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十四五”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规划

攀枝花市“十四五”疾病预防控制事业

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对攀枝花的定位要求,全力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全面推进健康攀枝花建设,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的关键时期。为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根据《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攀枝花2030”规划纲要》《攀枝花“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市疾控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时期,攀枝花市疾控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疾控事业成效显著。市疾控中心建成“三级甲等”疾控中心,争取到抗疫特别国债支持,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有效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84岁,全市多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处于全省第一梯队。市疾控中心荣获了“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四川省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中心成立卫生应急领导小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12支,涵盖了传染病、卫生、消杀、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专业人员;修订完善了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及技术方案,增添了登革热、环境因素事件、自然灾害、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疫情等应急处置预案,制定了中心第三版预案技术方案和预案作业指导书,包括29个预案和技术方案;卫生应急专业保障类物资达36种,传染病类物资达72种。十三五期间,中心每年组织至少1次全市疾控系统卫生应急演练,并高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0余起。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心集中指挥、统一调度、科学部署、精准施策,经受住了疫情考验,攀枝花市成为全省启动防控最早、发生疫情最晚、病例“清零”最快的市州。

(二)传染病报告管理连创佳绩。

十三五期间,坚持开展鼠疫、霍乱、流感、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主动监测工作,不断规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强化不明原因疾病及输入性传染病的监测发现,全市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已连续9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传染病防治质量管理市州排名已连续多年处于第一梯队。

(三)重大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

建立完善了艾滋病防治“三线一网底”工作机制,HIV抗体检测持续扩大,开展哨点监测、高危人群干预、戒毒药物维持治疗、计生药具发放等工作;深入推进“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结核病人治疗管理不断规范,学校结核病防控不断强化。2018年我市成功退出四川省艾滋病防治8个重点市州名单,2020年艾滋病综合防治全省排名第六位;全市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稳步下降,2020年结核病防治全省排名并列第一位。

(四)免疫规划利民惠民。

建立完善疫苗采购、验收、储运、使用等制度,加强疫苗安全管理和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推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99%以上,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处于较低水平;全市建成规范化接种门诊达65个,其中AAA级预防接种门诊增长近一倍,达15个,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均完成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五)地方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

组织实施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扎实开展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监测、控制和消除工作。2017年,全市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达到国家控制标准,血吸虫病达到国家消除标准。2018年,全市克山病在达到国家消除标准,4个麻风病防治县(区)达到国家基本消灭标准。

(六)慢性病综合防控深入推进。

死因、伤害、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监测工作覆盖面持续扩大;中英减盐、老年人心理关爱、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等慢病综合干预新项目有效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万步有约”活动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广泛开展,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个,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7.87岁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78.84岁。

(七)公共卫生监测全面实施。

相继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空气、土壤、消毒质量等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评价,监测质量和服务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哨点医院增设到13家,生活饮用水监测覆盖所有乡镇;2017年作为全省5个监测城市之一,开展了全市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与研究;2018年作为全国仅有的5个监测城市之一,开展了室内环境与健康调查项目,工作成效得到了国家疾控中心的肯定并向全国分享。

(八)健康教育有效开展。

大力推动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单位和场所建设,不断丰富健康教育工作内涵,形成了市、县(区)、乡镇(社区)三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传统宣传形式与新媒体结合,有效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我市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1.41%,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24%。

(九)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专业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建成四川省“三级甲等”疾控中心,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急需紧缺公共卫生人才,开展中心高层次人才结对帮扶,选派优秀职工参加省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项目。2020年,中心编制有104个,在编职工达92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80%;有正高8人、副高17人;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7人、大学54人,大学及以上人员占比67.39%。

二是基础设施与设备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中心依托2655万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和各级财政公共卫生项目支持,逐步更新和添置了一批仪器设备,并对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建成3P2+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从5台增加到25台件,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从1台件增加到10台件。

三是检验检测能力得到提升。建成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省级食源性致病菌网等网络实验室;取得了检验检测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中心具备10大类559个参数的检测能力。

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被纳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点工作;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出台;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新冠疫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和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完善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当前,攀枝花市正全力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的部署,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十四五”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十分严峻任重道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观念和健康意识增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疾病预防控制提出了新要求;攀枝花地处川滇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等传统传染病依然高发;新冠肺炎、布鲁氏菌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等新发传染病增多;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任务艰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群生活习惯变化,慢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

(二)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还有短板和弱项。

目前,全市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尚待完善,无统一的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应急工作缺乏信息化系统与设备支撑,应急物资储备不够充分,基层传染病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重大疫情应对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

(三)医防结合不通畅。

“重医轻防”观念未根本转变,医疗机构履行疾病预防防控职责需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横向协调、上下联动、信息互联互通等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四)专业人才缺乏。

疾控机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检验检测专业人员相对不足,高尖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学术技术带头人、专家型人才、领导型人才严重缺乏;基层疾控机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稀缺,队伍极不稳定。

(五)经费保障不充分。

国家取消预防性体检等三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后,疾控机构聘用人员、基础建设和设备更新等发展经费保障不足。疾控人员待遇未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国家出台提高疾控人员防疫津贴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扎实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推进医防深度融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共建共享实现全民健康;坚持需求导向原则,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原则,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控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五、“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疾控机构短板弱项明显改善,疾控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更有力、运行更高效,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水平在攀西地区优势明显,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健康攀枝花行动全面推进,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建成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具体指标见下表。

“十四五”疾控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健康水平

1

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岁。

78.84

79.5

2

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1.72%

25%

等级创建

3

全市“二甲”以上疾控中心数量。

2

5

传染病防控

 

重大传染病防治

4

全市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保持

保持

5

以乡镇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接种率。

90%

90%

6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4.5%

7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比例。

94.39%

91.5%

8

在治病人病毒载量检测率和成功率均保持91%以上。

保持

保持

9

结核病报告发病率(/10万)。

41.53

<42

10

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

95.65%

90%

健康服务

11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80

82

12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70

72

六、“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抓住疾控体系改革的契机,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加大对疾控事业发展的投入,健全以市、县级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围绕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开展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指导县(区)疾控中心全部创建二级疾控机构,且力争二级甲等疾控机构达100%,鼓励县(区)疾控中心创建三级乙等疾控机构。

(二)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

打通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传染病报告信息实时直报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直接抓取。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提高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科学监测分析传染病疫情。开展鼠疫、霍乱、流感、手足口病、人禽流感、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主动监测;强化不明原因疾病及输入性传染病的监测发现和调查处置,确保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三)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修订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研判和预警,加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培训和实战演练,提升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全市卫生应急处置整体水平。

(四)遏制重大疾病传播蔓延

健全“三线一网底”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持续扩大HIV抗体检测,做好哨点监测、综合干预、治疗随访、自发迁居移民地区艾滋病防治等工作,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防治,确保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检测发现率达标,抗病毒治疗比例、抗病毒治疗成功率均继续保持91%以上。深入推进“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强化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治疗管理,开展结核病耐药、TB/HIV双感监测,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稳步下降,结核病人总体到位率、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

(五)持续巩固地方病控制和消除成果

开展全市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麻风病等地方病监测工作,确保各种地方病保持控制和消除状态。开展血吸虫、土源性线虫、疟疾等人体寄生虫病的调查监测及疫情处理,巩固血吸虫病、疟疾等疾病消除成果。定期开展全市病媒生物监测评估和防治指导工作。

(六)提供优质高效免疫规划服务

夯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加快推进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保证疫苗使用全过程可追溯。做好AEFI监测处置和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监测,探索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保持全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处于较低水平。

(七)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

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心脑血管疾病监测、伤害监测等慢性病综合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覆盖率和监测质量。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广泛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开展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在巩固和扩大东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建成12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八)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丰富健康教育资源库,创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传方式和活动载体,增强群众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知识水平,积极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和健康促进学校创建,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5%。

(九)着力打造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是加强科研合作,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推进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整合资源、配强保障,通过开展疫苗临床应用研究项目合作,培养和锻炼科研人才,提升中心科研能力水平。建设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等高校教学实践基地,健全教学实践基地人才培养、考核管理等制度“引育结合”“教学相长”促进专业人员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完成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并开展疫苗临床研究项目不少于3个,建成不少于2家高校教学实践基地并开展高校学生接收培养工作。

二是构建核心能力,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高水平专业。打造攀西区域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在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升级改造基础上,继续拓展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检测项目,不断提高生活饮用水、食品安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能力,“十四五”期间达到生活饮用水106项全分析,并开展病毒基因测序,检验检测能力在攀西地区优势明显,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整合各类疾病监测报告信息和应急处置资源,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形成功能完备、统一调度、反映迅速、处置高效的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确保快速高效应对各种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十四五”期间力争攀枝花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建设项目立项。

三是拓展服务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科学指导项目实施,强化数据分析与评价,促进12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质增效。持续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监测服务,不断提高监测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处于安全卫生环境。深入实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心血管病早期筛查、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老年人心理关爱等项目,逐步扩大项目覆盖面,让更多人群享受免费的健康服务“十四五”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各项卫生监测工作指标全面达标,健康服务项目与健康攀枝花专项行动协同推进,助力健康攀枝花建设。

七、规划实施与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心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动“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中心班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中心各科室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把握时间节点,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共同推进规划有效实施。

(二)加强投入保障着力完善疾控事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力争将疾控事业发展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长效投入机制,落实各项公共卫生投入政策,并适当提高投入水平,确保疾控事业长久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强考核评估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规划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分解任务,纳入中心目标管理,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在规划中期、终期组织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总结规划实施经验,促进规划实施。

 

联系电话

0812-3373399

周一至周五 9:00-17:00