动态环境中的反应。这项工作未来在疾病建模、药物发现,以及扩展当前对大脑如何工作和智力如何产生的理解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a31e43323e5.html

Nature子刊:重磅!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新冠后遗症

2022-10-14    医诺维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疫情两年多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不只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而是会影响人体多个组织和器官。常见的后遗症有:嗅觉失灵、疲劳、呼吸困难、认知能力下降、甚至是抑郁症。

20221012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Outcomes among confirmed casesand a matched comparison group in the Long-COVID in Scotland stud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关于后遗症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新冠后遗症,感染之前接种了疫苗的人出现某些后遗症的风险较低。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居住在苏格兰的96238名参与者,其中33281名为新冠确诊感染者,62957名是从未被感染的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5岁,在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检查了参与者的后遗症症状。

总体而言,在有症状感染者中,48%的新冠感染者在感染后6-18个月内仍有后遗症,包括42%的感染者仅报告部分康复,6%报告根本没有康复。

报告最多长期后遗症包括疲倦、头痛、失去味觉、肌无力、呼吸困难、脑雾等。与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者失去嗅觉的可能性几乎高出9倍,味觉丧失的风险高出6倍,呼吸困难的风险高出3倍。

此外,研究发现,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感染后,更可能出现长期的后遗症。先前存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人,也更有可能经历长期的症状。

有症状和心血管疾病者,后遗症风险高

重要的是,研究还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新冠后遗症,在感染之前接种了疫苗的人,出现某些持续症状的风险较低。

研究人员表示,发生后遗症的可能性与参与者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

接种疫苗,后遗症风险降低

尽管大多数参与者的恢复状态在随访期间保持不变,但有13%的人报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善。然而,还有11%的人症状出现恶化。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大多数人在感染后会迅速完全康复,但有些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长期问题。将18个月后未恢复的6%和部分恢复的42%加起来,这意味着,几乎一半的感染者仍会出现持续症状。

尽管研究结果如此,研究人员也强调了局限性,参与者中有96%是白人,因此需要通过多样性人群来确定长期后遗症特异性结果。

之,该研究发现,无症状感染与新冠后遗症无关,接种疫苗可降低一些后遗症的风险。

最后,研究人员强调,这项研究为接种疫苗提供了新颖而重要的证据,完全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降低后遗症的风险,因此我们鼓励那些有资格接种疫苗的人通过接种疫苗来加强保护。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54fe43262fb.html

俄研究:男性死亡率高,俄罗斯女性面临新郎短缺的危机

2022-10-1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罗斯女性面临新郎短缺的危机。”由于今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俄罗斯婚姻市场中存在新郎短缺危机,俄罗斯女性“无人可嫁”的问题日益严重。

    据俄罗斯《独立报》17日报道,俄罗斯整体人口出生性别比保持在一个基本平衡的水平,为106。然而,随着人口年龄增长,这一比例先趋于完全平衡,然后女性人口数量开始超过男性。俄罗斯盖达尔研究所研究员称,这是由一系列直接和间接因素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两性死亡率的差异。数十年来,俄罗斯男女死亡率和预期寿命差距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在俄罗斯,年轻男性死亡率较高,主要是酗酒、吸烟和其他不安全行为所致。俄罗斯联邦政府财政金融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拉佐夫也表示:“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且存在酗酒和其他一些不良习惯。此外,男性从事危险工作人数更多,从而导致过早死亡。”俄罗斯另一家研究机构专家指出,在工作年龄段,俄男性死亡率过高是个大问题。

    与此同时,俄罗斯男女预期寿命差距也很大。截至2021年,俄罗斯女性人均预期寿命为74.5岁,男性为65.5岁。因此,在中老年年龄段,俄罗斯女性人数是男性的1.52倍。俄罗斯盖达尔研究所研究员表示,虽然俄罗斯近年来在平衡男女比例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特别军事行动、动员令和移民背景下,这一积极趋势可能会消失,很难预测未来几年这三个因素对俄性别比例的影响。另外,今年发生的事件可能引发经济和社会环境整体恶化,俄性别死亡率差距缩小的积极进展将停止。俄罗斯婚姻市场比例失调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目前,尽管俄年轻人中男性占多数,但女性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伴侣组建家庭的一大原因是,俄罗斯女性的平均教育水平比男性高得多。她们希望与具有同等或更高社会资本和教育水平的男性生活在一起。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6RgYmpFmA

巧克力何时吃有学问!食品科学家:上午11时最合适

2022-10-1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你买的巧克力放在冰箱里吗?赶紧拿出来吧。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7日报道,英国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巧克力最佳保存温度为18摄氏度。食品专家称,许多人习惯把巧克力放进冰箱,但冰箱内湿度太大,不仅会让巧克力变脆、影响入口质感,还会加速氧化,增加表面糖霜,甚至改变巧克力的味道。要知道巧克力保存得好不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听巧克力掰开时的声音,有清脆的响声就说明保存得好。另外,巧克力何时吃也有学问。食品科学家表示,巧克力上午11时吃最合适,因为巧克力富含咖啡因和糖分,既能在上午时段补充能量,也适合当午餐前的开胃小吃。此外,针对调查中许多人咀嚼巧克力的吃法,专家建议,把巧克力多含在口中一段时间,让其在口中融化,能得到更好的体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6RiYzSsTg

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关于神经祖细胞“时空之旅”的综述论文

2022-10-18    遗传发育所

神经系统的结构为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在一系列时空(spatio-temporal)编码因子的调控下,起源于神经干细胞池的神经系统产生高度多样化的神经元。随后,未成熟的神经元迁移定居,神经元与神经元、神经元与靶组织间的精密连接标志着神经系统的高度完善。因此,在探究大脑奥秘的过程中,揭开哺乳动物脑神经元多样性的起源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吴青峰团队在《神经科学通报》(Neuroscience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ASpacetime Odyssey of Neural Progenitors to Generate Neuronal Diversity的综述论文。该综述总结了哺乳动物神经祖细胞池产生多样化神经细胞的三种不同策略:(1)命运预决定模型(Predeterminedstrategy):在特定时间窗口,神经祖细胞的命运已被决定,必然分化为一种特定的神经元亚型,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神经祖细胞主要采取这一策略;(2)随机决定模型(Stochasticstrategy):每个神经祖细胞的分化存在多种潜在状态,像量子论一样每种状态都有不同的发生概率,脊椎动物视网膜的发育过程即是示例;(3)级联多样化模型(Cascadediversifying strategy):在细胞命运特化过程中,沿着细胞谱系阶层的多种细胞类型逐步级联放大以促进终末神经元的命运多样化,哺乳动物下丘脑的神经发生过程即遵循级联放大规律。同时,该研究结合神经系统的时空发育模式阐述了神经祖细胞池在大脑皮层、脊髓、视网膜和下丘脑中的发生发展过程。

该综述还总结了哺乳动物神经发生的时空编码机制。哺乳动物体内神经祖细胞的空间编码与其时间动力学特征应是相互协调、密不可分的,以更精确的控制神经元产生。新生神经元迁移过程中的微环境因子、自发性电发放、神经元的上下游连接和随机的转录因子表达等因素都可进一步塑造神经元的命运和身份。综上,该论文总结了神经细胞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为后续大脑发育的概念突破和神经元替代性治疗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28fe43696ae.html

NEJM:全球首个病例!科学家们在一对双胞胎中首次识别出人类线粒体解偶联综合征!

2022-10-17    生物谷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上题为“CongenitalHypermetabolism and Uncouple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和费城儿童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一组同卵双胞胎(identicaltwins)进行研究识别出了一种此前并未报告的人类线粒体疾病。

线粒体是细胞中独特的细胞器,其包含自身独有的DNA并能将机体所摄入的食物转化为维持机体生命所需的能量,影响线粒体功能的疾病通常也会干预线粒体的功能,但在研究者报道的两名同卵双胞胎患者中,他们发现其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处于过度活跃状态。正如文章中报道的那样,即使这对双胞胎所摄入的热量超过其机体所需,其机体体重仍然很低。

医学博士Vamsi K.Mootha说道,这或许是一种非常不同的线粒体表型,目前有 300多种罕见的遗传性线粒体疾病,其几乎所有都与细胞内线粒体的功能紊乱或中断有关;基因组测序数据揭示了线粒体中名为线粒体ATP合成酶的特殊酶类会发生突变,而这种酶类能被细胞用来产生能量储存分子ATP。实验结果表明,ATP合成酶的突变会产生“泄露”的线粒体,从而使得能量消散,这一过程称之为线粒体解偶联(mitochondrialuncoupling)

研究者表示,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名词,即线粒体解偶联综合征(mitochondrialuncoupling syndrome),其主要会表现出线粒体较高的代谢水平和解偶联水平,这些病例对于罕见疾病遗传学、线粒体生物学和代谢研究都非常重要。研究者指出,对线粒体解偶联综合征进行额外的研究或许有望帮助阐明一般人群机体中能量代谢的差异。

本文中的这对双胞胎或许代表了研究人员能找到遗传原因的第一种线粒体解偶联疾病患者,通过发现ATP合成酶自身的致病性突变或许就会诱发线粒体的解偶联过程,这对双胞胎或许会成为一大类线粒体解偶联疾病中首批被科学家们识别出的患者。综上,本文研究支持科学家们发现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且伴随较高代谢特征的线粒体解偶联综合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f27e4365405.html

Science:我国科学家揭示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分泌蛋白PtpB劫持泛素来抑制宿主免疫反应

2022-10-17    生物谷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Mtb)是结核病(TB)的致病菌,仍然是对全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传染病威胁。据估计,它已经感染了2030亿人,每年造成约150万人死亡。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以前未定义的途径,通过该途径,Mtb抵消了宿主的免疫力。具体来说,他们将已知的Mtb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B确定为一种通过劫持宿主泛素(ubiquitin)来抑制宿主炎性体-细胞焦亡(inflammasome-pyropto,sis)途径的磷脂磷酸酶(phospholipidphosphatase)。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1014<,/SPAN>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bacterialphospholipid phosphatase inhibits host pyroptosis by hijacking ubiquitin”。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翠华(LiuCuihua)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的邱小波(QiuXiaobo)教授。

刘翠华教授课题组一直在研究Mtb-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该课题组以前的研究为开发基于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界面的抗结核病疗法提供了潜在的靶标。

Mtb是一种细胞内病原菌,它产生了许多细胞内生存策略,Mtb和其宿主之间错综复杂的动态相互作用决定了结核病的发生、进展和结果。Mtb进化出的一种有趣的特征是一组类似真核生物的效应蛋白,但是它们的宿主靶标和在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中的调节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被探索出来。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刘翠华教授课题组检查了Mtb的全基因组,以预测具有可能直接靶向宿主因子的真核生物样基序或结构域的分泌性真核生物样蛋白(eukaryotic-likeprotein,即类似真核生物的蛋白)。通过使用炎性体重组系统来筛选炎性体-细胞焦亡途径的抑制剂,这些Mtb效应蛋白随后接受了进一步的实验分析。

201种预测的Mtb分泌的真核生物样蛋白中,这些作者发现PtpB是一种关键的细菌效应蛋白,而且Mtb大量分泌PtpB,以抑制NLRP3AIM2炎性体途径。

随后的实验证实PtpB抑制了GSDMD依赖的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焦亡,以促进Mtb在巨噬细胞内的生存。从机制上讲,Mtb分泌的PtpB靶向宿主质膜上的磷脂酰肌醇-4-单磷酸(PI4P)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4,5)P2]并让PI4PPI(4,5)P2去磷酸化,以抑制GSDMDN端裂解片段(GSDMD-N)的膜定位,从而阻止GSDMD介导的免疫反应。

有趣的是,PtpB的磷酸酶活性需要PtpB通过其独特的泛素相互作用基序(UIM)样区域与泛素结合。破坏PtpB的磷脂磷酸酶活性或者UIM样区域(UIM-likeregion)可增强宿主GSDMD依赖的免疫反应,从而减少细胞内病原菌的生存。

这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种以前未被认识的策略,即病原菌通过改变宿主的膜组成来抑制细胞焦亡和对抗宿主的免疫力。这一发现可能会导致通过靶向PtpB-Ub-phospholipid-pyroptosis轴来开发一种潜在的结核病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2dbe4361106.html

Nature:将人类皮层类器官移植到大鼠大脑中来研究大脑连接性和功能性

2022-10-17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更详细地探究与一些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相关的大脑过程。这是通过在体外培养人类皮层类器官(corticalorganoids)并将它们移植到发育中的啮齿动物大脑内以观察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整合和发挥功能来实现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1013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aturationand circuit integration of transplanted human cortical organoids”。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的DavidPanchision博士说,“这项新的研究代表着科学家们在研究复杂的人类大脑疾病的细胞和回路基础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它允许类器官在一种更具有生物相关性的环境中建立连接,并以它们在培养皿中无法做到的方式发挥作用。”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斯坦福大学的SergiuPasca博士及其同事们证实,利用人类干细胞培养出的皮层类器官可以移植并整合到发育中的大鼠大脑内,以研究某些发育和功能过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移植的皮层类器官可能为研究与疾病产生相关的过程提供一种强大的工具。

科学家们有时使用人类皮层类器官---人类干细胞的三维培养物,可以反映典型大脑中的一些发育过程---作为研究人类大脑某些方面如何发育和发挥功能的模型。然而,皮层类器官缺乏典型人类大脑中的连接性,限制了它们在理解复杂大脑过程中的作用。人们一直试图通过将人类神经元移植到成年啮齿动物大脑中来克服其中的一些限制。虽然这些移植的神经元与啮齿动物的脑细胞连接在一起,但由于成年大鼠大脑的发育限制,它们并没有完全整合在一起。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通过将完整的人类皮层类器官移植到发育中的大鼠大脑内,推进了大脑类器官的研究使用。这项技术构建了一个可以被检查和操纵的人类组织单元。他们使用Pasca实验室之前开创的方法:利用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成体皮肤细胞经过重编程后进入一种未成熟的类似干细胞的状态---构建出人类皮层类器官。他们随后将所构建的人类皮层类器官植入大鼠初级体感皮层,即大脑中参与处理感觉的一部分。

这些作者没有在接受人类皮层类器官移植的大鼠身上检测到任何运动或记忆异常或大脑活动异常的情况。来自大鼠大脑的血管成功地支持了植入的人类皮层类器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长出的组织。

为了了解人类皮层类器官能在多大程度上整合到大鼠的初级体感皮层,这些作者用一种作为功能性连接的一种指示剂可在脑细胞中传播的示踪性病毒感染了皮层类器官。在将携带示踪性病毒的人类皮层类器官移植到大鼠的初级体感皮层后,他们在诸如腹基核(ventrobasalnucleus)和体感皮层之类的多个大脑区域检测到了这种病毒。此外,他们还观察到丘脑和移植区域之间建立了新连接。这些连接可通过电刺激和刺激大鼠的胡须激活,表明它们正在接受有意义的感觉输入。此外,他们能够激活移植的人类皮层类器官中的人类神经元,以调节大鼠的奖励寻求行为。这些发现表明,移植的人类皮层类器官与大鼠中特定的大脑通路进行了功能整合。

在结构和功能上,经过七到八个月的生长后,移植的人类皮层类器官比在体外细胞培养中维持的人类皮层类器官更类似于人类大脑组织的神经元。移植的人类皮层类器官反映了人类皮层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这一事实使得这些作者想知道他们是否可以使用移植的人类皮层类器官来探究人类疾病过程的各个方面。

Pasca博士说,“这个平台的前景不仅在于确定哪些分子过程是活体回路中人类神经元复杂成熟的基础,并利用它来改进传统的体外模型,而且还在于提供人类神经元的行为解读。”

为了研究这一点,这些作者利用来自三名患有与自闭症和癫痫有关的罕见遗传性疾病(称为提摩西综合征)的参与者和三名没有任何已知疾病的参与者的细胞构建出人类皮层类器官,并将它们植入大鼠大脑。这两种类型的人类皮层类器官都整合到了大鼠的体感皮层,但来自提摩西综合征(Timothysyndrome)患者的人类皮层类器官显示出结构上的差异。利用来自提摩西综合征患者的细胞中构建的人类皮层类器官在体外细胞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这些结构上的差异。

Pasca博士说,“这些实验表明,这种新颖的方法可以捕捉到我们目前的体外模型所能检测的过程。这很重要,因为导致精神疾病的许多变化很可能是回路层面上的微妙差异。”

在早前的一项新的研究(Nature, 2022,doi:10.1038/s41586-022-05279-8,详情参见生物谷新闻报道:Nature:利用人类大脑类器官绘制人类大脑发育图谱)中,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的BarbaraTreutlein教授及其团队采取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大脑的发育:他们利用所谓的多能性干细胞培育出毫米大小的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三维大脑类器官。他们在不同的时间点和非常详细地研究了人类大脑类器官内的数千个细胞。

Treutlein团队系统性地确定那些对大脑器官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发育有重大影响的基因开关。在CRISPR-Cas9系统的帮助下,这些作者有选择地关闭了每个细胞中的一个基因,在整个大脑类器官中同时关闭了大约二十多个基因。这使他们能够发现各自的基因在大脑类器官的发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eb4e435306a.html

最新研究揭示,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可能在欧洲共存数千年之久

2022-10-18    生物世界

新近化石证据表明,现代人类,也就是智人(HomoSapiens)和已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Homoneanderthalensis)可能在尼安德特人灭绝之前的5000-6000年里在欧洲同时存在过。然而目前尚无多少证据表明他们在区域水平上共存,也很难证实这两个物种在这些地区的首次出现和消失时间。

近日,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tificReports 期刊发表了题为:Optimallinear estimation models predict 14002900 years of overlap between Homo sapiens andNeandertals prior to their disappearance from France and northern Spain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显示,在尼安德特人消失之前,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可能在法国和西班牙北部共存过1400-2900年。这些发现增进了我们对这一地区两个人类物种的生活的理解。

研究分析了一个数据集,包括56个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的人工制品(每组28个),来自法国和西班牙北部的17个考古遗址,以及来自同一区域的另外10个尼安德特人样本。所有的样本都使用了2000年后可靠的现代放射性碳测年技术,以获得更好的准确性。

研究团队使用最佳线性估计(OptimalLinear Estimation)和贝叶斯概率建模,估计这些样本和相应种群的时间范围,推断出这些人群可能出现在这些地点的最早和最晚时间。这一建模的作用是填补考古记录中缺失的部分,这些部分会影响对日期的估计。

基于这一建模,研究团队估计,尼安德特人工制品首次出现于45343-44248年前,消失于39894-39798年前。尼安德特人的消失时间(基于直接定年的尼安德特人遗骸)为40870年前-40457年前之间。现代人估计首次出现于42653-42269年前。

研究团队总结道,这表明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这两个人类物种在这些区域共同生活了约1400-2900年。但是这些结果还不能说明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是否存在互动以及如何互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c12e4374247.html

邵志敏/江一舟团队通过多组学揭示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异质性

2022-10-19    生物世界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类近年发现的,区别于凋亡,不依赖caspase级联反应的调节性细胞死亡。自2012年首次提出后,铁死亡领域的研究呈现井喷式增长,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有望成为肿瘤精准治疗的新方向。机制层面上,铁死亡是铁依赖性的、由失调的脂质过氧化引起的、与代谢密切相关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铁死亡的核心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通过多步骤代谢反应形成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链的过氧化磷脂酰乙醇胺(OxPE),进而破坏生物膜引起细胞死亡的过程。铁死亡过程受到多条代谢通路的调节。

三阴性乳腺癌(TNBC)约占整体乳腺癌的15%,具有异质性高、发病年龄前移、预后差、远处复发转移易早期出现等特点。TNBC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目前的治疗策略仍以化疗为主且疗效欠佳。2019年,邵志敏团队提出TNBC的“复旦分型”,即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uminalandrogen receptorLAR)、免疫调节型(immunomodulatoryIM)、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asal-likeimmune-suppressedBLIS)和间质样型(mesenchymal-likeMES)。另外,该团队既往的TNBC代谢系列研究已经揭示了TNBC内部具有极强的代谢异质性。与代谢密切相关的铁死亡是否在TNBC内部具有异质性,铁死亡异质性特征能否为TNBC提供靶向治疗提供线索均有待探索。

2022101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江一舟团队在代谢领域国际顶级期刊 CellMetabolism 上发表题为:FerroptosisHeterogeneit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Reveals an InnovativeImmunotherapy Combination Strategy 的研究。

该研究揭示了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铁死亡(ferroptosis)异质性,明确了铁死亡敏感的TNBC分子亚型并就该亚型的治疗策略进行了探索。

研究团队首先以团队前期建立的大规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TNBC多组学队列作为研究平台,首先使用转录组数据(n=360)进行了分析,并展示TNBC“复旦分型”中各亚型的铁死亡特征。LAR亚型中诱导过氧化脂质形成等正调控铁死亡的通路富集评分均较高,主要包括脂肪酸代谢通路、ROS代谢通路,脂肪酸过氧化酶(LOXs)相关通路。同时,负调控铁死亡的代谢通路也在LAR亚型中显著上调。MES亚型具有较高的铁代谢水平;BLIS亚型与IM亚型较LAR亚型铁死亡通路的活跃程度显著下调。

研究团队还利用TNBC代谢组数据(n=330)分析了铁死亡相关脂质在TNBC各亚型中的丰度,发现氧化型磷脂酰乙醇胺(OxPE)在LAR亚型更高。此外,他们在细胞水平及TNBC肿瘤样本层面对多组学分析中的发现进行了实验验证。多组学分析和实验均证实LAR亚型是TNBC中铁死亡活跃性最高的亚型。

通过多组学通路分析及细胞、类器官层面的药敏实验,研究团队发现以GPX4作为核心的谷胱甘肽代谢,在LAR亚型肿瘤起着铁死亡核心负调控作用。多个外部数据库均证实GPX4LAR亚型肿瘤中的高表达存在普适性。随后,通过多组学相关性分析及实验验证,他们发现雄激素受体(AR)通路与GPX4的高表达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及ChIP-qPCR实验,发现AR可与GPX4-2500-2000bp的启动子区相互结合而启动GPX4转录,介导LAR乳腺癌中的GPX4高表达,为LAR乳腺癌对GPX4抑制剂的高度敏感性找到成因。

在明确LAR亚型为铁死亡敏感亚型且对GPX4抑制剂敏感后,研究团队利用鼠源性TS/A细胞系在BALB/c小鼠上建立了LAR亚型乳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GPX4抑制剂或Gpx4沉默均可有效降低肿瘤增殖,同时还可重塑免疫微环境,主要表现为增加T细胞浸润与促进巨噬细胞向M1方向极化,为GPX4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提供可能。随后,研究团队在GPX4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实验中证实了该联用策略的显著治疗效果,且该结论在外部免疫治疗队列中得到验证。

综上,该研究通过多组学队列及实验验证揭示了TNBC四分型具有不同的铁死亡特征,其中LAR亚型是铁死亡最活跃的且对铁死亡治疗最为敏感的亚型。雄激素受体(AR)驱动的GPX4是调控LAR亚型乳腺癌铁死亡的关键因子。GPX4抑制剂不仅抑制LAR亚型乳腺癌增殖,且重塑肿瘤微环境。GPX4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应用可能是LAR亚型乳腺癌的潜在治疗策略。

该研究在肿瘤铁死亡研究和TNBC临床治疗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提出通过多组学融合分析全面揭示铁死亡特征和鉴定关键调控因子的思路,是研究肿瘤铁死亡的新模式。此外,该研究是TNBC“复旦分型”研究体系的进一步拓展,针对“复旦分型”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LAR亚型,提出了潜在的精准治疗新策略,未来结合药物研发,将有望给LARTNBC患者带来新希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帆博士与肖毅博士为论文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与肖毅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898e440134f.html

Nature子刊:彭隽敏团队揭示RNA剪接缺陷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新机制

2022-10-18    生物世界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 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以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为主的症状,并伴有情绪调节障碍以及运动能力丧失,极大地影响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

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增长,老年化社会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预计到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增加至1.5亿以上。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病因复杂,科学界至今仍未破译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具体机制,这也导致整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领域,竞争激烈,而又争议不断。

近日,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彭隽敏教授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Aging 发表了题为:Alzheimersdisease-associated U1 snRNP splicing dysfunction causes neuronalhyperexcitabilit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创建了RNA剪接错误和β-淀粉样蛋白聚集小鼠模型,这比之前的动物模型更接近人类阿尔茨海默病,使用这种小鼠模型发现,U1小核核糖核蛋白(U1 snRNP)介导的RNA剪接功能障碍会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和认知障碍,从而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根据中心法则,DNA转录为mRNAmRNA翻译为蛋白质,而RNA剪接是转录与翻译之间的重要步骤。在真核生物中,DNA转录而来的前体mRNA要经过RNA剪接,去除内含子,将外显子部分拼接起来,形成成熟mRNA

彭隽敏教授表示,RNA剪接在大脑中尤为重要,因为大脑的细胞多样性比身体其他任何器官都要多,而RNA剪接是导致大脑细胞产生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过程。

彭隽敏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在爱荷华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他在埃默里大学工作9年后,于2011年加入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担任结构生物学和发育神经生物学系研究员及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中心主任。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来了解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人类疾病和人类免疫反应的机制。

彭隽敏和其他研究团队之前的研究显示,RNA剪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U1小核核糖核蛋白(U1 snRNP)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聚集。

而彭隽敏团队的这项最新研究表明,U1snRNP的功能障碍会导致RNA剪接障碍,有助于神经退行性变,这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彭隽敏表示,团队之前的工作表明,U1snRNP是大脑中形成缠结状结构的一种聚集体,但只是描述性研究,而这项研究揭示了这种病理现象与疾病表型之间的联系和机制。

RNA剪接非常重要,但在实验室中创建一个模型来研究却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在这项研究中,彭隽敏团队创建了一种名为N40K-TgRNA剪接缺陷小鼠模型,这种小鼠模型只在大脑神经元中出现RNA剪接错误,通过这一模型,研究团队发现神经元中的这种剪接错误会导致神经元毒性和认知障碍,小鼠出现神经退行性病变。

抑制神经元活性可以防止大脑过度兴奋。但如果抑制神经元活性本身被抑制,神经元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引起毒性。早在二三十年前,研究人员就认识到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经元异常兴奋的问题。而这项最新研究发现,RNA剪接缺陷小鼠模型的神经元突触蛋白受到了显著影响,特别是与抑制神经元活性有关的蛋白质。这表明RNA剪接机制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元兴奋性毒性的原因。

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聚集。彭隽敏团队之前的研究揭示了U1snRNP在大脑中也会形成这种蛋白聚集物,但尚不清楚U1snRNP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具体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为了了解RNA剪接缺陷在β-淀粉样蛋白聚集情况下的行为,他们构建了具有RNA剪接缺陷和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小鼠模型,这两种毒性作用一起重塑了小鼠大脑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解除了对神经元突触蛋白的调控,加速了认知能力的下降。

彭隽敏表示,从最初的行为和细胞生物学发现,再到现在的分子机制,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RNA剪接机制对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兴奋性毒性的潜在贡献,也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这一RNA剪接错误和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交叉小鼠模型,比之前的动物模型更接近人类阿尔茨海默症,将有助于未来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32fe4374138.html

王鹏飞/张文宏等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和突破感染者血清对奥密克戎最新突变毒株的有效性

2022-10-18    生物世界

当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已在全世界大范围流行,于202111月首次在博茨瓦纳和南非发现,它很快取代了Delta变种成为全球主要变种。

随着Omicron变种的持续突变进化,许多新的Omicron亚系已被报道可逃避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复旦大学王鹏飞团队之前已经报道过OmicronBA.1BA.1.1BA.2BA.3的免疫逃逸。但是一些新的毒株持续出现,如BA.2.12.1,BA.4BA.5,以及最近的 BA.2.75等。新冠病毒复杂又高频的突变对当前COVID-19疫苗和抗体疗法的效果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但目前还缺乏疫苗加强针接种或突破感染血清对所有新出现的Omicron亚系的中和能力的全面评估。

20221013日,复旦大学王鹏飞/张文宏/胡子欣和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团队合作,在 CellDiscovery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Neutralizationof Omicron BA.4/BA.5 and BA.2.75 by booster vaccination or BA.2 breakthroughinfection ser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基于GISAID的数据库构建了从202211日流行至今的主要突变株包括B.1.617.2BA.1BA.2BA.3BA.2.3.1BA.2.10.1BA.2.12.1BA.2.13BA.2.75BA.4/BA.5,覆盖了目前所有突变株的91%以上。

研究评估了接种了国产灭活疫苗(BBIBP-CorV)或重组蛋白疫苗(ZF2001)加强针以及新冠病毒Omicron BA.2的突破感染者血清对Omicron最新突变株的中和敏感性。

研究发现尽管BA.2.75在其刺突蛋白积累了最多数量的突变,但是BA.4/5在同源和异源加强组中都显示出最强的血清逃逸特性。在三针接种者中,异源加强组对WTDelta变种的中和效价均高于同源加强组。与同源和异源疫苗加强组相比,BA.2突破感染显著增加了中和抗体滴度,且对奥密克戎BA.2及其衍生变种和BA.4/5均保持较高的中和活性。

复旦大学王勋、华山医院艾静文、复旦大学李项南、赵晓宇,华山医院吴晶、张昊澄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何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王鹏飞、张文宏,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以及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胡子欣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此前2022722日,王鹏飞团队还在 Journalof Medical Vir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Neutralization of distinct Omicronsublineages by longitudinal vaccination ser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纵向监测了国产疫苗免疫血清对不同Omicron变种的有效性。这些血清分别来自接种了BBIBP-CorV或者ZF2001疫苗作为加强针的个体在加强接种前以及接种后的第14天,28天,90天,180天。

研究团队观察到加强针接种后对不同奥密克戎突变株的中和效价都有显著的提升,中和效价在接种后第14天或者28天达到最高点,随后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同变种的衰减速率总体相似。奥密克戎变种的中和效价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和德尔塔变种,其中BA.4/5展现出最强的中和逃逸。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对野生型、德尔塔变种和Omicron亚种,疫苗加强接种后第180天的中和效价均显著高于加强针接种前的中和效价,进一步说明了疫苗加强针接种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王勋、赵晓宇、崔雨晨、乔芮和李明慧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王鹏飞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339e43743fc.html

新研究向治愈艾滋病跨出重要一步

2022-10-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19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40多年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治疗艾滋病(AIDS)的方法,但还未取得成功。现在,由丹麦奥胡斯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找到一种增强人体自身抗击艾滋病病毒(HIV)能力的方法。相关论文17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向治愈艾滋病迈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主要用于治疗HIV和预防AIDS的发作,这种疗法可以抑制血液中的病毒数量,并部分恢复免疫系统。然而,如果停止ART疗法,血液中的病毒数量在几周内就会上升到治疗开始前的水平。这是因为HIV隐藏在人体某些免疫细胞的基因组中,而这项研究正是针对这些细胞,对其进行干预。

  研究人员研究了两种类型的实验药物对最近被诊断出感染艾滋病的人的影响。

  来自丹麦和英国的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为四组,所有人都接受了ART疗法。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接受了药物罗米地辛,这种药物可防止病毒隐藏在人体的免疫细胞中。另一些人则接受了针对HIV的单抗药物,这可能会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增强免疫系统。其中一组接受不含实验药物的ART疗法,而另一组接受的是ART和两种实验药物相组合的疗法。

  研究结果表明,新诊断出的HIV携带者,如果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服用抗HIV的单抗,在治疗开始后,病毒数量下降的速度会更快,并对HIV产生更好的免疫力。如果他们暂停服用常用的抗HIV药物,他们的免疫系统也可以部分或完全抑制病毒。

  该实验背后的理论是,单抗有助于免疫系统识别和杀死受感染的细胞。

  此外,抗体还与最终进入淋巴结的病毒结合形成大复合物,会刺激某些免疫细胞对艾滋病毒产生免疫力。这样,人体或许能够控制病毒的传播,并“保护”自己免受HIV感染引起的伤害。

  先前对实验药物的临床试验显示,如果暂停ART疗法,人们对HIV的免疫力或免疫系统抑制感染的能力没有任何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取得显著成果,但在看到HIV完全治愈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找到优化治疗效果的方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0/c14739-32548311.html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看清”大脑神经活动

2022-10-2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19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非侵入性地跟踪大脑信号的传播。这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有望给了解大脑带来革命性突破。

  依赖血氧水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获取活人的大脑图像。这项技术并不是直接观察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一项指标追踪大脑中血流的变化,即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在实践中,通常在几秒钟内,依赖血氧水平的fMRI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多幅图像。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没有用到任何全新的仪器设备,而只是修改了磁共振脑部扫描的方式。

  这项新技术名为神经元活动直接成像(DIANA),其工作原理是对传统的MRI机器进行改造,以更快的速度,在毫秒级别生成一系列局部图像。这一速度相当于思维的速度,神经信号传递在毫秒级别,整个认知、决策等活动只需要0.1秒。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局部图像拼接在一起,以获得每个时间点的大脑横截面的完整视图。

  为了看看他们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识别大脑活动的任何信号,研究人员将麻醉的老鼠放入MRI扫描仪中,然后用电流轻轻敲击其面部的胡须垫。他们发现,在电击后25毫秒左右,他们的技术产生的图像在体感皮层(感知胡须刺激的小鼠大脑部分)中记录了某种信号。

  进一步探索发现,DIANA信号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移动。它在敲击胡须垫后大约10毫秒出现在称为丘脑的大脑区域,在大约25毫秒时移动到体感皮层的一个部分,然后在几毫秒后在体感皮层的另一部分出现。

  通过使用电生理学和光遗传学等侵入性技术对同一大脑区域进行测量,研究小组表明,DIANA信号实际上是在追踪神经元活动对胡须刺激的反应。

  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技术只在小鼠身上进行了测试,但研究人员已经将其称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这表明它可能会改变科学家研究大脑的方式,并可能导致对大脑工作原理的新理解。

  总编辑圈点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这一技术革新了人类对大脑的认识,但要揭开大脑神经功能的秘密,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仍有待提高。研究团队的解决方案,是每隔几毫秒就拍摄一张特定脑区横截面图像,然后将局部的图像拼接起来。这种方法在小鼠实验中已得到可行性验证,追踪到了神经元活动对刺激的反应。未来,它有潜力应用于对人脑的研究。这是一项革命性的突破,但并没有用到任何全新的仪器设备,科研人员靠着改进软件,将MRI的检测时间分辨率提升至毫秒级别。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20/c14739-32548310.html

我国科学家揭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子细胞机制

2022-10-19    科技部生物中心

    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模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程,揭示该类疾病发病起源于视锥细胞损伤而非传统认为血管病变,并揭示了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视锥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继发于糖尿病的视网膜血管及神经元变性类疾病,眼底微血管改变是其临床主要诊断标准,因此传统上该疾病被认为起源于血管病变。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伴随着视网膜神经元损伤,而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中,视网膜神经元病变与血管病变间的发展关系尚不明确。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题为“Progressivelydecreased HCN1 channels results in cone morphological defects in diabeticretinopathy”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研究人员利用斑马鱼模型结合高糖处理,造就高血糖背景下视网膜神经元与血管进行性病变。研究发现,在视网膜血管结构病变之前,视锥细胞结构损伤独立出现,其内外节长度随血糖升高显著缩短。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高血糖状态下光感受器细胞是最易受累的视网膜神经元类型。

    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模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程,揭示该类疾病发病起源于视锥细胞损伤而非传统认为血管病变,并揭示了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视锥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为探索该疾病发病机理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2a8e4406018.html

JEM:好睡眠,养造血干细胞!科学家发现,碎片化睡眠会改变造血干/祖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

加剧炎症反应,加速遗传漂变

2022-10-20    奇点糕

    本研究揭示了睡眠不足对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产生长远影响的内在机制。

    所有熬过的夜,你的身体会替你记住。

    据统计,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1],而睡眠不足会对人体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熬夜之后进行补觉,也无法完全抵消对身体的不良影响[2]

    就拿睡眠和免疫来说,睡眠可影响免疫系统的许多方面,如适应性反应、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和免疫介质的合成等,充足的睡眠可预防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与免疫息息相关的疾病[3]。然而,目前对于睡眠影响免疫功能和疾病易感性的机制知之甚少。

    近日,来自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Filip K. SwirskiCameron S.McAlpine团队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Marie-PierreSt-Onge团队在《实验医学杂志》发表重磅研究,揭示了碎片化睡眠(SF)通过影响造血干/组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从而对免疫反应产生长远影响的内在机制[4]

    研究人员发现,SF改变了小鼠骨髓造血干/组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从而促进其增殖和向髓系(与淋巴系相对,包括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分化,加剧了机体对炎症的反应。同时,造血干/组细胞的扩增还加速了遗传漂变,减少了造血克隆的多样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证明了在人类中,睡眠同样起到调控造血功能、重塑造血干/组细胞表观遗传修饰的作用。

    科学家们之前就曾发现,睡眠质量差和睡眠障碍的人群血液中髓系细胞的数目增加[5],且充足的睡眠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血液中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抑制白细胞向动脉壁渗透,从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6]。然而,其内在的机制并不明确。

    为了探索睡眠影响造血与免疫功能的机制,研究人员首先对小鼠进行了SF干预,即在小鼠休息周期每隔2分钟唤醒小鼠,为期16周,并对小鼠的血液和骨髓进行了相关检测。

    果不其然,16周的SF增加了骨髓中LSK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增加了髓系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浓度;在血液中,SF干预导致,休息周期Ly6Chi单核细胞数量增加,IL-6水平升高,而其他细胞因子和皮质酮则未有明显改变。

    紧接着,研究人员继续监测了SF小鼠10周,在这10周内,小鼠的睡眠不受打扰。在恢复无干扰睡眠(RS)的前两周,小鼠在睡眠时觉醒次数仍然较高(没缓过来),在随后的8周小鼠的睡眠恢复到基线水平。

    小鼠在RS 2周后睡眠时的觉醒次数恢复到基线水平

    RS 4周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经历过SF的小鼠血液中Ly6Chi单核细胞、骨髓中LSK细胞数目仍然更高,到RS 10周时,经历过SF的小鼠的造血功能才降低到对照组水平。

    研究人员还将SF小鼠(CD45.2+)和对照组小鼠(CD45.1+)的LSK细胞按11的比例移植到受辐照抑制自身骨髓造血功能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体内(GFP小鼠正常睡眠)。

    在移植3周后,来自SF小鼠的LSK细胞(GFP-CD45.2+)增殖明显更多;移植24周后,来自SF小鼠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占到血液中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的60%以上。

    SF小鼠的LSK细胞增殖能力增强

    因此,SF可以长远地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尤其是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

    那么SF是如何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呢?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对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表观基因组学进行了分析,发现SF小鼠HSPC中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活性增加。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测序(ATAC-seq)结果则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小鼠,SF组小鼠LSK细胞中有470个增强子存在可及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65个获得可及性,405个失去可及性),表明SF影响了LSK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

    SF影响了LSK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

    此外,SF后恢复RS 10周后,69%SF引起的增强子可及性变化恢复到对照水平,31%140)的增强子可及性变化依旧明显。这再次表明了即使在恢复良好睡眠后,SF对造血系统仍存在长远影响。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SF使得LSK细胞向淋巴系分化的增强子(如Bcl11aFtl3Sox4IcosIl15Rag1Pax5Ets1Btk)可及性减弱,向髓系分化的增强子(如Csf2rbIrf2bp2Dyrk3ErgKlf9Klf3)可及性增强。且在RS 10周后,许多髓系分化增强子可及性的改变仍然存在。

    这一发现明确了SF使得血液中髓系细胞增多的原因,即SF改变了LSK细胞向髓系分化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SF对造血干细胞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加剧了小鼠对炎症的反应。

    将对照组小鼠和经历16SF-10RS小鼠进行盲肠结扎和穿孔(脓毒血症动物模型)24小时后,16SF-10RS小鼠的炎症反应更为剧烈,其血液单核细胞和骨髓LSK数目增加,血液IL-6TNF-α水平增加。这种剧烈的炎症反应使得小鼠病情加重,存活率降低。

    SF对造血干/祖细胞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加剧了小鼠对炎症的反应

    这些结果表明,SF通过对造血干/祖细胞表观遗传的重编程,改变其分化倾向,并加剧了对炎症的反应。

    由于SFLSK细胞分化和增殖均有影响,可能对LSK细胞群体的体细胞进化产生影响。造血克隆的扩张和均质化是一种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癌前状态,称为克隆性造血作用(CH),可由体细胞突变的累积驱动(如表观遗传修饰蛋白Tet2Dmnt3a[7]。然而,大多数CH病例发生在没有可检测到的驱动突变的情况下[8]

    通过多色LSK细胞克隆跟踪系统,研究人员证实了SF引起的LSK细胞倾向髓系分化和增殖增加,导致一些细胞集群扩增和另一些细胞集群消失,即加速了遗传漂变。而对照组小鼠LSK细胞遗传漂变的速度明显更慢,表明良好的睡眠可维持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多样性。

    最后,研究人员在人类中进行了研究,对睡眠正常的年轻进行慢性轻度睡眠不足干预(6周正常睡眠,每晚睡眠时间平均为7.4±0.1小时;6周睡眠不足,每晚睡眠时间平均为6.1±0.1小时)。

    试验结果表明,在睡眠不足阶段,人体晚上的单核细胞数明显更多,而在白天并未观察到单核细胞数的变化。此外,睡眠不足同样增强了骨髓的造血功能,并改变了造血干/祖细胞的表观遗传修饰,表现为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和HDAC活性增强,由此减少了组蛋白H3的乙酰化。

    这些结果表明了睡眠在人类中同样起到调节造血功能、重塑造血干/祖细胞表观遗传修饰的作用。

    睡眠在人类中同样起到调节造血功能、重塑造血干/祖细胞表观遗传修饰的作用

    总的来说,本研究揭示了睡眠不足对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产生长远影响的内在机制。

    在人类与小鼠中,睡眠不足均可使得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增加,并倾向于向髓系分化,降低了克隆多样性并加剧了机体对炎症的反应,这背后内在的机制则是造血干/祖细胞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

    所以,珍惜睡觉的每一分每一秒,你的每一个造血干/祖细胞都会感谢你。

    参考文献

    1. Ford ES, Cunningham TJ, Croft JB:Trends in Self-Reported Sleep Duration among US Adults from 1985 to 2012. Sleep2015, 38(5):829-832.

    2. Depner CM, Melanson EL, Eckel RH,Snell-Bergeon JK, Perreault L, Bergman BC, Higgins JA, Guerin MK, Stothard ER,Morton SJ et al: Ad libitum Weekend Recovery Sleep Fails to Prevent MetabolicDysregulation during a Repeating Pattern of Insufficient Sleep and WeekendRecovery Sleep. Curr Biol 2019, 29(6):957-967 e954.

    3. Irwin MR: Sleep and inflammation:partners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Nat Rev Immunol 2019, 19(11):702-715.

    4. McAlpine CS, Kiss MG, Zuraikat FM,Cheek D, Schiroli G, Amatullah H, Huynh P, Bhatti MZ, Wong LP, Yates AG et al: Sleepexerts lasting effects o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function and diversity. J ExpMed 2022, 219(11).

    5. Ruiz FS, Andersen ML, Martins RC,Zager A, Lopes JD, Tufik S: Immune alterations after selective rapid eyemovement or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in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Innate Immun2012, 18(1):44-54.

 

6. Vallat R, Shah VD, Redline S, Attia P, Walker MP:Broken sleep predicts hardened blood vessels. PLoS Biol 2020, 18(6):e3000726.

    7. Jaiswal S, Fontanillas P, FlannickJ, Manning A, Grauman PV, Mar BG, Lindsley RC, Mermel CH, Burtt N, Chavez A etal: Age-related clonal hematopoiesi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outcomes. N Engl JMed 2014, 371(26):2488-2498.

    8. Mitchell E, Spencer Chapman M,Williams N, Dawson KJ, Mende N, Calderbank EF, Jung H, Mitchell T, Coorens THH,Spencer DH et al: Clonal dynamics of haematopoiesis across the human lifespan.Nature 2022, 606(7913):343-350. ADtaxi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e27e440847c.html

《科学》子刊: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这把双刃剑,是促进耐药还是促进药敏,因人而异

2022-10-20    奇点糕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肺癌细胞药物反应的影响因肺癌亚型和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肺癌病例的85%NSCLC常见的基因突变主要包括EGFR突变、KRAS突变和EML4-ALK融合基因等[1],使得NSCLC的治疗充满异质性。

    在亚洲,50%以上的NSCLC患者EGFR被突变激活,抑制EGFR能大大改善患者预后。然而,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使用EGFR抑制剂后,往往会出现耐药。究其原因,除了治疗过程中EGFR产生二次点突变外,还存在旁路激活途径弥补被抑制的EGFR通路[2]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中关键的细胞成分,由正常的成纤维细胞(NAF)经肿瘤细胞作用后转化形成。和NAF相比,CAF能分泌一些特别的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作用于肿瘤细胞,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3]

    近日,由南佛罗里达大学Uwe Rix领衔的团队,发现CAF并非那么简单,在诱导某些肺癌耐药的同时,居然会促进EGFR突变肺癌对药物敏感。相关论文发表于著名科学期刊Sciencesignaling[4]

    研究人员对CAF促药敏的机制进行探究,发现和NAF相比,CAF由于分泌的细胞因子IGF减少,IGFBP增加,对EGFR突变型肺癌细胞的IGF1R和整合素的激活作用减弱,抑制了IGF1R介导的IRS2/AKT信号和整合素介导的FAK/ERK信号,从而增强EGFR抑制剂的药效。

    为了研究成纤维细胞对NSCLC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把各亚型NSCLC细胞与CAFNAF共培养。无论是CAF还是NAF,都能促进KRAS突变肺癌细胞和EML4-ALK融合阳性肺癌细胞对相应的药物产生耐药,而且CAF的促耐药作用更强。但对于EGFR突变肺癌细胞,CAF却能抑制耐药,增强EGFR抑制剂的药效,而NAF毫无影响。

    这截然相反的结果提示,CAF对肺癌细胞药物反应的影响,究竟是促耐药还是促药敏,因细胞和药物而异。

    研究人员对CAF的促药敏效应产生了兴趣,分别使用CAFNAF培养基的上清液处理肺癌细胞,发现只有CAF来源的上清液能促进EGFR抑制剂对EGFR突变肺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提示CAF可能通过分泌的某些蛋白,增强肺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发挥抑癌作用。

    CAF表达分泌的蛋白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和NAF相比,CAF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表达下调,分泌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增多。

    既往研究发现,IGF/IGF1R信号与肺癌EGFR抑制剂耐药有关[5]IGF与表达于肺癌细胞表面的受体IGF1R结合,IGF1R激活后活化IRS2/PI3K/AKT等通路,促进肺癌细胞存活,对抗EGFR抑制剂的抑制。IGFBP能与IGF1R竞争结合IGF,从而避免激活IGF1R

    据此,研究人员推测,CAF可能通过下调IGF的表达,同时增加IGFBP的分泌,从而抑制肺癌细胞IGF1R的激活,增强EGFR突变细胞对EGFR抑制剂的敏感性。

    相比于NAFCAF表达IGF下调,分泌IGFBP增多

    接下来,研究人员运用实验对假说进行了验证。

    EGFR突变型肺癌细胞经过IGF处理后,即便在EGFR抑制剂存在的环境里,细胞活力依旧明显。而添加IGFBP,则能明显增强肺癌细胞对EGFR抑制剂的反应,促进凋亡。这表明,IGF促进肿瘤,IGFBP抑制肿瘤,CAF通过调节它们来促进肺癌细胞对药物致敏。

    激酶实验发现,无论CAF是否存在,EGFR突变肺癌细胞的EGFR自体磷酸化和下游磷酸化水平都被EGFR抑制剂强烈降低,提示CAF的促药敏作用不是通过EGFR直接传导信号。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经CAF的培养基上清液处理后,EGFR突变肺癌细胞的蛋白IRS2AKTFAK1ERK1/2磷酸化水平都显著降低。

    我们都知道,IRS2磷酸化后能激活PI3K/AKT通路[6]FAK1被整合素磷酸化后启动ERK通路[7]p-AKTp-ERK对于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至关重要。

    因此,这些数据表明,CAF促进EGFR突变型肺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是通过抑制细胞的IGF1RFAK信号来完成。

    CAF抑制EGFR突变型肺癌细胞的IGF1RFAK信号

    最后,研究人员探讨了双重靶向IGF1RFAK信号对增强肺癌药敏的治疗作用。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先使用IGF1R抑制剂处理EGFR突变型肺癌细胞,验证了抑制IGF1REGFR抑制剂活性的增强作用,接着,使用小分子抑制剂联合靶向IGF1RFAK,更大大增强了EGFR抑制剂的药效。长期的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联用IGF1RFAKEGFR抑制剂具有强大的协同作用,几乎能完全消灭EGFR突变细胞。

    在体内实验中,靶向EGFRIGF1RFAK,联合用药显著延缓了EGFR突变肺癌小鼠肿瘤的生长,降低瘤体的大小和重量,同时对小鼠体重的影响轻微,表明这种药物组合不仅持久有效,而且安全耐受。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肺癌细胞药物反应的影响因肺癌亚型和药物的不同而不同。对于EGFR突变型肺癌,CAF旁分泌的促癌细胞因子IGF减少,抗癌蛋白IGFBP增多,减弱了对IGF1R和整合素的激活,抑制了IGF1R介导的IRS2/AKT信号和整合素介导的FAK/ERK信号,从而增强EGFR抑制剂的药效。

    研究人员还以CAF促药敏的机制为靶标,证明了在抑制EGFR的同时靶向IGF1RFAK的联合用药对于EGFR突变肺癌的卓越疗效。

    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CAF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的理解,还提出了一个消除肺癌耐药的治疗策略,有望为EGFR抑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Warth A, Penzel R, Lindenmaier H,et al. EGFR, KRAS, BRAF and ALK gene alterations in lung adenocarcinomas:patient outcome, interplay with morphology and immunophenotype. Eur Respir J.2014;43(3):872-883. doi:10.1183/09031936.00018013

    [2] Rotow J, Bivona TG. Understandingand targetin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NSCLC. Nat Rev Cancer.2017;17(11):637-658. doi:10.1038/nrc.2017.84

    [3] Chen C, Hou J, Yu S, et al. Role of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in the resistance to antitumor therapy, and theirpotential therapeutic mechanism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ncol Lett.2021;21(5):413. doi:10.3892/ol.2021.12674

    [4] Remsing Rix LL, Sumi NJ, Hu Q, etal. IGF-binding proteins secreted by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inducecontext-dependent drug sensitization of lung cancer cells. Sci Signal. 2022;15(747):eabj5879.doi:10.1126/scisignal.abj5879

    [5] Liu Q, Yu S, Zhao W, Qin S, Chu Q,Wu K. EGFR-TKIs resistance via EGFR-in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s. Mol Cancer.2018;17(1):53. Published 2018 Feb 19. doi:10.1186/s12943-018-0793-1

    [6] Landis J, Shaw LM. Insulin receptorsubstrate 2-medi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signaling selectivelyinhibits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 to regulate aerobicglycolysis. J Biol Chem. 2014;289(26):18603-18613. doi:10.1074/jbc.M114.564070

    [7] Li X, Liu J, Sun H, et al. SRPX2promot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via activating FAK/SRC/ERK pathway in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cta Biochim Pol. 2020;67(2):165-172.doi:10.18388/abp.2020_5158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6bde440836f.html

《自然》子刊:苏州大学团队构建“特洛伊木马”工程菌,穿透血脑屏障,直捣胶质母细胞瘤

2022-10-20    奇点糕

    本项研究巧妙地利用了兼性厌氧型细菌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并特异性定植在GBM肿瘤内部的特点,将其开发为药物递送的有效载体,再结合纳米颗粒光热诱发这样的非侵入性新型治疗手段,最终实现了对GBM的高效杀伤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中最常见也最致命的原发性脑肿瘤类型,目前,针对GBM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等等[1,2]。尽管这些治疗手段的使用已相对成熟,但GBM的治疗效果仍不容乐观,例如,GBM的复发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另外,GBM患者的生存率也仍旧非常低。

    GBM治疗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中,最为棘手的一点就是现有的给药系统无法绕过血脑屏障(BBB),而BBB本身对于大多数药物又都是不渗透的。因此,开发一种能有效透过或绕过血脑屏障的高效给药方法就成为了治疗GBM的关键。

    近日,来自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何耀教授和王后禹研究员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3],通过构建装载有葡萄糖聚合物和光敏ICG纳米硅颗粒的细菌,实现了对血脑屏障的跨越和对肿瘤的靶向,最终,通过激光照射诱发的光热效应,有效地杀伤了肿瘤细胞,并延长了携带GBM小鼠的生存期,为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一般的治疗手段很难对GBM这样的脑部肿瘤产生较好的疗效,为了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此前已有多种侵入性的方法被提出,包括脑深部刺激、脑内移植、直接注射、鞘内脑输送等等。然而,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且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这使得人们对于有效的非侵入性疗法的需求愈发迫切。

    在现有的非侵入性治疗策略中,本文的研究对象——纳米颗粒,由于其良好的载药效率、可时空控制的药物释放和治疗过程的可视化等优良特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青睐。然而,纳米颗粒的一些性质,如颗粒大小和表面电荷性质等等,仍大大限制着其在包括GBM在内的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另一方面,某些细菌的特性,如肿瘤特异性靶向能力、良好的肿瘤组织穿透性和基因包装能力使其有望被改造为合适的载药系统。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些细菌已被证明可通过跨细胞、细胞旁和/或位于受感染的吞噬细胞中等途径穿过血脑屏障。总之,基于这些特性,研究人员开发了使用工程细菌作为递送载体的纳米颗粒疗法。

    这样,借助这一“特洛伊木马”(工程细菌载体),就可以将士兵(纳米颗粒)悄悄地输送到敌军的大本营,并对GBM进行一场致命的内部打击。

    首先我们讲讲“特洛伊木马”中最核心的“士兵”分子的构建原理,这一过程主要可分为两步:

    ①利用硅纳米颗粒(SiNP)表面的氨分子与葡萄糖多聚物(GP)的醛基间发生的席夫碱反应将GP偶联在SiNP上;

    ②通过GP与吲哚箐绿(ICG)间的静电吸附,构成GP-ICG-SiNPs颗粒。

    作者利用光谱学分析和显微观察等手段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在诸多性质之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GP-ICG-SiNPs颗粒会在808nm激光照射300s的条件下升温至64℃,这正是“士兵”分子得以杀伤肿瘤的关键。

    构建好“士兵”分子后,研究人员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士兵”装入“木马”中。在这里研究人员使用了两种兼性厌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25922, EC)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 VNP20009, VNP)作为载体,再利用其能通过细菌特异性ATP结合盒(ABC)转运体途径内化纳米分子的特性,将GP-ICG-SiNPs颗粒引入细菌中,最终就构建出了所谓的“特洛伊木马”细菌。

    经验证,研究人员发现,所构建的“特洛伊木马”细菌(Trojan ECTrojan VNP)与普通的ECVNP在形态特征和细胞周期等方面均无太大差异,这说明,GP-ICG-SiNPs分子的引入,并不会影响两种细菌的正常生理活性。

    为了对“特洛伊木马”细菌的杀伤能力进行初步验证,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外实验。首先,在光热效应方面,在808nm激光照射400s后,Trojan ECTrojan VNP两种细菌均升温至55℃,略低于上述提到的相同剂量激光处理下游离GP-ICG-SiNPs的温度(6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55℃下,细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破裂,同时,活死细胞染色实验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即“特洛伊木马”细菌具有良好的光热活性,在激光照射下纳米颗粒升温能有效地诱发细菌破裂。

    在研究人员的构想中,细菌临近癌细胞破裂释放的肿瘤相关抗原和细菌本身破裂产生的细菌残骸都能够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transwell细胞共培养系统,在transwell的上室中,作者将各种细菌(ECVNPTrojan ECTrojan VNP)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G422细胞共培养,在下室中,则培养了由小鼠骨髓中提取来的树突状细胞(DCs)。共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流式细胞分析(通过CDC11c+MHCII+含量)来评估DCs细胞的成熟水平。最终结果表明,经激光照射处理的“特洛伊木马”细菌和G422共培养物能有效提高下室中DC细胞的成熟水平。

    进一步实验中,为了验证“特洛伊木马”细菌能透过血脑屏障,研究人员又设计了另一套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在transwell小室中先培养一层来自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以模拟血脑屏障,然后再将“特洛伊木马”细菌接种于上室中,通过测量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来评估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再按照不同时间分别从下室中收集培养基进行CFU测定来评估细菌的跨血脑屏障渗透率。

    结果表明,与ECVNP共培养后,HBMEC BBB模型的TEER值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ECVNP不会影响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而CFU测量结果显示,ECVNP的跨血脑屏障渗透率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4h时,Trojan ECTrojan VNP分别增加至49.7%60%)。相同结果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的BBB体外模型中也得到了验证。

    在体外模型中简单验证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对“特洛伊木马”细菌在体内的表现进行了评估。通过对经过尾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进行组织匀浆破碎和稀释培养,研究人员发现,在最初的阶段,所注射的细菌主要在肝脏中富集,随着时间推移,肝脏中的细菌数量逐渐降低,而脑组织中的细菌数量则逐渐升高。

    研究人员推测,这种差异的出现,可能是细菌在缺氧、免疫抑制且具有一定独特理化性质的胶质母细胞瘤微环境中发生选择性增殖造成的。

    之后,在进一步实验中,研究人员还通过体外构建三维培养多细胞球状体(MCSs)和对尾静脉注射小鼠GBM组织进行切片验证了“特洛伊木马”细菌对GBM组织的浸润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特洛伊木马”细菌能够有效的渗透到小鼠GBM组织的内部。

    基于Trojan ECTrojan VNP对血脑屏障的穿透能力以及对GBM的靶向和渗透能力,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特洛伊木马”细菌治疗原位携带GBM小鼠的实际效果。在注射细菌12h后,脑内ICG的荧光信号达到峰值,在这时对小鼠进行808nm激光照射5min后,注射Trojan ECTrojan VNP的小鼠的GBM表面温度分别升高到50.7℃和51.7℃。

    之后,研究人员又提取了脑肿瘤和周围的淋巴结进行组织匀浆及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发现,光热处理显著促进了GBMCD8T细胞的激活,这说明,“特洛伊木马”细菌内纳米颗粒的光热效应有效的激活了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光热处理也增加了GBM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含量,以及提高了组织内IFN-γ和TNF-α的水平。

    总之,激光照射诱发了“特洛伊木马”细菌内纳米颗粒的升温,最终导致细菌和周围临近GBM细胞发生热解破碎,产生的细菌残骸和释放的肿瘤相关抗原有效地激发了先天性或适应性免疫反应,进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总的来说,本项研究巧妙地利用了兼性厌氧型细菌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并特异性定植在GBM肿瘤内部的特点,将其开发为药物递送的有效载体,再结合纳米颗粒光热诱发这样的非侵入性新型治疗手段,最终实现了对GBM的高效杀伤,这为包括GBM在内的多种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期待这一疗法的进一步改进和临床实验能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Stupp R, Mason WP, van den Bent MJ,et al. Radiotherapy plus concomitant and adjuvant temozolomide forglioblastoma. N Engl J Med. 2005;352(10):987-996.

    [2]Perry JR, Laperriere N, O'CallaghanCJ, et al. Short-Course Radiation plus Temozolomid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Glioblastoma. N Engl J Med. 2017;376(11):1027-1037.

    [3]Sun R, Liu M, Lu J, et al. Bacterialoaded with glucose polymer and photosensitive ICG silicon-nanoparticles forglioblastoma photothermal immunotherapy. Nat Commun. 2022;13(1):5127. Published2022 Sep 1.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53de4409070.html

科研人员发布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和计算分析平台

2022-10-21    网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教授徐书华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樊少华合作,开发出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PGG.SVhttps://www.biosino.org/pggsv/)。相关研究成果以PGG.SV: awhole-genome-sequencing-based structural variant resource and data analysisplatform为题,发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Acids Research)上。该数据库通过收集全球人群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专注于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的挖掘和整合,为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的研究提供了数据获取、信息查询和在线分析的综合平台。

基因组结构变异(SVs)主要包括基因组上大片段的DNA缺失、插入、片段重复等变异类型。研究显示,SV与癌症、自闭症、神经发育障碍等多种复杂遗传病有关,近年来在医学和遗传学领域中持续受到关注。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大量的结构变异被不断发现和研究,一些具有强致病性的结构变异也逐渐得到验证。该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具有代表性、多样性的健康人群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集,一方面为遗传病患者的结构变异研究提供可靠的对照样本,另一方面对变异功能的注释和预测将有效缩小致病性突变的筛选范围,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结构变异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和多样性,而现有的数据库和公共数据集各自采用不同的分析流程,因此缺乏具有人群样本和新一代测序数据代表性的结构变异资源和分析平台,尤其对东亚人群样本的覆盖度不足。科研团队整合了大规模的测序数据,包括全球177个代表性地区和族群的6,048个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特别对我国丰富的民族多样性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首次覆盖了我国50个少数民族。截至论文发表,数据库共收录584,277个结构变异,并将在未来持续增加。此外,PGG.SV首次纳入了三代长读长(long-reads)测序数据,其在结构变异的检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插入序列的检测和判定方面,效果显著优于二代测序技术。先前的大规模结构变异数据库均基于二代测序或基因芯片数据构建。研究团队产生和收集了1,030个三代测序基因组,并首次采用三代测序与二代测序结合的方式构建结构变异数据库,从而大幅提升了结构变异检测结果的数量和质量。

在数据库功能上,PGG.SV提供了简洁、友好的查询功能,提供不同族群结构变异在基因组位置上的精确展示以及全球各个族群之间的频率差异等统计信息。利用课题组先前积累的优势,PGG.SV与徐书华团队此前开发的PGG.SNV等数据库进行联动,借助连锁不平衡和基因组空间位置信息,将单核苷酸变异(SNV)的详细结果与结构变异相结合,以增强数据多样性的解析功能。此外,PGG.SV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效应分析和预测分析功能,根据与结构变异存在关联的基因和调控元件,提供对其潜在表型、功能的预测和富集分析以及由特定疾病和表型检索相关结构变异的工具,以便有临床研究等需求的用户使用。

此外,PGG.SV支持丰富的在线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研究团队提供对用户提交的结构变异结果的比较和注释,以便使用者了解自己的目标样本与数据库提供的对照样本之间的差异;提供结构变异可视化功能,能够在人类基因组上检索用户提交的DNA序列、展示相关变异的基因组位置以及变异空间结构变化的精细可视化。

PGG.SV提供了高质量的人群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资源,基于新一代测序数据大幅提升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信息检测和展示,尤其是首次较为全面地覆盖了东亚人群和中国人群的结构变异多样性,并提供相关基因和潜在临床效应的注释。此外,该平台提供了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在内的多种在线分析功能以及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的可视化工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bd2e4427254.html

最新研究:人类皮肤分泌的酸性物质更容易“招蚊子”

2022-10-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最新研究发现,蚊子会循着气味寻找叮咬的对象,因为人类皮肤分泌的酸性物质特别“招蚊子”。

    据英国《每日邮报》19日报道,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研究人员对64名志愿者进行“招蚊子”实验。志愿者先在前臂套上尼龙长袜,使其染上体味。接着科学家将这些长袜放在容器中并释放蚊子,观察谁的长袜最受蚊子青睐。经过数次实验,科学家发现有些袜子尤其“招蚊子”。第一名的招蚊能力是最后一名的100倍。科学家对志愿者的皮肤分析后发现,“招蚊”皮肤会分泌更多的酸性物质。皮肤上的细菌会吃掉这些酸性物质,并制造独特的气味,从而招来更多蚊子。不过,这些酸性物质对皮肤健康也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指出,该研究可能有助于找到驱蚊的新方法。比如改变皮肤上的细菌,从而减少这些招蚊子的气味的释放。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8vBWqnost

科学家警告:气候变暖或造成北极病毒“溢出风险”!

2022-10-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病毒存在“溢出风险”。法新社18日报道称,科考队在加拿大黑曾湖地区进行采样,黑曾湖是全部水体位于北极圈以内的面积最大的湖泊。科考队收集的样本包括冰川融水形成河流的河床土壤,也包括黑曾湖本身的湖床土壤。科学家指出,病毒需要宿主进行复制传播,宿主可能是人类、动物、植物或真菌。某些情况下病毒可能在不同宿主之间跳跃,从而实现跨物种传播。

    通过分析黑曾湖地区的土壤样本,科学家能发现环境中存在哪些病毒以及潜在的病毒宿主。分析发现,样本中的病毒和宿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科学家指出,冰川融水会把河道内的顶层土壤连带其中的生物体带进黑曾湖,气候变暖会增加冰川融水,导致湖内本来存在的病毒接触到原本不会接触到的潜在宿主。也就是说,气候变暖会增加病毒传播几率,造成北极病毒“溢出风险”。

    不过,科学家也指出,北极病毒“溢出风险”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并不一定会造成一场全球大流行。“溢出风险”究竟有多大?尚存不确定性,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已刊发在近期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期刊上。

    事实上,科学界一直对气候变暖造成极地冰雪融化、进而释放“沉睡病毒”的风险保持警惕。去年俄罗斯《莫斯科时报》指出,俄罗斯变暖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快3倍。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未知的病毒。

    此外,类似的风险也存在于其他高寒地区。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去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微生物组》期刊上发表报告,介绍对2015年中美联合科考队从青藏高原冰川中钻取冰核样本展开研究的发现。研究人员在其中两个冰川样本中发现多种未知病毒,这些病毒已存在近1.5万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8vcfzJ3DU

Nat Commun:科学家有望克服乳腺癌对疗法耐受性发生的分子机制

2022-10-20    生物谷

HER2+乳腺癌的肿瘤周围的微环境或能保护肿瘤并帮助其对广泛使用的疗法—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产生耐受性,而且肿瘤微环境中名为成纤维细胞的特殊类型细胞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细胞能阻断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保护肿瘤,而找到一种能克服这种情况的方法或能增强新型疗法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具体而言,正是TGF-β-激活的成纤维细胞的存在,才会表达名为FAP的分子,从而保护肿瘤免于免疫细胞的作用,药物曲妥珠单抗能靶向作用表达高水平HER2蛋白的癌细胞,而且当其与癌症结合时还能激活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其是抵御肿瘤疗效的主要贡献者。

然而,在很多肿瘤中,免疫系统无法突破肿瘤周围的微环境来消灭癌症,这就会导致癌症对疗法耐受性,的产生并增加癌症躲避药物且进一步增殖的能力。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题为“Targetedimmunotherapy against distinct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overcomestreatment resistance in refractory HER2+ breast tumor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班牙癌症网络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就揭示了引发上述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

文章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种新方法或能克服肿瘤保护自身以及允许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作用的方式,利用一种体外模型(这种模型包括来自乳腺癌患者机体的活细胞)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通过利用免疫疗法来靶向作用成纤维细胞所表达的FAP分子,这种组织免疫细胞进入的能力或许就会被逆转。AlexandreCalon博士说道,当FAP-IL2v分子被加入到包含这种疗法耐受性微环境的体外重建肿瘤中,当与免疫细胞接触后曲妥珠单抗的效力就会被恢复;应该指出的是,研究者所开发的模型能利用人类细胞,同样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肿瘤。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3个患者队列和超过120份样本进行研究验证了结果,在所有样本中,成纤维细胞的激活水平都能直接与免疫系统对肿瘤的作用相关,也就是水平越高,接触和消除肿瘤细胞的难度就越大(尽管曲妥珠单抗发挥了作用),研究者强调,这或许有利于帮助选择那些能从FAP-IL2v疗法中获益的患者,该疗法旨在解除对肿瘤微环境的作用。研究者解释道,如果能根据这些特征来筛选人群,我们就能选择出对疗法耐受性的患者群体,研究人员就能利用特殊分子对其靶向作用来恢复乳腺癌疗法的治疗效果。如今已经有药物能够实现这种效应,尽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其在患者机体中的应用。

研究者Albanell说道:本文研究识别出了,对抗HER2疗法耐受性的肿瘤或许主要是由一类成纤维细胞而不是其它原因所诱发,这一重要发现或许能用来设计临床试验,使用药物来克服这种耐受性,且只针对具有耐药性的患者群体,这或许就是研究人员需要向精准肿瘤学发展的方向了。综上,本文研究结果强调了利用肿瘤微环境来识别并克服机体抗癌疗法耐受性的分子机制的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461e4360971.htm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开发出新一代肿瘤特异性PD1抗体-IL15融合蛋白免疫治疗药物

2022-10-21    生物物理所

肿瘤免疫治疗作为近些年迅速发展的肿瘤治疗新方法,通过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使得肿瘤治疗的局面焕然一新。特别是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造福了大量的癌症患者。尽管如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还存在应答率低、肿瘤复发等问题,因此仍需更多更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

细胞因子作为机体免疫调控网路中的重要分子,在机体抗肿瘤反应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白细胞介素15IL-15)能有效地促进效应细胞,包括效应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增殖和胞毒作用,因而在抗肿瘤治疗中颇具潜力。然而IL-15在循环系统给药治疗过程中,常伴随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IL-15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寻找有效的修饰或改造方法使IL-15能够安全有效地发挥抗肿瘤功能是解决IL-15应用困境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基本的改造策略是:在外周组织限制IL-15的活性以避免毒性,而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释放IL-15的活性以发挥有效的抗肿瘤作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彭华课题组此前提出了“pro-cytokine”前药策略能够有效地降低毒性(CellRes., 2021)。近期,彭华课题组和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傅阳心提出了不同于“pro-cytokine”的改造策略。研究人员根据对IL-15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分析,将IL-15置于抗体Fc的羧基端,形成空间位阻,使Fc物理性地阻碍IL-15与受体的结合,有效降低IL-15的活性。在给小鼠腹腔注射时,IL-15的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IL-15的安全性。

为确保遮盖的IL-15能够有效地激活肿瘤内的效应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科研人员加入了PD-1抗体(aPD-1),构建出aPD-1-IL-15融合蛋白。在系统给药时,aPD-1抗体一方面能够靶向到肿瘤组织,将IL-15更多地带到肿瘤部位;另一方面,aPD-1抗体能够将遮盖的IL-15锚定在瘤内高表达PD-1分子的效应细胞,特别是PD-1+CD8+T细胞。研究发现,当aPD-1抗体结合到PD-1+细胞时,遮盖着的IL-15的活性完全恢复。一般情况下,IL-15的毒性和抗肿瘤活性都依赖IL-15本身的活性,因而常常是伴生的。该研究提出的新改造策略,将IL-15的毒性和抗肿瘤活性有效地在空间上分割开,以物理遮盖形成空间位阻的方法降低IL-15的活性进而降低在外周组织的毒性,以PD-1辅助靶向和辅助结合的方式特异性地恢复IL-15在瘤内PD-1+CD8+T细胞上的活性进而有效地发挥抗肿瘤功能。

受限于融合蛋白结构信息,遮盖的IL-15重新获得活性的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提出两种假设,一种是在aPD-1抗体结合到细胞上PD-1分子时,FcIL-15之间的结构发生构象改变,使原先遮盖的IL-15不再被遮盖,IL-15的活性完全释放。另一种是aPD-1抗体将IL-15锚定在细胞表面,提升融合蛋白的局部浓度,增强IL-15与受体的结合概率,因此活性得到大幅恢复。改造的aPD-1-IL-15融合蛋白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中展现出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且完全不会产生毒副作用。机制上,肿瘤内预先存在的CD8+T细胞是融合蛋白发挥抗肿瘤功能的主要效应细胞,融合蛋白能够显著促进CD8+T细胞的增殖、增强CD8+T细胞的效应能力,能够抑制原位肿瘤的生长,还能抑制肿瘤的远端转移,并提供长久的机体免疫记忆保护。

相关研究成果以An engineeredconcealed IL-15-R elicits tumor-specific CD8+T cell responses through PD-1-cisdelivery为题,发表在Journal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c12e4427157.html

清华大学张强锋团队开发单细胞测序数据在线整合算法SCALEX

2022-10-21    生物世界

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单细胞科学研究不断深入,规模越来越大,所研究的对象也越来越复杂。整合来源不同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消除批次效应,进行全面挖掘和解析,是现在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的一个基础和核心环节。

目前单细胞测序数据整合面临以下几方面难题:

1.不同实验样本、实验平台、建库方法乃至操作等因素带来的批次效应会在单细胞测序数据中引入非生物学噪音,干扰细胞间生物学差异的提取和解析;

2.单细胞研究的规模不断扩大,百万细胞数目级别的数据对整合算法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单细胞测序样本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不同的单细胞测序数据集通常包括高度异质的细胞亚群;

4.最后也是最新最重要的一点,如何充分重复利用大量已有数据的旧知识,对新数据进行探索和解析。目前单细胞测序数据整合算法大多基于不同批次数据间的细胞相似性来矫正批次效应,存在过度整合(尤其是整合细胞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数据集)、可扩展性差、无法直接将已有模型应用到新数据集上等弊端。

20221017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张强锋教授课题组在 NatureCommunications 期刊在线发表题为:Onlinesingle-cell data integration through projecting heterogeneous datasets into acommon cell-embedding space(通过将异构数据集投影到统一的细胞嵌入空间中进行单细胞测序数据在线整合)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autoencoder)深度学习框架的人工智能算法——SCALEX,可以对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在线整合。

SCALEX采用一个批次无关的编码器和批次特异的解码器组成的非对称自编码器结构,进行大量学习得到一个高泛化性的编码器,该编码器通过将高维单细胞测序数据投射到低维细胞嵌入空间(cellembedding space),在保留生物学差异的同时消除批次效应。

SCALEX 模型框架

SCALEX主要有以下四点主要特征:

1.相较于目前已有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整合方法,SCALEX在整合准确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2.SACLEX在百万单细胞数据量下仍保持很高的计算效率,适用于超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数据整合分析工作;

3.SCALEX有效避免了单细胞测序数据整合中的过校正情形,适用于异质性高、复杂样本的整合;

4.支持单细胞RNA-seq,单细胞ATAC-seq等多组学整合数据整合。这些特征使得SCALEX适用于构建单细胞图谱。开发人员整合多项研究、多个组织的单细胞数据集构建了小鼠、人以及COVID-19等三套大规模单细胞图谱。

SCALEX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就是它的高泛化性的编码器。这个编码器可以通过单细胞测序数据投射,生成一个批次无关的统一低维细胞嵌入空间。对于新产生的数据,SCALEX不需要重新训练编码器,就可以将新数据投射到这个统一的低维细胞嵌入空间。这种整合方式被称为“在线整合”(onlineintegration)。

在线整合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很容易将新数据与原来生成的单细胞图谱等奠基性数据(需要由通过SCALEX数据整合生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从奠基性数据得到生物学知识方面的启发和指引,直接支持数据注释、规律验证等分析任务。另外,原有单细胞图谱的细胞内涵也在不断添加新数据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扩充,赋能新的生物学发现。

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了SCALEX单细胞测序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工具,可以将不同批次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映射到批次无关的统一低维细胞嵌入空间中,有效消除数据中的批次效应并保留细胞间固有的生物学差异,实现不同批次数据的有效整合。SCALEX适用于图谱级别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整合,将在整个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正在进行的超大规模单细胞图谱等研究计划中提供基础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a3fe442412e.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0-16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01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820.2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10/49c4ec373e1e4ebc846e620204657c95.shtml

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不断扩容

2022-10-17    人民网

  做儿科医生39年、和团队一起救治过2万多名危重患者,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名誉主任钱素云代表见证了新时代我国儿科事业的发展进步。钱素云介绍,儿科诊疗有很强的专业特点,一是孩子的病情变化特别快,二是大部分孩子自己不会表述病情,“更需要医生耐心、仔细地观察”。

  这些年,儿童专科医院数量明显增加。“我所在的儿童重症医学科,过去只在大城市大医院有,现在很多地市级医院也已设置,使得病人救治更加及时、便捷。”钱素云说。随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建立以及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不断扩容、下沉,逐步带动基层医院均衡发展。

  “我相信随着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促进儿科发展的各项政策更加完善,儿童健康事业一定能吸引更多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钱素云表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17/c14739-32546428.html

河南织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

2022-10-17    人民网

  本报郑州1016日电  (记者任胜利)记者从河南省民政厅获悉:河南以街道综合养老中心为圆心,辐射带动周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由日间照料中心向家庭延伸提供服务,搭建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街道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平台为支撑的居家社区养老保障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实现全省街道、社区、县级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设施全覆盖的背后,是法规、政策的支撑和坚强的组织领导。”河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朱良才介绍,河南把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10月开始实施的《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将养老服务规划建设、财政支持、人员待遇等纳入硬约束,为河南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形成了五级抓养老,多元主体责任共担、老龄化风险梯次应对、养老事业人人参与的格局。

  河南着力丰富服务内涵,满足多样性个性化需求,推广智能化、订单式服务。出台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六大类23项目录纳入购买范围。轮椅、助行器、护理床等低偿租赁服务,陪护、代购、巡访关爱等服务套餐,进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菜单,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个性化需求。同时,积极发展老年人智能设备产品,开展家庭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全面上线运行,线上精准掌握老年人需求,线下整合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菜单式”上门服务。目前,所有地市均已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入网老年人达1410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017/c14739-32546455.html

外媒:欧洲预计最早12月迎极寒天气 或为20年来最冷冬季

2022-10-17    海外网

    海外网1014日电 综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美国《政客》网站13日消息,欧洲预计最早将于12月迎不同寻常的极寒天气,这将影响今年冬天欧洲的稳定,也会给欧洲带去一定的政治影响。

    《政客》网站报道称,根据国际气候部门发布的最新长期天气预报,欧洲在圣诞节前经历一场明显寒流的几率极高。冬季欧洲的严寒天气或导致因民众生活成本上涨,引发的骚乱也因此增多,随着天然气价格上涨,欧洲国家继续为乌克兰提供援助的“决心”也将相应减少。此外,若欧洲气温骤降,欧盟国家或面临储气库天然气的分配问题,并被迫对天然气进行定量供应,这一问题将影响冶金、水泥、化工产品和化肥生产等能源密集型行业。

    尽管一些气象学者认为,在10月分析冬季的天气预报还为时尚早,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今年欧洲的冬天很可能成为20年来最冷冬季之一,12月初可能就会出现大幅降温。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主任布诺坦普也称,今年12月欧洲出现寒潮的可能性“非常真实”。该预警发出之际,欧洲国家正忙于填补各自的天然气储备,希望在缺乏俄罗斯天然气的情况下度过这一酷寒冬季。

    长期以来,欧洲国家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供应。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盟追随美国对俄施加多轮制裁,但制裁引起的反噬效应反而令欧洲能源供应紧张,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整体通胀水平居高不下。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3BrS24d7G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0-17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0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827.7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10/49ab1f0e6b8c4078a58b17a052dee8cf.shtml

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人数六连降北京仍有社会面感染者

2022-10-1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17日电 综合消息:中国内地疫情形势持续向好,16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716(确诊+无症状者),连续6天下降。

    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人数六连降

    中国国家卫健委17日通报,16日中国内地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5例,其中境外输入63例,本土182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76例,其中境外输入142例,本土534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截至1624时,中国内地现有确诊4463例,累计死亡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6018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655例,累计确诊25085例,无死亡病例。

    官方通报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人数连续6天下降,从10日的2089例降至16日的716例。其中,16日新增本土确诊182例,来自18个省份:山西40例,广东23例,浙江20例,北京、内蒙古、新疆各13例,另12个省份各有个位数新增。

    当日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34例,分布在27个省份。其中新增20例或以上的有9个省份:新疆175例,广东38例,上海32例,云南31例,内蒙古和四川各30例,湖北和陕西各23例,江苏20例。

    北京仍有社会面感染者 广东新增本土感染者61

    北京市17日通报,该市16日新增本土感染者13例,其中1例在社会面筛查发现,另有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至1715时,北京市再添本土感染者8例,仍有2例在社会面筛出。929日以来,北京市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55例,涉及14个区,新增本土感染者波及范围继续扩大。

    广东省16日新增本土确诊23例、无症状感染者38例,涉及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地。截至1624时,广东省目前在院本土确诊490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41例。

    广州市17日通报,该市16日新增本土感染者30(确诊3例、无症状者27),其中27例为花都区疫情关联人员,均在风险区域隔离观察人员排查中发现,2例为管控区域重点人员,1例为外省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目前,花都区多地已实施临时管控措施,并自10178时起在全区范围内再次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据深圳市通报,该市16日新增15例本土感染者(确诊10例、无症状者5),其中11例为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人员,3例在跨区域协查中发现,1例在社区筛查中发现。新增感染者活动轨迹涉及南山、宝安、龙华3区。

    呼和浩特单日近700人出院(出舱四川南充倡导市民“非必要不外出”

    内蒙古16日新增本土确诊13例、无症状感染者30例,日增本土感染人数连续6天下降。本月以来,内蒙古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近6000例,主要来自呼和浩特市。

    作为内蒙古本次疫情的重灾区,呼和浩特市疫情形势继续向好。呼和浩特市17日通报,该市16日新增本土确诊6例、无症状感染者23例,新增阳性感染者人数持续下降,且绝大多数从集中隔离点、高风险区和重点人群中检出。1016日,该市治愈出院确诊病例270例、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22例,单日累计出院(出舱)692人。

    四川省16日新增本土感染者36(确诊6例、无症状者30),其中5例为外省返回人员,2例为既往无症状者转确诊。省内新增29例感染者涉及南充、泸州、乐山、凉山等多地,其中南充市17例。

    据南充市通报,国庆假期期间,南充市检出多名阳性感染者,均为外省重点地区来返人员。近几日,南充新增感染人数出现上升趋势。为防止疫情扩散外溢,南充市倡导市民非必要不离开、非必要不外出。市内影院、健身房、酒吧、美容院、游戏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暂停开放。

    山西大同疫情仍在发展中 四区延长静默管理时间

    山西省16日新增本土确诊40例、无症状感染者19例,主要来自大同市。

    据大同市通报,1518时至1618时,大同市新增阳性感染者73人,其中确诊32例、无症状者4例,其余人员待诊断。9280时至101618时,大同市已发现本土阳性感染者252人。

    据介绍,上述73名新增阳性感染者中,45人为某电力机务段工作人员,在管控范围内核酸筛查发现。1010日以来,大同市日增本土感染人数不断上升,疫情存在3条传播链。其中,某电力机务段工作人员传播链感染者已有150人左右。

    大同市17日发布通告称,该市每日新增阳性感染者仍居高不下,特别是某电力机务段阳性感染者人数较多,呈明显聚集性疫情特征。鉴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大同市决定,继续延长平城、云冈、新荣、云州四区全域静默管理时间至10216时。据此前通报,大同市四区从10116时开始实施静默管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6RYf1JFXu

黎巴嫩累计确诊霍乱病例43

2022-10-17    财联社

财联社1016日电,黎巴嫩卫生部当地时间15日宣布,过去的24小时内,黎巴嫩新增确诊霍乱病例9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43例,累计死亡病例2例。106日,黎卫生部通报,在该国北部与叙利亚接壤的阿卡省确诊了黎巴嫩自1993年以来的第一例霍乱病例。据悉,确诊病例均出现在黎巴嫩北部地区。

摘引网址:http://www.cdctj.com.cn/system/2022/10/17/030093208.shtml

美媒:美国今冬或经历新一轮疫情暴发病例将在三星期内上升

2022-10-18    海外网

    海外网1018日电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美国官员们担忧,随着欧洲新冠病例不断上升,美国今冬或将经历新一轮新冠疫情的暴发。

    报道称,美国的7天平均新冠确诊病例约为3.8万例,7天平均死亡病例约为330例。虽然目前美国的新冠病例呈下降趋势,但气温下降人们不得不留在室内、疫苗加强针接种数量不高,以及对“大流行”防控措施的漠视等因素,或将把美国推向新一波疫情浪潮。

    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阿里穆克达德(Ali Mokdad)表示,美国的新冠病例、死亡和住院人数将在三至四星期内开始上升。研究人员和病毒学家不断也警告,随着新冠病毒继续传播和变异,出现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的风险仍然存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6RsJvvcmr

世卫组织呼吁停止使用电饭煲,有毒还会致癌?央视实验揭晓真相

2022-10-17    健康网

    此前有文章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停止使用电饭煲,称有些电饭煲有毒还可能会致癌”,此文章一出,吸引了不少的消费者关注,甚至纷纷把自家的电饭煲搁置或者丢弃。

    那电饭煲真的会致癌吗?央视的一项实验揭晓了答案。

    一、电饭煲的内胆,到底是什么?

    电饭煲可以说是很多家庭都必备的焖饭神器,尤其是对于米饭为主的家庭,电饭煲简直太好用了,那电饭煲的内胆到底是什么呢?

    比较常见的电饭煲内胆,主要是铝制内胆,这是因为铝本身传热快、受热均匀,不过由于金属铝不能直接和食物接触,因此一般会在表面涂一层涂层来进行防护,因此常见的电饭煲主要是铝制内胆+涂层,另外还有不锈钢、陶瓷内胆等。

    用涂层将铝和食物隔开,能避免人体摄入过多的铝元素。

    涂层一般采用的是全氟类聚合物,这种物质无毒,而且耐酸碱能力很强,温度达到250度以上才会分解。

    正常使用、涂层未脱落的话,一般不会对人体有害,更不会致癌。

    二、电饭煲的内胆是“肝癌催化剂”?

    还有说法称电饭煲的内胆是肝癌催化剂,但其实多数电饭煲采用的内胆涂层特氟龙性能很稳定,本身无毒,而且耐酸碱能力很强,更不会有致癌一说,央视曾经就此做过实验。

    研究人员测试发现涂层特氟龙在300度左右才会分解,而烹饪做饭时温度一般在150度左右,根本达不到特氟龙的分解温度,因此只要正常使用,并不用担心电饭煲会致癌。

    虽然电饭煲正常使用无害,但要注意如果发现电饭煲掉漆了,就最好别再用了。

    这是因为电饭煲掉漆后,很容易粘锅导致食物焦糊,产生致癌物。而且还可能会导致铝元素摄入过量,增加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风险。

    三、真正致癌的,其实是这4种烹饪方法

    与其担心使用电饭煲致癌,还是小心不健康的烹饪方式带来的负面效果吧!真正致癌的,其实是这几种烹饪方法。

    1、油冒烟才下锅

    如今人们食用的油一般烟点比较高,等到冒烟再去炒菜,油温可能已经到了200度,这样的温度会导致食物的营养被破坏,还可能会产生致癌物,因此最好热锅冷油进行烹饪。

    2、使用过的油继续用来炒菜

    使用过的油,本身已经经过高温加热,可能会产生油脂氧化产物、反式脂肪酸等,继续用来炒菜,可能会导致致癌物增加。

    3、炒菜不刷锅接着炒

    炒完菜不刷锅接着炒,可能会将之前残留的油脂、食物残渣再次高温加热,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因此建议炒菜前要将锅刷干净。

    4、生、熟食物同用一块砧板

    生食中可能会含有细菌、寄生虫卵等,如果直接用来切熟食,可能会导致熟食被污染,砧板最好生熟分开使用。

    市面上在售的电饭煲,其实多数正常使用是不会危害到身体健康的,不过如果发现涂层掉了,最好不要再用了。平常要避免不健康的烹饪方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JSSK01T05148PF4.html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0-18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01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837.8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10/5902540cd6ff443ea29c4acee7942956.shtml

儿童心理学家:父母多听孩子的话,能让孩子更听话

2022-10-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孩子不听话常常让父母们感到无奈,而根据儿童专家的建议,每天花5分钟多听听他们的话,参与一些“儿童主导的游戏”,会有助于缓解这种困扰。

    据美国公共广播电台17日报道,在大多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通常都是成年人发指令,儿童遵守,但往往孩子不会那么听话。对此,儿童心理学家罗杰·哈里森建议父母参与到由儿童主导的游戏中,孩子与父母可以充分互动,加强联系。游戏每天只要5分钟,可以是画画、玩玩偶或是积木,总之,是没有任何正确标准的游戏,大人们不需要问问题或发指令,因为在游戏里全都得听孩子的。研究显示,这种亲子互动方法有助于治疗儿童的破坏行为,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社交能力。哈里森建议父母们一周至少和孩子们玩4次这种游戏,且在参与时注意一些技巧:“譬如,与其夸奖孩子‘你做得好’,不如说‘我喜欢你把积木堆得高高的’,或是‘谢谢你让我来打扮娃娃’。”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7GECRDi89

中国医生麻醉新技术用上了

2022-10-19    健康报网

  本报讯 (特约记者王晓烨 通讯员齐鑫)近日,中国(宁夏)第26批援贝宁医疗队麻醉医师马杰为一名拟行右侧肱骨骨折内固定装置取出术的当地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和颈浅丛阻滞麻醉,并同步对贝宁医生进行了技术指导。

  920日,贝宁莫诺和库福省中心医院骨科收治了一名右侧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7年的患者,拟为其行内固定装置取出术。按照当地既往的麻醉方案只能选择全身麻醉,然而骨科手术室内的麻醉机无法使用机械通气,且医院麻醉药品短缺,全身麻醉插管后麻醉维持和苏醒的风险较高。马杰提出,在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神经阻滞麻醉。该技术既可避免全身麻醉的诸多风险,又能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

  在经过充分评估,确认患者无神经阻滞麻醉禁忌证后,手术团队采取了马杰的麻醉方案。术中,马杰完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和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向贝宁麻醉医生讲解超声下的解剖结构、影像特点,以及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的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确切,完全满足了手术要求,并提供了长达10小时的术后镇痛效果,无任何并发症。患者术后即可进食水,无需长时间卧床。

  “把技术留在当地,是医疗队每一位队员的心愿。”马杰说,中国(宁夏)援贝宁医疗队始终重视培养本土人才。他将会对受援医院的麻醉医生持续进行麻醉技术培训,促进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跨专业应用,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开展,从而让更多当地患者受益。

摘引网址:http://faxing.jkb.com.cn/home/index/detail.html?goods=1&item

喀麦隆暴发霍乱疫情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

2022-10-1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8日,喀麦隆极北大区当局宣布当地暴发霍乱疫情。目前霍乱疫情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

    喀麦隆当地媒体援引该地区官员的话报道称,截至当地时间17日,该地区共报告了113例疑似霍乱病例。该地区卫生官员表示,包括该国最大的难民营所在的莫科洛等地,都受到了这一流行病的影响。

霍乱是一种急性腹泻感染,由摄入受到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7GClfJa66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0-19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01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848.2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10/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0-20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01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858.8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kj/s7915/202210/c68733c91bb74c20a8be484e109c110d.shtml

外媒:奥密克戎多个新变种在美欧蔓延

2022-10-20    参考消息网

    新冠病毒的变异还在继续,奥密克戎的新变种开始在美欧等地肆虐。

参考消息网1020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1019日报道,新冠病毒的变异还在继续,奥密克戎的新变种开始在美欧等地肆虐。

    报道称,在美国,大约12%的新增确诊病例感染的是BA.4的变种BA.4.6。从目前的主流毒株BA.5派生出来的BQ.1.1也开始在多国蔓延。不断出现的新变种可能导致疫情再次扩大。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压缩了检测规模,导致疫情变化趋势难以把握。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测算显示,在美国,8月中旬的新增确诊病例中将近九成感染的是BA.5。但在109日到15日这一周时间,感染BA.5的比例已经降至约68%,与此同时感染BA.4.6的比例扩大至12%,作为BA.5分支的BQ.1BQ.1.1分别占比近6%BF.7也扩大至约5%

    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彼得·霍特兹指出:“如果参考欧洲的趋势,取消佩戴口罩等放宽防疫措施的做法将在11月导致疫情扩大。之后,BQ.1.1很可能成为新一波疫情中的主流毒株。”

    报道指出,另一方面,根据英国国民保健署的测算,截至925日,英格兰地区BA.5以外序列的感染总计占四成左右,其中BE.1.1的传播速度比BA.5要快30%

    报道称,日本也已经发现了这些亚变种毒株。而在新加坡等地确认到的XBB则是由两种亚变种遗传因子序列混合排列而来的新变种。这些层出不穷的亚变种被认为拥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再次出现新增病例和入院患者增加的情况。北半球即将迎来新冠更易流行的冬季,如果目前的主流毒株被传播力更强的新变种替换,仍有疫情再次暴发的可能。但是,新变种引发重症的风险似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追加注射抗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有望产生一定的防护效果。

    BA.5引发的日本第七波疫情刚刚平息,但专家们普遍认为第八波疫情迟早会出现。随着入境政策放宽,海外的病毒极易进入日本。加强新冠和流感疫苗接种、重建检测和医疗体制依然重要。

    另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1017日报道,在冬天日益临近之际,美国总统首席医疗顾问福奇就两种“相当麻烦”的新冠病毒变体发出了警告。

    报道称,福奇14日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说,奥密克戎BA.5亚变体的两个后代——被称作BQ.1BQ.1.1——都具有危险的“可能逃避我们部分干预措施的属性或特点”。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最新数据,这两种分支导致了美国当前所有新增病例的10%以上,而就在短短一周之前,它们的重要性甚至还没到足以被列出的地步。

    报道指出,目前不能确定这两种毒株最终是否会超过BA.5成为美国国内的主要变体。但如果它们真的迅速传播,就有可能改变全国新冠病例数量、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的趋势。这促使福奇敦促美国人不要放松警惕。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020/22/HK5IFIQQ0038804U.html

印尼发现“夺命糖浆”,含有致儿童死亡急性肾损伤成分

2022-10-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印度尼西亚卫生部长20日宣布,在调查今年出现的99名儿童死亡案例后,发现当地一些药用糖浆中含有致儿童死亡的急性肾损伤成分。

    据“亚洲新闻网”当日报道,迄今为止,印尼已确认206例儿童急性肾损伤事件。印尼卫生部长透露,实际病例数可能高于报道的数字。印尼政府表示,目前正在密切关注当地用于治疗儿童发烧的扑热息痛糖浆,这些糖浆中含有二甘醇和乙二醇。目前,当地所有糖浆类药物都已被暂时停止销售。印尼卫生部长表示,当局在一些患者家中发现含有乙二醇和二甘醇的产品,但没透露具体数字,“这些导致5岁以下儿童急性肾损伤的糖浆,被证明含有乙二醇和二甘醇。”印尼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表示,这些特殊产品在当地是无法买到的。同时,冈比亚政府也在调查70例类似病例,涉及的糖浆由印度生产,印方正在调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8vCLOpFUL

 法国扑热息痛药物紧缺药管局要求限售

2022-10-21    海外网

    海外网1021日电 法国国家药品安全管理局(ANSM)发布声明,因为这些扑热息痛药物供应紧张,要求医生和药剂师对这些药物减少开药和销售。

    据《巴黎人报》20日报道,随着冬季临近,流感等季节性流行病正在回归,而且新冠疫情仍在持续,但法国患者将不得不减少使用一些扑热息痛药物。法国国家药品安全管理局最新发布一份声明,呼吁医疗专业人员限制患者使用扑热息痛。

    药剂师被要求,在药品紧缺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持有处方的患者,对于没有处方的患者,每人限购两盒,同时限制扑热息痛药物的在线销售。医生应该避免给“无需立即服用”的患者开这类药物,并建议患者“每天隔八小时服用三次”,而不是“每天隔六小时服用四次”。

    法国国家药品安全管理局要求患者不要囤积药物。该管理局以及法国药剂师工会等机构都呼吁“适度使用扑热息痛”,以便让有迫切需要的患者能够获得药物。

    法国国家药品安全管理局此前已经发出警告,扑热息痛药物的供应紧张局势自7月以来一直存在,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危机期间生产困难和用药增加。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8v98ixJPy

最新调查:美国孕产妇死亡率因疫情上升,很大比例为非裔和拉丁裔

2022-10-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最新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病毒导致2021年美国妇女死于妊娠或分娩并发症的数量激增,其中很大比例的受害者为非裔和拉丁裔女性。

    据美联社20日报道,该研究发现,2018年之后,美国与妊娠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近80%。在去年报告的1178例死亡病例中,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比例达到1/4。美国孕产妇死亡率本就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且在疫情暴发后的几年一直上升。其中,美国非裔妇女的孕产妇死亡率尤其严峻,每10万人中的死亡人数从2019年的44人攀升至68.9人;相比之下,白人妇女的妊娠死亡数从2019年的17.9上升到26.1;拉丁裔的妊娠死亡人数2021年则回升到27.5。其中部分原因,是她们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比白人更少,且经常从事可能接触到新冠肺炎病毒的工作。伊利诺伊大学的孕产妇健康研究员凯伦·迪纳表示:“我们国家本身就处于孕产妇死亡的风险中,疫情加剧这场危机,让我们国家无法应对。”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8v9rFHWwH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